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3,(3):35-36
尺度不仅是丈量长度、空间的标准,也是吉凶转化的依据,笔者在《<鲁班经匠家镜>研究》文中深有体会。因此笔者从子思尺、鲁班尺、曲尺在古建筑上的运用角度,来阐述尺的源流、尺度演变、形制中的内容及寓意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压白尺考     
压白尺,也叫"飞白尺",又称为曲尺、门尺,与门光尺一样,亦属于中国营造用尺的占筮尺体系,是在营造建筑,制作器物时,用来度量、掐定屋宇、庭院、门户乃至床房器物尺寸吉凶的专用工具(图1),进制有二,一为九进制,一为十进制,寸位以洛书九宫和天文  相似文献   

3.
第三部分 关于“斗科斗口一寸至六寸尺寸” (卷三十至四十 )(之二 )单翘重昂 :平身科 :斗口一寸至六寸 :“蚂蚱头一件”长度尺寸有误 ,更正如下 :斗口一寸 :“长二尺一寸六分”应为二尺二寸一分五厘。斗口一寸五分 :“长三尺二寸四分”应为三尺三寸二分二厘五毫。斗口二寸 :“  相似文献   

4.
门光尺又叫"门尺",也有称"八字尺"、"门官尺"、"鲁班周尺"、"鲁班尺"、"门公尺",在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一带则称之为"鲁般尺"或"鲁般真尺",是古代匠人在营造园林建筑,制作器物时,用来度量、掐定门户乃至屋宇、庭院、房床器物尺度吉凶的专用工具。而门光尺法是通过其上所载八字及其所对应字词的吉凶来占定尺度吉凶的。因此,要了解园林建筑及器物尺度设计的内在根由,不得不先要研究门光尺上所载八字吉凶字词的吉凶来源及排列规律。然而,古往今来,对于门光尺的研究多是对八字吉凶含义的简单描述,对于门光尺八字及其所对应吉凶诗词所蕴含哲理、排列规律的探讨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后者可以说仍是一个空白。就目前所知的相关研究成果而论,只有明万历《八  相似文献   

5.
李浈  颜炳亮 《建筑师》2023,(5):104-114
以元明苏州地区的建筑遗存东山轩辕宫正殿和嘉定孔庙大成殿等为例,从建筑规模、梁枋和斗栱用材三个层面分析其尺度规律。在建筑规模上,水平和竖向尺度分别遵循“整数尺”和“减尺定侧”的方式;在梁枋用材上,构件高度多以“1/4尺”作为递变值,营造尺使用惯习遵循“对分制”原则,而构件厚度多以“寸”计,为“整倍制”的用尺方法;在斗栱用材上,构件尺寸的精度则多为“寸”或“半寸”。殿身整体尺度规律呈现出一种以不同精度营造尺切分规则配合不同程度设计与加工过程的尺度分级控制方式。本文旨在具体案例中对“变通用尺”方法的讨论,来揭示不同于官式的地域建筑尺度作法,进而补充对传统建筑“模数化”程度的认知。  相似文献   

6.
9.前方丈椅子(图9) 寺院方丈有前方丈和内方丈之分,此为前方丈内住持使用的扶手靠背椅。椅靠背板三段攒框做成,上截雕饰花形,靠背塔脑两端及扶手两端设有花形雕饰。实测尺寸详细,椅座正面长三尺一寸,侧面广二尺七寸,靠背板广一尺五寸,足高二尺二寸。 10.内方丈坐床(图10) 内方丈中住持所用之床榻,该图所表现的是床榻的展开立面。座面长五尺,广三尺一寸,板心厚三寸七分,两端板头高一尺七寸。 11.径山僧堂坐床(图11) 僧堂内众僧坐禅、饮食、起卧用之床榻,亦称“单”,此处为长连单。靠窗而置,床上置函柜,并以千字文编排其序号。坐床足高一尺六寸,额广八寸,板头高二尺二寸。 12.灵隐寺屏风(图12) 三扇式出屏,上端角都带花形饰物。屏风总高一丈九尺三寸  相似文献   

7.
一门楼:春及轩前门楼一座门腿外皮至外皮面阔六尺七寸,内门腿各宽一尺二寸五分,进深三尺,至过木下皮高七尺五分。台基面阀七尺一寸,进深三尺四寸,通高二尺三寸,内明高八寸,安过木、槛框,棋盘门,头停平顶成造。安砌青砂石压面、门枕、独踏等石包砌台帮,露明门腿下肩细城砖,背馅并埋头灰城砖,上身细停滚砖,背馅灰沙滚砖,周围檐花挂落细尺四方砖,上下花拔檐  相似文献   

8.
二、瓦作工艺技术应用瓦作的墙体砌筑到了清代就改变了明代开砖“灌斗墙”的做法,以“鸳鸯墙”和“单砖墙”来砌筑。“鸳鸯墙”又称“女儿墙”,其墙体宽度约七寸,砖长八寸,宽五寸、厚二寸,俗称二五八砖。到了晚清,已将其砖尺度改小至七寸、宽四寸、厚一寸(鲁班尺),俗称一四七砖。这些不同尺寸的砖均属墙体砌筑用,如马头墙、一线拔檐或间壁等。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不计其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流失于日本的文物典籍,其数甚是可观.以明清家具而言,其文物价值早已受世人重视,流出境外者亦不在少数.近翻阅旧韦,偶得一册日本昭和十年(1935年)出版的《支那古美术展览图录》(日文版),此图录为1935年11月;在大阪美术俱乐部举办的中国文物美术展览中的展品照片.据图录介绍,展品内容包括中国宋、元、明、清时期的文物美术精品,其中许多是康熙.乾隆清朝盛世时的宫廷珍品,家具正是这些宫廷珍品中的内容之一,大都是雕刻精美的清宫紫檀家具,计13件.具体有紫檀山水竹雕床榻,座面高三尺六寸四分,长六尺一寸六分;紫檀青[石玉]浪龙雕床榻,座面高三尺一寸六分,长七尺一寸;铁力木色绘涂床榻,座面高三尺八寸,长六尺六寸四分;  相似文献   

10.
“鲁般尺”,是中国传统建筑工匠的一种用尺。然而就“鲁般尺”的概念,在历史文献与各地的民间匠师中是不统一,甚至是有点混乱的。它同时指代两种尺系:一种是十进制的木工尺,但在尺面将各寸单位按“一白、二黑、三碧、四绿、五黄、六白、七赤、八白、九紫”的顺序与紫白九星相配  相似文献   

11.
一、“压白”概说二、建筑方位三、建筑用尺四、建筑所用吉利尺度的最后确定五、“压白”尺寸主要控制尺度六、“压白”尺法的起源与流布范围七、“压白”尺法适用的建筑类型八、建筑著述与“压白”尺法  相似文献   

12.
1八字墙门的形成 八字墙门是门楼与影壁之结合体,显得造型气派、端庄精美(图1)。古云:“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徽商效仿官府之门显示望族高贵门第,取“宅门八字开,财气滚滚来”之意。并应风水之说,若增强旺气,开门要得其法。《八宅明镜》之门路篇曰:“宅无吉凶,以门路定吉凶”。一幢民居的风水好坏,主要是门的影响最大。《门向辩论三十篇》曰:“阳宅首重大门者,以大门为气口也,气口如同人之口,人之口正,  相似文献   

13.
门光尺     
门光尺又叫做门尺,也称为“八字尺”,在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一带则称之为“鲁般尺”,这是古代木工用以量度、掐定门户尺寸乃至屋宇、庭院、床房器物尺寸的尺子。门光尺历史悠久,使用时在古代是相当讲究的。  相似文献   

14.
探讨我国传统营造实践中“营造尺”的区域性特征,指出南、北方的地域营造尺——“乡尺”基准长的分异,讨论鲁石工尺、吴尺、浙尺、闽尺、淮尺、赣尺、粤尺等主要乡尺的区域分布和尺长范围,分析“乡尺”多元性存在的历史成因。  相似文献   

15.
关于元尺长度早期学者指出与宋尺同,这一观点长期影响着学术界,而后来史学者通过元代文献堪比出的元尺长度长期被忽视得不到学术界的讨论和检验。以建筑开间尺度设计原理检验发现,元代文献堪比出的元尺长度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验证,然后基于定量分析的角度采用数理统计的 T 检验法对通过五座元代建筑还原的尺长分析,得出“《元典章》官尺”长 39.5 厘米 / 尺作为五座元代建筑设计施工用尺有 95% 的能。另一方面,永乐宫无极门的开间面阔均能被“省部所降官尺”40.8 厘米 / 尺还原为整 10 尺的现象,反映了 40.8 厘米/ 尺从定性研究的角度上看也具有作为元代官方建筑设计建造用尺的可能。再结合重阳殿的当心间和次间以及北京元代住宅遗址的当心间均能被 39.5 厘米 / 尺或 40.8 厘米 / 尺还原为 10 尺看,这一尺长为认识、研究元代建筑设计尺度规律提供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已经发表的辽、宋、金建筑实例测绘资料数据,可以了解现存辽、宋时期遗构的斗栱断面高度,并可初步了解这一时期诸殿阁之材分制度所用材广尺寸。基于古人“以材为祖”的概念,依据已知的材分等级知识,以及这些殿阁斗栱所用材之广,或可以粗略地反算出这些建筑可能的用材等级,并进一步推测出其可能的用尺长度。本文根据奉国寺大殿所用材广尺寸,尝试推算出奉国寺大殿的可能用尺,再以其材分之值及用尺之长,结合大殿各部分实测尺寸,以期初步厘清大殿可能的原初设计尺寸及重要构件材分关系。此研究对 10 世纪中叶至 12 世纪间所建诸木构遗存的可能用材等级与用尺长度,做了一个推测性的探讨,希望对这一时期的古代建筑可以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尺法是传统营造研究最核心的内容之一,而基准尺长是研究营造尺法的先决条件。本文指出了营造尺基准尺长获取的三种方式,即实物测量、口诀换算和文献推算, 解析了乡土营造中“一地多尺”现象的原因和处置方案; 进一步阐述了传统营造尺法的两个基本的方向,即“整数制”和“压白制”,并细划了其具体类型的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一、大木安装释义 大木安装,北京地区称“立架”,苏州一带为“竖屋”,《鲁班经》记载为“立木、上梁”或“竖柱、上梁”等,宋《营造法式》一书对此则有诸多不同用语(见表1)。  相似文献   

19.
本案是位于春城昆明的一家设计公司,设计概念缘起于设计师经常用到的鲁班卷尺。鲁班尺也叫"门公尺",相传为春秋鲁国公输般所作,后经风水界加入八个字:"财"、"病"、"离"、"义"、"官"、"劫"、"害"、"本",以丈量房宅吉凶,其后又融合了寸、厘米,其在风水文化和建筑文化中有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一《营造法式》(以下简称《法式》)卷第五大木作制度二“阳马”规定:“凡造四阿殿阁,若四椽、六椽五间及八椽七间或十椽九间以上,其角梁相续,直至脊槫,各以逐架斜长加之。如八椽五间至十椽七间,并两头增出脊槫各三尺嫠蛹箻ぞ〈?别施角梁一重。俗谓之吴殿,亦五脊顶”。以上制度规定四阿殿顶八椽五间至十椽七间需两头增长脊槫各三尺,共六尺,否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