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聚驱开采形势的分析,找出目前对聚驱采出抽油机井造成作业维护困难、杆管偏磨问题严重、检泵周期短的根本原因,提出了井下抽油杆旋转技术,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并对该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对延长聚驱抽油机井检泵周期、提高聚驱机采井管理水平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聚合物驱油技术作为油田高效持续稳产的重要措施,在油田的应用规模越来越大,对于抽油机井,随着采出液含聚浓度升高出现杆管偏磨、断脱及脱节器损坏等现象,导致油井有效生产时率下降、检泵周期大幅度缩短、管杆材料消耗急剧增加:针对上述聚驱抽油机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抽聚泵的研制,经现场应用,实现延长其自身的检泵周期一倍以上。  相似文献   

3.
三次采油聚合物驱抽油机井因聚合物浓度增加,杆柱下行阻力变大,杆柱产生弯曲,引起抽油杆偏磨油管,造成杆断、管漏,抽油机井检泵周期缩短。为了降低聚驱抽油机井杆柱下行阻力,减缓杆管偏磨,延长检泵周期,开发应用了低摩阻抽油泵。为了改善低摩阻抽油泵在聚驱抽油机井中的应用效果,采用理论分析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低摩阻抽油泵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并编制了低摩阻抽油泵结构参数优化设计软件,合理确定了低摩阻抽油泵的主要结构参数。同时建立了选泵、检泵模板,对低摩阻抽油泵在聚驱抽油机井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数百口井现场试验应用表明,低摩阻抽油泵达到了降低摩阻,减缓杆管偏磨,延长检泵周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影响聚驱抽油机井作业的主要原因为抽油机井杆断,占聚驱抽油机井作业总井数的68.7%.从聚驱抽油机井的运行载荷、生产参数、回油压力、见聚浓度等方面深层分析抽油杆杆体断的主要原因,从问题出现的源头开始,提出防止抽油机井杆断的可行性建议及相应措施,降低抽油机井运行载荷,降低油井检泵率,最终实现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5.
聚驱区块进入见聚高峰期开采阶段以后采出液见聚浓度不断上升,聚驱检泵率居高不下,砂卡问题已经成为影响聚驱检泵率的主要因素。针对大流道抽油泵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以防为主,防排结合"的治理思路,研制了防砂筛管、等径排砂泵。在抽油泵柱塞上均布排砂孔,改善活塞、凡尔球材质,提高耐磨性,增强排砂能力,使泵筒与活塞间的砂子进入泵活塞内,随油流排出;研制了泵上单流阀,防止抽油机井停机后采出液中的砂子沉积卡泵。防砂技术在聚驱抽油机井现场应用效果良好,使聚驱砂卡井检泵周期明显延长,适应不同出砂阶段防砂开采需求。  相似文献   

6.
随着胜利油田八区、七区中、六区东南部等区块相继进入聚合物驱开发,出现了窜聚井,抽油机井偏磨问题日益突出,造成检泵周期缩短,井下作业工作量及待作业井数增加,生产成本上升,严重影响了油田的正常生产。统计2004年胜利油田165口窜聚抽油机井中,当年发生偏磨64口,占窜聚井总数的38.8%,与窜聚前2003年对比偏磨井数增加55口,偏磨比例增加33.3个百分点;偏磨原因检泵井占总检泵井比例由2003年的3.2%上升到27.1%,成为检泵作业的最主要原因。为此,自2004年起开展了窜聚抽油机井杆管偏磨治理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7.
聚驱油井采出液随注入聚合物的不断增加,采聚浓度接近线性递增.通过对杏4~6面积聚驱北部区块采聚浓度分析发现,聚驱采聚浓度整体变化趋势表现为见聚—缓升—快速上升—平稳上升.随着见聚浓度的上升,抽油机井悬点最大载荷上升,最小载荷下降,且最小载荷变化较大.为了降低扶正器对抽油机井负载的影响,今后应继续开展不同井合理扶正器间距和数量的研究,并开发新的防偏磨技术.沉没度变化对聚驱抽油机井负载变化影响较大,生产中可通过对沉没度的调整来控制抽油机负载,从而减少检泵井次.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聚驱抽油机杆不下井检泵现场跟踪及验泵 ,发现现场起出油管内、外壁上附着有大量的聚合物反应物 ,同时其泵的固定凡尔内也存留有大量的片状胶质性物质。鉴于聚驱抽油机井生产的特殊性 ,应加大聚驱井刮蜡的力度 ,对聚驱检泵井无论生产时间长短 ,必须采用大直径刮蜡器进行彻底的刮蜡 ,最大限度地减少聚合物反应物在井内的存留。  相似文献   

9.
由于三元复合驱机采井结垢严重,导致检泵周期比常规水、聚驱大幅缩短,给机采井检泵作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分析三元复合驱抽油机井的应用现状的基础上,研制了一种新型软柱塞分段抽油泵。该抽油泵具有软柱塞的防卡性能和分段举升的逐级分压能力。通过在模拟井上进行软柱塞分段抽油泵防卡、分段举升模拟试验,该泵具有较强的防卡能力和逐级分压能力,能够满足现场举升要求,对进一步延长三元复合驱的检泵周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对杆柱实施扶正已成为聚驱抽油机井杆管防偏磨的一种重要措施。根据杆柱受轴向压力和抽汲含聚黏弹流体产生对杆柱的法向力作用引起杆柱弯曲偏磨的机理,建立了计算聚驱抽油机井杆柱轴向压力和黏弹液体产生的法向力的经验公式,提出了以分析计算由轴向压力和黏弹液体产生的法向力作用于杆柱产生的杆柱弯曲变形为基础的聚驱抽油机井杆柱扶正器布置方法。该方法已研制成软件,可以对聚驱抽油机井杆柱扶正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1.
聂俊  赵家文 《油田节能》2004,15(2):38-41
为遏制聚驱抽油机井偏磨上升的势头,在分析偏磨是由于抽油机下冲程过程中,抽油泵的下行速度小于驴头下行速度,造成杆柱弯曲产生的基础上,对抽油机井下行阻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即液体通过游动阀的摩擦阻力与游动阀过流面积有关,泵柱塞与衬套间的摩擦阻力与柱塞长度、柱塞一衬套的间隙有关,从而找出改变泵的结构尺寸就可以减小两项阻力,从而减小抽油泵下行阻力,减少偏磨现象的发生的解决办法。厂开发研制了超大间隙大流道整筒管式抽油泵。现场试验效果表明,超间隙泵具有降低抽油机井悬点载荷、减小抽油泵下行阻力、降低交变载荷的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偏磨现象的发生,延长抽油机井检泵周期。  相似文献   

12.
对油田后续水驱单元开发过程中抽油机井存在的泵效下降快、检泵周期短、能耗高、偏磨严重的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出一种抽油机井连续举升泵,其结构特点是采用双重过流通道和动密封设计,大流道、无间隙密封,结构稳定可靠,实现了抽油机井上、下冲程连续举升液体的目的,现场试验表明在同等泵径和生产参数下该泵可以大幅度提高油井产量、降低能耗、减少油井偏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曹庆有 《采油工程》2005,(4):36-37,40
油田聚合物驱后,随着见聚浓度的升高,采出液的粘度也变大,抽油机井抽油杆柱下行阻力增大,导致杆管发生偏磨,检泵周期缩短。本文介绍了摩擦换向抽油机在杏南聚驱油田应用后,通过与常规游梁式抽油机在性能及经济效益两个方面进行对比,阐述了摩擦换向抽油机具有的独特优越性,同时找出了该机的适用产能范围,为今后该机型在其它聚驱油田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针对聚驱抽油机井光杆腐蚀严重,造成盘根漏油的实际状况,开展了对聚驱抽油机井光杆腐蚀机理的分析研究工作,弄清了油井采出液中的主要成份(O2、Cl^-、HCO3^-、Mg^2 、SO4^2-、Ca^2 )对光杆腐蚀的影响,并对腐蚀的原因做出了分析,针对腐蚀机理探讨了聚驱抽油机井光杆腐蚀的具体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5.
对杆柱实施扶正已成为聚驱抽油机井杆管防偏磨的一种重要措施。根据杆柱受轴向压力和抽汲含聚黏弹流体产生对杆柱的法向力作用引起杆柱弯曲偏磨的机理,建立了计算聚驱抽油机井杆柱轴向压力和黏弹液体产生的法向力的经验公式,提出了以分析计算由轴向压力和黏弹液体产生的法向力作用于杆柱产生的杆柱弯曲变形为基础的聚驱抽油机井杆柱扶正器布置方法。该方法已研制成软件,可以对聚驱抽油机井杆柱扶正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16.
抽汲参数调整对油井检泵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油井井下作业维护性检泵井的有关数据统计发现,抽油机井的检泵周期与油井的抽汲参数有直接关系。通过对抽油机井抽汲参数对抽油机井载荷影响的理论计算,得出了不同泵径、冲次和冲程的不同组合情况下载荷的变化情况,从理论上进一步验证油井抽汲参数对油井检泵率的影响,由此来调整不同井况下的抽汲参数的组合,可改善井下管柱、杆柱的受力状态,延长并下工具的使用寿命,降低检泵率。  相似文献   

17.
大港油田采油四厂通过应用抽油机井远程遥控检测技术,强化油井现场监控,有效延长了抽油机井的检泵周期,促进了油井管理上水平。  相似文献   

18.
1.聚合物驱油对井下作业施工的影响(1)偏磨现象严重。目前聚驱抽油机井的抽油杆、油管偏磨现象十分普遍,导致检泵周期明显缩短,油管、抽油杆损坏加剧,作业施工质量难于保证,不但加大了井下作业施工的工作量,同时作业施工难度也较大。另外由于目前油管的现场检测技术尚不完备,只  相似文献   

19.
抽油机井的沉没度是影响泵效、系统效率、热洗温场以及检泵率的重要因素,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调控。利用曲线拟合法找出沉没度与泵效、系统效率的相互关系,结合检泵率,最终确立抽油机井沉没度的合理范围,为油田生产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0.
大庆油田南一~三区抽油机井偏磨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现状萨南油田南一~三区共有抽油机井1093口,2006年区块发生抽油机井作业井次共计589口,其中因偏磨造成检泵342井次,占总井数的32%,占检泵总数的58%,偏磨是造成抽油机井维护性作业的主要因素,它严重影响机采井时率和采出效率,制约着油田开发。2.抽油杆柱偏磨原因及分析对2006年偏磨井进行了分类统计,不同冲次杆管偏磨检泵统计情况见表1和表2。表12006年水驱偏磨井冲次分级统计冲次(次/min)4次以下5次6~7次8~9次10次以上井次(次)615791076检泵周期(d)990547540421423表22006年聚驱偏磨井冲次分级统计冲次(次/min)4次以下5次6次7次以上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