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37(4):193-193
电子政务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支持更加适合时代要求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实现。推行电子政务,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提高执政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支持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履行职能的有效手段。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对促进各级政府机构自身改革和建设、增强政府行政管理能力、提高行政运行效率、改进公共服务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10,38(1):207-207
电子政务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支持更加适合时代要求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实现。推行电子政务,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提高执政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支持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履行职能的有效手段。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对促进各级政府机构自身改革和建设、增强政府行政管理能力、提高行政运行效率、改进公共服务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2012年11月海南大学,海口市)电子政务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支持更加适合时代要求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实现。推行电子政务,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提高执政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支持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履行职能的有效手段。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对促进各级政府机构自身改革和建设、增强政府行政管理能力、提高行政运行效率、改进公共服务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科学》2008,35(3):301-301
电子政务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支持更加适合时代要求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实现。推行电子政务,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提高执政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支持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履行职能的有效手段。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相似文献   

5.
电子政务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支持更加适合时代要求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实现。推行电子政务,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提高执政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支持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履行职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37(12):214-214
电子政务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支持更加适合时代要求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实现。推行电子政务,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提高执政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支持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履行职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9,37(1):199-199
电子政务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其他相关技术支持更加适合时代要求的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的实现。推行电子政务,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是提高执政能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是支持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履行职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电子政务和政府管理创新是政府自身建设系统工程的两项重要内容,二者之间密切关联。一方面,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助推器。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将大大提高行政办公效率,解决行政职能交叉、审批过多等问题,是推进行政工作方法、职能、观念改革与创新的最有效途径。另一方面,政府管理创新是电子政务发展的指南针。政府管理创新注重对如何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  相似文献   

9.
电子政务建设是我国“十五”规划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加强电子政务工作的推进,对于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挑战,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促进全社会监督,带动工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积极推动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全面应用,培训要先行。根  相似文献   

10.
一、南海市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简介 由国家科技部组织和实施的中国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工程(南海市)主要进行统一的、安全的电子政务应用示范,重点建设覆盖纵向政务业务管理和横向行政管理的全面的电子政务应用示范系统,积极探索我国未来信息化社会政府管理职能的有效实施模式.这个项目是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的重点项目,也是国家科技部在"十五"期间对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部署.  相似文献   

11.
浅谈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数字福建”建设的不断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政务公开、完善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电子政务作为信息网络的一个特殊应用领域,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建设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信息与网络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地普及到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电子政务是信息与网络技术应用的典型代表。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中,政府应高度重视安全体系的建设,它是保证电子政务正常运营的基础。政府应加强信息安全的技术管理,确保电子政务有效、安全的运行。本文简要介绍了对电子政务进行安全管理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加强电子政务安全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网格技术的电子政务平台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电子政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主要方向,建立电子政务将可以促进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政府的监管能力、服务质量。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由于历史原因遗留下来的信息孤岛,造成了协同工作困难和效率不高等问题。近年来,随着网格技术的迅猛发展,网格技术为消除信息孤岛、促进资源共享、实现工作协同等找到了新的解决途径。本项研究把网格技术引入了电子政务领域,使电子政务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号。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使电子政务的发展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公安电子政务就是通过"电子政府"工程的建设,来进一步推动"电子警务"、"警务信息化"等诸多新的发展,进而带动整个公安的建设发展。如何更好的发挥"公安电子政务"的优势来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必将成为新时期公安工作的重点。为了提高公安的行政管理能力,保证政府在"公安电子政务"建设投入的有效性,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安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这对发展与深化公安电子政务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雅  张康  郑先平 《福建电脑》2010,26(11):54-55,72
电子政务系统是信息技术应用在政府等公共组织上的创新型服务,该技术的使用不仅减少了政府办公时间,而且提高了行政能力以及方便了广大群众。随着该项技术进一步推广应用,其安全问题日益引起重视。本文从管理层、应用层、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四个层次上剖析了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保障和促进政务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 电子政务是政府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职能、结构调整、形成规范的运作流程,成为高效、透明、廉洁、低成本政府,并采用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把这种改革的成果固化下来而形成新的行政管理和服务系统.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改造业务流程、更新工作模式、提高运作效率、提高政府管理运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减少腐败现象、降低行政管理费用.  相似文献   

17.
高曼鹭 《软件》2011,32(9):75-77
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电子政务,以一种全新的政府模式,带来了权力机构、行政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官员思维方式甚至官员人数等方面的变化,本文从推行电子政务的必要性、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府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和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与社会发展的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电子政务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8.
陈运迪 《数码世界》2003,2(3):54-55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趋势,政府的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政府的竞争力,并成为衡量各国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所有发达国家都在力促政府上网,运用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技术重塑一个更有效率、服务更直接的电子政府,大力实施电子政务。近年来,电子政务、政府上网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电子政府、实现电子政务、以电子化、自动化手段提高行政效能和行政管理水平,已成为政府的一项紧迫工作。本文简要介绍电子政务概念的由来和国内外电子政务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顺利转型,政府建设的方向逐渐由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电子政务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现代化先进手段,凭借信息技术的各方面优势,广泛渗透到政府管理与服务当中,对世界各国的行政管理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有效强化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在次背景下,本文将具体来探究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并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总结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以期能够促进我国电子政务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协同电子政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电子政务的协同化是国际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它通过协同管理思想和相关的技术实现政府业务流程的重组优化和规范化,最终实现政府各职能部门间能高效协同工作,政府与公众有效地互动.本文分析了电子政务中协同的必要性,协同政务的实现途径及其相关的重要技术及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