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舒迎澜 《园林》2006,(7):36-37
垕土祠系土地庙之意,今作后土祠。汉成帝元延年间(公元前12年),扬州后土祠因花而有封号为"琼花观"。由此推测,在两千多年前,扬州可能有了琼花栽培。南朝陈后主作词《玉树后庭花》,有人认为,玉树指的就是扬州琼花。隋大业十二年,炀帝烟花三月下扬州,从此,隋炀帝看琼花的故事便深深扎根于民间,流传至今。隋末唐初,扬州战乱频繁,经贞观之治,经济逐渐复苏。关于琼花之事,有所传闻。据《广陵琼花志》提到,江都人来济于唐高宗(公元650~683年)在位时任中书令,  相似文献   

2.
扬州三名花     
说起扬州,人们都道扬州的菜肴美,扬州的园林迷人,扬州的“三把刀”有名;殊不知,扬州的花卉也非同凡响,其名花:琼花、芍药、艺菊,可谓天下“三绝”。扬州琼花自古有名,历史上有隋炀帝看琼花的故事。相传,汉代扬州有一道姑在扬州后土祠以玉埋地,顷刻间地上长出一棵奇树,树上开出无数洁白如玉的花朵,香飘百里,此花便是名扬千古的扬州琼花。至隋代,隋炀帝为一睹此花芳姿,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于是琼花的身价一增再增,素有“天下无双”之誉。宋韩琦曾有:“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年年后土  相似文献   

3.
扬州琼花考     
扬州是历史上有名的花城。“隋炀皇帝下扬州看琼花”的传说几乎尽人皆知,琼花确实令人神往。尽管扬州已在前不久将琼花定为市花,“琼花”作为一种植物名称亦已出现在祖国现代的植物学、园艺学文献之中.而对扬州琼花的芳踪却不是了解得很清楚的。本文试从史籍记载并结合有关事实,对扬州琼花的历史作一初步考证,以求得同行们指教。一、琼花名称的由来  相似文献   

4.
舒迎澜 《园林》2005,(7):37-37
琼花系忍冬科荚蒾属落叶灌木,高可达5米,单叶对生,叶卵形或椭圆形;具大型复聚伞花序,圆形,周围有大的不孕花,中央则为小的两性花,花冠均白色。因琼花花序如盘似球,故称木绣球;又因不孕边花多为八朵,故称八仙花或聚八仙;琼花又称琼花荚蒾。琼花多分布于我国山东、河南、陕西以南地区,在安徽九华山、黄山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中,时能发现野生琼花植株开花。琼花栽培以扬州、镇江、杭州、西安、洛阳等地最为著名。  相似文献   

5.
韦金笙 《园林》2001,(1):42-43
提起运河,人们就会想到隋炀帝,就会言及“隋炀帝开通运河下扬州看琼花”的传奇故事。明人褚人获所著《隋唐演义》第四十七回“看琼花乐尽隋终,殉死节香销烈见”中讲述,“一日,睡初起……忽见一内相来报,蕃釐观琼花盛开,请万岁玩赏。炀帝大喜,随即传旨,排安在蕃釐观……炀帝道:琼花乃江都(注:即今扬州,下同)一种异卉,天下再无二本,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3)
中国古代文人大都与花有很深的渊源,王禹偁也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贬谪商山和扬州的日子里,他写下了很多关于花的诗篇,有命运短促的杏花,有独卧残阳的菊花,有惹人怜爱的海棠,也有让人惊艳的牡丹,但更为他留意的是作为扬州标志的芍药和琼花。芍药因王禹偁的称誉而得以普及推广,琼花则因为王禹偁而被首次载入文献。  相似文献   

7.
隋唐扬州城     
隋唐时期,地方城市发展迅速,而以扬州、益州等最为繁盛,时人称"扬一益二". 1 扬州地名的演变 扬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但"扬州"这个名称,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并非我们今天所谓的"扬州".扬州这一地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又载:"禹贡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也."从这里看来,当时扬州已被列为九州之一.  相似文献   

8.
后土庙位于介休市旧城西北角,是一处全真派道教宫观建筑群。整个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后土庙、三清观两大部分,有十数进院落,占地面积九千余平方米。1965年,山西省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有关史料记载,该庙最少有1550余年的历史,因遭地震毁坏,元、明、清三代扩建和重修。现存部分主要为明正德年间扩建。三清观则始建于元代,其它附属庙殿均系明清两代修建。 后土庙虽系陆续改建,但整体布局合理,建筑结构严谨,集中保存  相似文献   

9.
《园林》2000,(8)
荚莲属植物因其花美果繁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倍受人们推崇喜爱。据记载,早在唐宋年间就有琼花被栽于扬州寺观之中,视作奇花异草。如今该属的许多植物仍是园林绿化中重要的树种。近年来,一种可作地被的荚蒾新品经上海植物园引种、驯化,已成功地在上海安家落户,它就是川西荚蒾。  相似文献   

10.
三庙位于长治市南隅的北石槽村中央。村东南百谷山迤逦环绕。西北水流淙淙 ,与长治城区相接 ,在鳞次栉比的民屋中更显的古朴超群。一、三庙 .又名护国灵贶王庙 ,创建于宋徽宗十一年 (公元 1111年 ) ,元、明、清历代均有重修、增建。最终形成一进三院的建筑规模。庙内主祀护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8,(11)
<正>一、东南一大都会——扬州"东南繁华扬州起,水陆物力盛罗绮。"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孔尚任在诗中这样描述扬州盛景。扬州,地处长江之北、淮河以南,西濒运河,东临大海,历来是水陆交通枢纽。且其境内无崇山峻岭,90%以上面积为平原,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自隋唐以来,扬州即以经济繁荣著称,虽经历代兵燹破坏,但总能很快恢复繁荣。入清后,康熙六下江南,乾隆六次南巡,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发展,中国封建社会呈现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7,(19)
<正>小朋友,你会写"牡"字了吗?快来练一练吧!汉字加油站看到"牡"字,你肯定会想到牡丹吧?牡丹是"花中之王"哦!快来读读咏牡丹的诗吧!赏牡丹刘禹锡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居》2013,(4):24-24
正介子推,晋国贤臣,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周朝晋国(今山西介休)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为表愧疚之情,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介子推庙位于山西省晋中地区灵石县境内的张蒿村。原有母子相、母子碑。传说母子柏所生之处是介子推母子相抱被焚死之地。介庙周围原来环境清幽,  相似文献   

14.
龙门禹庙位于山西河津西北12km处的黄河龙门两 岸,是晋陕黄河沿岸胜景建设的杰出代表,也是“龙门胜景” 群的核心建设。在文献考证的基础上,根据薛瑄《游龙门记》 《龙门山全图》、民国历史影像等为代表的多重实证,对禹庙 历史空间进行考证。通过前三章节,即“所建何地”“所建何 人”“禹庙几何”,进一步恢复龙门禹庙空间布局与历史面 貌,并在“胜景何为”中借助视景模拟分析及文献研究,探讨 龙门胜景蕴含的理景智慧及其背后的典型理景手段。最后从三 方面对龙门禹庙胜景研究进行总结,即禹庙表征的晋陕黄河沿 岸“山-水-庙-景”共生演绎特色、禹庙研究的历史观与演进 视角、晋陕营景的多样功能与宏阔视野。  相似文献   

15.
扬州园林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约在南北朝时期,扬州园林就有史可考。这从两方面可以证明:一是徐湛之(公元420~478年)曾在扬州蜀岗上建造风亭、月观、吹台、琴室,史称该景是"果竹繁盛,花药成行,招集文士,尽游玩之适,一时之盛也";二是扬州大明寺始建于大明年间(公元457~464年),其时已具规模,到隋代时,又造栖灵塔,被誉为"中国之尤峻特者",盛况当可想见。  相似文献   

16.
沈福煦 《园林》2002,(10):7-8
内园 内园是上海老城隍庙的庙园.此园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今归入豫园,作为园的最后一个景区.内园的历史,还要从乾隆时代说起.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上海钱庄业同仁组织成立上海钱业总公所,同所购得城隍庙东首原晴雪堂之地约二亩余,捐赠给城隍庙作为庙园,其"公所"也设于园中.此园位于城隍庙之东,故叫"东园".  相似文献   

17.
"杭"通"航",<诗·卫风·河广>中即有"所谓河广,一苇杭之"之说.除此之外,"杭"亦有其他多种解释,如"方舟、并舟、浮桥"等.无论那种解释,都与水有关,且都是征服水境之工具,可见杭州此地古时并非一方安土.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所谓大禹治水,便在此处.自此,此处称为"禹杭",禹、余同音,后称余杭.  相似文献   

18.
《园林》2019,(8)
<正>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于《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禹别九州之"海、岱及淮惟徐州"(《尚书·夏书·禹贡》),两汉文化的生发之地,始终是中华经济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中心区域之一,郭沫若曾撰文:"中国文化有南北二系,徐楚正为南系中心,并对吴越文化产生了  相似文献   

19.
绍兴大舜庙又称舜王庙,位于绍兴县东南42km的王坛镇舜王山上。这里是会稽山三条主要分支的东翼,由主峰真如山向东北延伸,经鹅鼻山、驻跸岭等,直抵上虞市上浦附近的曹蛾江边,地形地貌是山水交融、崇山连绵、清泉潺潺、绿树葱郁。可以说是山有脉、水有源、脉源贯通,景色宜人的世外桃源之地(图1)。  相似文献   

20.
锦带花(Weigela florida)或海仙花(Welgela coraeensis)为忍冬科、锦带花属. 清·汪灏<广群芳谱>云:"锦带花一名海仙花,一名文官花.此花出荆楚间,有花如锦,遂名锦带花.条如郁李,春末方开,红白二色."宋代诗人似乎对锦带花略有偏爱,如王禹俑的<海仙花诗并序>中写道:"海仙花者世谓之锦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