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地震速度、声波测井和中途测试等资料 ,研究了莺歌海盆地地层压力的特征及分布 ,分析了早期自源超压及其伴生的滞烃作用和它们对油气初次运移的影响。莺歌海盆地强烈超压主要是压实不均衡的结果 ,超压的分布受沉降 -沉积速率和盆地充填岩性的控制 ,超压界面明显起伏 ;超压层段异常低的热解峰温和高生成指数反映了超压的滞烃作用 ,超压及其滞烃作用是有机质热演化异常的主要原因 ,也是决定盆地天然气成藏过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莺歌海盆地泥岩压实特征与油气初次运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详细讨论了莺歌盆地第三系泥岩的压实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研究油气运移地球化学效应的基础上,划分了烃源岩排烃类型,充分排烃型,排烃型和具滞烃带型,莺歌海盆地烃源岩的生烃门限深度为3000m,排烃门限深度为3600m,烃源岩的最大有效排烃带厚度约为30m。  相似文献   

3.
沾化凹陷沙河街组异常高压分布及形成机制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数值盆地模拟方法 ,应用部分井内实测的地层压力作为标定 ,模拟计算了沾化凹陷沙河街组地层压力及剩余压力的分布特征及演化过程。研究表明 :沾化凹陷的超压异常主要出现在沙三段下亚段和沙一段 ,主要分布于洼陷区及斜坡带 ,盆地边缘为常压。泥岩不平衡的压实作用、有机质生烃是该区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机制 ,断层的分布及其活动对异常高压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崖13-1气田成因浅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TE112.1        20000409崖 13-1气田成因浅析[刊]/崔护社,仝志刚…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27(4).-45~48 崖13-1气田是迄今中国海域发现的最大气田,有关其天然气来源问题目前仍有争论。结合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成果,运用ProBases盆地数值模拟系统定量模拟气田西侧的莺歌海盆地和东侧的琼东南盆地的构造、地温及孔隙流体压力的演化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崖13-1气田区东西两侧盆地(或凹陷)构造演化和温度场、压力场演化的特征都有明显差异;气田区附近的异常超压是莺歌海盆地异常超压流体系统的一部分,因欠压实、水热增压以及黏土矿物脱水的综合作用而产生;1号断层(气田区段)是热流和高压释放带,亦是流体和烃类运移的通道,莺歌海盆地异常高温高压可以驱使烃类及流体由深向浅、自西向东进行大规模的长距离运移。据此得出结论:崖13-1气田的天然气既来自西侧的莺歌海盆地下第三系烃源岩(早期)与上第三系烃源岩(晚期),也来自东侧的崖南凹陷下第三系陵水组、崖城组烃源岩(晚期),是双向供气形成的混源气田。图7参2(崔护社摘)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和莺歌海盆地都在一定深度和区域上普遍存在异常高压现象。通过对这2个盆地沉积和构造演化、超压特征及成因和油气成藏史3个方面的对比分析,阐述了盆地演化过程中油气运聚与压力系统演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2个盆地的沉积演化都经历了沉积物快速堆积,形成了巨厚的烃源层,并且对应于盆地超压发育的主要层位;超压体系的分布受各沉积时期沉积中心和构造作用控制明显,超压顶界面基本呈现出中间高、向盆地边缘降低以至消失的特点。油气主要富集在超压顶界面附近及其上的常压系统内,在封闭和保存条件较好的深部也具有较大潜力。超压体系为油气运移提供动力条件,并在一定地质背景下控制着油气分布,同时油气成藏过程对盆地超压系统的产生和演化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渤海湾盆地含油气凹陷压力场特征及与油气富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有录  王鑫  于倩倩  王永诗  刘华  景琛 《石油学报》2016,37(11):1361-1369
含油气盆地不同类型凹陷地层压力场具有明显差异,压力场与油气富集关系密切。以渤海湾盆地含油气凹陷实测地层压力资料为基础,探讨了含油气凹陷压力场类型及分布特征,以及超压与生烃作用、压力场与油气富集等关系。研究表明,渤海湾盆地含油气凹陷新生界纵向压力场大致可归为3类,即常压型、单超压型、双超压型;不同类型压力场凹陷的分布具有分区性:常压型多分布于盆地外围凹陷,单超压型在盆地广泛分布,双超压型主要分布于环渤海地区。生烃作用对凹陷超压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超压层系与主力生烃层系相对应,凹陷充填演化历史及主力生烃层系的差异可能是形成3类凹陷压力场的主要原因。凹陷生烃层系超压与油气富集关系密切:平面上油气围绕超压中心分布,超压程度影响油气二次运移距离;纵向上油气富集层系受凹陷压力场类型控制,常压型凹陷油气主要富集于生烃层系及紧邻层系,单超压型凹陷油气富集于生烃层系及上下多套层系,而在双超压型凹陷,新近系油气富集程度较高;生烃层系超压程度影响凹陷油气富集程度,富油凹陷均为超压幅度较大的凹陷。  相似文献   

7.
详细讨论了莺歌海盆地第三系泥岩的压实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在研究油气运移地球化学效应的基础上,划分了烃源岩排烃类型:充分排烃型、排烃型和具滞烃带型.莺海盆地烃源岩的生烃门限深度为3000m,排烃门限深度为3600m,烃源岩的最大有效排烃带厚度约为30m.  相似文献   

8.
莺歌海盆地高温超压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及成藏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莺歌海盆地高温超压天然气勘探的突破,使得该区域已成为勘探的热点,但关于其天然气成藏规律还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为此,对天然气成藏地质条件及成藏过程进行了分析,以期确定该盆地高温超压环境下游离天然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发现:①莺歌海盆地烃源岩质量高、烃源灶范围大、生烃期时窗长、排烃期延迟;②高温超压环境有利于储层保持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③盆地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流体系统,发育多套盖层,有利于天然气富集和保存;④中深层底辟带半封闭式高温超压流体系统中,水溶气在不同级差压力下运移、释放、聚集并成藏,同时还找到了盆地中多个水溶相天然气出溶成藏的证据。该研究成果为莺歌海盆地下一步的天然气勘探提供了指向。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探讨陆相断陷盆地超压系统与油气运聚的关系,以车镇凹陷车西地区为例,在明确超压系统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对超压系统在影响排烃模式、提供运移动力和决定油气聚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车西地区的超压系统可划分为弱、中、强超压3层结构,其围绕生烃中心呈环带状分布。研究区超压系统下存在超压内部稳态排烃和超压凸面幕式排烃2种模式,超压是油气初次运移和油气倒灌的主要动力,超压系统的平面分布和纵向配置控制了超压盆地的油气优势运移方向及聚集规模。根据研究成果,建立了陆相断陷盆地超压源离心泵式油气运聚模式,超压系统内部的有利压力配置区、有利泄压区域与超压下部有效储层的合理配置区为油气成藏的潜力区带。  相似文献   

10.
莺歌海盆地天然气成藏动力学机制及勘探前景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系统地分析了莺歌海盆地天然气成藏动力学机制及主控因素 ,阐释了盆地内异常超压的发育背景及成因 ,指出异常压力是天然气运移的主驱动力 ,而流体压裂则产生了天然气垂向运移输导网络。强调底辟活动是莺歌海盆地天然气成藏与演化的主控因素———底辟活动控制圈闭的形成并为浅部圈闭成藏提供深部烃源 ;底辟的幕式活动控制天然气藏的多次成藏和演化。通过对影响莺歌海盆地天然气勘探各主要因素的分析 ,认为具有构造背景或特殊遮挡条件、成因类型多样的非构造圈闭隐蔽油气藏是莺歌海盆地今后重要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1.
断-压双控流体流动与油气幕式快速成藏   总被引:32,自引:10,他引:22  
郝芳  邹华耀  方勇  曾治平 《石油学报》2004,25(6):38-43,47
通过对超压的成藏物质效应和能量效应分析,系统论述了超压盆地油气幕式快速成藏机理。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抑制作用使深部源岩和时代较老的源岩与较年青的源岩(准)同时保持在有利的生排烃阶段,而超压伴生的流体排放延迟使深部超压源岩在不同温度、成熟度条件下生成的烃类在晚期集中排放,两者的共同作用增加了有效源岩的层位和体积,进而增大了晚期源岩的累积排烃速率,为油气晚期快速成藏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超压可以引起未变形地层的水力破裂和超压流体的初次排放;超压流体的二次排放受超压和断裂特征的共同控制,即断压双控流体流动。超压的成藏物质效应和能量效应决定了新构造运动(或晚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油气快速成藏:①油气成藏由多幕次流体充注完成,每一幕次包括稳态汇聚期和瞬态充注期;②油气成藏速率异常高,大型油气田可在0.1Ma内形成;③构造活动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具有建设性作用,晚期构造(或新构造)控制油气分布。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的深盆油藏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15  
借鉴深盆气的形成机理,从沉积及储集层特点、烃源岩超压、油气运移动力、油水分布特征等方面深入剖析松辽盆地扶杨油层的成藏机制。认为坳(凹)陷中大面积分布的低渗透油藏可称为深盆油藏,其成藏特点与常规岩性油藏不同:①砂岩全盆地连续分布,凹陷区储集层致密;②油源充足,超压为主要排烃动力,浮力作用弱;③油藏平面分布具有油水倒置现象;④油层连片分布,产量普遍较低,但局部存在储集层厚度大、物性好、单井产能高的经济勘探地区,即“甜点”。建立了松辽盆地扶杨油层深盆油藏成藏模式,预测松辽盆地深盆油藏的资源潜力巨大,指出应转变勘探思路,向富油坳(凹)陷拓展,转变资源定位,调整预探目标和勘探技术序列,勘探深盆油藏。图7表1参9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超压烃源岩排烃期次,在超压烃源岩排烃机制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声波时差建立的超压释放期次的研究方法,得到青山口组超压曾发生过3次释放,它们分别是嫩一段沉积末期,嫩四段沉积中后期和明水组沉积末期,目前正处于第4次演化过程中。经超压释放期与烃源岩生烃门限期的比较,认为古龙凹陷青山口组超压烃源岩的主要排烃期是明水组沉积末期,与大庆油田萨尔图、葡萄花、高台子等油气藏的圈闭形成期是同期的,这是大庆油田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含油气盆地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作用形式的界面中,石油地质研究中关注最多的是与含烃流体生、排、运、聚有关的不同新生流体的作用界面。在对断陷盆地生排烃、超压、次生孔隙发育、耗水等界面定义、特征及作用方式分析的基础上,以济阳坳陷东营凹陷为例,提出了断陷盆地成藏作用面的概念,初步定义为盆地新生流体运动过程、能量形式及其相互耦合的作用面,是生排烃、超压、次生孔隙发育、耗水4种界面耦合作用的结果,既是流体作用转换面、不同类型储集空间分界面,也是流体不同类型能量转换面和油藏类型分布转换面。成藏作用面通过对断陷盆地不同类型流体势能分布及叠加的控制作用,影响了不同类型油藏分布特征,因此通过对不同类型流体作用面的识别、研究和评价,能够有效预测油藏类型、分布样式,进而有效预测盆地油藏的丰富程度,对于盆地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东海陆架盆地台北坳陷烟囱构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正龙  张为民  肖毓祥 《石油学报》2006,27(1):34-36,41
在异常高压发育、有流体活动及发生沸腾作用的地层内,易形成烟囱构造.东海陆架盆地台北坳陷超压一般出现在明月峰组下部地层,部分井的泥岩超压带开始发育于灵峰组.古新世和始新世地温梯度高,是大量生烃和热流体形成时期,也是烟囱构造的主要发育时期.根据其成因,将烟囱构造分为有机、无机和混合3种类型,有机成因和混合成因是台北坳陷烟囱构造主要发育类型.有机成因又分为泥底辟型和层间侧向疏导型;混合成因有热液底辟型和热液断涌型.烟囱构造的发育可以引起幕式排烃和改善储层物性,不仅有利于烃类的运移,也有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压力过渡带和正常压力区的目的层是油气富集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6.
碳酸盐烃源岩由于胶结作用发育,固结成岩较早,所以,其排烃作用并非一定以压实作用为主,而是多种作用互存。不同的演化阶段排烃方式各异,在高过成熟阶段以微裂缝排烃和分子扩散为主。以一维地质模型为基础,根据生、排烃质量守恒原理可以定量建立扩散排烃和微裂缝排烃的数学模型。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依此模型进行的模拟结果表明:马家沟组在早二叠世末进入生烃门限,三叠纪末达到生油高峰,早白垩世开始进入过熟干气阶段;现今累计排烃率为 60%~80%,其中,压实排烃、扩散排烃和微裂缝排烃占主导地位,水溶相排烃只占很小比例。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洼区超高压带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洼区超高压顶界面与油气成藏有着密切联系。热作用导致的生烃增压作用以及与深部超高压系统所沟通的流体传递作用是形成超高的主要原因。将地层超高压分布规律应用于指导油气勘探,得到了钻井资料的证实,为加强该区的勘探工作提供了新方法。其深部烃类高压流体向高压封存箱顶界面突破并成藏,顶界面上部200m、下部100m区间为有利的成藏区间,封存箱外有利于原油成藏,封存箱内有利于天然气成藏。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 段烃源岩排烃机制及成藏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泥岩综合压实曲线对比,明确研究区长7段烃源岩普遍存在欠压实现象,利用等效深度法计算了泥岩最大埋深时期的过剩压力,结果表明,欠压实产生的过剩压力是长7段烃源岩排烃的重要动力。由此,根据过剩压力的纵向分布特征划分了3种排烃方式,并叠合烃源岩的分布、源储压力差得出长7段烃源岩向其上下地层有利的排烃范围。结果表明,当源储压力差不小于储层的毛管压力时,排烃才可能发生;有利的排烃区受优质烃源岩分布、排烃方式和动力条件的综合控制;长7段烃源岩向下伏地层排烃的条件优于向上覆地层,是现今油藏选择在长8段大规模分布的主要原因;长6段小规模的油藏基本分布在长7段烃源岩向上有利排烃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