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建立制备红树莓籽低聚原花青素微胶囊的方法,旨在提高低聚原花青素的稳定性。以红树莓籽低聚原花青素为芯材,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壁材,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复凝聚法制备红树莓籽低聚原花青素微胶囊工艺,并对微胶囊化前后低聚原花青素稳定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低聚原花青素微胶囊最佳工艺为:壁材浓度0.75%、壁材质量比(明胶:阿拉伯胶)1:1、芯壁质量比1.05:1、固化温度10 ℃、转谷氨酰胺酶添加量22.39 g/100 g明胶,此条件下包埋率80.34%,水分含量5.64%,休止角36.4°,溶解度89.64%,粒径476 nm。受VC、亚硫酸氢钠、温度、pH及光照影响,包埋后的低聚原花青素稳定程度明显高于包埋前。因此,微胶囊化提高了低聚原花青素稳定性,拓宽了红树莓果籽低聚原花青素微胶囊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2.
天然食用色素花青素的微胶囊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了喷雾干燥法制备高包埋率微胶囊化花青素的壁材组成以及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花青素/壁材为25%,明胶/海藻酸钠为1∶4,壳聚糖浓度为0.75%;喷雾干燥的进口温度130℃,出口温度90℃时,花青素的微胶囊化效果最好,包埋率高。微胶囊化花青素的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紫甘薯花青素为芯材,筛选能提高其水相稳定性的壁材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微胶囊制备工艺条件。方法:以包埋率为考察指标,利用Box-Behnken实验和方差分析,从包埋温度、包埋时间、壁材浓度、壁材芯材质量比四个方面优化微胶囊制备工艺条件。并对所制备的微胶囊进行电镜扫描和稳定性研究。结果:筛选玉米朊作为壁材,获得优化制备工艺条件为:包埋时间30 min、包埋温度32℃、壁材浓度1%、壁材芯材质量比5∶2.2(w/w),此时紫甘薯花青素微胶囊包埋率达到81.55%±0.89%,其密度为2.88 g/m L,含水率为4.42%,紫甘薯花青素微胶囊为类似圆球状的紫色粉末,该工艺明显提高了紫甘薯花青素水相热稳定性,p H稳定性和室外光稳定性。结论:实验结果表明,以玉米朊作为壁材进行紫甘薯花青素微胶囊化是提高其水相稳定性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喷雾干燥法制备高包埋率微胶囊化花青素的壁材组成以及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花青素/壁材为25%,明胶/海藻酸钠为14,壳聚糖浓度为0.75%;喷雾干燥的进口温度130℃,出口温度90℃时,花青素的微胶囊化效果最好,包埋率高.微胶囊化花青素的稳定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天然色素花青素的微胶囊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研究喷雾干燥法制备高包埋率微胶囊化花青素的壁材组成以及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花青素∶壁材为20%、麦芽糊精∶β-环状糊精为3∶1、阿拉伯胶比例为10.0%、喷雾干燥的进口温度120℃、出口温度80℃时,花青素的微胶囊化效果最好、包埋率高,而且花青素微胶囊化后,其稳定性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锐孔法制备原花青素微胶囊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原花青素的稳定性,采用锐孔法,以原花青素为芯材,海藻酸钠为壁材制备原花青素微胶囊,并优化其制备工艺。以包埋率为主要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考查海藻酸钠浓度、凝固液氯化钙浓度、芯壁比、针头孔径、下滴高度等因素对原花青素微胶囊化的影响;并进一步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得到制备原花青素微胶囊的最佳工艺为海藻酸钠浓度3%,氯化钙浓度3%,芯壁比1:4(芯材浓度1.5%),针头孔径0.45mm,下滴高度8cm;此时微胶囊化产率和效果最好,包埋率可达77.83%。视频变焦显微镜图显示,原花青素微胶囊有良好的形态分布。  相似文献   

7.
主要研究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微胶囊产品时壁材组成对原花青素微胶囊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固形物含量为20%、芯材:壁材(质量比)=2:5、壁材中阿拉伯胶:β-环糊精(质量比)=3:5时,原花青素的微胶囊化效果最好,微胶囊包埋效率和得率均为最高,分别为98.5%和87.3%.而且原花青素微胶囊化后,对热、光等有一定的耐受性,其稳定性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建立喷雾干燥法制备黑果枸杞花色苷微胶囊的方法,考察微囊化前后花色苷的稳定性。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壁材中阿拉伯树胶质量分数、β-环糊精质量分数、芯壁比、进料流速、进风口温度、总固形物含量对黑果枸杞花色苷包埋效率的影响,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优化黑果枸杞花色苷微胶囊的包埋工艺。结果表明,黑果枸杞花色苷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为:进料转速2 000 r/min、乳化时间10 min、出风口温度80℃、阿拉伯树胶质量分数1%、β-环糊精质量分数50%、进料流速330 mL/h的恒定条件下,选择芯壁比1:2.5(g/g)、进风口温度160℃、总固形物含量22%。黑果枸杞微胶囊包埋效率平均值可达91.01%。黑果枸杞花色苷微胶囊为类似圆球状的、平均粒径(9.16±1.02)μm的玫红色粉末,受光照、空气及温度的影响,明显比微胶囊化前稳定。  相似文献   

9.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23):109-114
为获得稳定性好、包埋率高的蓝莓花青素微胶囊,以海藻酸钠作为壁材、蓝莓花青素为芯材制备花青素微胶囊,并分析了花青素微胶囊的稳定性和体外缓释性能。结果表明,花青素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为:芯材和壁材体积比1∶2、海藻酸钠质量浓度1. 5 g/100 m L、CaCl_2质量浓度1. 5 g/100 m L、针头孔径0. 60 mm。此时其包埋率为90. 16%,且微胶囊呈球状,表面光滑;制备的蓝莓花青素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其在胃模拟液中持续释放2 h,释放率为25. 17%,在模拟小肠液环境中可持续释放4 h,释放率达到89. 26%。同时,微胶囊处理后的花青素对pH值和温度稳定性均有提高。因此,微胶囊包埋可以提高蓝莓花青素的稳定性和缓释作用,对蓝莓花青素的应用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0.
微胶囊化包埋可减缓花青素的氧化速度。响应面法优化双复合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提取紫胡萝卜花青素工艺,以紫胡萝卜花青素得率为响应值,Plackett-Burman设计筛选影响因素,Box-Behnken设计对复合酶比例(纤维素酶、果胶酶)、加酶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进行优化,获得了最佳工艺参数为复合酶比例1.5∶1,加酶量2.0%,酶解温度60℃,酶解时间60min;以大豆分离蛋白、麦芽糊精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花青素微胶囊,以花青素微胶囊包埋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花青素微胶囊的配方和工艺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制备花青素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芯材壁材比例2∶5,壁材质量比(大豆蛋白、麦芽糊精)为3∶5,固形物含量为20%,单甘脂添加质量分数为1.5%。按此最佳工艺条件制备的花青素微胶囊包埋率达95.31%。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花色苷稳定性,以西番莲果皮花色苷为芯材,明胶、阿拉伯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花色苷微胶囊。研究以包埋率为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西番莲果皮花色苷微胶囊最佳制备条件,进而以粒径、水分含量、形态及热稳定性研究了西番莲果皮花色苷微胶囊性质。结果表明:芯壁比1:4.7,壁材质量比(明胶: 阿拉伯胶质量比)6:7,壁材浓度1.5%,pH3.30,反应温度40 ℃,反应时间30 min,谷氨酰胺转氨酶25 U/g明胶,此时模型可靠性高,西番莲果皮花色苷包埋率最高为96.83%。最佳操作条件下所得微胶囊的粒径为12.15 μm,其水分含量为2.69%,微胶囊呈表面光滑的球形结构,熔融温度为82.51 ℃。此研究为西番莲果皮花色苷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沙棘籽油微胶囊制备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复合壁材的沙棘籽油微胶囊制备工艺,以包埋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制备工艺,并对其特性及微胶囊化对沙棘籽油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沙棘籽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以酪蛋白酸钠和麦芽糊精为壁材、酪蛋白酸钠与麦芽糊精质量比1∶1、壁材与芯材质量比2∶1、固形物含量20%。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沙棘籽油微胶囊产品粒径分布均匀,包埋率可达96. 15%;热失重分析说明沙棘籽油微胶囊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微胶囊化前后,沙棘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化不大;经过微胶囊包埋的沙棘籽油与未包埋的沙棘籽油相比,氧化诱导时间在高温加速储存过程中明显延长,具备较好的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蓝莓花青素的抗氧化活性对比及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不同提取工艺对蓝莓花青素抗氧化活性的影响,以及对微波波辅助提取得到的蓝莓花青素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通过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羟基自由基(·OH)、超氧自由基(O2-·)等体外抗氧化实验评价不同提取工艺所提取的蓝莓花青素抗氧化活性,并分析光照、pH、温度、葡萄糖以及有机酸对蓝莓花青素保存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乙醇浸取法、丙酮浸取法和微波辅助提取法的蓝莓花青素的得率分别为4.46%、4.41%和4.92%。蓝莓花青素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在0.25~4.0 mg/mL范围内有浓度依赖性,微波辅助提取法获得的蓝莓花青素浓度为4.0 mg/mL时,DPPH·清除率、·OH清除率和O2-·清除率分别为86.59%、56.85%和88.65%,均显著高于乙醇浸提法、丙酮浸提法(p<0.05)。蓝莓花青素在强光、碱性、高温及抗坏血酸存在的环境下较为不稳定,而葡萄糖和柠檬酸则对蓝莓花青素的稳定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蓝莓果酱的品质,以蓝莓鲜果为原料,测定花色苷、总酚含量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1-2-picryl-hydrazyl,DPPH)、2,2’-联氮基-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mino-di(3-ethyl-benzothiazoline sulphonic acid-6)ammonium salt,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在打浆、调配、灌装、杀菌等加工关键环节的变化。研究添加D-异抗坏血酸钠对蓝莓果酱功能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损失的抑制作用,测定蓝莓果酱贮藏期间花色苷、总酚含量和L*、a*、b*值的变化。结果显示:蓝莓果酱各加工关键环节,其总酚、花色苷含量逐渐下降,DPPH自由基、ABTS+·清除能力也逐渐减弱;添加质量分数0.5%的D-异抗坏血酸钠可减缓这些指标的下降;保温实验表明,添加D-异抗坏血酸钠的果酱褪色程度比未添加的果酱约降低了21.07%。由此可见,适当添加D-异抗坏血酸钠可提高蓝莓果酱的营养和形态品质稳定性,延长产品货架期。  相似文献   

15.
微胶囊技术制备粉末花生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微胶囊技术,以水解大豆蛋白(SPH)、麦芽糊精(MD)、稳定剂、乳化剂等作为微胶囊壁材制备粉末花生油,结果表明:MD:SPH为1:1,乳状液总固形物浓度为25%(W/W),最适稳定剂为琼脂,其添加量为0.1%(w/w),制得的粉末花生油包埋效率达73.8%,产率可达97.6%,水溶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酶改性大豆分离蛋白作为壁材微胶囊化海豹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以天然大豆分离蛋白(SPI)作为壁材微胶囊对芯材包埋性不够理想,微胶囊表面有很多凹陷。该研究采用经酶法改性SPI作为壁材主要原料对海豹油进行微胶囊化,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研究最佳壁材组合为:总固形物浓度25%、芯材/壁材30%、明胶/麦芽糊精(MD)1+3、乳化剂用量1.25%,在最优组合下所得微胶囊化产率为94.5%,效率为94.9%;所得产品形状有规则,表面无裂纹及凹陷,贮藏实验表明,微胶囊贮存稳定性大为改善。  相似文献   

17.
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奇亚籽油的稳定性,对其进行微胶囊化。以包埋率为评价指标对冷冻干燥制备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工艺进行优化,利用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等表征微胶囊性状。结果表明,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壁材比(酪蛋白酸钠∶D-乳糖-水合物)1.1∶1(质量比)、固形物浓度31.32%、壁芯比2.34∶1(质量比),包埋率达到90.65%。所得微胶囊产品含有芯材、壁材的特征峰,表明形成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包埋结构。制得的奇亚籽油微胶囊呈不规则的几何形状和紧凑的结构,大小均匀,流动性较好,粉末表面光滑,黏度小,稳定性良好,可满足一般食品加工条件,为奇亚籽油微胶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传统牦牛酥油的贮藏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本实验以海藻酸钠、CaCl2为复合壁材,以锐孔法制备牦牛酥油微胶囊。以包埋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使用差式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TGA)、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理化性质,并研究微胶囊在胃肠液中的释放特性及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浓度1.5%,CaCl2浓度2.5%,芯壁质量比1.5:1,乳化温度50 ℃,固化时间30 min时,微胶囊包埋率最高为89.41%;含水量为5.25%、溶解度为57.22%、休止角为20.6°;平均粒径为929.773 μm,酥油在微胶囊化后热稳定性提高;释放实验表明,微胶囊在模拟胃液、肠液中释放率分别为11.52%、96.44%;贮藏实验表明,微胶囊货架期较牦牛酥油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19.
以籼米为主要原料,并添加紫薯粉制备挤压重组紫薯米。主要选取紫薯粉添加量、挤压温度、物料水分含量3个试验因素,以花色苷含量、质构品质和感官评分作为综合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响应面优化试验。获得最佳工艺参数为:紫薯粉添加量为10%、挤压温度为80 ℃、水分含量为26%。该工艺条件下获得的挤压重组紫薯米呈现亮紫色,且综合得分最高为71.08±0.79分。体外抗氧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挤压重组紫薯米对DPPH和ABTS的清除率分别为86.71%、87.55%,显示其良好的抗氧化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