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分析了由轧制乳化液导致锈蚀产生的原因和轧制乳化液的防锈机理.结合特定生产条件,提出了一套评价轧制乳化液防锈性能的叠片滤纸法,采用该方法,对1#、2#轧制乳化液及其按不同体积配比后的乳化液的防锈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轧后乳化液残留、带卷的高温,退火后带钢表面残留物,在使用过程中乳化液中含有的铁皂、无机盐等是促进金属腐蚀的主要因素;实验室防锈试验1#轧制乳化液防锈性好,在工业生产中也表现出相同的防锈效果;把1#、2#轧制乳化液按不同体积配比后,对提高2#轧制乳化液的防锈性能有利,当体积比为3:1时,防锈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不同浓度的水基乳化液形成润滑膜的特点。低速轧制时,随着轧制速度的提高,润滑膜厚度增大。当轧制速度超过临界值时,随着轧制速度的提高,润滑膜厚度降低。考虑速度对乳化液黏度的影响,用4阶多项解函数拟合乳化液黏度随轧制速度变化曲线,对Reynold方程进行修正,使非牛顿流体水基乳化液润滑膜厚度的计算更准确。  相似文献   

3.
针对以往现场对于二次冷轧机组带DOS油轧制对轧前带钢表面乳化液油膜析出效率没有理论模型,影响润滑控制的问题,结合二次冷轧机组直喷系统的设备与工艺特点,在引入直喷系统乳化液撞击带钢形成油膜析出率和直喷系统乳化液润湿性影响系数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适合于二次冷轧带DOS油轧制轧前带钢表面乳化液油膜析出效率模型。选择典型规格产品定量分析了DOS油涂油量、乳化液析出距离和带钢入口轧制速度对乳化液油膜析出效率的影响,并将其应用到某1220二次冷轧机组的生产实践,编制出了相应的模型计算软件,使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郭太雄 《轧钢》2005,22(1):56-58
通过2种轧制油乳化液的对比使用试验,分析了乳化液使用性能对轧后带钢表面清洁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当提高轧制油乳化液中油性剂及游离脂肪酸含量,有利于改善润滑效果,从而提高轧后带钢表面清洁度。  相似文献   

5.
智西巍  瞿培磊  王康健 《轧钢》2017,34(4):30-35
实验研究了搅拌器转速、搅拌时间和静置时间等因素对冷轧乳化液的粒径大小及浓度变化的影响;对生产现场磁性过滤器内不同粒径乳化液的两相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发现过大粒径的乳化液是导致现场乳化液浓度不稳定的关键因素。根据研究结果指导现场生产时对乳化液粒径进行了优化,最终解决了生产过程中因乳化液系统导致的轧制不稳定问题。  相似文献   

6.
《塑性工程学报》2020,(1):159-165
在分析了传统二次冷轧机组乳化液直喷润滑系统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二次冷轧机组的设备与工艺特点,提出了一套适合于二次冷轧机组的乳化液管路直混润滑系统设计方案,完成了静态混合器、水泵、油泵、流量计、压力表和电控柜等关键设备的选型,开发了一套完整的二次冷轧机组乳化液管路直混润滑系统,并将其应用到某1220二次冷轧机组的生产实践,选取典型规格的DR8M钢种进行现场轧制试验,对比分析了轧制工艺参数、板厚波动与板形质量波动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二次冷轧机组乳化液管路直混润滑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升降速过程轧制压力的稳定性,降低了轧制能耗与油耗,减小了带钢厚度偏差与板形值波动。  相似文献   

7.
钟路  刘小东 《轧钢》2022,39(1):101-105
针对某厂DMS森吉米尔轧机生产无取向硅钢表面麻面缺陷的问题,根据生产实际,对其形成原因从乳化液及工作辊两方面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乳化液对麻面缺陷的产生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主要原因是由于二十辊森吉米尔轧机工作辊辊径较小,轧制相同长度带钢轧辊运转周期较大,容易产生疲劳失效而导致。为此,提出通过调整冷轧工序成品轧制道次的压下率以减小轧制力,从而减小工作辊的磨损疲劳;通过对轧制乳化液浓度、温度的合理控制,以改善润滑效果、提高轧制速度,而进一步缓解轧辊疲劳的改进措施,使该钢厂无取向硅钢麻面缺陷发生率由原来的18%降至0.8%,带钢表面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对冷轧薄板的色差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发现条状色差主要是由于带钢表面粗糙度不均匀引起。通过生产现场调研发现,在焊缝连接处色差纹路具有连续性特征,且通过轧机急停取样后发现色差主要是由于连轧机的5#机架引起。分析表明,带钢粗糙度不均与轧制过程中乳化液油膜在工作辊面分布不均相关,而油膜不均与乳化液的喷射方式、轧制速度、乳化液的颗粒度和接触角存在直接关系。通过增加乳化液辅助喷嘴,控制轧制速度,并将轧制油的颗粒度由13μm降低至8μm,油滴接触角由80°降低至63°,色差缺陷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9.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冷轧薄板厂酸轧生产线通过对其乳化液喷射梁和机架间挡板、挡布等的改造,减少了机架间乳化液的串液问题,实现了末机架乳化液的低浓度控制,并通过摸索轧辊粗糙度、轧制公里数与带钢板面粗糙度的关系,开发并优化了毛化辊轧制工艺,使罩式退火过程中的粘结缺陷产品比例由0.23%降至0.11%。  相似文献   

10.
杨洪凯  李靖  张良  万军 《轧钢》2019,36(6):93-95
针对某冷连轧产线生产厚规格(h≥1.5 mm)带钢时表面出现乳化液或水珠残留现象而影响带钢表面质量的问题,分析排除了轧制力、张力等轧制参数的影响,找到该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第5机架喷原设计吹扫效果不良,乳化液与水未及时被吹扫系统吹掉,在轧制厚规格产品辊缝较大的情况下造成乳化液或水不沿辊缝回流,从而出现带钢边部乳化液或水残留的质量问题。为此,对空气吹扫喷梁进行了改造,有效吹除了带钢表面乳化液与水等液体,提升了带钢表面质量。  相似文献   

11.
刘学良  柯于军  潘东远 《轧钢》2019,36(1):46-50
针对冷连轧机组有时出现轧制力随着轧制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即轧制力与轧制速度关系的“反常”现象,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建立了前滑值、打滑因子、板形值与乳化液流量与轧制速度关系模型,形成一套适用于冷连轧机组乳化液流量和轧制速度的综合优化控制技术。采用该技术,在保证产品板形良好的前提下,可以有效控制前滑、防治打滑和避免“反常”现象的出现。  相似文献   

12.
韩庆 《轧钢》2018,35(6):13-18
采用二维交替差分法建立了铝热连轧轧件温度计算模型,同时采用粒子群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优化。经验证,优化后模型的计算精度在10℃以内;利用建立的温度模型研究了铝板带在热轧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场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工艺参数对轧件终轧温度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粗轧区轧件温度分布主要由接触导热与轧件内部的热生成两者共同决定,而精轧区还要受到乳液喷淋的影响;轧制速度越大,轧件终轧温度越高,横向温差越大;处于相同机架间的冷却集管的冷却能力几乎相同,而处于不同机架间的冷却集管,随着机架数的增加,冷却能力增强,横向温差随着开启度的增大而减小;轧件宽度对轧件终轧温度的影响很小,而横向温差随轧件宽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乳化液温度的升高,轧件终轧温度升高,而乳化液温度对轧件横向温差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李玉功  姜志强  张树伟 《轧钢》2012,29(4):50-53
针对冷轧薄规格带钢生产中存在的因轧辊弹性压扁而造成负辊缝现象、板面热擦伤、轧制打滑、带钢表面残留乳化液斑等问题,山东钢铁集团莱芜钢铁有限公司板带厂通过优化道次绝对压下量以消除轧辊有害接触,优化乳化液温度、浓度、皂化值等指标以减少热擦伤,增设挡板、吹扫装置等以消除乳化液斑,优化压下规程、板形目标曲线、张力控制系统等以保证带钢尺寸和板形精度,成功地生产出了超设计极限的0.18mm薄规格冷轧涂镀基板。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冷轧厂在线轧制过程中轧机的振动问题,从辊缝油膜承载力的角度分析其对轧机振动的影响,得出轧制过程中辊缝间距的减小导致辊缝油膜需提供更大的承载力来维持轧机稳定。从乳化液浓度、轧辊转速、乳化液金属微粒含量方面探讨了增强辊缝油膜承载力的方法,得出乳化液浓度与轧辊转速在增强油膜承载力的同时减小了辊缝的摩擦系数,也易导致轧机振动。通过试验得出,调节乳化液金属微粒含量能够在原有摩擦系数的基础上增强辊缝油膜承载力,从而保证轧机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5.
热轧粘铝机理与润滑控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论述了热轧粘铝机理和润滑轧制过程基本原理及减少热轧粘铝必须加强润滑控制的至关重要性,同时,为保证乳化液的清洁度,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有效的相关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0.18mm极薄规格巧料的振动纹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了带钢厚度、轧制速度、辊缝中摩擦系数、带钢张力以及轧制润滑条件对冷轧过程自激垂直振动的影响。通过优化轧制工艺参数和调整乳化液性能指标,成功解决了1420mm冷连轧机900m/min左右高速轧制T5料时第5机架的振动问题,抑制了带钢表面振动纹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乳液对热轧铝带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铝带卷热轧中乳液的润滑机理,分析了热轧铝制品常见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针对摩根轧机乳化液侵入污染问题,根据摩根轧机的运行实践,分析了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措施。  相似文献   

19.
In order to establish the dependence of the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on rolling speed and the reduction, commercially pure aluminum strips were rolled at 500°C, using a 2% oil/water emulsion as the lubricant. The roll separating forces, roll torques, the forward slip, the roll pressure and the interfacial shear stress were measured as a function of the reduction and the rolling speed. The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was determined from the shear stress and the roll pressure distributions and its magnitude was validated independently. The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was found to increase with reduction and, in general, decrease with rolling speed. The adhesion theory of friction has been used to explain the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