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1 毫秒
1.
结合某油田某油藏的岩心、地质、测井、动态、监测等资料,以小层划分与对比、储层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微观特征研究为基础,开展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而通过流动单元约束建立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并开展了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得到研究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流动单元和夹层的分布是某油田某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河流相多层砂岩油藏剩余油描述及挖潜技术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针对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下多层砂岩断块油藏特点,通过细分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和储层参数研究,应用三维可视化建模技术和随机建模技术,建立了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和储层随机模型,对剩余油监测解释技术、剩余油挖潜的调堵和调驱配套技术进行研究。并通过对油藏剩余油定性和定量以及大规模油藏数值模拟综合研究,弄清了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制定剩余油调整挖潜、降水稳油、增加可采储量措施,其矿场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胜坨油田二区沙234流动单元随机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储层流动单元是空间上连续分布的具有相似的岩石物理特征和渗流特征的储集体,流动单元是储层岩性、物性和渗流特征的综合反映,代表特定的沉积环境和渗流场。流动单元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能够准确反映储层非均质性、适用于油藏数值模拟的三维地质模型,每个流动单元可作为油藏数值模拟的网格块。此外,将流动单元研究与剩余油结合起来,揭示了油藏在空间的变化规律,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三角洲沉积学理论为基础,采用"层次约束"与"模式拟合"的思路,对尕斯库勒油田下干柴沟组下段油藏开展了储层构型研究。利用渗流主控参数"截断"法,优选出划分流动单元类型的参数标准,开展基于构型的流动单元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相控三维地质模型,获得储层物性空间分布特征,为预测剩余油分布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指导。  相似文献   

5.
FZ油田中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FZ油田中低渗、小断块油藏的特点 ,通过细分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和储层建筑结构的研究 ,应用RMS随机建模软件 ,建立了油藏三维地质模型 ,应用数值模拟方法 ,预测了剩余油分布 ,在此基础上制定剩余油调整挖潜措施 ,矿场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
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以后,主力油层基本上水淹,由于构造、储层非均质性和井况影响形成的剩余油分布零散.针对高含水期多油层油藏的特点,在细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对微构造、储层沉积微相、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并建立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然后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研究成果应用于矿场生产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FZ油田中低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FZ油田中低渗、小断块油藏的特点,通过细分流动单元、沉积微相和储层建筑结构的研究,应用RMS随机建模软件,建立了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应用数值模拟方法,预测了剩余油分布,在此基础上制定剩余油调整挖潜措施,矿场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油藏进人高含水开发期以后,主力油层基本上水淹,由于构造、储层非均质性和井况影响形成的剩余油分布零散.针对高含水期多油层断块油藏的特点,在细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进行微构造研究、储层沉积微相研究、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研究,并建立油藏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在油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对剩余油分布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然后根据剩余油分布特点采取不同的挖潜措施.研究成果应用于矿场生产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针对大芦湖油田樊107块沙三中储层砂体分布规律性差、非均质性强等,借助岩心、测井资料,以地质研究为基础,优选了与储集层岩性、物性及渗流特征相关的宏观、微观参数,应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储集层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并应用序贯指示模拟方法建立了流动单元三维地质模型,结合油藏数值模拟的结果,分析了各类流动单元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结果符合实际开发规律,同时明确了剩余油分布情况,为下一步制定具体的调整方案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骅坳陷唐家河油田四维地质建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唐家河油田不同开发阶段的钻井、测井及各项生产动态资料,研究了油田注水开发前后各时期流动单元属性特征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同注水开发过程中油藏三维流动单元模型, 实现了三维模型的时间轴加载,得到了该油田四维地质模型。所建模型对认识该油田剩余油的分布状况、调整开发方案及提高最终采收率等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在码头庄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油水运动规律及开发过程中剩余油的分布。基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层次性,可分步骤建立流动单元模型。该方法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储层层序内部结构与分隔单元,从沉积单元入手,在建立储层建筑结构和砂体连通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研究结果表明,码头庄油田储层流动单元的分布与沉积微相密切相关,应用流动单元空间分布可定性分析其储量动用状况并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
一种基于流动单元自动识别的分层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流动单元概念已经被广泛用于储层研究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怎样利用测井等资料进行流动单元意义上的储层自动细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文献中多局限于一些传统的测井自动分层方法。本着基于流动单元内部“均质”的思想,提出了一种新的利用岩心和测井资料自动分层的方法,经过实际资料处理,证明是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流动单元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流动单元是油气储集的最小宏观地质单元,它综合反映了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微观孔喉特征。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是当今国内外储层研究的热点,其目的是更精细地刻画储层非均质性,指导油气勘探开发。文中从流动单元的概念出发,简要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流动单元的划分和研究方法,以期能更有效地深入开展储层流动单元研究。  相似文献   

14.
应用流动分层指标法对孤东油田七区馆上段进行了流体流动单元的识别与划分,将孤东油田馆上段储层按其渗流能力划分为5种流动单元类型。在流动单元划分基础上,以沉积相为控制条件,利用基于目标的示性点过程算法,建立了一个注采井组的三维流动单元模型,通过流动单元模型与沉积微相模型对比以及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的验证,说明流体流动单元三维模型更能反映储层的三维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5.
崖城13-1气田构造模型和流动单元层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崖城13-1构造是一个半背斜构造,构造的形成与基底隆起有关.崖城13-1气田是中国近海在开发的最大的气田,陵水组三段储层是其主要的储气层.陵水组和崖城组在构造顶部被剥蚀,对于陵三段气层来说其构造形态是一个"秃顶"的半背斜.利用储层顶底精细的深度构造图建立起了气田的构造模型;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把陵三段储层划分为7个流动单元,根据井点流动单元分层数据和地层模式建立了流动单元层模型.上述工作为崖城13-1气田的地质统计学三维储层建模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丘陵油田西山窑组储集层低孔特低渗的油藏特征,结合注水开发动态,选取反映储集层物性、沉积特征及流体性质的主要参数,对流动单元进行了划分,共划分出E、G、M、P 4种类型。研究表明,流动单元的平面展布在一定程度上受沉积微相控制,不同类型的流动单元其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差异较大,在生产动态特征方面表现为吸水、产液及含水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注水开发阶段以流动单元为基础进行动态分析和潜力研究,有助于获得较理想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7.
对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认识与建议   总被引:54,自引:17,他引:37  
概述了国内、外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可大体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以数学手段为主的储层参数分析方法,第二种是近年来刚刚形成的以地质研究为主的储层层次分析法,针对大庆油田的地质特点和研究现状,论证了储层流动单元定量描述的主要对象应是泛滥-分流平原相中的大,中型河道砂体,其次是三角洲前缘相部分面积较大又不够均一的主体席状砂或坝状砂。论证了单元划分基础,提出了以渗透率为主要描述渗数的适用性,这样可以避免造成大厚度低渗透层与小厚度高渗透层可能划为同一流动单元的错误。流动单元的三维地质建模工作 还需紧密结合检查井和密井网的动态资料,尤其是露头详细研究所建立的“原型模型”。  相似文献   

18.
针对富台潜山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裂缝网络单元划分技术研究。综合利用地质、地震、钻井等多种学科理论,在建立潜山地层格架的基础上,以流动单元理论为指导,运用流体性质变化、初期产能特征、注采动态、干扰试井和示踪剂监测等方法进行井间连通性分析,最终,垂向上将研究区以冶里一亮甲山组上部隔层为界划分为两个裂缝网络单元,平面上共划分了7个裂缝网络单元。该技术预测结果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胜坨油田浅水浊积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胜坨油田沙二段1砂层组2小层是浅水浊积相储集层,综合考虑岩性、物性、电性及非均质性和水淹特征,采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将其分为4类流动单元。流动单元E以中砂岩为主,处在沉积旋回下部,分布于浊流中心相,基本没有无水开采期,高含水期含水上升减缓,非均质性弱,纵向剩余油分布差别小;流动单元G以细砂岩为主,处于沉积旋回中下部,分布于浊流中心相边部及边缘相内侧,非均质性最弱,水淹较均匀,高含水期仍有可观的可动剩余油;流动单元M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处于沉积旋回中上部,分布于浊流边缘相的外侧,非均质性较强,是剩余油较富集的部位;流动单元P以夹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的细、粉砂岩为主,处于沉积旋回的顶部及底部,分布浊流相与湖相的交界部位,非均质性强,极容易形成剩余油,但剩余油总量不大且较难开发,经济价值不大。把流动单元研究与剩余油研究结合起来,可以为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可行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0.
储层流动单元及其在油田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为认识油藏的非均质性提供了有效手段,是提高油藏描述精度、确定剩余油分布、改善开发效果的一种有效方法,对油田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介绍了储层流动单元的概念、研究方法,评述其成因及影响因素,并指出储层流动单元在油田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