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菌丝体为试验材料,多糖提取率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 响应面法从提取时间、液料比和提取温度3 个因素优化桦褐孔菌菌丝体多糖的提取工艺,并研究粗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桦褐孔菌菌丝体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97 ℃、液料比51 ∶1(mL/g)、提取时间1.9 h、提取3 次,在此条件下多糖提取率为(8.02±0.45)%。体外酶抑制试验表明,桦褐孔菌菌丝体多糖浓度为10 mg/mL 时,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率分别为(77.64±1.78)%和(39.20±1.17)%,二者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3.07 mg/mL 和17.20 mg/mL,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明显,表明其具有较好的降血糖能力。  相似文献   

2.
响应面法优化桦褐孔菌胞外多糖发酵条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了获得更多的桦褐孔菌胞外多糖,以单因素摇瓶实验和响应面分析对药用真菌桦褐孔菌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确定了优化培养基(g/L):玉米糖化液21. 1,可溶性淀粉22. 3,酵母浸粉5. 1、蛋白胨4. 1、KH2PO42、MgSO40. 5,起始pH为6. 0.在优化条件下,研究了0~12d,桦褐孔菌发酵pH、还原糖、胞外粗多糖,生物量的变化情况.摇瓶发酵结果表明,整个过程中pH变化不明显,生物量先增后趋于稳定,于6 d达最大值11. 35 g/L,胞外粗多糖先降后升又降,在7d达最大3. 85 g/L.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甘肃省野生三地羊肚菌为研究对象,探究羊肚菌胞外多糖液态发酵培养基最佳方案与体外降血糖活性。采用单因素实验比较红糖、玉米粉等7种添加物对羊肚菌液态发酵过程中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羊肚菌胞外多糖液态发酵培养基配方。通过测定羊肚菌胞外多糖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检测其体外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当红糖添加量2.20 g/L、尿素添加量3.18 g/L、玉米粉添加量2.40 g/L时,实际得到羊肚菌胞外多糖的含量可达到1.20 g/L。羊肚菌胞外多糖在浓度为1.0 mg/mL时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率则分别达到73.46%和36.37%,羊肚菌胞外多糖具有较好的降血糖活性。  相似文献   

4.
以桦褐孔菌为试材,采用乙醇热回流进行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研究了单因素(料液比、提取温度、乙醇浓度以及提取时间)对桦褐孔菌中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利用FRAP、DPPH·、ABTS+·三种方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桦褐孔菌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率影响因素为提取温度>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最佳工艺为提取温度75℃,乙醇浓度60%,提取时间2.0 h,料液比1:25 g/mL,在此工艺下提取桦褐孔菌黄酮类化合物含量为53.25 mg/mL,提取率为10.66%。桦褐孔菌黄酮类化合物浓度为200 μg/mL时,其总抗氧化能力相当于464.53 μmol/L FeSO4。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EC50为36.44 μg/mL;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EC50为299.89 μg/mL。研究表明桦褐孔菌中黄酮类化合物对DPPH·和ABTS+·的清除率接近VC,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有潜力作为天然抗氧化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优化粗毛纤孔菌液体发酵工艺,提高胞外多糖产量,以利于其在抑菌和抗肿瘤活性方面进行开发利用。方法:利用单因素实验结合正交试验优化粗毛纤孔菌液体发酵工艺;采用牛津杯法对胞外多糖进行抑菌活性实验;采用体外细胞实验分析胞外多糖的抗肿瘤活性。结果:粗毛纤孔菌的最适发酵工艺为:葡萄糖35 g/L,酵母粉10 g/L,KH2PO4 1.5 g/L,MgSO4·7H2O 1.0 g/L,VB1 0.05 g/L,培养温度26℃,转速140 r/min,培养时间12 d,pH6.5,该发酵工艺下的菌丝体和胞外多糖的产量分别为1.75 g/100 mL、167 mg/100 mL,较优化前菌丝体和胞外多糖分别提高了1.16、1.85倍。胞外多糖能明显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酵母菌,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1、12、11 mm,且对宫颈癌细胞Hela有明显的促凋亡作用。结论:优化了粗毛纤孔菌液体发酵工艺,可为粗毛纤孔菌发酵液中胞外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获得高活性桦褐孔菌多糖提取工艺,以多糖提取率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 面法优化提取工艺。 结果表明,高活性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30(g∶mL),提取温度95 ℃,提取时间3.5 h,醇沉倍数2倍,在此条 件下,多糖提取率为4.61%,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为92.34%。  相似文献   

7.
基于黑木耳菌Aas1502液态深层发酵培养基组成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胞外多糖产量和菌丝体干重为检测指标,优化黑木耳菌Aas1502胞外多糖液态深层发酵培养基组成。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培养基碳源和氮源种类及培养基中碳源、氮源、KH_2PO_4和MgSO_4·7H_2O的浓度。利用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并通过方差分析最终确定优化培养基组成为:马铃薯淀粉20g/L、葡萄糖20g/L、蛋白胨4g/L、KH_2PO_4 1.5 g/L、MgSO_4·7H_2O 0.2 g/L,此时胞外多糖产量和菌丝体干重,分别为9.36g/L和12.27 g/L,胞外多糖比优化前提高了1.48倍为后续利用深层发酵提取黑木耳多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提醇沉法得到桦褐孔菌发酵粗多糖,将粗多糖过DEAE-52纤维素柱分离纯化得到两种多糖(EIOP1、EIOP2),本文以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正常HepG2细胞及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的单位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为主要指标,探究桦褐孔菌两种纯化多糖不同浓度(10、20、40、80、160和320 μg/mL)的降血糖活性,其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以阿卡波糖作为阳性对照,葡萄糖消耗实验以二甲双胍作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EIOP1、EIOP2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均高于阳性对照组阿卡波糖与粗多糖,IC50值分别为39.18、29.87 μg/mL。EIOP1在浓度为80 μg/mL时,对Hep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促进效果最好,比对照组提高了30.62%(P<0.01);EIOP2在浓度在40 μg/mL时,葡萄糖消耗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比对照提高了75.99%(P<0.01);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实验发现EIOP1在浓度为40 μg/mL时,促进效果最好,比胰岛素抵抗组提高了30.00%,EIOP2在浓度为80 μg/mL时,促进效果最好,比胰岛素抵抗组提高了90.49%,高于Met组(P<0.01)。因此,桦褐孔菌纯化多糖对正常HepG2细胞和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均具有促进作用,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显著高于粗多糖。  相似文献   

9.
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多糖因具有良好的功能性调味特性,引起了食品行业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对液体纯化培养桦褐孔菌胞内多糖的研究较少,缺乏系统的提取工艺优化和性质分析。该研究旨在比较热水浸提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对桦褐孔菌胞内多糖的提取效果,并利用Design Expert 13.0软件构建超声波提取以及热水浸提桦褐孔菌胞内多糖的响应面模型。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法优于热水浸提法,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508.25 W、料液比1∶19.38、超声时间18.40 min。在此条件下,桦褐孔菌胞内多糖的最佳理论预测值为43.81 mg/g。此外,该研究还探讨了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得到的桦褐孔菌胞内多糖的抗氧化活性,发现其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OH)均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其IC50值分别为1.70,1.98 mg/mL。该研究为桦褐孔菌胞内多糖的工业化生产以及其在食品风味物质的开发利用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旨在提高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 CICC-23614发酵蔗糖产右旋糖酐的效率。以单因素实验为基础,以蔗糖、细菌蛋白胨、Na2HPO4·12H2O及KH2PO4浓度作为影响因子,以蔗糖转化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肠膜明串珠菌培养基中各成分浓度条件进行研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发酵液中的蔗糖进行定量分析,优化得到最佳发酵培养基。结果显示,经过优化的最佳的培养基为:蔗糖101.31 g/L,细菌蛋白胨5.66 g/L,Na2HPO4·12H2O 1.11 g/L和KH2PO40.15 g/L。以优化后的培养基进行发酵,重复试验验证,发酵24 h,蔗糖转化率可达91.9%,与预测值误差仅为2.13%,相较于原始培养基发酵结果,蔗糖转化率是原始培养基培养条件下的1.6倍。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在桦褐孔菌液体发酵过程中加入外源诱导剂,探究其对桦褐孔菌菌丝体中三萜类化合物含量以及菌丝体醇提物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MeJA)、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亚油酸、桦树皮水提物、铁离子(Fe2+)5种诱导剂均能增加菌丝体中总三萜类化合物含量和提高其醇提物抗氧化能力。其中MeJA效果最佳,在第6 d加入50 μmol/L茉莉酸甲酯可得到菌丝体的量为(10.05±0.01) g/L,菌丝体中三萜含量(107.72±1.07) mg/g,三萜总量为1082.19 mg/L,与不加入诱导剂的对照组相比三萜总量增加了119.96%。抗氧化能力试验中,MeJA诱导的桦褐孔菌醇提物总还原力1.003,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0.091、1.657、0.024 mg/mL,与对照组相比总还原能力与各自由基清除率分别提高了46.67%、53.23%、32.17%和30.30%。本研究为诱导剂在提高桦褐孔菌三萜类化合物产量上以及开发新的抗氧化剂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该文主要研究桦褐孔菌在液体发酵过程中主要活性成分多糖、三萜甾醇的累积与代谢变化。采用液体发酵法培养桦褐孔菌获得不同发酵时间的发酵产物,分别采用苯酚硫酸法及HPTLC分析法检测不同培养时间的菌丝体中多糖、三萜和甾醇的含量,DPPH与硫酸香草醛显色法检测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随发酵时间的延长,桦褐孔菌菌丝体生物量越来越高,经HPTLC法分析可见发酵后的菌丝体与桦褐孔菌子实体中的三萜和甾醇成分相似。且多糖、三萜甾醇的含量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而通过显色反应,发现菌丝体中含有子实体未发现的抗氧化三萜成分。通过研究确定了桦褐孔菌液体发酵过程中主要活性成分变化,确立最佳发酵时间,为桦褐孔菌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酶解法提取多糖条件温和,能提高多糖得率,而酶解用酶种类和浓度可能对多糖的生物活性如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有一定影响。采用纤维素酶、柚苷酶、β-半乳糖苷酶、α-淀粉酶、中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6种常用酶分别对桦褐孔菌高温水提粗多糖(High temperature water-extracted polysaccharides,HIOP)进行酶解,测定酶水解前后对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原HIOP在10μg/m L时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83.72%相比,经α-淀粉酶、β-半乳糖苷酶、柚苷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胃蛋白酶酶解处理后的HIOP,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显著降低。表明HIOP均不适合用这6种酶酶解法来提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桦褐孔菌体内降血糖作用,挖掘其有效干预高血糖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联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比较干预前、后小鼠体质量及空腹血糖值的变化,并对不同处理组小鼠进行葡萄糖耐受试验。通过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清蛋白,肝组织中丙二醛、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变化,探究桦褐孔菌不同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开展桦褐孔菌水提物体外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体内试验结果表明桦褐孔菌水提物和醇提物均有一定的降血糖效果,水提物效果优于醇提物;体外酶活抑制试验显示水提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远高于阳性药阿卡波糖。结论:桦褐孔菌水提物可作为一种有效干预高血糖的功能因子,多糖组分是其发挥降血糖作用的物质基础,其降血糖的可能机制是对α-葡萄糖苷酶的良好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桦褐孔菌菌丝体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设置不同因素水平,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使用丙二醛(MDA)测定试剂盒测定桦褐孔菌菌丝体乙醇提取物对小鼠体内外MDA含量的影响,通过测定脂肪氧合酶和清除DPPH自由基等对桦褐孔菌菌丝体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乙醇提取物的最佳提取方案是:60%乙醇,80℃,料液比1:20,提取3h,此时提取率为12.9%。0.5~5.0mg/mL的乙醇粗提物具有较强的体内外抗氧化能力,可减少小鼠肝匀浆MDA的生成,抑制H2O2诱导的小鼠红细胞溶血。5.0mg/mL乙醇提取物对DPPH的清除率高达89.73%,对脂氧合酶的酶活性抑制率超过50%,并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结论:本研究结果为研发桦褐孔菌菌丝体抗氧化、降血脂等功能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从野生木蹄层孔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药用真菌木蹄层孔菌。基于菌丝体生物量和胞外多糖的含量,通过正交优化确定了木蹄层孔菌深层培养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配方为蔗糖10.0 g/L、蛋白胨5.0 g/L、CaCl_2 1.0 g/L、MgSO_4 0.25 g/L、V_(B2) 0.5 mg/L,培养条件为25℃,初始pH6.5,摇床转速150 r/min,培养时间为7 d。在此条件下,木蹄层孔菌多糖的产量为3.52g/L,比未优化前提高了4倍,通过检测确定木蹄层孔菌胞外多糖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7.
以菌落直径为指标考察桦褐孔菌富锗培养的适宜加锗量,采用L9(34)正交优选的提取条件微波提取富锗培养后的桦褐孔菌总黄酮(简称Ge-TFIO),并运用活性氧(ROS)试剂盒、DPPH·法、H2O2诱导小鼠氧化溶血抑制实验评价Ge-TFIO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富锗培养的适宜加锗量为40mg/L;富锗培养的桦褐孔菌总黄酮微波提取优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0%、料液比1:40、处理时间180s、微波功率352W,此条件下,Ge-TFIO提取率为4.59%;2mg/mLGe-TFIO的抗活性氧单位为25.85U/mL,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91.39%,H2O2诱导红细胞氧化溶血抑制率约为29.13%,可见,富锗培养后的桦褐孔菌总黄酮含量较高,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化Bacillus subtilis CICC 20034产脂肪酶的培养组分和发酵条件,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数据资料。方法优化不同碳源、氮源、金属离子和培养基复配发酵培养组分:优化培养温度、pH、培养时间进一步提升菌株产酶能力。结果最佳利用碳源为甘油,无机氮源比有机氮源更有利于脂肪酶生产,优化培养组分为:10 g/L甘油,10 g/L NH4Cl,8g/LNa2HPO4·12H2O,2g/L K2HPO4,0.5 g/L MnSO4。最适培养pH 6.0,温度30℃,发酵周期28 h。结论通过前期优化筛选,获得脂肪酶活性达24.16 U/mL,为后续深入优化和代谢调控提供了良好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9.
粗毛纤孔菌产三萜液体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红云  王占斌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24):206-209,214
以粗毛纤孔菌深层发酵菌丝体的总三萜产量为目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粗毛纤孔菌的液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确定最佳的液体发酵培养基为:葡萄糖40g/L,黄豆粉5g/L,硫酸镁1.5g/L,磷酸二氢钾3g/L和维生素B10.05g/L。后期对摇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接种量为3片(12mm)菌丝片,pH为6,装液量为100mL/250mL的三角瓶,转速为155r/min,27℃条件下培养11d,粗毛纤孔菌发酵菌丝生物量可达2.20g/100mL,胞内总三萜产量可达100.83mg/100mL。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是一种多病因的代谢疾病,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一类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本研究利用植物内生菌蜡状芽孢杆菌SD6进行发酵产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并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件。Plackett-Burman试验结果表明:葡萄糖质量浓度、转速与温度对发酵液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影响显著,可信度在90%以上。然后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对发酵条件进行响应面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最优条件为葡萄糖质量浓度48.05 g/L、转速200.44 r/min、温度27.42℃。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的最优理论值为39%。在优化的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测得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的实际值为38.52%。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吻合度高,说明该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实际发酵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