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究黑果腺肋花楸酵素自然发酵过程中主要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采取28℃密闭条件下自然发酵90 d,检测发酵液中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TSS)、酒精度、总酸、总多酚、总黄酮、花色苷和SOD等理化指标和活性物质,以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总抗氧化能力和总还原力等指标来综合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并进行主要成分与抗氧化活性的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黑果腺肋花楸酵素自然发酵过程中,其还原糖、TSS、总酸、花色苷含量总体呈持续下降趋势,酒精度持续升高后逐渐趋于稳定,总多酚、总黄酮含量和SOD酶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总多酚、总黄酮和SOD酶活力最高值分别达到4.99 mg/mL、269.68 mg/L和5151.80 U/mL。发酵后酵素的抗氧化活性指标均呈峰型变化,较未发酵样品显著升高(P<0.05),其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总抗氧化能力和总还原力最大值分别为65.78%、85.06%、94.22%、750.48 U/mL和1.014;相关性分析表明,酒精度、总多酚、...  相似文献   

2.
孙百虎 《中国酿造》2022,41(1):92-97
为提高桑葚(Morus alba L.)精深加工潜力,以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ST)、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LB)、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LC)、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为发酵菌种,比较不同乳酸菌发酵桑葚汁的理化性质、单体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桑葚汁是四种乳酸菌优良的生长基质,发酵结束添加不同乳酸菌发酵的桑葚汁中活菌数皆超过11 lg(CFU/mL)。发酵过程总糖及还原糖含量明显下降,总酚及总黄酮含量显著提高。综合比较四种菌种的发酵能力,菌株LP的发酵性能最佳,发酵后桑葚汁中活菌数为12.5 lg(CFU/mL),总酚、总黄酮含量分别为7.4 mg没食子酸当量(GAE)/mL、4.5 mg芦丁当量(RE)/mL,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65.3%,铁离子还原力(FRAP)为25.3 mg抗坏血酸当量(AAE)/mL,其抗氧化能力最强,菌株LP可作为桑葚发酵的最佳菌种应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桑葚(Morus alba L.)精深加工潜力,以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ST)、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LB)、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LC)、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为发酵菌种,比较不同乳酸菌发酵桑葚汁的理化性质、单体酚类物质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桑葚汁是四种乳酸菌优良的生长基质,发酵结束添加不同乳酸菌发酵的桑葚汁中活菌数皆超过11 lg(CFU/mL)。发酵过程总糖及还原糖含量明显下降,总酚及总黄酮含量显著提高。综合比较四种菌种的发酵能力,菌株LP的发酵性能最佳,发酵后桑葚汁中活菌数为12.5 lg(CFU/mL),总酚、总黄酮含量分别为7.4 mg没食子酸当量(GAE)/mL、4.5 mg芦丁当量(RE)/mL,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65.3%,铁离子还原力(FRAP)为25.3 mg抗坏血酸当量(AAE)/mL,其抗氧化能力最强,菌株LP可作为桑葚发酵的最佳菌种应用于实际生产。  相似文献   

4.
桑椹酵素是以桑椹汁为原料再加入有益菌发酵而来。本文研究了桑椹酵素在发酵过程中生理活性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比色法测定发酵过程中的葡萄糖、果糖、乙醇、有机酸、花青素、原花青素和总酚的含量,并通过羟自由基清除实验和DPPH·清除实验探究发酵过程中桑椹酵素抗氧化活力变化。结果显示:发酵30 d后,体系中葡萄糖和果糖总量下降到66.58 mg/m L,而乙醇、乳酸和醋酸含量明显增加,最后分别为27.19、4.03、4.69 mg/m L;活性成分测定实验结果显示,在发酵30 d后,桑椹酵素中花青素和原花青素含量降低,而总酚含量增加了5.0%,且抗氧化活性也增强;10倍的发酵稀释液对羟自由基清除率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大分别可达48.12%和98.16%。结论表明:桑椹酵素的抗氧化能力在发酵过程得到提升,且其变化与总酚变化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探究桑葚发酵工艺并研究桑葚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活性变化。以桑葚为主要原料,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桑葚发酵工艺进行相关研究,并对桑葚发酵饮料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几种桑葚食品的抗氧化活性的对比、桑葚样品抗氧化性与VC抗氧化性的对比,来判断桑葚发酵前后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桑葚发酵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接种量2.0%、发酵温度36℃、发酵时间48 h,此时抗氧化活性检测得出,桑葚果酒对超氧基清除率的能力最强,清除率为42.86%;桑葚发酵液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清除率为65.83%;桑葚发酵液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强,清除率为78.92%;桑葚发酵液总抗氧化能力最高,总抗氧化能力为14.52 unit/mL。研究表明桑葚通过乳酸发酵能提高总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苍溪红心猕猴桃为原料,研究不同部位的总酚、总黄酮和抗坏血酸含量,并测定不同部位对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果皮中总酚、总黄酮和抗坏血酸含量最高,分别为1142.56 mg/100 g、419.63 mg/100 g、214.34 mg/100 g,果肉次之,果籽最低。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果皮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为70.50%、83.79%、67.68%;果肉次之;果籽最弱。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水果酵素自然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以猕猴桃和葡萄为原料自然发酵制作酵素,并对发酵过程中pH、总酸、总酚、维生素C含量及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 pH呈持续下降后趋于平稳,总酸变化趋势基本与之相反;总酚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在21~35 d有小幅下降,发酵后期总酚含量达24.9 mg/mL;维生素C含量呈持续下降后趋于平缓趋势;在发酵过程中,猕猴桃葡萄酵素的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力)总体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并于发酵后期达稳定状态,其中羟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力与0.01 mg/mL维生素C表现接近, DPPH自由基清除率与对照仍有一定差距。功能成分与抗氧化能力参数相关性表明,总酚含量与DPPH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  相似文献   

8.
以桑葚干果为实验原料,考察桑葚发酵液中总酚、类黄酮、花青素的含量及抗氧化活性能力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发现前发酵10 d的类黄酮和花青素类物质受发酵的影响逐渐变少,而总酚类物质含量逐渐升高;抗氧化活性总体上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相比于发酵开始时下降了近50%。DPPH和FRAP法相较于ABTS法,更适合表征桑葚发酵液的抗氧化活性变化情况。桑葚酒再经过40 d陈酿最终残还原糖为14.21 g/kg,乙醇浓度为101.6 g/kg,总酚含量2.124 g/kg,花青素含量579.4 mg/kg,类黄酮41.2 g/kg,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21.1%,FRAP抗氧化活性为40.9μmol Fe~(2+)/L,总浸出物为23.241 g/L,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为进一步开发高生物活性桑葚精深加工产品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选取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和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对黄浆水进行发酵,以酸度值、活菌数、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及铁还原能力为指标,探究3种乳酸菌发酵黄浆水的可行性及对黄浆水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并测定其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结果显示,3种乳酸菌均可在黄浆水中生长产酸,植物乳杆菌与嗜酸乳杆菌的产酸能力与活菌数显著高于清酒乳杆菌,3种菌株组合发酵时黄浆水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且与发酵过程中总酚含量变化呈显著正相关。发酵后黄浆水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IC_(50)值由3.51 mg/m L变为2.43 mg/m L,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IC_(50)值由3.58 mg/mL变为1.82 mg/mL,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IC_(50)值由0.90 mg/m L变为0.38 mg/m L,FRAP值由从1.24 mmol/L Fe SO4升高到1.62 mmol/L FeSO_4。  相似文献   

10.
研究植物乳杆菌发酵马齿苋陈皮的工艺条件及发酵液的抗氧化活性。以总黄酮含量为指标,通过试验确定发酵工艺;通过测定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力,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发酵最佳工艺为发酵时间32 h,料液比1∶20(g/mL),菌种接种量3%,发酵温度33℃。在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下所得发酵液的总黄酮含量为0.69 mg/mL,比发酵前总黄酮含量(0.52 mg/mL)提高了32.69%;发酵液DPPH自由基清除率提高了8.84%,羟基自由基清除率提高了38.14%,还原力提高了26.64%。  相似文献   

11.
以树莓、石榴复合果汁为原料,采用自然发酵、单一添加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单一添加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及同时添加嗜热链球菌和干酪乳杆菌发酵四种方式制备酵素,并对其发酵过程中的pH值、总酚、总黄酮及抗氧化能力(·OH、O2-·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变化进行研究,以评价不同制备方式对树莓-石榴复合果汁酵素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混菌发酵方式优于单菌发酵和自然发酵方式,能增加树莓-石榴复合果汁酵素中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并提高其抗氧化能力。混菌发酵72 h时,总酚含量(0.57 mg/mL)、·OH清除率(67%)及O2-·清除率(54%)最高;发酵60 h时,总黄酮含量(0.41 mg/g)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94%)最高;pH值变化最小,利于发酵进行。  相似文献   

12.
以DPPH、ABTS、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还原力为评价指标,多体系地考察了诺丽酵素自然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活性的动态变化,并进行总酚、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之间相关性分析和对产品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诺丽酵素自然发酵过程中总酚含量在60 d达到最高1.61 mg/mL,78 d后趋于稳定;总黄酮含量发酵至54 d时达到最高0.39 mg/mL,60 d后趋于稳定;DPPH、ABTS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在发酵至54~66 d达到最高(71.22%、76.21%、58.64%),总还原能力在72 d达到最高(0.593);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还原力与总酚含量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诺丽酵素的pH值、总酸、蛋白质和还原糖含量分别为3.65、2.48 g/L、0.16 mg/mL和29.35 mg/m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淀粉酶活性分别达到376.43 U/mL和17.65 U/mL。  相似文献   

13.
以酒精度6.0%vol的香蕉酒为发酵原料,利用醋化剂和植物乳杆菌进行混菌发酵酿造香蕉醋。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发酵工艺条件,并与醋化剂发酵香蕉醋的理化指标及抗氧化活性作比较。结果表明,混菌发酵香蕉醋的最佳条件为:活化好的醋化剂和植物乳杆菌种子液按体积比1:1的混合,接种量为8%,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6 d。在此优化条件下,酿造的混菌发酵香蕉醋口感怡人、风味良好,感官评分为91.33分,pH值为3.04,可溶性固形物为5.68%,总酸为38.58 g/L,优于单菌发酵香蕉醋。该香蕉醋的多酚含量为0.30 mg/mL,黄酮含量为0.42 mg/mL,对DPPH.和ABTS+.及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88.24%、50.16%、47.35%,表明混菌发酵所得的香蕉醋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4.
以风柜斗草(Sarcopyramis nepalensis)为原料,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为发酵菌种制备风柜斗草发酵液。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总黄酮含量为响应值设计响应面法试验,优化风柜斗草发酵工艺;测定最佳工艺发酵所得发酵液总黄酮、总酚、多糖含量,并评价其抗氧化活性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作用。结果表明,风柜斗草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植物乳杆菌接种量0.5%、发酵时间14 h、发酵温度28℃。在此优化条件下发酵液总黄酮含量为7.28 mg/m L,总酚含量为3.54 mg/m L,多糖含量为4.78 mg/m L;该发酵液总抗氧化能力为(71.32±0.64)μmol/m L,3倍稀释液的超氧阴离子清除率为(44.93±1.92)%,4倍稀释液的羟自由基清除率为(94.46±2.35)%,DPPH自由基清除率可达(89.71±0.33)%;发酵液加入量达50%时酪氨酸酶抑制率为(48.74±1.29)%,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和酪氨酸酶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该实验研究了山楂苦荞醋发酵过程总多酚、总黄酮、挥发性香气物质与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在醋酸发酵第7天分别达到2.43 mg/mL和1.29 mg/mL,酒精和醋酸发酵阶段分别检测到58和60种香气物质。羟基自由基清除率、超氧阴离子清除率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在酒精发酵第5天分别达到81.4%、52.3%和99.8%,亚铁离子螯合率在醋酸发酵第1天达到90.6%。总多酚、总黄酮含量与4种抗氧化活性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多酚含量与亚铁离子螯合率相关性最高(R=0.984)。发酵过程中共有20种挥发性香气物质与抗氧化活性具有相关性,酒精发酵阶段的12种香气物质与超氧阴离子清除率的相关性较高(R均>0.85),醋酸发酵阶段的8种香气物质与4种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均较高(R均>0.85)。  相似文献   

16.
该实验探究乳酸菌与酵母菌结合发酵枸杞饮料时,不同发酵方式下枸杞饮料的主要成分、抗氧化活性及两者相关性。以枸杞汁为底物,在30℃接种2.5%乳酸菌(嗜热乳杆菌∶植物乳杆菌∶鼠李乳糖杆菌质量比为1∶2∶1)和非酿酒酵母(绿茶培养的红茶菌中分离出的)制备发酵枸杞饮料。结果表明,与乳酸菌和酵母菌混合发酵相比,先乳酸菌发酵再酵母菌发酵枸杞饮料的还原糖含量(5.91 mg/L)下降更快,总酚(5.121 mg/L)和总黄酮(118.64 mg/L)含量较高,抗氧化活性更强,生成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6种醇类、7种烷烃类和8种酯类;其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均呈现显著性正相关,与超氧自由基清除率呈现显著性负相关。发酵枸杞饮料有良好的抗氧能力,为不同发酵方式下枸杞饮料的探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羊肚菌液体发酵产物中多酚的含量,探究发酵液的抗氧化活性,通过优化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成分及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物质的添加量,采用单因素和响应面设计得到羊肚菌发酵液中多酚含量最高的发酵培养基为:0.5%土豆淀粉、4%大豆蛋白、0.3%磷酸二氢钾。在此条件下,羊肚菌发酵液中多酚含量可以达到1.02 mg/mL。采用体外抗氧化试验评价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发酵产物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作用及还原能力,具体表现为发酵液冻干粉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值为1.83 mg/mL,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值为4.81 mg/mL,对羟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值为0.78 mg/mL,对铁离子的还原能力在发酵液冻干粉浓度为15 mg/mL时,FRAP值为0.75 mmol/L。研究结果为羊肚菌液体发酵产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新鲜桑椹和牛奶为原料制备桑椹酸奶,测定其发酵24 h和储藏21 d总酚、总黄酮、铁离子还原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指标,以期探明桑葚酸奶发酵贮藏过程中活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桑椹酸奶发酵期,其体系内活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均得到提高;储藏前段(1~10 d),桑葚酸奶体系各指标呈小幅度下降但差异不显著,后期(11~21 d)则呈快速下降;相关性分析显示发酵期和贮藏期桑葚酸奶体系中的总酚、总黄酮含量与铁离子还原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果表明:发酵可有效提高桑葚酸奶体系中的活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且这部分活性物质和活性可以维持10 d。  相似文献   

19.
郭志君  房玉林  马立娜 《食品科学》2012,33(19):159-163
为探讨中国野生刺葡萄冬剪枝条的多酚类物质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以7种中国野生刺葡萄冬剪枝条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声波辅助传统有机溶剂提取法提取多酚物质。分别测定粗提液中总酚、总黄酮、原花色素的含量,采用体外抗氧化活性法测定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率、铜离子还原力和总还原力,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枝条中总酚、总黄酮、总原花色素含量(以干基计)分别为24.68~32.76、51.03~72.63、36.69~44.41mg/g。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铜离子还原力和总还原力分别为23.62~28.02mg/g、31.51%~36.11%、47.19~73.28mg/g和39.76~53.80mg/g。中国野生刺葡萄枝条具有较高的酚类物质含量和抗氧化性能,其中还原力与总酚、总黄酮、原花色素含量有较高的相关性(R2>0.9),是具有良好开发前景的天然抗氧化剂及生物药品基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苦荞酒酒糟中酚类化合物的组成及含量,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和液相质谱鉴定苦荞酒酒糟中酚类化合物的组成,并评价苦荞酒酒糟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苦荞酒酒糟中共鉴定出7种酚类化合物,包括5种黄酮类化合物和2种酚酸类化合物,其中芦丁含量最高为(9.350±0.050) mg/g、其次为槲皮素、异槲皮素、山奈酚-3-o-芸香糖苷及山奈酚。当苦荞酒糟提取液质量浓度为0.5 mg/mL时,对羟自由基、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73.29±0.09)%,(96.21±0.25)%,(82.55±0.68)%,FRAP值为(2.49±0.09) mmol/L。结论:发酵后的苦荞酒酒糟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在低浓度条件下,对羟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仍表现出较好的清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