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脂肪酶催化合成维生素A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有机溶剂中脂肪酶催化合成维生素A酯。对催化合成维生素A棕榈酸酯反应的脂肪酶和反应介质进行了比较,同时对影响合成维生素A棕榈酸酯反应的因素(温度、初始水含量、底物摩尔比、反应时间和酶量等)进行了探讨,优化了反应条件:在10mL不含水分的正己烷中,0.200g维生素A醋酸酯和0.468g棕榈酸在酶量为10%(指固定化酶与维生素A醋酸酯的质量比)的固定化脂肪酶催化下,在30℃、190r/min下反应6h,转化率可以达到75%,固定化酶可连续使用6次以上。  相似文献   

2.
以异维生素A酸为原料,二环己基碳酰亚胺(DCC)为脱水剂,4-二甲氨基吡啶(DMAP)为催化剂,设计合成了结构新颖,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化合物4a(异维生素A酸对苯二酯),产率达到87.6%。优化条件为:异维生素A酸与对苯二酚摩尔比为2.02∶1,反应时间4 h,DCC滴加速度为0.5滴/秒。在此条件基础上由维生素A酸、异维生素A酸合成了其它5种双酯。并将4a进一步结构修饰,得到异维生素A酸在人体内代谢氧化物的衍生物,产率达到75.3%。以1H1、3C NMR和MS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3.
D-泛酸钙(D—Calcium pantothenate,CAS:137-08-6)是泛酸的右旋体钙盐。D-泛酸又称遍多酸、维生素B5,是辅酶A的组成部分,参与糖、脂肪、蛋白质代谢。辅酶A是泛酸与3-磷酸腺苷、焦磷酸和B-巯基乙胺结合的复合分子,因此,泛酸的作用即是辅酶A的生理功能:参与体内脂肪酸降解、脂肪酸合成、柠檬酸循环、胆碱乙酰化(一种神经冲动传导物质)、抗体的合成等代谢,泛酸的存在有利于各种营养成分的吸收和利用。由于泛酸对热、碱、酸均不稳定。其商品形式主要为D-泛酸钙。D-泛酸结构式如下:  相似文献   

4.
以4-二甲氨基吡啶为催化剂,以维生素E和琥珀酸酐为原料合成维生素E琥珀酸酯.采用正交设计法对工艺进行优化,并采用HPLC法对产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溶媒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率的影响及维生素E琥珀酸酯在不同贮藏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优化的条件下,维生素E琥珀酸酯的平均产率达88.57%;维生素E琥珀酸酯对光和热均不稳定,应在低温、避光条件下制备和保存.  相似文献   

5.
王欣慧  王颖  姚明东  肖文海 《化工学报》2022,73(10):4311-4323
维生素A是维持人体代谢的必需维生素,在食品、药品及护肤品等多个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是三大维生素支柱产品之一,应用前景广阔。市场上的维生素A主要来源于化学合成和天然提取。近年来,随着绿色生物制造的发展,维生素A的生物合成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总结了维生素A生物合成的研究现状,并对维生素A生物合成的优化改造方案进行了分析归纳,概述了维生素A发酵生产以及产品组分调控和储存策略,最后对生物合成维生素A的现状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王欣慧  王颖  姚明东  肖文海 《化工学报》1951,73(10):4311-4323
维生素A是维持人体代谢的必需维生素,在食品、药品及护肤品等多个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是三大维生素支柱产品之一,应用前景广阔。市场上的维生素A主要来源于化学合成和天然提取。近年来,随着绿色生物制造的发展,维生素A的生物合成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总结了维生素A生物合成的研究现状,并对维生素A生物合成的优化改造方案进行了分析归纳,概述了维生素A发酵生产以及产品组分调控和储存策略,最后对生物合成维生素A的现状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7.
合成高纯度的、可作为维生素A原料的β-紫罗兰酮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刘祥洪  连明  覃广德 《广州化工》2011,39(14):63-64
一步法合成维生素A棕榈酸酯,以维生素A醇为起始原料,利用催化剂量的脱水剂与酰化反应催化剂等方式,可以得到高纯的产物。此法摩尔收率达91%以上,全反式达到96%以上,生物效价达170万单位以上,与酶催化法及其它化学法合成维生素A棕榈酸酯比,它有收率高,生产周期短、投资少、环保节能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条件对新榨柚子汁中维生素C稳定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新榨柚子汁中的维生素。在高温、与空气接触、高pH、日照、蔗糖和水存在等条件下稳定性差、易损失。而在低温、低pH条件下相对较稳定,保存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马尚文 《广州化工》2012,40(24):114-115
四溴双酚A以95%无水乙醇为溶剂,以双酚A和溴素为原料合成。在双酚A与溴素摩尔比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改变反应时间进行合成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反应时间2.5 h;在反应时间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改变双酚A与溴素摩尔比进行合成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原料摩尔比1∶2.6。在此反应条件下合成具有高收率,高质量,操作简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维生素是机体维持正常代谢和机能所必需的一类化合物,它是人体六大营养要素之一。目前人类已经发现的维生素有60余种,大部分都能够人工合成。临床上,维生素主要用于维生素缺乏症及特殊需要的补给,也用于某些疾病的辅助用药。几十年来,国际市场对维生素的需求一直在稳定地增加,特别是20世  相似文献   

12.
研制了一种含维生素A、E防晒及营养成分的防晒霜,研究了温度,TiO2及维生素A、E的添加顺序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和配制方法。并通过性能测试和紫外吸光度法分析了产品的性能。证明了产品具有良好的防晒功能。  相似文献   

13.
考察超声辐照下影响合成维生素A棕榈酸酯反应的因素(溶剂、底物摩尔比、底物浓度、反应时间、酶量和超声功率),并优化了反应条件:在10 mL的正己烷溶剂中,0.164 g维生素A醋酸酯和0.32 g棕榈酸,在酶与维生素A醋酸酯的质量比为1∶4的固定化脂肪酶Novozym 435催化下,超声功率为90 W,反应6 h,酯化率可达82%。并对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由非线性拟合得到动力学参数:最大反应初速率(rmax)为0.522 mmol/(min.g);维生素A醋酸酯的米氏常数为0.404 mmol/L;棕榈酸的米氏常数为0.034 mmol/L。  相似文献   

14.
维生素A合成工艺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了维生素A的Roche和BASF两条合成工艺路线,指出了两条工艺路线的不同技术特征和关键技术难点。阐述了BASF技术路线关键合成步骤的技术开发动态。对国内外工业合成维生素A主要采用的Roche合成工艺的关键中间体的合成进行重点阐述,总结了值得深入研究的合成新工艺、新方法和技术研究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以维生素C和碳酸钾为原料合成维生素C-K.最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30 min,维生素C∶碳酸钾=1∶1.05,搅拌速度120 r/min.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此实验工艺条件下,产品收率可达到92.8%,含量为99.5%以上.  相似文献   

16.
合成VD的方法有热化学和光化学方法。热化学反应合成维生素D要经过20余步,光化学方法合成VD则简单得多。20世纪30年代初,科学家们就已经提出了从麦角固醇出发,利用光化学方法合成VD2的路线,麦角固醇光照得到VD2的过程相对简单,但产生多个复杂的副产物,给VD2的分离提纯造成极大困难。另外,VD2以及中间体对光、热、空气都很敏感,因此在合成过程中对控制反应与后处理的条件要求极为苛刻。  相似文献   

17.
维生素C钙盐合成工艺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辉  刘晓平 《辽宁化工》2003,32(5):188-189
以维生素C和CaCo3为原料,合成Vc-Ca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ZH,Vc:Vc-Ca=1:1.05。实验结果表明,在此工艺条件下,产品收率可达到97.33%,含量为98.24%。  相似文献   

18.
采用神经酰胺为类脂质材料研制维生素A脂质体,通过提高维生素A的稳定性和透皮吸收以有助于其在化妆品中的应用。筛选优化了维生素A脂质体的制备工艺,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对包封率、载药量、粒径及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脂质体形态较为圆整,平均粒径为O.171μm,包封率达98.5%,载药量为2.0%。神经酰胺作为类脂质材料制得的维生素A脂质体包封率高,可较好地应用于化妆品中。  相似文献   

19.
维生素E琥珀酸酯的酶促合成及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尹春华  刘江帆  高明 《化工学报》2010,61(4):935-941
在有机溶剂中以维生素E和琥珀酸酐为底物在脂肪酶的催化下合成了维生素E琥珀酸酯。首先对酶促反应的脂肪酶、反应介质和反应温度进行了考察,在所选的几种脂肪酶中,假丝酵母脂肪酶(Candidasp.)的催化活性最好;叔丁醇和DMSO组成的混合溶剂(体积比为2∶3)为最合适的反应介质;30℃为适宜的反应温度。并采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和响应面因子分析法对底物摩尔比等其他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维生素E琥珀酸酯最优反应条件为:维生素E浓度0.26mmol.ml-1,维生素E和琥珀酸酐摩尔比1∶5,在5ml叔丁醇和DMSO混合溶剂(体积比为2∶3)中,30℃下在0.02gCandidasp.脂肪酶的催化下反应71h,维生素E琥珀酸酯产率达到98.71%。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维生素A的关键中间体4-乙酰氧基-2-甲基-2-丁烯-1-醛的合成方法,对各种合成方法的特点作了简要介绍,并且分析了主要合成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