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恒速压汞技术在长2储层孔隙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伟  张创  孙卫  仝敏波 《断块油气田》2011,18(5):549-551
恒速压汞技术是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定性和直观分析的先进技术之一。文中应用该技术对定边油田张韩区块长2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了孔隙与喉道的大小及其分布频率等参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孔隙大小、孔隙体积、喉道大小及孔喉比等参数对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低渗透储层有效喉道半径越大,其渗流通道越宽,不同渗透率级别的低渗储层.其差异主要体现在喉道大小及分布上;喉道特征是决定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不同渗透率级别的储层岩石由不同半径的喉道控制;储层岩石的孔喉比参数对水驱油渗流特征、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及驱油效率等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注水对中低渗透储层伤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恒速压汞法研究了中低渗透储集层岩样水驱前后的孔隙结构特征。恒速压汞分析表明,岩样经过长期水驱后,其喉道半径减小,而孔隙半径分布没有明显的变化,岩样控制渗流特征的主要是喉道特征,而不是岩样的孔隙特征。渗透率在120×10-3μm2左右时,水驱对渗透率伤害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合水地区是典型的致密油气富集区,储层物性差,微观孔喉结构特征复杂,孔喉结构对油气的富集和后期开采有较大影响。利用压汞—恒速压汞法探讨华池—合水地区延长组长7致密砂岩储层纳米孔喉定量表征及孔喉体系中流体渗流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储层排替压力较高,平均喉道半径较小,孔喉体积比及孔喉比较大,渗流能力差;不同物性岩样的孔隙半径分布范围一致,喉道分布差异明显,进汞饱和度随孔隙个数的增多而增大;SHg—ΔSHg/ΔPc曲线能较好地反映进汞速率及孔喉结构,致密储层中纳米级孔喉发育,且对储层储集及渗流能力有较大的贡献;流体在注入过程中,首先进入孔隙主控区,紧接着进入孔喉共控区,最后进入喉道主控区;恒速压汞在研究致密储层孔喉结构时不能反映纳米孔喉特征,评价物性较好的储层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及七东区克下组油藏为例,将恒速压汞技术应用于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中,可得到孔隙与喉道的大小及其分布频率等参数,并可具其分析孔隙大小、孔隙体积、喉道大小及孔喉比等参数对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和七东区克下组砾岩储层孔隙半径分布频率随渗透率的变化不明显,与喉道半径分布特征有明显的区别,说明控制储层岩样内流体渗流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喉道,而不是孔隙。  相似文献   

5.
恒速压汞技术不仅可测量喉道数量,而且能同时得到孔道与喉道的信息。利用恒速压汞实验对冲积环境储层不同流动单元微观孔隙特征进行了研究。恒速压汞分析表明:不同流动单元喉道半径和有效喉道体积差别明显;储层孔隙半径差距明显;有效孔隙体积差异并不明显;储层孔喉半径比差异明显;相对而言Ⅲ类流动单元有效孔隙喉道数更多。对于中孔中渗储层来说,影响流体流动能力的因素主要是喉道大小。因此在油气田开发中,应根据不同流动单元的不同微观孔隙结构特征,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应用该方法在孔南地区官195断块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核磁共振以及恒速压汞等测试化验手段,深入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1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分析了微观孔隙结构对流体微观赋存状态及其可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华庆地区长8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类型复杂,其中粒间孔-溶蚀孔孔隙组合类型连通性较好,孔喉半径较大,可动流体饱和度高,是有利于孔隙流体渗流的优势通道。孔喉类型、孔喉连通性、孔喉半径以及黏土矿物含量综合影响着孔隙流体的赋存状态及其可流动性,其中喉道大小对储层流体的渗流能力起主要控制作用,尤其是大喉道对储层渗流能力的改善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我国大部分油田储层储集空间相对复杂,储层微观孔喉结构不清,导致储层储集及渗流机制不明,不能针对性地提出稳产治理对策。为准确评价安塞油田延安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采用恒速压汞法研究延安组储层孔隙和喉道的分布特征等,并结合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分析储层孔隙特征。结果表明:粒间孔、粒间溶孔和长石溶孔是本区最主要的储集空间;孔隙进汞短,主要储集空间及渗流通道为喉道,但这类储层排驱压力低、分选系数小、储集性能及渗透性能较好。结论对延安组储层孔隙特征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了解储层孔隙特征,精准实施增产措施,有效进行储层保护等相关工艺,最终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8.
恒速压汞技术在储层孔隙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珊  孙卫  王力  马永平 《断块油气田》2013,20(4):485-487
以恒速压汞实验为基础,从喉道、孔隙、孔喉半径比及毛细管压力曲线变化特征4个方面,对苏里格气田苏48—苏120区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渗透率越大,峰值喉道半径及主流喉道半径越大,喉道半径分布范围越宽,大喉道越多;微观孔隙结构越好,孔喉半径比分布范围越窄,平均值越小,驱油效果越好;低渗透储层不同渗透率样品孔隙半径差异不大,微观孔隙结构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喉道的大小和分布上,喉道是影响储层渗流能力和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深入分析恒速压汞法原理的基础上,结合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岩心实验结果,研究了该方法在致密油孔隙结构表征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运用恒速压汞法能够区分孔隙和喉道,获得孔隙半径、喉道半径及孔喉半径比分布,可以更全面地表征孔隙结构并揭示其对渗流能力的影响;恒速压汞法以准静态进汞,能够消除润湿滞后效应,同时修正了高压下介质变形的影响,实验数据相比于高压压汞法更为准确。然而,受最高驱替压力的限制,恒速压汞法最大汞饱和度较低,无法表征半径小于0.12μm的孔喉。总体而言,恒速压汞法在表征致密油孔隙结构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还需要结合其他方法才能表征致密油完整的孔隙结构。  相似文献   

10.
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喉与可动流体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核磁共振、恒速压汞实验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与可动流体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表明,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参数、喉道特征参数变化幅度大,孔隙参数差异小.微观孔喉对可动流体参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喉道特征的变化上,喉道半径越小,可动流体参数衰减越快.孔喉比较大、分布范围宽是特低渗透砂岩...  相似文献   

11.
针对常规压汞获得的孔喉数值偏低,影响对储层的正确认识及后期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等问题,应用消除毛管压力影响的恒速压汞数据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油储层微观孔喉特征进行了直观、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致密油储层平均孔隙半径为153μm,与渗透率无相关性;平均喉道半径为0.34μm,是影响渗透率的主要因素,与渗透率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孔喉半径比大,平均为556,与渗透率有较强的负相关性;汞进入阻力较小的大喉道所控制的孔隙时,总毛管压力曲线与孔隙毛管压力曲线几乎重合,喉道的影响不明显,随着进汞量的不断增加,毛管压力逐渐升高,喉道逐渐主导着进汞总量。因此,致密油的规模开发需应用先进的储层改造工艺,充分扩大、增加喉道,降低孔喉半径比,提高储层渗流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南梁华池长81油藏孔喉结构多样、渗流特征复杂,成藏及油水关系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石油勘探突破及规模开发进程。通过铸体薄片、恒速压汞、核磁共振、油水相渗测试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南梁—华池地区长8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对比分析了该区不同物性样品微观孔喉结构差异及其对油水渗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储层物性越好,微观非均质性越强,可动流体饱和度越大,无水期驱油效率先增后减,最终水驱油效率越高。②当渗透率大于1.000 mD时,渗透率贡献率主要依靠少数半径大于6.00μm的连通喉道;当渗透率小于1.000 mD时,渗透率贡献率主要由喉道半径峰值区间的小喉道决定。③连通喉道半径小于0.10μm的孔隙流体为不可流动的束缚流体,储层物性越好,半径大于0.50μm喉道控制的孔隙体积越大,可动流体饱和度越高。④研究区油水相渗特征可以分为3类,其中Ⅰ类相渗物性最差、驱油效率最低;Ⅱ类相渗喉道半径为0.50~1.00μm,两相共渗范围较宽,无水期驱油效率和最终驱油效率均最高;Ⅲ类相渗喉道半径多大于1.50μm,含水上升较快,无水期驱油效率最低,但最终驱油效率只略低于Ⅱ类相渗最终驱油效率。喉道半径的分布、连通特征决定了储层渗透率和可动流体饱和度大小,影响油水两相渗流规律,对石油充注、成藏以及开发均有重要的影响,是该区油水关系复杂的重要因素之一。该研究成果对分析岩性油藏油水关系、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应用常规压汞、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岩石薄片等资料,结合恒速压汞实验,综合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储层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8储层孔隙类型多样,孔隙结构可划分为4种类型:Ⅰ类低排驱压力-中喉型、Ⅱ类较低排驱压力-细喉型、Ⅲ类中排驱压力-微细喉型和Ⅳ类高排驱压力-微喉型.储层物性与平均孔喉半径、中值孔喉半径、分选系数及最大进汞饱和度均具有正相关性,与结构系数均具有负相关性,而与均值系数、歪度及退汞效率均无明显相关性.恒速压汞测试进一步表明,储层物性与孔隙参数相关性不明显,储层质量主要受喉道的控制.在低渗透储层开发过程中应注重对喉道的有效保护,进而取得更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不同沉积与成岩作用改造下致密砂岩储层的孔喉类型及其参数差异,利用物性、铸体薄片、扫描电镜、恒速压汞、图像粒度与X衍射实验结果,对比了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延长组长8储层和薛岔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的孔喉类型,定量评价了孔喉参数,揭示了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合水地区长8储层孔隙更为发育,粒间孔、溶蚀孔、晶间孔和微孔、弱压实成因缩颈状喉道和溶蚀成因、粘土胶结成因管束状喉道含量高;薛岔地区长6储层的孔隙类型少且发育程度较差,压实成因片状、弯片状喉道含量高。两个区块的孔隙参数差异小,喉道参数差异大,前者大喉道更为发育,喉道差异大,孔喉比大,对渗透率起贡献的喉道分布范围更宽。相同渗透率条件下,前者的平均喉道半径、主流喉道半径和孔喉比大于后者。沉积水动力条件、粒度、碎屑组分、填隙物、成岩作用类型及其改造程度是两个研究区孔隙发育程度不同、喉道类型差异和孔喉参数表现出不同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致密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是衡量致密储层油气渗流能力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也是目前致密油气藏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致密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恒速压汞实验和建立微观孔隙结构模型,分析了宏观储层物性参数与微观孔隙结构参数的关系,实现了对致密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精细划分。研究结果表明:喉道半径越大,总进汞饱和度、喉道进汞饱和度和孔隙进汞饱和度越大,残余的湿相饱和度越小;致密岩心喉道半径及孔隙半径均呈“两端分布少、中间多、左右不对称,粗(正)偏态”的正态分布特征,随着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增大,正态分布参数α和σ值有增大的趋势;以主流孔喉半径为判别特征参数,将致密岩心孔隙结构类型分为4类:Ⅰ类渗透率大于1×10-3μm2,主流孔喉半径大于1μm;Ⅱ类渗透率为(0.5~1)×10-3μm2,主流孔喉半径为0.7~1μm;Ⅲ类渗透率为(0.3~0.5)×10-3μm2,主流孔喉半径为0.5~0.7μm;Ⅳ类渗透率小于0.3×10-3  相似文献   

16.
基于恒速压汞测试结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的微观孔喉特征进行了分析,定量表征了孔喉特征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特低、超低渗储层的孔隙半径分布特征相似,介于100~200μm之间,峰值基本在140μm左右;相对于特低渗储层而言,超低渗储层的喉道分布范围更窄,小于1μm的喉道含量较高,变化更为敏感,孔喉半径比分布范围较宽,喉道进汞饱和度受渗透率影响较大;特低、超低渗储层孔喉特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喉道上。总体毛细管压力曲线表现出3个变化阶段,渗透率不同,各阶段受孔隙和喉道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处于中后期的超低渗储层更应注重喉道的开发。   相似文献   

17.
应用铸体薄片、恒速压汞、高压压汞、气水相渗、水锁伤害、应力敏感等分析测试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二叠系石盒子组盒8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进行了分析,对钻井、储层改造、气藏开发等工程工艺措施提出了针对性改进建议。结果表明:盒8气藏为致密砂岩气藏,储层孔隙半径分布曲线主峰为70~200μm,喉道半径分布曲线主峰为0.2~2.2μm,属大孔、中_细喉储层;渗透率>1×10-3μm2、(1.0~0.5)×10-3μm2、(0.5~0.1)×10-3μm2、(0.1~0.01)×10-3μm2等4个级别储层中,由半径<0.062 4μm喉道控制的孔隙体积分别占总孔隙体积的18.8%、38.4%、57.3%、71.6%,小喉道控制的孔隙体积比例高;喉道半径大小决定了储层渗透率高低,也控制了渗流特征,水锁和应力敏感是影响盒8致密砂岩储层渗流能力的主要因素;盒8气藏压力系数低,加之储层强亲水,易发生水锁伤害,气相渗透率随含水饱和度升高急剧降低;盒8段储层管束状、缩颈状喉道发育,易发生应力敏感伤害,应力敏感伤害率为40%~80%;盒8致密砂岩气藏储层改造应广泛采用体积压裂以减弱小喉道对孔隙的控制,在钻井、储层改造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水基工作液,多采用欠平衡作业等措施,减少或避免水基工作液侵入。开发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大压差生产和频繁开关井,主动排水采气,以保护储层,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8.
中东H油田Mishrif组属于典型的孔隙型生物碎屑灰岩储层,水驱是目前主要的开发方式,但注入水中固相颗粒的质量浓度及粒径严重影响其开发效果。为了弄清注入水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并为后期注水开发的水质要求及调整方案设计提供依据,文中基于恒速压汞实验及颗粒运移实验,研究了影响H油田Mishrif组储层渗流能力的主要微观因素以及注入水中悬浮物颗粒质量浓度与粒径的上限,并且分析了悬浮物颗粒粒径与喉道的配伍性。研究结果表明,喉道半径及分布是影响储层渗流能力的主要微观因素。当注入水中悬浮物颗粒粒径为5μm时,颗粒质量浓度的上限为5 mg/L;当悬浮物颗粒质量浓度为3 mg/L时,颗粒粒径的上限为10μm,接近于渗透率贡献峰值处的喉道半径。  相似文献   

19.
针对W油田C6低渗透油藏水驱前后储层特征变化规律不明确的问题,通过X衍射、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压汞实验、相渗实验以及真实砂岩微观渗流实验等方法,研究了油藏注水前后储层岩性、物性及渗流特征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储层特征变化的机理及影响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水驱后,黏土矿物总量整体呈减少趋势,方解石含量增加,在黏土矿物中,伊利石含量减小,绿泥石含量稍有增加;岩样长期水驱前后,物性好的岩样孔喉中值半径变大,渗透率增大,非均质性变弱;物性较差的岩样孔喉中值半径变小,渗透率降低,非均质性变强;水驱后的相渗曲线整体向左偏移,岩石的亲水性减弱,残余油饱和度增大,见水时间更早,含水上升更快;注入水长期冲刷对储层造成一定伤害,水驱油的驱替效果变差。研究成果为低渗透油藏的描述、开发效果评价及开发方案调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