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7 毫秒
1.
比较广西百色地区台农、贵妃、红象牙、金煌、桂七芒的果实、果皮和果叶香气成分种类及其含量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5种芒果的果实、果皮和果叶的香气成分进行测定,并对香气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5个不同芒果品种的15个样品中共检测出66种主要香气成分,以烯类为主,烯烃和酯类为辅,共同作用形成芒果独特香气,其中烯类又以单萜烯为主;5个品种共含香气成分β-蒎烯、莰烯、α-蒎烯、β-罗勒烯、γ-松油烯、β-月桂烯、萜品油烯和石竹烯,但含量各不相同,同品种不同部位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也有明显差异;对品种共含的8种香气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4.175%,8种香气物质的不同含量构成了芒果的典型香气。  相似文献   

2.
采用直接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5种酱香型白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共鉴定出63种风味物质,其中21种风味物质为酱香型白酒所共有,在共有香气成分中,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丙醇、异戊醇、乙酸、1,1-二乙氧基乙烷等的相对含量较高。对所有挥发性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构建香气质量评价模型,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5.369%,能够较好地反映原始数据的信息。运用5种酱香型白酒的香气质量评价模型计算酱香型白酒综合得分,顺序由高到低为JX1JX4JX2JX3JX5。5种酱香型白酒和63种风味物质在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上的散点图显示,5个样品在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上的差异明显。本研究为酱香型白酒的风味品质评价及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种主要柑橘类香气成分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涵  鲁周民  王锦涛  郭旭 《食品科学》2017,38(4):192-196
为探明不同柑橘品种果实的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别对芦柑、脐橙、砂糖橘和狮头柑4个具有典型气味的柑橘品种果皮中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分别从这4个品种果皮样品中检测出挥发性成分39、37、43种和41种,在芦柑和砂糖橘香气中缺少酯类物质,在脐橙香气中缺少酮类物质,狮头柑香气中包括了烃类、醛类、酮类、醇类、酯类、芳香族化合物和一些其他成分,初步从香气成分种类差异、共有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差异以及各自特有成分上解释了4种果品的香气区别,从化学角度说明了4个柑橘品种果实香气类型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 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s,HS-SPME)结合气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定性及定量分析白色苦瓜(K1)、白绿色苦瓜(K2)、黄绿色苦瓜(K3)、浅绿色苦瓜(K4)、绿色苦瓜(K5)等5种不同果色苦瓜果实中的单萜类物质成分。结果表明:5种不同果色苦瓜果实共检测到29种单萜成分,包括11种单萜醇、9种单萜醛、4种单萜烯、3种单萜酮、1种单萜酯以及1种单萜炔类物质。白绿色苦瓜(K2)果实的单萜物质总含量最高,占挥发物总含量的75.387%;浅绿色苦瓜单萜成分总含量最低,占挥发物总含量的55.57%。检测到桃金娘烯醇在不同果色苦瓜果实挥发物中含量均为最高,超过总挥发物含量的40%,推测桃金娘烯醇为苦瓜果实的特征性香气物质。针对除桃金娘烯醇外的28种单萜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可将单萜类物质划分为两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3.073%,第一主成分中贡献率高的单萜类物质为:顺式-桧萜醇、β-环柠檬醛、香叶醛、侧柏酮、香叶醇、α-紫罗兰酮;第二主成分中贡献率高的单萜类物质为:L-紫苏醇、反式-4,5-二环氧(E)-2-癸烯醛、顺式-4,5-二环氧(E)-2-癸烯醛、1α,2α,5α-2-甲基-5-(1-甲基乙烯基)环戊烷甲醛、β-紫罗兰酮。聚类分析可将5种不同果色苦瓜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白色苦瓜(K1)、白绿色苦瓜(K2)、黄绿色苦瓜(K3);第二类为:浅绿色苦瓜(K4)和绿色苦瓜(K5),同一类苦瓜果实中的单萜类物质在组成及含量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
为评价贵州5种代表性品种辣椒风味品质,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coupl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联用技术,通过主成分分析对5种贵州典型干辣椒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5种辣椒共检出6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其中,朝天椒有23种、米椒有33种、平板椒有29种、皱椒有36种、线椒有31种。主要分为烃类、酯类、醛类、醇类、酮类、吡嗪类、其他类化合物。对7类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建立香气品质评价模型,并通过主成分载荷图以及主成分得分图,得出线椒的风味最好,其次是平板椒、朝天椒、皱椒,均优于米椒。不同品种辣椒的香气品质分析结果为企业加工、筛选原料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了解不同品种鲜食葡萄香气物质的特征差异。,以云南同一产地3个不同品种的葡萄为研究材料,通过对测定成熟期果实的香气物质成分的测定分析,探明不同品种葡萄的特征香气和成分差异,为鉴别鲜食葡萄感官品质和风味特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云南同一产地3个不同品种的葡萄为研究材料,对成熟期葡萄果实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别测定3种成熟期葡萄果实的挥发性香气物质进行测定和评价。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 3种葡萄果实共检测出107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包括酯类(32种)、醇类(26种)、醛类(17种)、酮类(9种)、酸类((9种)、烯烃类(8种)、苯酚类(5种)、醚类(1种)各32、26、17、9、9、8、5和1种,3种葡萄共有的香气成分有35种,酯类的相对浓度最高,乙酸乙酯、1-己醇、2-苯乙醇、醋酸、己醛、3-甲基丁酸乙酯、异丁酸乙酯7类挥发性香气物质是主要香气物质。通过主成分分析,三3个品种特征香气成分有较大的差异,黑皇、妮娜皇后和阳光玫瑰的分别有6、15和11个不同的挥发性香气物质。 结论 同一产地不同葡萄品种香气物质各有差异,黑皇主要由醛类组成,妮娜皇后主要由酯类组成,而阳光玫瑰的主要特征香气物质主要是醇类和酸类,其中芳樟醇和2-苯乙醇主要贡献了玫瑰香气。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市售枫槭浸膏挥发性成分,建立了枫槭浸膏挥发性成分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方法,分析了5种市售枫槭浸膏的挥发性成分,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比较了其挥发性成分差异。结果表明:(1)该方法采用双保留指数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提高了定性结果的准确性;(2)5种枫槭浸膏中共鉴定出104种挥发性成分,其中95种成分具有香气特征,但仅有11种香气成分为5种枫槭浸膏共有成分,这些成分多表现出焦香和甜香特征,是构成枫槭浸膏香气特征的重要物质基础;(3)5种市售枫槭浸膏挥发性成分存在显著差异,而枫槭浸膏W、XH分别与DP具有一定相似性,枫槭浸膏GZ中的柠檬烯、茴香醛、肉桂酸乙酯等香气成分使其呈现果香和辛香香韵,从而有别于其他枫槭浸膏。  相似文献   

8.
以沙枣花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其中的香气物质,结合气相色谱-嗅闻技术确定沙枣花中特征香气成分,应用主成分分析与感官评价确定沙枣花不同感官属性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对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沙枣花挥发性香气物质进行检测分析,筛选出对沙枣花特征风味起决定作用的特征成分。结果表明通过GC-MS分离分析,鉴定出139种物质,通过GC-O检测出63种沙枣花香气成分,包括13种醛类、7种酮类、14种酯类、11种醇类、4种酚类、5种酸类和9种其它物质,其中香气强度高的物质17种。通过GC-O及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15种风味活性物质,其中关键性风味物质(香气强度>3)包括肉桂酸乙酯、肉桂酸甲酯、苯乙酸乙酯、苯乙醇、苯甲醛、苯乙醛、异戊醛、桂酸异丙酯、叶醛。  相似文献   

9.
牛文婧  田洪磊  詹萍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17):263-269,27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7个不同品种花椒油中的香气物质。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花椒油中主要香气物质进行分析,建立花椒油香气质量评价模型。结果表明:7个不同品种花椒油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共检测出81种,包括醇类15种、醛类10种、酮类5种、烃类34种、酯类11种、酸类及其他类共6种。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前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97.261%,包含了α-松油醇、芳樟醇、柠檬烯等34种化合物,能较好地反映原始数据的信息。运用花椒油的香气质量评价模型得出,花椒油香气质量综合得分与感官评定结果基本吻合,两种评定方法结果均为S4样品的评分最高,即四川汉源红花椒作为原料,制取的花椒油的香气质量最佳,这种花椒也最适宜花椒油的制备。由此可见,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所建立花椒油香气质量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气相色谱法检测5个不同等级的酱香型白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共鉴定出38种风味物质。对所有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构建香气质量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4.99%,能够很好地反映原始数据的信息。运用香气质量评价模型计算5个等级的酱香型白酒综合得分,由高到低的得分顺序为Y2>Y3>Y1>Y4>Y5。通过5个酒样的散点图表明,每个样品均分布在第四象限,且较为接近,说明该类酒样风味成分具有较高的相似度。本研究为酱香型白酒的风味物质评价及质量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脐橙全果为原料酿造脐橙全果酒,采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试验设计,分析酵母接种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脐橙全果酒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其最佳条件为:酵母接种量6.4%、发酵温度28 ℃、发酵14d。同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脐橙全果酒和脐橙果汁酒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脐橙全果酒和脐橙果汁酒中分别检出25 种和11 种挥发性香气物质,且脐橙全果酒的香气活性成分主要为萜烯类,占香气成分的66.00%,而脐橙果汁酒的主要香气成分为醇类,所占比例为91.95%。  相似文献   

12.
以四个品种赣南脐橙(纽荷尔、朋娜、华盛顿、奈维林娜)为原料,通过检测其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固酸比,确定了四个品种果实的成熟度,并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果皮精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比较四个品种在精油得率和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四个品种脐橙的固酸比均大于或等于20.0,均已达到成熟状态;各脐橙果皮精油得率为:纽荷尔(1.05%)>奈维林娜(0.94%)>华盛顿(0.91%)>朋娜(0.75%);样品中共鉴定出21种挥发性成分,包括13种烯烃类、3种醇类和5种醛类,烯烃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挥发性成分。其中,纽荷尔脐橙果皮中鉴定出11种,d-柠檬烯(92.962%)、月桂烯(2.851%)和罗勒烯(1.039%)为其主要香气成分;朋娜脐橙果皮中鉴定出13种,d-柠檬烯(92.328%)、月桂烯(2.700%)和3-亚甲基-6-(1-甲基乙基)环己烯(1.020%)为其主要香气成分;华盛顿脐橙果皮中鉴定出14种,d-柠檬烯(92.322%)和β-蒎烯(2.653%)为其主要香气成分;奈维林娜脐橙果皮中鉴定出11种,月桂烯(47.036%)、2-蒎烯(15.313%)、3-亚甲基-6-(1-甲基乙基)环己烯(11.593%)为其主要香气成分。本研究结果为赣南脐橙品种精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适宜脐橙果酒加工的优良酵母,本文以崀丰脐橙为原料,选取BV818、DV10、RV002、RV171、K1和L2323共6种酵母进行发酵,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理化指标和挥发性香气物质,采用气味活度值及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RV002的发酵速率最快,K1、L2323、DV10和RV002发酵后脐橙酒总黄酮含量高于CK,RV171、RV002、DV10与K1中柠檬苦素类物质"后苦味"降低较明显。6个酒样共检测出86种香气成分,每种酒样香气成分数为24~39种,醇类物质含量最高,分别占香气总量的49.44%~78.58%,酯类物质OAV>1的种类最多,对酒的香气贡献最大。异戊醇、辛酸乙酯、乙酸苯乙酯、癸酸乙酯等是脐橙果酒的主体香气物质,使果酒花香、果香特征突出。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5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3.99%,能较好体现脐橙果酒的综合品质,排名从高到低依次为DV10、RV171、RV002、L2323、BV818、K1,结合感官评价,DV10为适宜脐橙果酒酿造的酵母。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纽荷尔脐橙果汁、果酒的香气成分及其苦味物质,本文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富集其中香味物质并采用气相-质谱联用技术测定所含物质及相对含量。其中果汁中鉴定化合物31种,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33.74%)和巴伦西亚橘烯(25.12%);果酒中鉴定化合物27种,主要成分为4-萜烯醇(13.45%)、芳樟醇(8.54%)、苯乙醇(8.45%)以及高级脂肪酸乙酯。通过QuEChERS前处理方法,PSA填料净化,采用液相-质谱联用技术测定果汁、果酒中苦味物质含量,其中果汁中主要苦味物质为橙皮苷(13.4 μg/mL)、柠檬苦素(4.43 μg/mL)、橙皮素(0.02 μg/mL)、诺米林(0.07 μg/mL),果酒中主要苦味物质为橙皮苷(16.7 μg/mL)、柠檬苦素(0.05 μg/mL)、橙皮素(0.08 μg/mL)。酿造过程中,柠檬苦素通过酵母发酵、酶的作用等原因逐渐降解,转变为没有苦味的脱氢柠檬苦素及酸类,因此果酒中柠檬苦素的含量降低至0.05 μg/mL,橙皮苷和橙皮素的含量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5.
苏伟  邓山鸿  陈钢 《中国酿造》2021,40(1):133-137
为提高脐橙果酒香气成分含量,采用低温发酵工艺酿制果酒。通过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分析,研究发酵温度、酵母接种量、初始糖度对低温发酵脐橙果酒总酯含量的影响,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14 ℃、初始糖度22.3%、酵母接种量3.2%,在此优化条件下,总酯含量为1.08 g/L,共检测出脐橙果酒挥发性风味物质32种,相对含量较高的为萜烯类(28%)和酯类物质(43%)。  相似文献   

16.
邓山鸿  陈钢 《食品工业科技》2020,41(20):92-98,103
为解决低温发酵周期长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其挥发性成分。通过考察不同氮源质量浓度对低温发酵脐橙果酒酒精度和发酵时间的影响,确定氮源添加量,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其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与未添加氮源的空白组相比,添加DAP 0.4 g/L、硫酸铵1.0 g/L、碳酸氢铵1.5 g/L的脐橙果酒酒精度可提高4.6%~5.3%,缩短发酵时间22%~56%。四种低温发酵脐橙果酒共检测出挥发性成分32种,其中高级醇5种、萜烯类化合物10种、中链脂肪酸2种、高级醇乙酸酯3种、中链脂肪酸乙酯7种、醛酮类5种。添加三种氮源的果酒中,萜烯类和乙酸酯类挥发性成分总含量均大于空白组,中链脂肪酸和乙基酯类挥发性成分总含量均小于空白组。其中,添加磷酸氢二铵的果酒中乙酸酯类挥发性成分总含量最高(1.170 mg/L),添加硫酸铵的果酒中萜烯类挥发性成分总含量最高(11.378 mg/L);与另外两种氮源相比,添加磷酸氢二铵的果酒中乙酸-2-苯乙酯、庚酸乙酯等挥发性成分含量相对更高,添加硫酸铵的果酒中D-柠檬烯、乙酸乙酯、癸酸乙酯等挥发性成分含量相对更高,添加碳酸氢铵的果酒中β-水芹烯、4-萜烯醇、辛酸乙酯等挥发性成分含量相对更高。实验证明了氮源对促进脐橙果酒低温发酵具有明显效果,并对挥发性香气成分含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脐橙果酒低温发酵工艺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18.
比较宽皮柑橘汁和甜橙汁中香气物质的差异性,为宽皮柑橘制汁加工提供数据基础。榨取常见甜橙和宽皮柑橘各8个品种的果汁,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对柑橘汁样品中香气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采用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e value,OAV)计算特征香气,并利用主成分分析进行比较和区分。结果表明,16种柑橘汁中共检出77种香气成分,其中甜橙汁特有香气物质有14种,宽皮柑橘汁特有香气物质有7种。通过计算得到47种OAV> 1的特征香气成分,其中芳樟醇、正己醛、壬醛对两类柑橘汁的主体香气贡献极大。选取31种香气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两类柑橘汁均可被明显区分开。研究表明两类柑橘汁中萜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均最多,但甜橙汁中的酯类和醇类化合物的种类和含量远高于宽皮柑橘汁。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赣南和其它地区的脐橙挥发性物质,对不同产地脐橙进行代谢组学研究,为赣南脐橙品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通过GC-MS分析脐橙的挥发性成分,经数据库匹配结合相关文献鉴定物质,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s-plot图并结合对各组分的贡献率(VIP>1,P<0.05)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结果表明,从赣南脐橙中共鉴定出66种挥发性成分,分别为萜烯类、醛类、醇类、酯类、酮类等,其中含量最高的为D-柠檬烯。根据OPLS-DA分析筛选出5个潜在生物标志物,即(1S)-(+)-3-蒈烯、4-蒈烯、壬醛、(Z)-石竹烯、桉烷-3,7(11)-二烯,其可以作为区分赣南脐橙和其它地区脐橙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