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将会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全国各大城市正迅速发展城市轨道建设,各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也在相继展开。成都近年来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建设,已取得阶段性成就。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成都地铁站点地下空间,在地铁站点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其功能组成以及空间形态。总结出单元线状、单元三角状、多元线状以及多元网状四类空间组织模式,并探索出各类空间组织模式的适用范围。希望为其他城市以及成都未来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实地调研和相关资料分析,统计出2015年1月前上海已建设的399个轨道交通站点中的288个站点的类型、站点周边的土地开发与交通配套状况。结合上海目前土地存量盘活、建设全球城市及推进轨道交通场站及周边土地综合开发利用等新的政策动向,借鉴香港地铁的成功经验,从制度政策和运营模式两个层面剖析上海轨道交通存在的问题,并建议上海轨道交通近期可以充分改造独立型站点,大力发展通道型站点,中远期积极探索上盖型站点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规划师》2016,(10)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轨道交通建设的站城联动发展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文章以宁波市鄞州新城区轨道站点周边地段为例,探讨了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段开发规划的"站城联动"理念和策略,即借鉴"站城一体化"的全过程控制思路,在轨道建设的全过程贯穿"站城联动"理念,通过合理测算站点人流量,结合城市功能和多方利益诉求,在线站位选址上落实站点交通衔接方式与土地发展潜力、服务人口规模的承载力匹配,在站点功能定位上落实站点功能和土地功能的功能联动;借鉴TOD模式、"地铁+物业"等模式,分类引导重点站点与一般站点的周边规划,落实政府、市场和公众多方利益的联动,实现轨道站点建设与城市空间开发联动发展的目标,以期为我国统筹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16,(Z2)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且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地下空间建设逐渐趋向集约化与立体化,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于未来城市发展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但近年来我国的轨道交通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多数站点地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并不合理,且利用率不高。基于此,文章通过探讨轨道交通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阐述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的重要性,并以广州市嘉禾望岗地区为例,探讨轨道交通建设中地下空间规划设计思路与策略,以期能为同类规划提供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5.
结合沈阳市地铁规划与建设的实际情况,总结地铁建设与地下空间利用的现状发展条件与问题,从城市轨道交通与沿线地下空间一体化发展的视角分析,以促进城市地下空间协同化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轨道交通(地铁)为触媒导向,以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为契机,从而进一步探讨地铁站点周边地下空间一体化规划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中心区,大力开发地下空间进行综合利用,可有效缓解城市用地紧缺,为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交通、公共基础设施、绿地空间等相互联系和发展。通过太原市目前地下空间的利用形式和利用状态,结合太原市未来地下轨道交通建设和城市发展需求,提出了太原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和实践形式,从而将地下空间发展为有机的整体,大大提高了城市的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上海地区结合轨道交通车站开发的地下综合体是一种能充分利用轨道交通资源的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在系统分析城市地下综合体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基础上,结合地铁车站、隧道与地块开发建筑共建的上海日月光中心这一地下综合体工程的成功实践,对软土地区建造大型地下综合体所面临的岩土工程问题及工程技术对策进行了分析总结,可为软土地基中结合轨道交通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区域综合工程提供工程借鉴和交流。  相似文献   

8.
张芃非儿 《市政技术》2016,(4):92-96,100
开发轨道交通地下空间资源是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总结国内外部分地区的地下空间开发经验,对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开发形式进行分类研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各类开发形式的特点,提出目前北京市在利用地铁沿线地下空间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要存量优化背景下,轨道交通促进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开发,从而拓展公共空间容量是实现城市中心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探明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的内涵,剖析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特征,明确轨道交通对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开发影响的基础上,总结轨道交通促进下的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的通用策略;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为例,通过分析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的侧重点,结合轨道交通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策略,并使用空间句法验证策略的合理性。为类似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引和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地铁站点综合利用是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及土地利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资源经营及利用模式,总结分析了地铁车站与物业综合开发的结合形式、土地开发范围以及地下地上空间利用案例,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海航 《福建建材》2013,(1):109-110,44
当前我国大城市普遍存在地铁高昂的建设造价和运营成本所带来沉重的财政补贴和还贷压力,厦门市轨道交通借鉴香港地铁经验,本着"政府主导、土地平衡、自负盈亏"的平衡原则结合城市地铁站点综合开发房地产,并对房地产建成后的综合管理运行探索,从而实现交通建设与城市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互动。  相似文献   

12.
王晶晶 《住区》2022,(2):52-67
效率,是每个大都市与生俱来的特征.当地面的承载量无法满足城市系统的高效运作时,地下空间的支持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先行的轨道交通进而也会带动城市的相应开发.东京就是这样一个以轨道交通带动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本文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站点,通过对东京的部分地铁交通站点及城市地下空间的考察,探索支持地下空间高效而又丰富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3.
我国轨道交通站域地下公共空间正逐步迈向网络化建设时代,通过分析其发展思路,明确轨道交通站际地下空间作为地下空间网络化的关键一步,并进一步分析其基本特征、空间组织类型,阐述站际地下空间开发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价值。同时,对其开发思路做出一定探析:以“点—轴系统”理论的生成逻辑为基础,探析站际地下空间结构建立过程;分析站际地下空间规划模式与开发主体模式,并根据其城市发展阶段及所在区位,将站际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并探讨其特征,及建立其与站际地下空间规划模式与开发主体模式的关联,以作为我国日后地下空间开发的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地铁建设的同时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率。目前结合地铁建设进行物业开发已成为越来越多城市作为改造城市的有效手段。笔者结合武汉地铁4号线站点空间布局及物业开发,通过现场调研,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地铁站点空间布局应选择与之相适宜的物业类型,以便充分发挥其经济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地铁车站与城市空间开发利用一体化建设需求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以南京市轨道交通17号线滨江公园站、奥体中心站的城市空间开发利用及一体化建设方案的实践经验为例,归纳总结站城一体化建设的意义、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轨道交通站点的前期设计应尽量考虑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促进城市和轨道交通建设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轨道交通站点吸聚大量客流,成为地区的门户性节点,而站点周边土地价值提升,往往结合大规模城市开发进行,以效益与速度为目标的城市建设使站点空间形态趋同。青浦区外青松公路地铁站周边地块城市设计通过详尽分析项目功能定位、用地特征及城市文化,从空间系统、建筑特征和地标建筑等方面,探讨具有地域特色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区城市设计策略,以期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城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城市轨道交通周边土地开发活动较为活跃,探索站点周边土地利用模式对于预测新建站点土地使用布局状况及规划方案的调整至关重要。以长沙市地铁2号线为例,解释并分析了引入以政府调整土地服务功能为导向的发展(SOD)模式和以公共交通导向的发展(TOD)模式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周边土地利用的必要性,初步探索出不同种类站点适用的土地开发模式。结果表明:城市型、开放居住型、枢纽型轨道交通站点适合TOD为导向土地开发模式,传统居住型、产业型适合SOD为导向土地开发模式。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的土地开发提供借鉴,促进轨道交通和土地利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强调公共交通站点地区一体化开发的TOD模式下,轨道交通综合体的建设成为重要课题。当前与地铁站点相结合的城市综合体在空间结构、物理环境、乘客体验、投资开发等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文章针对这四个问题提出解决策略之后,进一步提炼出轨道交通综合体的新型"G+TOD"模式,并加以论证,继而以南京市竹山路地铁站点轨交综合体为例,对提出的模式进行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以深圳地铁2号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沿线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客流的实证分析,探讨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的空间适配问题。研究发现,地铁2号线的客流与站点地区的土地使用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主要表现为:(1)功能影响。出行的流动主要发生在居住型站点与混合型站点或就业型站点之间;(2)密度影响。站点客流量与站点地区开发密度有正相关性,但高密度开发并不必然生成较高的站点客流量;(3)距离影响。客源大都分布在500m步行可达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中国城市实现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的空间适配不宜简单应用TOD模式的高密度开发、土地混合使用、宜人的步行环境等原则,而应该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状况,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站点周边地区潜在的轨道交通使用者密度而非单纯的开发密度;(2)在促进站点周边土地混合使用的基础上,平衡线路乃至线网上不同类型站点的数量与布局;(3)优化轨道交通的自行车和公交接驳服务来扩展轨道站点的服务圈层。  相似文献   

20.
地铁11号线是广州首条中心区轨道交通环线,其建设将伴随沿线用地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和资源重组,是推动城市空间格局发展的重大机遇。本文借日本东京山手线的发展经验,阐述轨道交通环线对于城市空间格局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现行规划中广州地铁11号线和城市空间格局的关系,提出通过提升站点功能促进环线建设与城市空间格局结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