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粮食与油脂》2015,(12):33-36
该文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以溴化1–十六烷基–3–甲基咪唑(C16mim Br)和正丁醇为表面活性剂,采用W/O微乳液交联法制备淀粉纳米微球。然后以淀粉纳米微球为载体,广谱性抗肿瘤药物盐酸米托蒽醌为模型药物,采用物理吸附法,以载药量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对载药时间、载药温度和药物浓度进行优化筛选,并且对载药淀粉纳米微球的体外释药性能进行评价。实验表明:载药温度、载药时间和药物浓度对淀粉纳米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有极大的影响,在载药时间为2 h、载药温度为27℃、盐酸米托蒽醌浓度为0.08 mg/m L时,包封率达到最大值,为23.7%。当释药时间达到10 h时,淀粉纳米微球的体外累积释药率达85.53%,因此其具有良好的释药性能。  相似文献   

2.
李黎  马力  李鹤 《现代食品科技》2007,23(11):94-98
磁性高分子微球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它作为酶、细胞、药物等的载体被广泛地应用到了生物工程、细胞学和生物医学等领域.本文对磁性高分子微球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磁性微球的制备、性质,重点讨论了其用于酶的固定化研究,各种固定化酶的方法并指出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综述了国内外可生物降解型载药微球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应用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可生物降解型载药微球的载体材料、制备方法、载药情况等。  相似文献   

4.
在临床给药中,传统的给药方式存在药物释放过快,药物浓度难以维持,难以定向给药等问题。而采用微球载药的方式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壳聚糖因其优良的成球性能,天然的抗菌效果,成为备受青睐的壁材。详细介绍了壳聚糖微球以及壳聚糖与明胶等其他材料的复合微球的制备方法,综述了以壳聚糖为壁材,各类不同药物为芯材制备载药微球的研究情况,总结了近年来壳聚糖载药微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同时也对壳聚糖载药微球未来可能的应用方向做出了一些预测。  相似文献   

5.
近几十年来,柞蚕丝素蛋白微纳米颗粒因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可控的体内降解行为以及温和水溶液下的加工等特点而广泛用于药物控释领域。通过Ca~(2+)诱导柞蚕丝素蛋白水溶液组装的方法,并以5-氟尿嘧啶(5FU)作为模型药物,制备出一种柞蚕丝素蛋白载药纳米微球。通过冷场发射扫描电镜、激光粒度仪、紫外分光浓度测试以及体外释药等测试发现,Ca~(2+)诱导形成的柞蚕丝素蛋白微球粒径为200~400nm,微球载药率与微球自组装过程中5-氟尿嘧啶的使用量呈正相关,包覆率相反,并在m5Fu/mASF为12/100达到较为理想的载药率(3.76%)与包覆率(30%)。体外释药表明,载5FU柞蚕丝纳米微球后期释药缓慢,特别适合长时间需要微量血药浓度患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一种简单制备姜黄素丝素蛋白缓释微球的方法,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动态光散射、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丝素蛋白载药微球的形成、形态大小、药物包覆及缓释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姜黄素丝素蛋白微球呈圆球形,粒径在210~320 nm,分散指数为0.17左右;随着丝素蛋白质量分数增加,载药微球粒径增大;而姜黄素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大,可使微球粒径略有减小;载药微球的包封率及载药质量分数分别可达40.27%及1.22%;体外药物释放实验显示,姜黄素的释放速率可以通过控制释放介质中乙醇的体积分数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7.
磺胺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Fe3O4磁性微球是近年发展起来并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等领域的一种新型多功能材料。本文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制备用于快速检测的磺胺分子磁性印迹高分子聚合材料。在磁性粒子表面进行分子印迹合成的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核壳微球(MMIPMs),兼具良好的超顺磁性和高选择吸附性两大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化载牛血清白蛋白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从而提高蛋白药物的稳定性,控制其释放速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方法:以高分子天然材料壳聚糖为载体,以离子凝胶法制备载牛血清白蛋白壳聚糖微球,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结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载牛血清白蛋白壳聚糖微球具有明显的球状结构;其最佳制备工艺为:壳聚糖分子量为300 ku、三聚磷酸钠浓度为10 mg/m L、壳聚糖浓度为3 mg/m L、牛血清白蛋白用量为30 mg,制备的微球载药率可达30.13%,体外释放可持续48 h,累积释放率达到70%,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结论:载牛血清白蛋白壳聚糖微球具有较高的载药量,缓释效果明显,为壳聚糖作为药物缓控释载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李仲谨  杨威  刘艳  赵燕 《粮油加工》2010,(11):86-89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芦丁β-环糊精聚合物(β-CDP)载药微球,以L9(3^4)正交试验设计通过回归分析法对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分别用激光粒度分布仪、红外光谱仪、综合热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芦丁β-CDP载药微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是β-CDP微球1 g、芦丁0.03 g、蒸馏水60 mL、反应时间3 h、温度60℃;影响因素的大小依次为:芦丁的浓度〉β-CDP微球与芦丁投料比〉载药时间〉载药温度;按优化工艺参数制得的载药微球的总载药量为2.45%,包封率为81.67%;鉴别试验结果表明已形成包合物。  相似文献   

10.
模拟人体胃肠环境,对淀粉微球的降解性能进行了研究,使其在人体中的可控降解成为可能;借助FT-IR对微球降解后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粒度分析仪跟踪微球降解过程中的粒度变化;以亚甲基蓝为药物模型,考察了淀粉微球的载药及释药行为。结果表明:可以控制微球在3h内基本不降解,12h内缓慢降解;微球载药率约20%,包封率可达90%;微球在0-2.5h释药迅速,释药量31%,2.5-12h均匀释放,释药量40%,12-24h平衡缓释,释药量10%。  相似文献   

11.
为弥补纺织品着色用染料和颜料存在的不足,开发彩色聚合物微球作为新型色素是有效途径之一。介绍了聚合物微球的制备方法,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制备彩色聚合物微球的3种方法:聚合包覆法、直接染色法和表面修饰法,从彩色聚合物微球的粒径尺寸及单/窄分散性、染料在聚合物微球表面的吸附量及吸附稳定性、纯度和功能性4个方面探讨了由不同方法所制得的彩色聚合物微球的特点。结果表明:将彩色聚合物微球用于织物的染色和印花,可获得较高的颜色深度和鲜艳度,主要色牢度指标均达到服用性能要求;彩色聚合物微球具有染料色彩鲜艳和有机颜料耐久性好等优点,在纺织品印染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为制备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药物释放性能可控的载药淀粉纳米纤维,促进其在载药外敷等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从淀粉纤维的成形及其载药控释2个方面进行综述。首先,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淀粉纤维的制备方法与工艺特点。针对淀粉纤维的成形机制,详细阐述了改性淀粉基纤维、共混淀粉基纤维、纯淀粉纤维的发展进程、性能特点及研究进展;针对载药淀粉纳米纤维在药物释放过程出现初始爆发释放的问题,介绍了交联改性等方法对淀粉纳米纤维膜载药控释性能的影响。最后,对淀粉纳米纤维在载药外敷领域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了应对策略,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3.
微球的制备技术及其在制革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未平  王全杰 《西部皮革》2011,33(12):31-34
微球是一种具有聚合物壁的微型密封容器,其制备是通过微胶囊化过程实现的。本文综述了微球的结构,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微球制备方法及其特点。微球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应用广泛,文中着重介绍了微球在皮革涂饰剂、皮革消光补伤剂、皮革鞣剂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淀粉微球的研究与开发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淀粉微球是一种新型的可生物降解材料,诸多优良特性使其应用在医药、食品、化工等领域.对淀粉微球的性能、制备方法和应用进行概述,并提出淀粉微球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赖星  王纯  肖长发  王黎明  辛斌杰 《纺织学报》2021,42(10):172-179
为更好地了解可用于特种分离领域的芳香族聚酰胺分离膜材料研究现状,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以芳香族聚酰胺为成膜聚合物的多孔分离膜材料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现阶段芳香族聚酰胺多孔分离膜的制备方法及其特点,着重分析了芳香族聚酰胺多孔分离膜在废水处理、空气过滤、锂离子电池隔膜以及纤维增强膜等领域的应用现状。最后提出芳香族聚酰胺多孔分离膜目前仍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芳香族聚酰胺多孔分离膜的应用前景及发展方向,以期为实现芳香族聚酰胺多孔分离膜的低能耗、高效率制备以及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Drug loaded PLA suture has been one most potential surgery material to help wounds healing. The loaded drug amounts and sustained drug release effect were a vital part for PLA suture. In this research drug-loaded microspheres and finishing bath were prepared to ensure more drug particles loaded on PLA suture. Moreover, sustained drug release effect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LA suture were also observed.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LA concentration and emulsifier amounts had more effect on the size of PLA drug-loaded microspheres and the optimal technology was: 0.03 g/mL of PLA concentration, 0.3 g of amount of emulsifier and the total amount of drug and emulsifier was 3 g. Moreover, drug release test showed a significant sustained release effect of the drug-loaded PLA suture. Mechanical measurements indicated the flexibility and strength were not impaired by such drug-loaded method. This research is expected to benefit the surgery fields further.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防伪技术中荧光织物制备方法复杂和成本高的问题,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表面带有负电荷的羧基化聚苯乙烯微球(CPS),再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为改性剂,利用静电自组装法吸附荧光染料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制备羧基化聚苯乙烯荧光微球(CPS-FITC),最后将其负载于织物上制备荧光织物。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荧光微球和荧光织物在紫外灯(365 nm)下具有明亮的黄绿色荧光,且放置不同时间(1~9 d)、在不同的pH值(3~11)下,经多次摩擦和水洗后均能保持良好的荧光稳定性。该制备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且荧光强度高,可用于不同织物的防伪检测。  相似文献   

18.
为深入分析微流控技术制备微纳米纤维素材料的研究现状,促进其在各领域应用,综述了以纤维素及纳米纤维素为原料,以微流控技术为基础,结合快速冷冻法、原位界面络合法等技术,制备纤维素及纳米纤维素微球和微胶囊、纤维长丝、薄膜、微管、水凝胶的最新研究进展;针对微流控技术制备微纳米纤维素材料存在的挑战,提出了克服材料缺陷,提升微通道...  相似文献   

19.
Starch microparticle is a dosage form suitable for encapsulation of protein drugs. The microparticl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influential factors for consecutive sustained drug release from the starch matrix and impact its ability to be coated by poly(D ,L ‐lactide‐co‐glycolide). In this study, six types of starch microparticles were investigated and characterized. Desired qualities of the microspheres such as spherical form of the particles, well‐defined and sharp particle contours were coincident with coarse surface morphology, sharp and distinct peaks in DSC and X‐ray graph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starch microparticles was influenced by molecular properties of the starch material as well as type of buffer, and these factors were related to recrystallization kinetics, amount and quality of ordered/crystalline structure of final starch microspheres and their microscopic appear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