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既是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也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纵观世界上多个国家气候变化应对历程发现,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行者与探索者。而面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议题,中国国家公园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缺乏系统的应对战略。选取国家公园气候变化应对开展较早、体系完善及具有特色的6个国家和地区,梳理其战略、政策与实践经验,从科研、减缓、适应和教育4个方面总结其应对途径,并提出中国国家公园气候变化应对的4条路径:充分凝结共识,鼓励多方参与;夯实科研基础,形成前沿基地;战略规划指导,分级分区落实;适应减缓并重,提升气候能力。  相似文献   

2.
2017年随着《建设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的出台,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逐渐步入正轨。然而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复杂且生态环境脆弱,正在建立的国家公园极易受到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且我国关于国家公园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较少。美国的国家公园体制较为完善,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已有较为深入的探索。通过文献调研和比较分析法,以佛罗里达州大沼泽地国家公园和亚利桑那州大峡谷国家公园为例,分析其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与经验,并从气候监测、国家公园管理、适应性规划以及环境教育等方面对我国国家公园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建议,使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3.
自然保护地既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为显著的客体,也是气候变化适应性应对的重要载体。在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国亟须探索自然保护地适应气候变化的路径。以新西兰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经梳理分析,初步总结得出对我国自然保护地适应性应对的5点启示:建立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构建动态规划体系和方法,提高响应能力;全面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抵御能力;重视游憩变化与设施安全,降低利用风险;加强科研监测力度与广度,夯实应对基础。  相似文献   

4.
钟乐  赵智聪  唐佳乐 《中国园林》2022,38(10):116-120
中国已正式设立5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直接响应国家公园三大理念,是联系国民和国家公园的最重要纽带,将成为国家公园设立后的重要工作之一,亟待构建相关规划框架。系统回顾了中国国家公园的自然教育规划探索和世界代表性国家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发展历程,总结了其经验与不足。辨析了生态体验、自然教育的相关国际通用术语,提出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定义和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三大规划理念、5点规划思路,提出了前置分析、生态体验规划、解说教育规划、管控规划和保障规划五大板块的规划流程及其技术方法。明晰了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性质和定位,提出了规划框架构想,对于政策制定、相关研究与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已进入新时期,国家公园体制作为自然保护地的有效管理形式,其生态意义、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日渐凸显。由于中国国家公园建设起步较晚,在国家公园规划管理方法方面有待整合与深化,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文章通过对美国红杉和国王峡谷国家公园的规划过程与规划内容进行实证研究,从科学研究依据、法律法规基础、规划管理政策和规划制定过程4个方面论述其规划体系的特点,并提出了国家公园规划体系构建方法,可为中国国家公园的规划管理和体制机制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虽开展了气候适应性规划工作,但在应对气候变化不确定性方面仍考虑不足。本文深入分析与总结了发达国家地区和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不确定性时所采取的动态适应性规划措施,主要包含气候情景预测分析、政策措施分级响应、灾害风险监控预警、社区利益主体参与四个方面。同时,本文依托相对成熟的国内外气候适应性规划体系,构建了城市应对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动态适应性规划框架,并提出了对我国气候变化适应性规划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然保护地历经6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多部门主导、保护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面对机构改革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的契机,传统规划的经验积累为新规划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借鉴的可能。通过回溯机构改革前各类自然保护地规划,对比分析其规划结构体系,并从人地关系视角切入,分析各类规划针对保护对象、保护利用强度,以及社会发展调控上的差异,总结各类自然保护地规划的既有经验,为新时期规划体系的重构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
钟乐  杨锐  赵智聪 《风景园林》2019,26(6):85-90
暗夜星空是自然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荒野价值的综合载体,是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的重要保护对象之一。中国有大量研究聚焦于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相关领域,但针对暗夜星空的研究尚少。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认为暗夜星空是"国家公园的一半",并在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其经验值得借鉴。通过介绍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经验,包含暗夜星空的概念界定、保护价值、保护需求,分析国家公园体系单位的保护优势,从星空监测、规划设计、访客管理、活动组织、价值展示、法律保障、国际合作等方面总结保护管理举措和保障措施。最后,分析中国开展暗夜星空保护与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筑境之道""营境之理""成境之术"3方面对中国的暗夜星空保护和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钟乐  张毅  杨胜兰  张引 《风景园林》2023,30(1):38-44
【目的】增加自然接触机会是实现全民健身、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路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促进公众自然接触的新阵地,但国内研究相对不足。分析自然保护地促进公众健康的国际经验,为中国依托自然保护地体系促进公共健康、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提供借鉴和启示。【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内容分析、对比研究和个案分析,分析和借鉴以自然保护地促进公众健康的国际经验。【结果】系统梳理了国际自然保护地促进公众健康的全球运动——“健康公园健康人”(HPHP)的起源和发展,从愿景与目标、管理机构与合作伙伴、法律法规和战略规划等方面提取了澳大利亚、美国和欧盟等国家HPHP运动的共性。以美国HPHP体系为例,从国家、区域和保护地单元3个层面,解析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多层级、专业化的公共健康促进策略,从明确定位、科学研究、政策制定、规划计划、多方合作、设施建设、活动策划7个方面总结了美国经验。【结论】由此提出针对中国开展自然保护地促进公共健康研究与实践的7点启示,分别为明确愿景及定位、加强科学研究、建构管理基础、编制多层级规划、发展广泛的伙伴关系、建设完善健康设施体系、开发设计多元化的活动。  相似文献   

10.
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治理是全球高度关注的议题和中国的国家战略之一,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是二者共同的工作抓手,但当前缺少二者协同背景下的自然保护地建设路径的研究。分别回顾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应对的协同治理在国际社会和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自然保护地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实践,分析了基于二者协同的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的三大优势、三大机遇和三大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缓与适应协同、界内与界外协同、体系与个体协同的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建设路径框架思路,提出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各类型自然公园的建设核心要点,并从全民认识、法律体系、资金机制、管理体制、社区应对、科学研究6个维度提出建设路径及其可能的行动。研究初步构建了基于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协同的中国自然保护地建设框架,对于相关研究及政策制定、工作实施等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面向问题的社区规划是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规划的经典范式。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基本是以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为基础的整合。研究发现,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问题存在时空尺度差异,而社区规划中缺乏针对性的对策以协调周边社区发展和社区均衡发展。基于此,建构了基于时空尺度差异性分析的社区规划优化框架。规划优化框架通过对社区问题的时空尺度差异性分析遴选出影响社区问题形成的关键影响指标,进而提出基于指标调控的空间与机制相嵌套的优化对策,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为例对框架进行细化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国家代表性语境下,将国家公园建构成为文化语境中的一类国家意象符号,能够有效提升中国文化自信、民族自豪及国家认同感。游径空间作为全民公益性背景下公众接触国家公园的主要渠道,具备承载传递自然保护意识及文化审美感知的天然属性。借助人文地理学研究视角下的空间表征理论,对美国国家公园的案例进行梳理解析后发现,统一规范的游径标识及解说系统和基于特定地理风貌的游憩实践,能够交互促进不同社会群体达成国家公园自然审美及文化意象的广泛共识。根据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现状,同时借鉴美国国家公园解说系统机制的经验和教训,从国家规范制度、空间规划设计及综合管理教育3个方面总结适宜于中国国情的实施路径。对于探讨国家公园生态游憩,以及将生态保护理念赋予国家文化意义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国家公园作为自然保护地的主体,在国土尺度下保护具有代表性景观风貌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公园的空间布局成为体制建设的核心问题。合理规划中国国家公园整体空间布局,有助于在国土尺度下进行景观风貌管控。景观风貌是一定范围内景观特征的反映。通过引入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制定了用于遴选国家公园的综合区划方案,分析了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国国家公园的面积、离散度等指标,对中国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关键指标进行限定,以期对中国国家公园的整体空间布局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景观特征综合区划方案包括7个一级景观特征区域、115个二级景观特征区;2)国土面积的25.12%可以作为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3)建议国家公园设立的数量为65~133个,国家公园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3%~10.70%。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建立中国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风景名胜区也名列其中。坐落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风景名胜区在诞生起源、演进主线、认识论与方法论、核心价值与功能特征等诸多方面,有着自身内在的特质。只有建立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出中国的景观生态资源特征优势,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5.
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的本质是社会资本方获得相关特许权利用国家公园的资源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美国国家公园系统通过特许权合同授权个人、公司或其他实体为访客提供的"必需且适宜的"商业性服务便属于此类。"Concession"的原意是特许权,也指授权这种行为。特许经营是特许制度的组成部分而非全部。特许权合同、授权、许可证、租约、地役权契约等授权形式构成美国国家公园的资源利用制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的自然保护地特许权包括许可证、租约、地役权、执照等形式。中国国家公园保护第一、公益至上,应建立科学的资源利用特许制度为资源保护管理提供制度保障。签订特许权合同、发放许可证(这2种形式在必要时附以租赁合同)、签订地役权合同为主要授权形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公园特许制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6.
金荣  苏岩 《中国园林》2021,37(11):104
运用曲线拟合分析法对日本都道府县尺度国家公园 体系中3个级别自然公园的数量、面积进行均衡性分布分析, 结果表明:1)日本3个级别的自然公园在都道府县尺度上的数 量分布较为合理、均衡,但从面积上看,各级别公园的面积分 布差距偏大,其中国家公园和都道府县立自然公园的均衡性基 尼系数均为0.43;2)自然公园类别上,国家公园和都道府县 立自然公园的面积占比较大,但由于自然公园用地在日本国土 空间规划层面被划分为一种用地类别,其3个级别的自然公园 互不重叠,保证了国家公园、国定公园及都道府县立自然公园 能够在都道府县范围内互相补充、相互支撑,从总体上达到了 在国土空间范围内面积分布的均衡性,基尼系数为0.23。研 究结果对中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有 序、均衡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家公园是一种自然保护地类型,范围划定是国家公园规划和建设的基础,是其保护对象和管理目标的最直接体现。针对国家公园的功能和管理目标,总结试点期国家公园的经验,结合已有的自然保护地边界划定流程的研究,提出国家公园的范围划定过程。以青海湖流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拟建青海湖国家公园评估区内的自然资源本底和管理可行性两方面因素,梳理现有自然保护地现状,以保护地整合优化为基础,提出拟建青海湖国家公园的范围划定建议,同时为此后新设立国家公园划定边界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