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肖竞  吴国玉  吕妍  曹珂 《风景园林》2023,30(8):111-118
[目的]探索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的构成要素与识别、保护尺度,能为公共园林遗产的价值识别与保护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公共文化和城园统筹视角梳理城市历史公园的4项遗产价值(公共历史见证、公共关系建构、公共生活容载、公共审美育化)及遗产价值识别、保护的四重空间尺度(城区、地段、园区、园景);建构出以营城脉络梳理、单元协同分析、场所层积解译、风貌特征考据为识别手段和以关联遗产串联、公共空间组构、记忆场景活化、审美逻辑呈显为保护措施的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识别、保护方法。[结果]以重庆市北碚公园为证例,识别出:1)城区尺度公园不同时期见证的公共历史事件与关联遗产对象;2)地段尺度公园与周边邻近空间单元社会组织关系和空间结构特征的变化过程;3)园区尺度公园自身场所空间结构与历史场景记忆的演变过程;4)园景尺度公园不同时期的标志性景观要素及其风貌特征与审美逻辑。[结论]城市历史公园具有场所公域性和价值公共性,基于公共文化视角的历史公园遗产价值多尺度识别与统筹保护,有助于突破针对公园空间本体与园艺艺术价值研究的视野局限,从公园与城市整体关联的角度拓展其遗产价值认知与保护活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肖竞  马春叶  曹珂 《当代建筑》2021,(11):39-42
文章通过对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城市历史公园的文件》中"城市历史公园"概念的辨析,明确了其以公共历史见证与公共文化育化并重的"城市历史景观"遗产价值属性.在此基础上,文章建构了基于公共文化视角,以公园演进时段划分、阶段特征梳理、关联信息解译、遗产价值识别为操作步骤的城市历史公园特征、价值研究方法;并以重庆市沙坪公园为实证案例,分析了其自1956年对公众开放以来,各典型时期景观特征的演变、层积过程,识别、提炼出公园相关遗产价值,以为我国历史公园类景观遗产研究与保护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保护区与城市分离的“二分式”方法已无法阻止遗产环境文脉的割裂与丧失,也无法保护更广阔城乡区域的历史价值。“城市历史景观”的提出开拓了利用景观方法保护城市遗产的视野,英国的历史景观特征评估方法逐渐进入遗产领域并成为遗产保护和规划研究的重要工具,且在郡区尺度、城区尺度与场地(保护区)尺度得到了广泛应用。以历史景观特征为核心概念的景观方法开始引领历史保护研究的工具转变,建立保护区与广域的城市历史景观的链接,为我国在空间规划体系变革中于更大国土空间尺度上促进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历史性城市景观的理念和整体性保护方法,旨在应对历史城市面临的大规模开发压力,对我国历史地段保护的“碎片化”和“孤岛式”问题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基于整体性视角看待历史与发展、文化价值与自然价值、历史遗产与其背景环境等关系,强调结构关联和历史可读。以嘉兴子城遗址公园为例,进行基于关联性的整体性评估,基于可读性对历史格局、空间尺度和风貌进行空间整合,提高历史地段公共开放性,将保护同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相结合,整合历史地段保护与城市各系统,结合一系列建设开发行动构建动态保护体系,以期为保护历史地段整体性和有机更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张妍 《建筑与文化》2023,(4):109-111
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区域,统领城市功能与空间格局,体现北京城规划秩序思想的文化特点。近年来,北京中轴线申遗在即,中轴线遗产价值的挖掘为北京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北京中轴线的历史资源所构成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在全球有突出的显示度,其文化资源的系统整合也是国土空间规划时代城市空间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从历史的维度,对北京中轴线的发展史和遗产价值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在中轴线申遗背景下,应注重其轴线格局所形成的价值特征,分别为:以中为脉,并存秩序;融合山水,顺应地形;活态遗产,继承形态。构建城市形态-景观-文化资源一体的城市遗产价值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6.
《工业建筑》2017,(11):56-60
通过辨析工业遗产景观概念,梳理白塔地块的历史沿革,对白塔公园工业遗产景观设计内的城市生长年轮进行分析,总结多种类型和尺度的空间利用模式,以及多维度下景观塑造策略和艺术处理手法,指出当代创新景观设计需多维度文化附加和手法表达。白塔公园通过串联场地历代文化遗产演变脉络,物化场地历史,推动了城市有机更新与区域经济增加,更营造出新的特色城市活力空间。  相似文献   

7.
周波  曹雯畅  冯田 《中国园林》2024,40(5):49-55
成都人民公园是中国重要的近现代城市公园遗产之 一,是见证城市发展与公共需求变化的重要城市历史公园,具 有不可忽视的城市历史景观遗产价值。采用历史层积分析对成 都人民公园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将其空间历史变迁分为普通游 园初创、传统公园转型、现代公园建设、现代公园完善和公园 城市营造5个时期,整理各时期形态与功能变迁,探寻其变迁 的内在动力。将公园的层积关系分为反复、重建、共存和成长 4种主要模式,探索公园建设的层积变化:基于自然条件,综 合历史事件、治园观念、文化活动和人群变化等因素,公园空 间形态由封闭、单一和无序转向开放、多元和有序,承担职能 从功能杂乱的小游园转化为集休闲、文化、健身和爱国教育为 一体的综合性园林。分析成都人民公园空间的历史变迁动因与 机制,能够为中国近现代城市公园遗产保护与发展补充实证, 为当代城市公园文脉与底蕴的探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水利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中国众多水利遗产已逐步纳入城市建成区范围,水利遗产的主 导功能也由生态、生产为主逐步转向多功能兼容。但水利遗产 的核心价值及可持续运行的关键还没有得到充分阐释。福州西 湖至今已有1 700余年历史,经历了22次疏浚,逐步从官湖 转变为公园、从城郊型湖泊转变为城市中的湖泊,是典型的 “活着的”“转型中的”水利遗产。借鉴景观多功能性理论, 通过民国《西湖志》文本与图示解析,从人类福祉角度探讨福 州西湖水利遗产景观主导性与多样性在空间中的关系,梳理不 同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及其对西湖水利可持续运行的 影响。以期揭示水利遗产景观多功能性的时空演进过程、构建 水利遗产“景观-功能-管理”的级联关系,为推动城市水利遗 产从景观多功能性走向景观可持续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尺度和尺度层级结构的阐述,提出了工业遗产的4个尺度层级为单体设施层级、工业厂区层级、工业区(工矿城镇)层级和工业区域层级,分析了工业遗产各尺度层级结构的构成要素和特征,以及工业遗产尺度层级结构体系框架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解析了基于4个尺度层级框架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模式谱,包括:单体设施层级的功能转化模式和空间更新模式,工业厂区层级的工业博物馆园区模式、后工业景观公园模式、创意产业园区模式以及混合型园区模式,工业区(工矿城镇)层级的工业博物馆群落模式和城市工业遗产廊道模式,工业区域层级的区域性工业景观公园模式和工业遗产线路模式。据此,构建了基于尺度层级结构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模式谱系框架,以此作为模式选择决策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文章引入“记忆之场”理论,结合城市历史公园公共场域属性,探索建构了基于记忆之场识别、建构的历史公园保护更新方法。该方法旨在建立公园客观遗产要素、历史信息与主体历史经验的连接,将场域、场所、场景作为人本主体读取和存贮集体记忆的空间媒介,以实在、功能、象征为记忆之场的构成要素,以经验、价值、意义为三元要素的经验结果,从空间尺度、时间阶段、存在状态等多重维度开展识别与解构。在此基础上,文章以重庆市枇杷山公园为证例,通过对公园不同时期历史场域、场所、场景的识别解析,提出相应记忆之场要素的修复、活化和呈现策略,以促进公众对公园“记忆之场”的动态经验和建构,创新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践逻辑与行动理论。  相似文献   

11.
赵纪军  何梦瑶  宋霖 《中国园林》2023,39(1):128-133
梁思成作为一名建筑学者,亦发展了关于“公园”的认知,并成为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支持清华大学营建学系设立“造园组”的思想基础。但对其“公园”理念的研究仍付之阙如。通过分析其文章著述、报头设计,以及参与的社会活动、规划设计实践,揭示其“公园”认知的内容、特点与转变:1930年受《首都计划》的影响,形成了城市公园系统及城市分区规划中“公园”作为一种开放“公地”的理解,这一理解也体现在20世纪40年代初编纂《中国建筑史》时,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园”的研究之中;20世纪40年代末,受西方城市规划中“有机性疏散”学说的影响,“公园”在“体形环境论”的理论框架中被明确为与建成环境相对、且应保存的“自然”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学习“苏联经验”,其认知纳入城市遗产保护关切,“公园”被视为遗产保护的载体,而“公园”与“遗产”在城市尺度和场地尺度上扮演着等量齐观或主次有别的角色。总体而言,梁思成的“公园”理念以近代西方的公园概念为核心,同时拥有城市视野与历史眼光。对于中国风景园林学科而言,其“公园”理念是学科初创时期学理形态的一部分,也是如今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12.
文章引入“记忆之场”理论,结合城市历史公园公共场域属性,探索建构了基于记忆之场识别、建构的历史公园保护更新方法。该方法旨在建立公园客观遗产要素、历史信息与主体历史经验的连接,将场域、场所、场景作为人本主体读取和存贮集体记忆的空间媒介,以实在、功能、象征为记忆之场的构成要素,以经验、价值、意义为三元要素的经验结果,从空间尺度、时间阶段、存在状态等多重维度开展识别与解构。在此基础上,文章以重庆市枇杷山公园为证例,通过对公园不同时期历史场域、场所、场景的识别解析,提出相应记忆之场要素的修复、活化和呈现策略,以促进公众对公园“记忆之场”的动态经验和建构,创新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践逻辑与行动理论。  相似文献   

13.
王颜姣   《风景园林》2021,28(7):39-53
庄园遗产景观是指包含花园和农业用地的历史乡村庄园集群。在气候变化、工业发展和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庄园遗产景观正面临水生态环境失衡、空间碎片化和文化特征消失等挑战,而这些挑战只能从区域规划尺度去应对。以荷兰海德兰省巴克塞比克地区为例,在考虑地方景观异同的同时,以景观自身特性为基底,结合未来发展趋势,进一步诠释了一种旨在提升庄园遗产景观韧性的多尺度景观设计方法。发现森林砍伐为地域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它对水系统与生态多样性造成了负面影响。基于在区域尺度上对庄园遗产景观历史发展的分析,森林景观恢复(FLR)作为主要设计策略,旨在从不同尺度上对“退化的”景观进行生态功能修复并提升人类福祉。这种新的空间设计方法将在不同尺度上促进文化遗产景观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城市中存在大批“非典型历史城区”,因为其不属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范围之内,所以难免遭遇大规模推倒重建的待遇,导致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发展价值都难以彰显。通过对“城市历史景观”的产生及内涵进行解析,提炼出历史景观保护的“时空观”,包括“时间”维度的文化价值挖掘和“空间”维度的现存景观特征识别,去认知非典型历史城区的独特价值,对其进行整体性的保护活化。最后以天津宝坻老城区为例进行研究,以期为其他同类型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英国对历史公园的遗产价值认知起源于上世纪中页,到现在已拥有完善的保护管理体制和先进的保护理念。本文在介绍英国历史公园遗产保护发展历程和管理机制特征的基础上,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为实例,分析邱园的遗产保护管理规划是如何在保护强化了其遗产价值的同时实现其在当代社会的角色转型,进而取得了遗产保护与当代发展的双重成功。希望通过探讨基于遗产价值评估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为我国历史公园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徐锡宁 《风景园林》2023,(S2):56-61
【目的】城市历史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 HUL)理念自2005年提出至今已有近20年时间,国内外多学科背景的学者关于城市历史景观的理论研究仍在持续推进,探索HUL认知、保护与变化管理的理论内涵对当代遗产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绘制关键词共现、时间线分析图谱,结合代表性文献的精读,梳理国内外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领域、研究重点、研究趋势。【结果】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可看出,城市历史景观的内涵与价值、价值特征要素、层积、周边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国外研究集中于在全球试点城市总结和践行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的实施步骤与实施工具,国内研究则从早期的概念引介转变为对城市历史景观理论方法及其应用于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实践的不断探索。【结论】作为“概念”的城市历史景观是遗产保护的对象,其认知与保护已形成清晰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从过去到现在的以时间为线索进行历史遗产景观变迁认知的研究范式。作为“方法”的城市历史景观是遗产保护的方法,对于从现在到未来的景观变化管理研究与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其理论方法探索能够指导城市更新设计和遗产资源的保护管...  相似文献   

17.
城市景观是人地关系的集中展现, 而城市湿地作为城市重要生态资源,对塑造健 康、和谐、丰富的城市景观有重要作用。在人 地关系紧张的珠三角城市群地区,设立湿地公 园是兼顾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的明智选择。 对城市群地区湿地公园生境营造途径与技术 的探索,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湿地生境 关键,是城市湿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问 题。本文以珠三角城市群中的湿地公园为研 究对象,结合调研,对如何在生态多样性视角 下营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湿地生境进 行探讨。论文对珠三角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 点以及生态本底资源、湿地公园建设情况进 行梳理,指出目前珠三角城市群地区湿地公 园生境营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原因, 强调湿地公园生境营造中需考虑“空间布局” 与“过程演替”的特点及其耦合作用,从宏观 (区域尺度)、中观(景观尺度)、微观(场地 尺度)三个层面提出城市群地区湿地公园生境 营造的规划策略与建议;进而从场地规划设计 尺度,提出湿地公园生境营造的技术途径,以 期为珠三角地区城市景观的生态多样性提出可 能实现的设想与方式。  相似文献   

18.
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下中国近代公园面临着不断的改造和更新,如何认知当代园林遗产并处理好遗产与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是其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从遗产保护视角出发,引入数字化技术重新观照近代公园的演变历程和保护更新。以上海近代公园为例,运用数字技术对园林风格和思想流变进行解析,借助GIS探究公园与城市的多层次动态关系,指出数字化技术有利于近代公园价值认知与判断,对于近代公园的遗产价值评价和活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景观节点主导下的城市带状公园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婧  徐峰 《中国园林》2010,26(4):77-80
城市带状公园是城市重要绿地形式,景观节点成为其设计关键.以北京市8个带状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总结了城市带状公园的3个重要景观特征:独特的线形空间、简洁的景观节点结构和结合紧密的内外空间.并对此类公园的规划和设计进行思考,进一步从4个方面探讨了景观节点主导下的城市带状公园景观设计方法--园林文化的景观化设计、园路的线形空间组织、景观节点设计和植物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营建理法体现了独特的文化脉络和人文智 慧,数象与形象的结合形成了数形空间的文化概念。其中,数 形和山川之于古代城市的营建理法体现了多尺度的空间考量。 聚焦数中的三、形中的山,从“三山空间”这一独特的山城营 建理法视角入手,分析其营建理法的历史缘起与空间内涵。从 秩序归纳与传说演绎结合的三山空间的营建缘起,到不同空间 尺度范围的营建理法体现:景观尺度下的象征图景营建、城市 尺度下的界面图景营建、环境尺度下的形势图景营建。并以典 型城市福州的“三山两塔”为实例,结合地域空间营建特征, 挖掘其历史营建内涵和特征,探寻其三山定城的形态演替和三 山两塔的图景演替,并挖掘梳理出面向三山空间的标于户外、 峙于域中、浮屠以镇空间营建理法。以史为鉴,以期为当代面 向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历史图景保护与传承提供“中国营建智 慧”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