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智靖  何开元 《金属学报》1994,30(2):B061-B065
研究了Fe_(74.5)Cu_1Nb_2Si_xB_(22.5-x)纳米晶合金中Si(B)含量的变化(x=9.5-17.5)对其结构和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x的增高,合金的Curie温度及点阵常数皆呈线性下降.由此推定α-Fe(Si)纳米晶粒中的Si含量x_α随x增高而线性升高,并符合下列关系xα=0.626x+10.5实验结果说明,非晶态合金的λs值随x的增加而上升,但晶化后合金的λs值随x的增加而降低.在一定温度退火后的合金中,纳米晶的体积百分数Vx随x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Fe74.7-xCu1NbxV1.8Si13.5B9(x=1,1.5,2)纳米晶软磁合金的综合磁性。x=2的合金的高频铁损水平为:p3/100k=468kw/m3:P2/200k=706kW/m3;P2/500K=3620kw/m3和P0.5/1000k=810kw/m3优于Fe-Cu-Nb-Si-B类纳米晶合金的水平所考察的三种合金铁损水平都大大优于功率优良的Mn-Zn铁氧体H7C4考察了起始磁化率的温度关系,观察到原始非晶样品出现两个尖锐的Hopkinson峰,与此不同的是,在具有最佳磁性的样品中只出现第二Hopkinson峰,用Thomas理论解释了这一现象。观察到高温下纳米α-Fe(Si)晶粒系统的超顺磁行为,起始磁化率的温度关系符合Curle-Weiss定律。  相似文献   

3.
高饱和磁感纳米晶软磁合金Fe—M—B的磁特性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立军  王六一 《金属功能材料》1997,4(4):162-165,184
介绍了高饱和磁感铁基纳米晶软磁合金系Fe-M-B(M=Zr,Nb,Hf)的物理和磁性能,该合金具有1.5 ̄1.Л高饱和磁感值的同时具有高的有效磁率μe值和高频铁损,同时还具有近于零的饱和磁致伸缩系数λs和优良的噪声衰减特特性。改进型Fe84Zr35Nb35B8Cu1合金具有与Fe73.5Nb3Cu1Si13.5B9相当的有效磁导率,而Bs值却高达1.53T。此外,Fe-M-B纳米晶合金还具有优良的  相似文献   

4.
从Hopkinson效应及X光衍射技术研究了Fe(73.5)Cu(1.0)Nb(3.0)Si(13.5)B9纳米软磁合金的居里温度特性。随晶化退火温度Ta的提高,合金中αFe-Si纳米晶相的居里温度提高,但低于相同Si含量下的常规Fe-Si合金,且与显微组织结构有关,当Ta较低时,合金中非晶相的居里温度与原始非晶合金基本相同。但其Hopeinson峰宽化,Ta>783K后,其Hopkinson4消失,无法判断居里温度。认为居里温度的上述特性与合金晶粒的小尺寸特性及元素成分分布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Fe_(73.5)Cu_1Nb_3Si_(13.5)B_9合金的单辊快淬制备态条带及其经热处理后的室温透射Mssbauer谱.制备态谱为典型非晶展宽六线谱,其内磁场平均值Hi=17.01MA/m.在N_2气氛保护下经480℃退火0.5h已有明显结构弛豫或部分晶化发生;530℃退火1h后样品已显著晶化,其主要组成为α-Fe(Si)固溶体纳米晶和剩余非晶相,后者约占39.1%,并随退火温度升高而减少,至620℃退火后约为25%.非晶相的Hi值在结构弛豫阶段稍有上升,而在显著晶化温度以上则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在550℃退火样品中存在不同取向的体相磁织构.  相似文献   

6.
白魁昌  江自应 《金属学报》1994,30(2):B066-B071
测定了Fe_(73.5)Cu_1Nb_3Si_(13.5)B_9合金的单辊快淬制备态条带及其经热处理后的室温透射Mssbauer谱.制备态谱为典型非晶展宽六线谱,其内磁场平均值Hi=17.01MA/m.在N_2气氛保护下经480℃退火0.5h已有明显结构弛豫或部分晶化发生;530℃退火1h后样品已显著晶化,其主要组成为α-Fe(Si)固溶体纳米晶和剩余非晶相,后者约占39.1%,并随退火温度升高而减少,至620℃退火后约为25%.非晶相的Hi值在结构弛豫阶段稍有上升,而在显著晶化温度以上则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在550℃退火样品中存在不同取向的体相磁织构.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Fe87-xCu1Nb3SixB9(x=11,13,15,17,19at%)纳米晶合金中Si含量x的变化对其磁性及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x的增加,合金的居里温度和点阵常数下降,晶粒尺寸增加。当x=13~17时,可获得很高的起始磁导率μi(10×104~13×104)和极低的高频损耗Pc(P5/20k<16W/kg),尤其以x=15时的磁性最佳。实验结果说明,纳米合金的λs决定了合金的磁性,λs愈低则μ1愈高,反之μ1愈低.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下Fe(78.5)Cu(1.0)Nb(8.0)Si(13.5)B9纳米软磁合金的显微结构与磁性特征。结果表明:当退火温度Ta=535℃时,合金具有最佳软磁性能,其起始磁导率μi为14.8×104。合金中αFe-Si纳米晶的晶粒尺寸d及Si含量对退火温度不很敏感,当Ta=495~575℃时,d为10.65~11.87nm,Si含量为18.87~21.01at%,而非晶相的体积分数VA及短程有序范围δ则随退火温度变化较大。合金的磁性除与αFe-Si纳米晶有关外,还与合金中非晶相密切相关,在αFe-Si纳米晶的d为10.65nm、Si含量为20.56at%、非晶相的VA为0.33、δ为1.43nm下,合金具有最佳软磁性能。并用新近提出的双相无规各向异性模型分析了纳米软磁合金显微结构与磁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Fe_(73.5)Cu_1Nb_3Si_(13.5)B_9合金的单辊快淬制备态条带及其经热处理后的室温透射Mssbauer谱.制备态谱为典型非晶展宽六线谱,其内磁场平均值Hi=17.01MA/m.在N_2气氛保护下经480℃退火0.5h已有明显结构弛豫或部分晶化发生;530℃退火1h后样品已显著晶化,其主要组成为α-Fe(Si)固溶体纳米晶和剩余非晶相,后者约占39.1%,并随退火温度升高而减少,至620℃退火后约为25%.非晶相的Hi值在结构弛豫阶段稍有上升,而在显著晶化温度以上则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在550℃退火样品中存在不同取向的体相磁织构.  相似文献   

10.
张延忠  杨燮龙 《金属学报》1995,31(5):B212-B219
本文报道Fe74.7-xCu1NbxV1.8Si13.5B9(x=1,1.5,2)纳米晶软磁合金的综合磁性,X=2的合金高频铁损水平为:P3/100k=468kW/m^3;P2/200k=706kW/m^3;P2/500k=3620kW/m^3和P0.5/1000k-810kW/m^3,优于Fe-Cu-Nb-SI-B类纳米晶合金的水平,所考察的三种合金铁损水平者大大优于功率优良的Mn-Zn铁氧体H  相似文献   

11.
张来昌  沈智奇  徐坚 《金属学报》2004,40(4):421-428
研究了由前过渡族金属和后过渡族金属按照等原子比替代的(Ti0.33Zr0.33Hf0.33)50(Ni0.33Cu0.33Ag0.33)40Al10多组元合金在机械研磨作用下的非晶化转变,并与由熔体急冷制备的同一成分玻璃态合金进行了对比.两种途径获得的玻璃态相似.在机械研磨的稳态产物中,仍残留有少量尺寸小于30 nm的晶体相颗粒,即非晶化转变未能完全实现.机械研磨形成的非晶相表现有明确的玻璃转变和约80 K宽的过冷液态温度区间,晶化过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晶化转变完成后,剩余的非晶相亦具有玻璃态行为,呈现另一玻璃转变及约100 K宽的过冷液态温度区间.  相似文献   

12.
采用定向凝固方法制备了Ni47Mn32Ga21多晶合金,通过XRD谱和金相照片研究合金的结构,通过对合金磁化强度与温度关系、电阻与温度关系、磁化曲线和磁感生应变曲线的测量分析,研究了合金的相变、磁化特性及磁感生应变特性。结果表明:Ni47Mn32Ga21合金在室温(298K)时为四方结构马氏体相,晶格参数a=b=0.593 8 nm,c=0.553 1 nm。合金的马氏体相变起始温度Ms和终止温度Mf分别为309 K和295 K,逆马氏体相变起始温度As与终止温度Af分别为306 K和319 K,居里温度TC为365 K。室温无压力下,Ni47Mn32Ga21合金有较好的双向可恢复磁感生应变,其饱和磁感生应变值达到-700×10-6。  相似文献   

13.
张恒  张邦维  谭肇升 《金属学报》1992,28(12):49-54
用X射线衍射(XRD)和差动扫描量热(DSC)法研究了Sn对液态淬火Cu_(74)Ni_(12-x)Sn_xP_(14)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的影响,并从动力学和结构化学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适量添加Sn可使合金非晶形成能力得到改善,在x=2—6at-%Sn的成分范围内得到完全非晶组织。  相似文献   

14.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Nd_2(Fe_(1-x)M_x)_(14)B(M=C and Si) compounds have been investi-gated.Substituting Fe by small amount of metalloid C and Si atoms,the compounds are intetragonal structure and have uniaxial anisotropy.The substitution of C for part of Fe de-creases the Curie temperature of the compounds and the intrinsic coercivity of bond samples atlow temperature.The replacement of Fe by Si makes the Curie temperature increase with amaximum at the vicinity of x=0.15.When the range of the content of Si is 0≤x≤0.10,thecoercivity distinctly increases at room temperature.from 62.7 kA/m at x=0 to138.7kA/m at x=0.06,where the residual magnetization has a maximum:in the mean timethe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 decreases only by a small amount.  相似文献   

15.
邢峰  江潮  何文望 《金属学报》1988,24(5):420-424
本文研究了Nd_2(Fe_(1-x)M_x)_(14)B的磁性。少量类金属原子C和Si取代部分Fe,能形成四方结构,且具有单轴各向异性。碳取代Fe,使化合物的Curie温度降低,低温下粘结体样品的内禀矫顽力减少;而Si对Fe的取代可使Curie温度升高,并在x=0.15附近达到极大值。含Si样品在0≤x≤0.10范围内,矫顽力显著增加,室温下从x=0的62.7kA/m增加到x=0.06的138.7 kA/m,并且在x=0.06附近,剩磁有一个极值,饱和磁化强度减少不多。  相似文献   

16.
系统地研究了 Fe0 .85 Mn0 .1 5 Ti0 .9M0 .1 (M=Zr,V,Ca)合金的贮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 :Fe0 .85 Mn0 .1 5 Ti0 .9Zr0 .1 合金在室温下经几分钟的孕育期就可吸氢 ,但合金在氢化过程中形成了氢含量很高的α相 ,导致合金的贮氢量降低 ,同时还使 p- c- T曲线的平台特性变差 ;Fe0 .85 Mn0 .1 5 Ti0 .9V0 .1 合金的活化性能进一步得到改善 ,在室温下几乎不需要孕育期就可以吸氢 ,但同时要降低合金的贮氢量 ,而对合金的 p- c- T曲线平台特性影响不明显 ;用 Ca取代 Fe0 .85 Mn0 .1 5 Ti合金中的部分 Ti则对合金的贮氢性能影响不明显。通过 XRD分析认为 ,上述性能的变化主要与合金中出现第二相有关  相似文献   

17.
使用电弧炉熔炼制备了LaDy0.1Fe11.4T0.1Si1.5(T=Mn,Fe,Co)系列合金。XRD分析表明该系列合金具有NaZn13型立方单相晶体结构,空间群为Fm-3c。磁性测量表明:随着替代原子T原子半径的减小,合金的居里温度(TC)逐渐增大。在外场变化ΔB=1.5T时,该系列合金的最大磁熵变分别为12.3,25.0,11.4J/kg·K。  相似文献   

18.
Fe-Mo-P-C-B铁基块体非晶合金具有高强度、高塑性和良好的软磁性,作为结构和功能材料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通过Cr、Ni合金化制备了耐腐蚀Fe-(Cr,Ni)-Mo-P-C-B块体非晶合金,其非晶形成临界直径达5mm。Cr、Ni合金化显著提高了Fe-Mo-P-C-B块体非晶合金在HCl、H2SO4、NaCl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使钝化电流密度降低、腐蚀速度降低、电化学反应电阻增大。  相似文献   

19.
用X射线衍射及磁测量等方法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下Fe_(73.5)Cu_(1.0)Mo_(3.0)Si_(13.5)B_(9.0)纳米软磁合金的结构与磁性.发现合金的显微组织结构与退火温度有关,退火温度为500─520℃时,合金具有最佳软磁性能,合金中如出现Fe-B化合物,软磁性能恶化.  相似文献   

20.
Fe73.5Cu1.0Mo3.0Si13.5B9.0纳米软磁合金的结构与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纪松  杨国斌  王润 《金属学报》1996,32(1):69-74
用X射线衍射及滋测量等方法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下Fe73.5Cu1.0Mo3.0Si13.5B9.0纳米软磁合金的结构与磁性,发现合金的显微组织结构与退火温度有关,退火温度为500-520℃时,合金具有最佳软磁性能,合金中如出现Fe-B化合物,软磁性能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