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基于ARM7TDMI的SoC芯片的FPGA验证平台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片上系统(SoC)开发周期较长和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可重用的特点,设计了基于ARM7TDMI处理器核的SoC的FPGA验证平台,介绍了怎样利用该平台进行软硬件协同设计、IP核验证、底层硬件驱动和实时操作系统设计验证.使用该平台通过软硬件协同设计,能够加快SoC系统的开发.整个系统原理清晰,结构简单,扩展灵活、方便.  相似文献   

2.
软硬件协同验证是系统芯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基于32 Bit CPU核的某控制系统芯片的具体要求,提出了一种系统芯片软硬件协同验证策略,构建了一个软硬件协同验证环境。该环境利用处理器内核模型支持内核指令集的特性运行功能测试程序,实现SoC软硬件的同步调试,并能够快速定位软硬件的仿真错误点,有效提高了仿真效率。该SoC软硬件协同验证环境完成了设计目的,并对其他系统芯片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罗秋娴  张贺  罗国成 《电子科技》2014,27(6):168-169
介绍了基于OR1200开源处理器SoC设计的软硬件协同验证,以及软件仿真在FPGA开发板的验证。搭建以OR1200、WishBone总线、通用异步收发器、Advanced Debug Interface、JTAG等通用IP核构建硬件实例,利用GNU工具链开发系统的软件程序和串口测试程序,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了软硬件协同仿真验证工作,在OR1K处理器专用仿真软件OR1Ksim下进行仿真。最终使用调试器远程调试功能,通过JTAG调试接口,将系统在FPGA开发板上实现软硬件协同验证。  相似文献   

4.
验证是SoC(系统芯片)设计的重要环节,FPGA原型验证平台能以实时的方式进行软硬件协同验证,缩短SoC的开发周期,验证系统级芯片软硬件设计的正确性,降低SoC系统的开发成本。本文介绍了基于ARM7TDMI处理器核的SoC芯片设计项目,提出相应的FPGA软硬件协同设计与验证的方案,并在此SoC芯片开发过程中得以实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基于JTAG的SoC软硬件协同验证平台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JTAG接口,提出了一种以FPGA为基础的SoC软硬件协同验证平台.在验证平台的硬件基础上,开发了调试验证软件,能够完成SRAM的读写、CF卡的读写、串口的收发、程序的下载、及程序复位等功能.利用验证平台的软硬件完成了SoC的IP模块的调试验证及操作系统μClinux的调试验证.实践表明,该验证平台有益于SoC的设计和调试,降低SoC应用系统的开发成本.  相似文献   

6.
杨安生  黄世震 《电子器件》2011,34(3):247-251
ARM是目前SoC设计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高性价比的RISC处理器,FPGA原型验证是SoC有效的验证途径,FPGA原型验证平台能以实时的方式进行软硬件协同验证,从而可以缩短SoC的开发周期,提高验证工作的可靠性,降低SoC系统的开发成本.  相似文献   

7.
基于FPGA的验证是SoC功能验证的有效途径,建立一个基于FPGA的原型验证系统已成为SoC验证的重要方法.ARCA3是一种高性能、低功耗,国产的嵌入式微处理器.在ARCA3和AMBA架构上集成存储器控制器等IP核和外设,构建一个嵌入式SoC,并在FPGA上实现SoC的原型验证系统和软硬件协同验证环境.在FPGA原型机上运行Bootloader和操作系统,验证整个系统硬件的可操作性和软硬件之间的交互.基于FPGA的原型验证系统的实现可以快速验证基于ARCA3的各种抽象层次的IP核和开发基于ARCA3的软件应用.  相似文献   

8.
H.264视频压缩标准以其优异的性能在广播、电视及多媒体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同时,对H.264解码器的性能和功能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为了节约资源,为了满足数字电视主副画面、多路视频会议和监控设备等应用的需求,本文提出了在基于SoC的H.264解码器中支持多码流解码的设计方案,包括软件、硬件和软硬件协同设计。通过仿真和FPGA验证表明,该设计稳定可靠,满足预期功能要求。  相似文献   

9.
基于SoC设计的软硬件协同验证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软硬件协同验证是SoC设计的核心技术。其主要目的是验证系统级芯片软硬件接口的功能和时序,验证系统级芯片软硬件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在芯片流片回来前开发应用软件。本文介绍了基于SoC设计的软硬件协同验证方法学原理及其验证流程。然后分析了SoC开发中采用的3种软硬件协同验证方案,ISS方案、CVE方案、FPGA/EMULATOR方案,对其验证速度、时间精度、调试性能、准备工作、价格成本、适用范围等各方面性能做出比较并提出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基于ADSP-BF537的新型多媒体SoC验证平台,以满足多媒体SoC音视频编解码功能模块的实时验证。介绍了整个平台的基本组成,以及BF537与SoC接口的软硬件设计;最后,以验证用于SoC的MP3硬件解码器模块为例,讨论了如何利用BF537,在多媒体SoC的FPGA原型内进行软硬件协同验证。该验证方案已经成功应用在深圳艾科创新微电子有限公司的一款多媒体SoC设计流程中。  相似文献   

11.
FPGA原型验证是一种在FPGA上搭建SoC和ASIC设计原型的方法学,可以方便的进行硬件验证和早期软件开发。此方法学也称为ASIC原型验证或SoC原型验证。在FPGA上搭建SoC和ASIC设计原型已经成为验证硬件设计和早期软硬件协同设  相似文献   

12.
FPGA原型验证是一种在FPGA上搭建SoC和ASIC设计原型的方法学,可以方便的进行硬件验证和早期软件开发。此方法学也称为ASIC原型验证或SoC原型验证。在FPGA上搭建SoC和ASIC设计原型已经成为验证硬件设计和早期软硬件协同设计的主流方法学。现在的设计者都已经认识到了FPGA原型验证的重要性,但是设计者在进行FPGA原型验证的时候常常要面临许多挑战和困难.  相似文献   

13.
介绍SoC(片上系统)软硬件协同验证中的软件仿真,给出验证UART(通用异步收发器)硬件接口的应用程序范例。利用GNU工具链开发SoC软硬件协同验证中的应用程序,并利用仿真器进行软件仿真,仿真结果正确。可以根据处理器的类型对GNU工具链进行配置,使开发流程适合所有GNU支持的处理器,方法具有一般性。根据开发者的具体需要,开发SoC芯片的应用程序用于软硬件协同验证。  相似文献   

14.
SoC设计的重要特征是IP集成,但是不同IP模块的集成给SoC验证工作带来大量的问题.文中基于8051核的总线构建一个8位SoC设计验证平台,该平台可重用IP模块的激励文件,并利用现有的EDA工具对不同设计阶段进行软硬件协同仿真,大大减轻系统验证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5.
基于Altera FPGA的软硬件协同仿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瞿俊杰  陈咏恩 《半导体技术》2003,28(5):52-53,64
简要介绍了软硬件协同仿真技术,指出了在大规模FPGA开发中软硬件协同仿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给出基于A1tera FPGA的门级软硬件协同仿真实例。  相似文献   

16.
基于SoC设计的软硬件协同验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硬件协同验证是SoC设计的核心技术。介绍了基于SoC设计的软硬件协同验证方法学原理及其验证流程。然后分析了SoC开发中采用的3种软硬件协同验证方案,对其各方面性能做出比较并提出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基于事务级的软硬件协同仿真技术的基本概念,提出了一种层次化的实现结构。该结构将事务级软硬件协同仿真功能进行逻辑划分,便于系统的模块化实现和功能扩展。并在电子科技大学研制的“CD6501型SoC软硬件协同验证系统”上对一个分组交换模块进行事务级软硬件协同仿真;通过测试,表明该分层结构能较好地完成事务级软硬件协同仿真任务,同时提高了协同仿真速度。  相似文献   

18.
应用的需求和集成电路工艺的发展促进了复杂的片上系统(SoC)的实现,同时也要求新的设计方法以支持复杂SoC的设计。高效率的软硬件联合设计需要对整个SoC进行更高层次(例如Transaction Level)的抽象以提供更快的仿真速度及更高效率的SoC设计验证方法。本文介绍了一种重要的SoC设计语言:SystemC,以及基于SystemC的Transaction Level模型和使用Transaction Level模型进行SoC的软硬件联合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基于SystemC的事务级建模方法,并结合SoC片上总线,以DVB-C数字电视机顶盒给出建模实例.基于SystemC的SoC总线模型有效克服了SoC软硬件协同设计的时间瓶颈问题,提高了开发效率,缩短了产品的开发周期.目前该系统正处于板级调试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虞致国  魏敬和 《电子器件》2009,32(3):586-591
提出了一种基于8 bit CPU的混合信号SoC的验证平台.该平台能够完成IP模块验证、软硬件协同验证、混合验证等关键验证流程.该验证平台已经成功地应用在某混合信号SoC的设计上,并在0.35 μm CMOS工艺上进行了实现.该验证平台对其它混合SoC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