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以阿司匹林为药物模型分子,制备了载阿司匹林明胶微球。SEM研究表明,明胶微球在载药后,表面结构变得更为紧实。载药性能探讨表明,当阿司匹林的投药量为16mg时,明胶微球的载药性能较优(载药量为7.3%,包封率为57.5%)。对明胶微球在人工体液中的释药性能研究显示,载阿司匹林明胶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由于具有较大的酸性和胃蛋白酶的存在,微球在人工胃液中药物释放效率较高,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药物的释放率分别为40%和28%,且一级动力学模型对微球的体外药物释放情况拟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为了制备具有蛋白药物结肠靶向释放性能的新型药物载体,采用了水相溶液滴定反应法,分别以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乳铁蛋白(LF)为模型蛋白质药物,制得壳聚糖/纤维素磷酸钠(NaCS)/三聚磷酸钠(TPP)载药微球。利用电镜SEM和显微镜观测拍照,对微球的表面和截面形貌进行了表征,发现微球球形规则且颗粒大小均一。同时进行了体外药物模拟释放试验,考察了载药微球先后经过模拟胃液、模拟小肠液和模拟结肠液时的释药性能,及不同的释放条件和制造条件对于微球释药性能的影响,尤其考察了不同蛋白药物和不同干燥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临界点干燥法制得的负载乳铁蛋白(LF)微球在模拟胃液和小肠液释放量中5 h内只释放出不到20%的蛋白药物,而后在结肠模拟液中4 h内释放出蛋白药物80%以上。这些结果表明,壳聚糖/NaCS/TPP体系具有一定的作为结肠靶向药物释放载体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3.
以胰岛素为目标药物,以丝素(SF)和羟丙基壳聚糖(HPCS)为包药材料,复凝聚法制备SF-HPCS载药微球。采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A)等对载药微球的结构、外部形貌及热性能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载药微球表面密实,平均粒径22.4μm,呈正态分布;载药微球对胰岛素的包埋率达73.6%,大于HPCS载药微球(64.3%)及壳聚糖(CS)载药微球(57.1%);SF-HPCS载药微球在人工胃液中4h内累计释药率为21.3%,在人工肠液中24h内累计释药率达81.2%,48h累计释药率为92.2%,释放过程平稳、缓慢。  相似文献   

4.
将凹凸棒黏土(ATP)与海藻酸钠(SA)进行复合以改善SA的缓释性能。以ATP/SA复合物为球芯材料,壳聚糖(CS)为包覆材料,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凹土/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微球(ASCM),并以双氯芬酸钠(DS)为模型药物,考察了凹土添加量对复合微球溶胀性能、载药性能和缓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凹土的加入改善了微球的溶胀性能和缓释性能,而对微球载药性能影响不大。与海藻酸钠/壳聚糖微球(SCM)相比,当复合微球中ATP/SA(w/w)为20%时,其在pH6.8的磷酸缓冲溶液中2 h的累积释放率由58.8%减小到38.7%。复合微球体外释放动力学数据表明,其释药行为可以很好地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凹土的加入有效改善了SA的缓释性能,ASCM可作为缓释药物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5.
彭琪  葛莹莹  陈琳  经梦丽 《硅酸盐通报》2020,39(6):1980-1984
采用壳聚糖(CS)对钠基蒙脱石(MMT)进行改性制备有机蒙脱石(CS-MMT),对改性后的蒙脱石进行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等分析表征.以5-氟尿嘧啶(5-FU)为药物模型制备出壳聚糖改性蒙脱石载药复合物(5-FU/CS-MMT),并以钠基蒙脱石载药复合物(5-FU/MMT)作为对照,探究载药复合物在模拟人工胃液、人工小肠液和人工结肠液中的药物释放情况.结果 表明,当CS的用量是MMT的1.0倍阳离子交换容量时,形成的有机蒙脱石的层间距增大,且对5-FU的载药量达到393 mg/g,而同等情况下,MMT的载药量为239 mg/g.体外释放试验的结果表明,5-FU/CS-MMT中5-FU的体外释放能力主要受释放介质pH值的影响,当pH值为7.4时,5-FU的累积释放率最大,在pH值为1.5时的结果最小.  相似文献   

6.
针对穿心莲内酯(AND)口服给药存在药物苦极问题,拟制备一种有效掩蔽药物苦味且能实现药物控释的微球载体。以海藻酸钠(Na-Alg)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为制备材料,采用静电液滴偶联单体聚合工艺制备了核-壳型AND/Ca-Alg/pNIPAM微球。采用扫描电微观测、红外光谱分析、溶胀实验和体外释药实验等表征微球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与Ca-Alg微球相比,Ca-Alg/pNIPAM微球具有清晰的核-壳结构;微球平衡溶胀率在32—36℃突降14.6%;微球在模拟胃液中2 h内药物累积释放率低于10%,而在模拟肠液中6—8 h即达到释放平衡且释药动力学符合Reter-Peppas模型。核-壳结构使Ca-Alg/pNIPAM微球在高效负载药物的同时掩蔽了药物苦味,并赋予微球温度/pH双重响应特性,实现了药物肠靶向释放。  相似文献   

7.
温霜  巨晓洁  谢锐  汪伟  刘壮  褚良银 《化工学报》2020,71(8):3797-3806
利用毛细管共挤出技术结合静电吸附和仿生硅化的方法,制备了海藻酸钙-壳聚糖/精蛋白/二氧化硅(ACPSi)复合微胶囊。ACPSi复合微胶囊的平均粒径约3.18 mm,单分散性好,囊壁最外层的二氧化硅层可抑制其在肠液pH环境中的溶胀,增强囊的机械稳定性。将羟丙甲基纤维素邻苯二甲酸酯(HPMCP)肠溶微球作为释药“微阀门”,嵌入囊壁可以更好地控制微胶囊的释药行为。以吲哚美辛为模型药物,当药物浓度为22.5 mg/ml时,ACPSi载药微胶囊在pH 2.5模拟胃液中3 h时累计释药率仅为0.33%,而转移至pH 6.8模拟肠液中19 h时累计释药率为77.78%;囊壁嵌入HPMCP微球后,22 h时累计释药率可提高约4%。因此,该复合微胶囊具有良好的肠靶向作用和控释特性,作为口服肠靶向缓控释制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丁德润 《精细化工》2012,29(6):549-553
合成新型季铵化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DEAE-CMC)。用乳化交联固化法制备DEAE-CMC/VB12载药微球。用激光粒径仪、扫描电镜对微球的大小和形态进行表征。载药微球的平均粒径为4.53μm。在pH=7.4磷酸盐缓冲溶液中,DEAE-CMC/VB12载药微球体外药物释放达到平衡时间为60 h,药物包封率为33.70%,载药量为12.47%,平衡时药物累积释放率为56.30%。  相似文献   

9.
以大蒜素为模型药物,采用复凝聚法制备了海藻酸钠/明胶/壳聚糖复合微球,考察了不同条件对微球溶胀性、载药性能和缓释性能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明胶和海藻酸钠(质量比为1∶3)为2%,大蒜素投入量与混合胶比为1∶2时,制备的载药微球(DSGCM)外形规则,粒径分布在0.8~0.9mm之间,载药量为24.3%,包封率为69.4%,复合微球具有p H敏感性,在p H=7.4介质中微球溶胀率达到450%,药物释放过程符合Higuchi方程,明胶的加入可以延缓DSGCM复合微球的药物释放性能。  相似文献   

10.
用溶液共混法制备聚乙烯醇-海藻酸钠(PVA-SA)复合微球,考察了SA质量分数、PVA质量分数、CaCl2质量分数、m(PVA)/m(SA)和干燥方式对PVA-SA复合微球制备的影响,并测定了微球的含水率、溶胀率、载药量和包封率,通过红外光谱(FTIR)对微球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不同m(PVA)/m(SA)的PVA-SA复合微球对药物的缓释作用。结果表明,SA质量分数为6%,PVA质量分数为10%,CaCl2质量分数为5%,m(PVA)/m(SA)为1∶3时,可以制备出各项性能较好的微球,其载药率30.24%,包封率90.11%,并且有良好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1.
采用微波辅助法合成介孔分子筛(mesoporous molecular sieve)MCM-41,将其与丙烯酸(acrylic acid,AA)经原位聚合,制备具有pH敏感性的新型复合材料MCM-41/聚丙烯酸(polyacrylic acid,PAA)。通过X射线衍射、Fourier红外分析、热重分析、N2吸附/脱附等表征材料的结构和性能,证明合成了一种新型高分子复合材料。以抗压利尿药物氢氯噻嗪为模型药物,通过液体紫外法研究复合材料的载药性能及其在人工胃液(pH=1.2)和人工肠液(pH=6.8)条件下的释药性能。结果显示:MCM-41/PAA的载药量达51.75%,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的体外模拟释药过程中显示出良好的pH控释的敏感性。这种材料可以用于肠道靶向控释领域。  相似文献   

12.
洪雅真  朱利会 《化工进展》2018,37(3):1130-1136
以阿霉素(DOX)为小分子化学药物模型,采用吸附法对聚乳酸(poly-L-lactide,PLLA)多孔微球进行载药,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PD)及差示扫描量热(DSC)对DOX-PLLA复合微球的形貌粒径及空气动力学性能、药物及材料的理化性能、载药性能进行表征,并且研究了其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放性能。结果表明,不同载药量之间的PLLA多孔微球粒径并无显著差异,均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学性能,适合肺部可吸入给药的条件;化学组成未见明显改变,物理结构由结晶态变为无定形态;随载药量的增加(2.9%,4.0%,4.6%),包封率逐渐降低(56%,51%,44%);药物的体外释放与原料药相比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最长释放时间可达5天,表明DOX-PLLA复合微球有望作为缓释制剂用于肺部给药。  相似文献   

13.
以壳聚糖(CS)为基质,通过聚乙烯醇(PVA)的引入制备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载体可以分别采用室温和高温酸催化反应两种方法制备出释药性能和结构形态不同的两种复合载药微球Ⅰ和Ⅱ。其中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载药微球Ⅰ的制备工艺是调节壳聚糖和聚乙烯醇质量比6/5,复合微球Ⅰ的平均粒径1~20μm,载药量13%,LVFX体外12h累积释放80%。而壳聚糖/聚乙烯醇复合载药微球Ⅱ的平均粒径1.69μm,载药量17.1%,LVFX体外6hr基本完全释放。  相似文献   

14.
以氯乙酸和壳聚糖为原料,通过N,O-羧甲基化化学改性方法制备了水溶性羧甲基壳聚糖,并以此为原料通过乳液法制备羧甲基壳聚糖微球和羧甲基壳聚糖负载虾青素微球。考察了羧甲基壳聚糖微球的形态、分散性和粒径。结果表明,微球最佳制备条件为:羧甲基壳聚糖含量(以水相即去离子水质量为基准,下同)1.0%,油水体积比1∶1,表面活性剂Span 80含量(以油相即液体石蜡体积为基准,下同)4.0%,交联剂戊二醛含量(以油相即液体石蜡体积为基准,下同)7.5%,剪切速率4000 r/min。红外测试表明,微球成功负载虾青素,在虾青素初始添加量为20mg的载药率和包封率分别为10.74%和67.24%。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负载虾青素微球的释放率分别为10%和85%。羧甲基壳聚糖可以用作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15.
将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醛化改性后,通过西佛碱反应接枝到自制的O-季铵化壳聚糖的NH2上,硼氢化钠还原制得N-mPEG接枝O-季铵化壳聚糖(QACS-mPEG),反相悬浮法制备二乙烯基砜交联QACS-mPEG微球。用FTIR、1 H NMR、EA和SEM对产物进行表征,并且以酮洛芬为模型药物研究微球的载药性能及释放行为。结果表明,mPEG和季铵盐基团的引入提高了N-mPEG-O-季铵化壳聚糖微球的载药量,为4.31mg/mg;载药N-mPEG-O-季铵化壳聚糖微球在模拟肠液的缓释效果优于胃液,微球释药具有pH响应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双乳化-凝胶法制备了单分散的海藻酸钙凝胶微球,并通过正交试验系统考察了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搅拌速度和油水比对海藻酸钙凝胶微球粒径及形貌的影响。在优化的条件下,制备出了平均粒径为4μm、单分散和球形度好的海藻酸钙凝胶微球。包埋模型药物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过程中,以去离子水作为洗涤液洗涤海藻酸钙微球时,BSA的包封率仅为13%左右;当水洗液的pH值为3.2时,BSA的包封率提高到66%左右,载药率可达16%,这是海藻酸钙pH值响应溶胀和BSA与海藻酸盐之间静电作用的结果。微球中BSA的体外释放曲线表明,该系统具有在模拟胃液中释药速率慢、释药量低、模拟肠液中释药迅速的特性。因此,双乳化-凝胶法制备海藻酸钙微球有望成为制备蛋白类药物控释制剂的一种新方法,以达到靶向快速给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一种基于生物材料氧化石墨烯(GO)靶向性和载药性的聚乳酸(PLA)复合微泡超声造影剂,并对其理化特性和体外超声显影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复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靶向载阿霉素PLA复合微泡超声造影剂(FA-DOX/GO-DOX/PLA)。对复合微泡外观形态、粒径、电位和复合微泡中DOX和GO的负载率进行表征。使用多普勒彩色超声仪观察复合微泡的超声显影效果。结果所制备靶向载药PLA复合微泡呈规则圆整的球形,粒径分布集中,平均粒度为600 nm左右,Zeta电位为(-37.5±10.0)m V,复合微泡中DOX负载率为7.42%、GO负载率为19.56%,复合微泡超声造影功能显著。结论制备的靶向载药PLA复合微泡粒径均匀、载药率较高、稳定性较好,超声显影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8.
以氯乙酸和壳聚糖为原料,通过N,O-羧甲基化化学改性方法制备了水溶性羧甲基壳聚糖,并以此为原料通过乳液法制备羧甲基壳聚糖微球和羧甲基壳聚糖负载虾青素微球.考察了羧甲基壳聚糖微球的形态、分散性和粒径.结果表明,微球最佳制备条件为:羧甲基壳聚糖含量(以水相即去离子水质量为基准,下同)1.0%,油水体积比1:1,表面活性剂Span 80含量(以油相即液体石蜡体积为基准,下同)4.0%,交联剂戊二醛含量(以油相即液体石蜡体积为基准,下同)7.5%,分散转速4000 r/min.红外测试表明,微球成功负载虾青素,虾青素初始添加量为20 mg时,微球的载药率和包封率分别为10.74%±0.1%和67.24%±0.2%.在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中,负载虾青素微球的释放率分别约为10%和85%.羧甲基壳聚糖可以用作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19.
杨小玲 《应用化工》2011,40(6):964-968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以头孢噻肟钠(CTX)为模型药物,以自制两亲性聚合物淀粉聚乳酸接枝共聚物(ST-g-PLA)为药物载体,制备了CTX/ST-g-PLA载药微球。考察了乳化剂PVA浓度、油水体积比、ST-g-PLA浓度及搅拌速度对微球粒径、载药量及包裹率的影响,采用IR,DSC和SEM等技术对微球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微球在4种不同介质中的降解性及体外释药性能。结果表明,当PVA浓度为2%,Vo/Vw=1∶6,共聚物浓度为30%时,制备的微球外型规则,分散性好,载药率为8.2%,包载率为49.2%;微球在不同环境中降解速率不同:肠液>碱液>PBS>酸液;较PLA微球,CTX/ST-g-PLA微球有良好的缓释性。  相似文献   

20.
小檗碱壳聚糖微球制备及其抗真菌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了负载小檗碱的壳聚糖微球. 以正交实验对微球形态、粒径、药物包封率和载药率等指标进行了制备工艺条件优化. 显微镜和电镜观察显示微球球形良好,表面光滑,平均粒径约15 mm,包封率为78.98%,载药率为4.78%. 持续30 d的药物释放实验表明,小檗碱可从微球中缓慢释放. 利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微球对3种重要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5 mg/mL微球对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的抑菌率达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