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就我国城市规划教育而言,抗战胜利后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构建各建筑院校最为重要的历史时期。在二战结束后进行战后重建中,通过对规划制度、规划实践及高等教育等与规划教育相关领域的历史观察,考察这个时期规划教育发展的基本状况,研究规划教育领域的时代特征和新中国规划教育形成所具备的基本要素。战后重建为规划学科提供实践机会,让规划教育肩负历史使命。由此,抗战胜利后在全球战后重建的背景下,强化了城市规划教育资源的积累,并于1952年在同济大学诞生了国内首个城市规划专业。  相似文献   

2.
董鉴泓(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办之初即开展了早期的乡村规划教学.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同济大学成立建筑系.考虑到国家大规模建设的需要,由金经昌、冯纪忠等提出要建立培养城市规划专门人才的专业,决定在建筑系中成立城市规划专业.但因当时国家和苏联的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没有城市规划专业,因此参照当时苏联土建类专业目录中较为相近的名称,设立"都市计划与经营"专业(后改为"城市建设与经营"专业),但实际的课程及教学等主要都是围绕着城市规划来展开的.同年成立城市规划教研室(初名为都市计划教研室),我加入了该教研室,开始从事城市规划的教学研究工作.1955年经高等教育部批准设立城市规划专业(五年制).  相似文献   

3.
1950年代初是个百废待兴、热情高涨的建设年代.当时总的背景是学习苏联—边倒,这是当时的大社会背景.对建筑和规划院校人员和专业都有较大的调整和影响. 1院系调整 我1950年至1951年参加治淮,回校补课,1952初毕业后留校,正值全国性的院系调整和同济建筑规划学科重组创立.院系调整主要的原因是体制上学习苏联,"苏式"教育的模式是为产业服务,当时的莫斯科大学是综合性大学,其他很多大学都是各种专科学院,由各产业部门主管.依照这一模式,全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很多综合性大学成为某些专业性的工科类院校,同济大学也从一所拥有五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调整为以土木建筑为主的工科院校.  相似文献   

4.
以时任兰州市市政建设科科长任震英主持完成的1951年《兰州市都市建设计划草案概要》和1952年《兰州市新都市建设计划工作报告》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社会制度变迁与国民经济恢复的历史宏观背景之中,分析了兰州都市建设计划从"工业为副"到"工业为主"的规划思想流变过程,以及从"欧美模式显性延续"到"苏联模式隐性介入"的规划范型演进历史。认为中国近代都市计划被欧美模式等外来城市规划思想介入的过程是非连续性的,明显具有阶段性和局部性。兰州市1951年和1952年先后编制的都市建设计划的发展变化过程极具历史代表性,"以小见大"地印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城市规划范型从以欧美模式为主导的都市计划向以苏联模式为主导的城市规划演变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苏联规划在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在简要回顾了苏联对我国城市规划影响的四个历史阶段后,从规划理念、体系、手法、组织、技术、教育等方面详细剖析了影响内容,认为苏联模式为中国城市规划的初创时期提供了启蒙蓝本,中国规划至今依然携带这类规划基因,并进一步发展.最后,认为在当前欧美规划理论已成为中国规划引介主流的境况下,客观理性地评价苏联规划曾经带给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中国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不断引进借鉴国外规划理念,并与中国特色土地管理制度和本土规划实践相互交融,发展演进。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在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城乡土地利用的规划工作也不无例外地走上"苏联模式"道路。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在市场化和全球化共同推动下,其他国家的规划思想和理论不断涌入,大大突破了原先单一向苏联学习的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城乡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发展。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发展阶段,国际理念和经验的引介对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国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展的影响,并阐释相关规划在演进过程中借鉴与独创相互交融,逐步形成适应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规划体系。最后尝试对当前国土空间规划改革提出启示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的城市规划事业是在苏联专家的大力帮助下建立起来的。以第二批来华的苏联专家穆欣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其1952年4月至1953年9月在华期间的技术援助工作及贡献:①帮助首都北京建立了城市规划工作的科学观念;②对新中国“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建设方针的研究发挥了重要影响;③对新中国向苏联学习规划理论的思想认识起到了重要统一作用;④帮助拟定出新中国第一版《城市规划设计程序(初稿)》;⑤推动一批既有城市按照社会主义城市原则进行改建规划;⑥引导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⑦对“城市规划”专业术语的定名发挥了重要影响;⑧为八大重点新工业城市的联合选厂和初步规划做出了重要贡献;⑨亲手拟定出杭州和上海的初步规划方案;①培养和影响了最早一批新中国第一代城市规划工作者。穆欣对中国城市规划的重要影响,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新中国城市规划事业在开创初期的特殊状况,而他较多关注城市规划思想性和理论性的特点,也导致其部分技术援助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学院介绍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土木学科中开设建筑科,1946年建筑系正式成立。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并入天津大学。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西南交通大学于1985年恢复建筑学科教育,1986年正式恢复建筑系,2002年成立建筑学院。学科与专业建设学院现有建筑学、城市规划、景观建筑设计3个五年制本科专业,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景观工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6个硕士点和景观工程博士点,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2003年,景观建筑设计专业在…  相似文献   

9.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来临之际,《国际城市规划》也迎来了创刊30周年纪念。这本杂志伴随着几代规划学子的成长,见证了我国新时期规划职业实践和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60年来的城市规划经历了独特而又坎坷的发展历程。在前30年高度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正逐步进入深层次优化发展阶段,专业的规划人才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如何培养把握城市发展规律的专业人才,是开展城市规划教育的高校都应深思的问题。美国高校的规划教育起步较早,发展也更为系统和完善。因此,文章从现代城市规划教育发展历程、政府和行业对规划教育的影响、规划院系的发展、教学的内容与模式等方面,对中美高校城市规划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理清了当下中美高校城市规划教育的差异,总结了美国高校规划教育发展过程中值得借鉴的经验,以及中国规划教育未来可能的改革方向,以期对中国高校城市规划教育的改革与提升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香港2030年远景规划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祥军  李朝阳 《规划师》2009,25(5):67-72
在快速城镇化、汽车化发展进程中,我国城镇面临诸多发展难题.面对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急需转变城市发展观和城市规划观,提高城市规划的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本文通过分析<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从中探求我国城市规划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特点和中国城镇建设对符合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研究,提出了地方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应以培养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体系的构建上强调以“三种能力”结构的培养为基础,结合城市规划发展的新动向,通过合理安排教学顺序,科学设置课程内容,探索了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3.
1950年代对当代中国城乡规划发展是起承转合的十年,以全面向苏联老大哥学习开始,到“以苏为鉴”结束.一个普遍的印象是,京沪两地在1950年代规划编制中对待苏联规划模式的反应有着明显的地方差异.时至今日,北京与莫斯科两座城市从城市空间格局、风貌到市政设施布局,仍然呈现出较高的相似度;而同期苏联专家在上海的规划意图虽然在文本中被谨慎地遵循着,但从1950年代末完成的规划总图和后期实施上,上海更多地延续了1940年代大上海都市计划的现代主义规划模式.本文通过史料挖掘呈现京沪两地在同时期尤其是总体规划编制演进中对套用苏联模式反应的地方差异,以探究中国规划中的苏联影响及本土化发生.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自1920-1950年内现代主义对于苏联社会主义建筑以及城市规划的影响,对于理想的社会主义城市模式的追求,以及对此后的社会主义城市规划的影响.意识形态对城市规划的影响,现代主义在社会主义世界的失败.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论述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城市规划专业教育面临的历史使命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建设规模空前,急需城市规划人才,成立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迅猛增加,如何办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使之健康发展,这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以下从三方面论述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发展:①职业道德教育应作为教育主线贯穿始终;②本科教育应走向多类型、多模式的培养,以适应人才多元化要求;③研究生的教育应扩大研究的领域,研究现实的问题和前沿的课题.  相似文献   

16.
刘亦师 《建筑史学刊》2021,2(3):135-148
本文以新中国成立后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清华大学先后经历的两小两大 4 次规划为研究对象,在综述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新史料综论其规划背景、设计机构、 规划内容等,着重评述 1954 年和 1960 年两版总体规划的目标、原则、方法及其实施,其中 1960 年版总体规划堪称彼时清华乃至全国校园规划的集大成者。同时阐述历次规划间的差别与联系,论证苏联教育模式和规划思想对我国校园空间规划的深刻影响。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清华校园规划是毛泽东时代校园规划的集大成者,其发展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的短暂过渡、全面学苏和自辟蹊径三个阶段, 通过校园规划在空间形态上体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教育体制的巨大变革,折射出那一时期新中国的国家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以阐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为切入点,分析了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并且阐明针对当前十二五转型时期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今后我国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调整方向,以促进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笔者此文是从《城市规划汇刊》出版内容来展示中国大陆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的,《汇刊》自1978年底复刊以来,其刊登内容基本上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形势同步,及时对城市规划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总结作了很好的对应,并在某些撰稿者原创精神的指导下,对未来的城市规划学科发展作了有创意的开拓与探索,使《汇刊》成为当今中国一份重要的学刊。文章对《汇刊》存在的缺点提出建议,以期“好还要越好”。最后对中国大陆城市规划的发展趋势作了初步的检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