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岩藻糖基乳糖(2’-fucosyllactose,2’-FL)是母乳寡糖中含量最高的寡糖(约占31%),在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2019年底,2’-FL已经在欧盟获批作为新型食品投入市场,因此,如何高效、安全地生产2’-FL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与其他方法相比,利用微生物细胞工厂进行2’-FL的合成具有成本低、安全、快捷等特点,是实现大规模生产2’-FL的可行方法。本文主要针对微生物合成2’-FL过程中关键酶的活性、产物的分泌和积累、底物和中间代谢产物的分解代谢以及辅因子再生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在大肠杆菌BL21 Star (DE3)中建立了2’-岩藻糖基乳糖(2’-fucosyllactose,2’-FL)的从头合成途径,通过CRISPR/Cas9系统敲除了β-半乳糖糖苷酶基因lacZ M15序列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脂质载体转移酶基因wcaJ,探究了操纵子、假操纵子和单顺反子3 种不同通路配置对重组大肠杆菌合成2’-FL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头合成途径的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 Star (DE3)过表达后摇瓶发酵产生的2’-FL质量浓度为0.34 g/L。敲除lacZ M15和wcaJ后,重组菌产生的2’-FL质量浓度增加到了1.26 g/L。在操纵子形式下,重组菌BS-7摇瓶发酵产生的2’-FL质量浓度最高,达1.92 g/L。BS-7在10 L发酵罐中分批补料发酵37 h后产生的2’-FL质量浓度达到14.04 g/L,2’-FL产率为0.59 g/(L·h),乳糖转化率为63%。因此,大肠杆菌合成2’-FL过程中,较低的基因表达强度更有助于提高其产量,同时可提高底物的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3.
2’-岩藻糖基乳糖(2’-fucosyllactose,2’-FL)在母乳低聚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HMOs)中含量最高,研究证明2’-FL具备调节婴儿肠道菌群平衡、抵抗病原体的黏附、免疫调节和促进婴儿大脑神经发育等功能。合成2’-FL的方法有化学合成法、酶法合成法与全细胞合成法。2’-FL已经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其产业化受到产量、成本、品质及安全等因素的制约,需要在合成宿主、碳源的选择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2’-FL已被美国和欧洲联盟等国家批准可添加至婴幼儿配方食品及膳食补充剂中,研究证明添加了2’-FL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在营养成分和功效上更贴近母乳。本文综述了2’-FL的结构、母乳中的含量及其生理功能,总结了现阶段2’-FL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情况,展望了2’-FL未来的研究方向,为2’-FL在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开发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2′-岩藻糖基乳糖(2′-fucosyllactose,2′-FL)可作为益生元添加到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对婴幼儿肠道菌群和免疫系统的发育至关重要。通过共表达L-岩藻糖激酶/GDP-L-岩藻糖焦磷酸化酶(L-fucokinase/GDP-L-fucose pyrophosphorylase,fkp)基因和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α-1,2-fucosyltransferase,futC)基因,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star(DE3)为出发菌株,异源表达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来源的fkp和futC基因,建立了2′-FL的合成途径。通过CRISPR/Cas9系统敲除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LacZ)和UDP-葡萄糖脂质载体转移酶(UDP-glucose lipid carrier transferase,WcaJ)基因,阻断中间代谢产物的分解,探究该类基因对2′-FL合成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单敲除LacZ基因促进2′-FL的产量并提高1.88倍,对菌体生长影响不显著;叠加敲除基因LacZ和WcaJ后,2′-FL的产量提高4.89倍,且对菌体生长没有显著影响。通过摇瓶发酵优化,确定了发酵条件为:采用限定性培养基(DM培养基),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浓度为0.2 mmol/L,诱导温度为25℃,接种量为5%。在此条件下摇瓶培养,2′-FL产量最高可达1.44 g/L。研究表明敲除β-半乳糖苷酶和UDP-葡萄糖脂质载体转移酶基因可显著提高2′-FL产量,为扩大其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2′-岩藻糖基乳糖作为人乳寡糖中含量最多的一种,对婴幼儿健康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是极具应用价值的母乳概念配方奶粉添加剂。该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来源的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选定幽门螺杆菌来源的α-1,2-岩藻糖基转移酶基因fucT2与脆弱拟杆菌来源的L-岩藻糖激酶基因fkp共表达,构建了2′-FL的补救合成途径。对乳糖转运蛋白LacY以及2′-FL运出蛋白伯氏耶尔森氏菌来源的糖转运蛋白Tpyb或大肠杆菌来源的糖转运蛋白SetA适量过表达,大幅增加了胞外产物浓度。比较BL21(DE3)、C41(DE3)、JM109(DE3)这3种菌株的2′-FL合成能力,得到了基于JM109(DE3)的2′-FL最终合成菌株J2-V8。通过发酵条件优化,在摇瓶中48 h得到2′-FL的胞外质量浓度为2.67 g/L,较初始菌株提高了5倍,转化率为0.82 mol/mol岩藻糖,以上结果为2′-FL的生物制备技术开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2’-岩藻基乳糖(2’-Fucosyllactose,2’-FL)对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增殖、粘附肠道细胞以及抗炎作用的影响。方法:以2’-FL和实验室的30株乳酸菌和双歧杆菌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生物量、产酸和细胞粘附倍数的变化筛选出2’-FL可以增强定殖能力的菌株,再利用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进一步筛选出其中的潜在抗炎菌株,最后探究2’-FL和潜在抗炎菌株的联合抗炎效果。结果:30株实验菌株中,2’-FL仅能促进两歧双歧杆菌FL-276.1和FL-228.1的增殖,提高乳酸菌ML-1、FN515、FN518、FN249、ML329和双歧杆菌FL-276.1粘附Caco-2细胞的能力。其中两歧双歧杆菌FL-276.1、FL-228.1和鼠李糖乳杆菌FN518可以显著(P<0.05)降低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因子NO、TNF-α、IL-6和IL-1β的分泌。2’-FL可以显著降低NO、IL-6和IL-1β的分泌。2’-FL与上述3株菌联用具有协同抗炎作用,但协同效果具有菌株差异性,其中FL-276.1与2’-FL协同抗炎效果最好。结论:2’-FL可以提高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的定殖能力,并协同发挥抗炎功能,但效果具有菌株差异性,这一结果可以为预防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提供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荧光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ith fluorescence detector, HPLC-FLD)检测婴幼儿配方食品配方奶粉中7种母乳低聚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 HMOs)的分析方法。方法 婴幼儿配方食品复溶后, 首先通过酶解处理(β-半乳糖苷酶和淀粉葡萄糖苷酶)去除婴幼儿配方食品基质中存在的HMOs干扰物, 例如麦芽糖糊精和低聚半乳糖, 酶解后向样品溶液中添加内标物质, 后使用衍生化方法使得目标HMOs和内标物质均标记荧光基团(2-氨基苯甲酰胺), 即可运用HPLC-FLD对其进行检测。该方法使用HMOs外标法进行目标物的定量分析, 且标准物质信号均亦通过内标物矫正。结果 婴幼儿配方食品中7种HMOs可通过酶解、衍生及HPLC-FLD检测, 使用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内标物质可矫正信号, 减少实验偏差。7种HMOs [2’-岩藻糖基乳糖(2’-fucosyllactose, 2’-FL)、3-岩藻糖基乳糖(3-fucosyllactose, 3-FL)、双岩藻糖基乳糖(difucosyllactoses, DFL)、乳糖N-四糖(lacto-N-tetraose, LNT)、乳糖-N-新四糖(lacto-N-neotetraose, LNnT)、3’-唾液酸乳糖(3’-sialyllactose, 3’-SL)和6’-唾液酸乳糖(6’-sialyllactose, 6’-SL)]可检测范围分别为20.0~1247.9、18.3~1146.2、7.6~455.1、16.4~821.9、16.3~814.2、7.2~431.6、8.0~477.2 mg/100 g powder, 准确度范围为91%~110%, 相对标准偏差低于2%。结论 该方法可实现0~36月龄婴幼儿配方食品中7种HMOs的定量检测, 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分析不同母乳低聚糖对肠道LS174T杯状细胞黏蛋白分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人肠道LS174T细胞为研究对象, 将2’-岩藻糖基乳糖(2’-fucosyllactose, 2’-FL)、3’-唾液酸乳糖(3’-sialyllactose, 3’-SL)和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 GOS)3种低聚糖和乳糖对细胞的作用时间分成24 h组和48 h组, 分别在细胞稳态和细胞炎症状态下, 以黏蛋白2(mucin 2, MUC2)及其相关基因[三叶因子-3(trefoil factor 3, TFF3)、抵抗素样蛋白B (recombinant resistinlike beta, RETNLB)、碳水化合物磺基转移酶5(carbohydrate sulfotransferase 5, CHST5)、半乳糖-3-O-磺基转移酶2(galactose-3-O-sulfotransferase 2, GAL3ST2)]的表达水平为评价指标,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qPCR)试验确定影响肠道LS174T杯状细胞黏蛋白分泌相关基因表达的母乳低聚糖。结果 在正常状态下, GOS作用后, MUC2及黏蛋白分泌相关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变化(P>0.05); 作用48 h时, 3’-SL可显著提高RETNLB基因表达量(P<0.05); 在炎症状态下, 2’-FL和GOS可极显著促进MUC2、CHST5和TFF3的表达(P<0.01), 表明在炎症状态下, 2’-FL和GOS可促进杯状细胞分泌黏蛋白。结论 在细胞炎症状态下, 2’-FL和GOS可提高肠道LS174T杯状细胞黏蛋白分泌相关基因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主要是为了探讨岩藻黄素的提取纯化方法及其对不同来源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方法:本研究以大连产海带为原材料,通过酶解辅助提取法及硅胶柱层析柱法制备岩藻黄素,并测定其对酵母来源的α-葡萄糖苷酶与大鼠肠来源的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抑制作用。结果:通过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确定了岩藻黄素最佳的酶解制备条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添加量分别为7.5%和3%(酶容积/海带干重质量),酶解pH为5.0,酶解温度为50.0℃,酶解时间1.5 h,提取溶剂为80%乙醇,液料比为1∶15,提取温度为55℃,提取时间为24 h,岩藻黄素得率为1.471±0.063 mg/g(以干重计算)。经过大量提取、收集、硅胶柱层析纯化后的岩藻黄素纯度达到了92.33%,且其对酵母来源的α-葡萄糖苷酶与大鼠肠来源的蔗糖酶、麦芽糖酶均具有较弱的抑制活性,说明岩藻黄素的虽具有体外降糖作用,但是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密集收取22位中国母亲共163个母乳样品,采用高效阴离子色谱法监测在不同泌乳期中22种母乳低聚糖(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HMOs)的组成和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5种中性低聚糖含量在泌乳初期(初乳)达到最高值后逐渐减少(成熟乳),但是3-岩藻糖乳糖的含量在整个取样阶段均在持续增加。6种酸性低聚糖在泌乳初期稳定但后期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其中唾液酸化-乳糖-N-四糖a只在部分样本中检出。基于Lewis血型类型,可将母亲分为分泌型组和非分泌型组。分泌型母亲的母乳中富含α-1-2-L-岩藻糖基化低聚糖(如2’-岩藻糖乳糖、乳酰-N-岩藻五糖Ⅰ、二岩藻糖基乳糖、乳酰-N-二岩藻六糖Ⅰ)。在分泌型与非分泌型母乳中,α-1-2-L-岩藻糖基化低聚糖的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1 211~7 272 mg/L和100~920 mg/L;然而α-1-3/4-L-岩藻糖基化低聚糖(如乳酰-N-二岩藻六糖Ⅱ、乳糖-N-二岩藻糖基-八糖、3-岩藻糖乳糖、乳酰-N-岩藻五糖Ⅱ)的质量浓度范围则分别为181~2 722 mg/L和476~4 931 mg/L。总体表明,分泌型和非分泌型母亲在泌乳期内的HMOs的组成和含量均在不断变化且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1.
李飞  黄秋婷  隋新  谢莹 《食品科学》2023,44(8):152-161
通过鉴定筛选得到1株高产β-葡萄糖苷酶的长白山虫草属真菌蛹虫草。研究碳源、氮源及pH值对菌株产β-葡萄糖苷酶、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虫草酸与生物量的影响规律,从而获得高产生物活性物质的培养条件,并对蛹虫草转化人参皂苷Rg1与Rc的路径与转化率进行了研究。采用紫外检测法测定β-葡萄糖苷酶与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活力,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鉴定转化产物中人参皂苷的组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虫草素含量及人参皂苷的转化率。结果表明:蛹虫草在碳源为纤维二糖、氮源为牛肉膏、pH 8、培养120 h条件下有较高β-葡萄糖苷酶活力((74.70±0.09)U/mL)。在碳源为乳糖、氮源为蛋白胨、pH 4、培养72 h条件下有最高的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活力((11.55±0.01)U/mL)。蛹虫草转化人参皂苷Rg1的路径为Rg1→Rh1和Rg1→F1,转化Rc路径为Rc→Rd→Rg3→CK和Rc→CMc。经过168 h的转化,人参皂苷Rg1转化率为54.9%,Rc转化率达到83.44%。本研究为提高药食两用真菌蛹虫草生物转化人参皂苷效率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蛹虫草和人参食品、药...  相似文献   

12.
王凤舞  阙斐  寇玲赟  迟方  王莹 《食品科学》2018,39(4):112-117
利用岩藻聚糖硫酸酯酶对岩藻聚糖硫酸酯进行降解,获得岩藻低聚糖。利用均匀设计和正交设计方法,设计122组试验,通过Matlab软件建立3层BP网络模型模拟酶解过程,运用遗传算法对上述网络进行寻优。并利用D-半乳糖致衰老小鼠模型,对岩藻低聚糖和岩藻聚糖硫酸酯的抗氧化活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加酶量0~24U/mg、酶解温度20~40℃、酶解时间0~4h的酶解条件下,产物分子质量会发生显著性变化,选取上述范围作为寻优范围。遗传算法寻优结果表明,当加酶量20.7U/mg、酶解温度26℃、酶解时间2.3h时,能够获得最大抗氧化活性的岩藻低聚糖,该产物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达到85.1%,分子质量为18.2kDa。体内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岩藻低聚糖较岩藻聚糖硫酸酯在羟自由基清除率、丙二醛活力及减少过氧化氢酶含量等抗氧化指标方面都有显著提高(P<0.05)。本实验为工业化制备高抗氧化活性岩藻聚糖硫酸酯水解产物提供了一定实验支撑。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选用头孢哌酮诱导的艰难梭菌肠炎模型,探究岩藻聚糖对抗生素相关的艰难梭菌结肠炎的预防活性。结果表明,预先服用头孢哌酮期间同时口服300 mg/kg 岩藻聚糖(重均分子量126.65 kDa)10 d,可有效缓解艰难梭菌侵染引起的腹泻和结肠黏膜损伤。盲肠的菌群结构分析发现,口服岩藻聚糖能够明显抑制盲肠中肠炎相关的艰难梭菌和肠球菌的相对丰度,提高活泼瘤胃球菌、布劳特氏菌属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同时减少盲肠中艰难梭菌毒素A(Clostridium difficile toxin A,Tcd A)和艰难梭菌毒素B(Clostridium difficile toxin B,Tcd B)的产生,但是对肠道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的恢复作用很小。岩藻聚糖还能减少结肠中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下调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 gama,IFN-γ)、白介素-1β(interleukin 1 beta,IL-1β)和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的基因表达,上调抗炎因子白介素-4(interleukin 4,IL-4)和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的基因表达。综上,岩藻聚糖不能恢复肠道菌群的丰度和结构,其预防艰难梭菌肠炎活性与抑制艰难梭菌的侵染、产毒活性、抗炎活性以及肠黏膜保护活性有关。因此,岩藻聚糖可以用于预防头孢哌酮相关的艰难梭菌肠炎。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从黑曲霉固态发酵产物中纯化α-L-鼠李糖苷酶,并探究利用该酶转化柚皮苷制备普鲁宁。用黑曲霉固态发酵柚皮产生α-L-鼠李糖苷酶,通过40%~80%硫酸铵沉淀、疏水层析、亲和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从黑曲霉固态发酵产物中分离纯化得到了1种α-L-鼠李糖苷酶;该酶为单体分子量约为160 k Da;它由二硫键连接的两个肽段构成,其中有一个大肽段分子量约为130 k Da。其水解柚皮苷的最适温度为50~60℃,最适p H 4.0~5.0,米氏常数和最大酶反应速度分别为0.24μmol/m L和312.5 U/m L。用该酶转化柚皮苷制备普鲁宁的最适反应时间为60~90 min,柚皮苷转化率达98%以上。转化产物中普鲁宁的含量在95%以上,普鲁宁的分解产物柚皮素的含量小于5.0%。用从黑曲霉固态发酵产物中纯化的α-L-鼠李糖苷酶制备普鲁宁具有热稳定性好、底物亲和力强、转化率高和副产物少等优点,为开发酶法制备普鲁宁的工艺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β-环糊精和蜜二糖为原料,通过α-半乳糖苷酶酶法合成得到半乳糖基β--环糊精(Gal-β-CD)。酶法合成条件为:蜜二糖中酶用量为20U/g,β-环糊精和蜜二糖的物质的量比为1:2,pH6.5(50mmol/L醋酸缓冲液),反应时间24h,反应温度40℃。经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产物,通过质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证明该产物为6-O-α-D-半乳糖基-β-环糊精。  相似文献   

16.
该文研究了岩藻低聚糖的最佳酶解条件及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降尿酸效果。采用岩藻多糖酶(专利授权号ZL201210555581.6)降解岩藻多糖获得岩藻低聚糖,以黄嘌呤氧化酶抑制率为指标探究其最佳酶解条件,并用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探究其降尿酸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最佳酶解温度为30 ℃,最佳酶解时间为1.5 h,最佳酶添加量为2 000 U/g,最佳多糖质量浓度为10 mg/mL;酶解后,重均分子量由7.873×105 u降至8.508×103 u;酶解产物用超滤膜进行分级后,小于5 ku的岩藻低聚糖对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为88.65%,硫酸根含量为30.93%,岩藻糖含量为33.16%,葡萄糖醛酸含量为9.29%;与模型组相比,小于5 ku的岩藻低聚糖能够增加小鼠体重,缓解建模药物对肝脏、肾脏和脾脏的损伤,显著降低小鼠血清肌酐、尿素氮的含量,150 mg/kg、300 mg/kg样品组小鼠血清尿酸值分别降低42.10%和25.63%,小鼠黄嘌呤氧化酶活性分别降低10.04%和8.57%,小鼠腺苷脱氨酶活性分别降低2.83%和5.25%。小于5 ku的岩藻低聚糖对高尿酸血症小鼠具有显著的降尿素效果。该研究为岩藻低聚糖的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分离筛选产转糖基活性β-半乳糖苷酶的乳酸菌新菌株,为酶法高效合成低聚半乳糖(galacto-oligosaccharides,GOS)提供新的酶源。以乳糖为唯一碳源,碳酸钙溶钙圈和添加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X-Gal)的MRS培养基筛选平板进行初筛,以产酶菌株粗酶液催化乳糖反应产物的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TLC)分析复筛,从新疆伊犁地区牧民手工制作的奶酪样品中筛选产转糖基活性β-半乳糖苷酶的乳酸菌。结合其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序列同源性分析对产转糖基活性β-半乳糖苷酶菌株进行鉴定。单因素试验确定产酶条件和转糖基反应条件,TLC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转糖基反应产物各组分含量。筛选获得产转糖基活性β-半乳糖苷酶的菌株6 株,其中Lactobacillus plantarum YLBGNL-S7所产β-半乳糖苷酶的转糖基活性最强。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50 ℃、pH 6.0、乳糖质量浓度300 mg/mL的条件下反应4 h,GOS得率可达质量分数43.40%,其中转移二糖和转移三糖质量分数分别为18.29%和12.95%。以上结果表明,L. plantarum YLBGNL-S7是一株产转糖基活性β-半乳糖苷酶的新菌株,在益生性GOS的合成领域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中国食品添加剂》2020,(2):106-112
L-鼠李糖苷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医药及医药前体的制备。研究从海洋样品中筛选产α-L-鼠李糖苷酶的细菌,对菌株进行鉴定,并对α-L-鼠李糖苷酶粗酶性质进行测定。通过透明圈平板筛选法从海州湾海域海泥样品中筛选获得一株产α-L-鼠李糖苷酶的细菌菌株DTC03。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16SrDNA序列的扩增与分析,将菌株DTC03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对菌株DTC03α-L-鼠李糖苷酶粗酶液酶学性质进行测定,该酶最适催化温度和pH分别为40℃和pH7.0;在50℃范围内保持1h后,剩余酶活力高于50%;在pH6.0~8.0的缓冲液放置12h后,仍有60%以上酶活。金属离子Ba~(2+)和Al~(3+)对酶有显著激活作用,而Ni~(2+)、Cu~(2+)和Cd~(2+)对酶有显著抑制作用。目前尚未见Bacillus velezensis产α-L-鼠李糖苷酶的报道,研究结果为该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重组菌株pET-28a(+)-cgt-T1/BL21(DE3)产生的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yclodextrin glucosyltransferase,CGTase)催化合成2-O-α-D-吡喃葡萄糖基-L-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 2-glucoside,AA-2G)的效果,用LB发酵培养基表达重组蛋白CGTase-T1,经亲和纯化柱纯化并浓缩后,测定其β-环化活性和歧化活性。以维生素C(Vitamin C,VC)和β-环糊精为底物,酶法合成AA-2G,并通过单因素优化实验,进一步探究了不同糖基供体、底物浓度、pH、温度、底物比例、蛋白浓度以及反应时间对AA-2G产量的影响,对酶合成AA-2G的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酶具有合成AA-2G的能力,未优化前AA-2G的产量为0.67 g/L。优化后,考虑到低成本和经济效益,选择可溶性淀粉和麦芽糊精为糖基供体,当糖基供体为可溶性淀粉时,底物浓度为70 g/L,反应pH4.5,反应温度37℃,底物比例3/3(VC/糖基供体),蛋白浓度5.0 mg/mL,反应时间为42 h时,该重组CGTase催化合成AA-2G...  相似文献   

20.
2-O-α-D-葡萄糖基-L-抗坏血酸(2-O-D-glucopyranosyl-L-ascorbic acid,AA-2G)不仅稳定性强且保留了L-抗坏血酸(L-ascorbic acid,L-AA)的大部分生理活性,是L-AA最好的替代品。体外酶法合成AA-2G具有经济、快速、绿色和安全等显著优势,是规模化生产AA-2G的可行方法。该文综述体外酶法合成AA-2G的研究进展,重点梳理环糊精糖基转移酶和蔗糖磷酸化酶合成AA-2G的研究现状,并对AA-2G的功能及应用前景进行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