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长柄扁桃油的烹饪稳定性,本文采用菜籽油作为对比对象,探究长柄扁桃油和菜籽油分别在100 ℃、130 ℃、160 ℃、180 ℃和210 ℃温度条件下高温烹饪不同时间后理化特性、营养成分和有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柄扁桃油的烹饪稳定性远高于菜籽油,适合作为一种高品质烹饪食用油。随着烹饪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两种油的酸价和茴香胺值均增加,过氧化值先增加后降低;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增大,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和生育酚总量均显著下降;两种油均产生有害物质(反式脂肪酸、苯并芘和极性物质),但长柄扁桃油较菜籽油不易产生反式脂肪酸和极性物质,长柄扁桃油在整个高温烹饪过程中产生苯并芘含量≤10 μg/kg,未超出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中对苯并芘的限量,而菜籽油在100 ℃下烹饪3 min后已超出规定限量。  相似文献   

2.
陈雅琪 《中国油脂》2020,45(10):16-21
以牛油、高油酸菜籽油和稻米油为基油开发调和煎炸油。通过连续煎炸试验研究了4种调和油的煎炸性能,并与牛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4种调和油的胆固醇含量为17.48~30.02mg/100 g,远低于牛油的97.35 mg/100 g; 4种调和油的酸价、过氧化值、碘值、土豆条吸油率及氧化稳定性均优于牛油。4种调和油的初始极性组分含量均高于牛油,苯并芘含量也相对牛油较高,但在整个煎炸过程中均低于欧盟规定的最大限值(2μg/kg)。4种调和油煎炸后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增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减少。4种调和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较牛油低很多。综合分析表明,调和油的煎炸性能相比牛油优势明显,由20%牛油、30%高油酸菜籽油及50%稻米油调和而成的煎炸油综合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3.
长柄扁桃油脂肪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长柄扁桃是一种新型的沙生木本油料植物。采用GC-MS法对长柄扁桃油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柄扁桃种仁中油含量在55%以上,由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烯酸和芥酸7种脂肪酸组成,其中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8.1%,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与橄榄油比例相似,芥酸含量仅为0.8%。表明长柄扁桃油是一种品质优良的食用油,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4.
采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分离检测大豆油不饱和脂肪酸高温加热异构化形成的反式脂肪酸(TFA)种类及含量,并比较分析TFA与酸价、羰基价和极性组分等油脂理化指标随加热时间的变化情况。大豆油经220℃高温加热后形成了大量的TFA,加热12 h时TFA含量由对照组的0.075 g/100 g增加至5.691 g/100 g,其种类主要为反式亚油酸和反式亚麻酸。酸价、羰基价和极性组分等理化指标在220℃下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而极显著增加(P0.01),且需要较长的加热时间(48 h以上)才能超过限量值。TFA的含量在加热时间12 h内积累到推荐限量(2 g/100g)的2倍以上。本研究结果为建立高温烹调来源的食用油中TFA限量指标及其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典型木本油料油脂的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油茶籽油、核桃油、橄榄油、杏仁油、文冠果油、长柄扁桃油6种木本油料种仁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微量营养成分含量以及荧光特性。研究表明,油茶籽油、橄榄油、杏仁油、长柄扁桃油的脂肪酸以油酸为主(杏仁油65.61%~油茶籽油80.58%),核桃油的脂肪酸以亚油酸(64.19%)为主,文冠果油的脂肪酸以油酸和亚油酸为主;6种油脂中,橄榄油微量营养组分中总酚含量最高,为725.64 mg没食子酸/kg,长柄扁桃油中生育酚和植物甾醇含量均最高,分别为61.06 mg/100 g和314.53 mg/100 g;6种毛油中,长柄扁桃油的氧化稳定性最佳(OSI值13.87 h);荧光扫描显示6种木本油料油脂具有不同的荧光光谱特性,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木本油料鉴伪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采用冷榨法(CP)和超临界CO_2萃取法(SFE)提取长柄扁桃油,分析其理化指标和营养成分;通过烘箱储存试验,以过氧化值(POV)为参考指标,研究了长柄扁桃油在65、50、40、30、20℃下的氧化稳定性;采用油脂氧化酸败仪(Rancimat)法比较了长柄扁桃油与其他油的氧化稳定性。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的长柄扁桃油(SFEO)营养成分含量高于冷榨法提取的长柄扁桃油(CPO);温度越高,氧化速度越快;长柄扁桃油的氧化稳定性要高于其他油。CPO和SFEO氧化均遵循一级化学反应,通过外推法得出CPO在20、25、30℃的货架期分别为194、127、84 d;SFFO在20、25、30℃的货架期分别为180、126、90 d,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高温条件下油茶籽油中苯并芘和反式脂肪酸的形成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测定了不同温度、时间、煎炸不同食材后2种油茶籽油中苯并芘和反油酸以及烟气中苯并芘的含量。结果表明高温条件下,油茶籽油中苯并芘含量未随加热时间延长而明显提高;但反油酸含量随加热时间和温度上升趋势明显。油茶籽油在180℃下煎炸香蕉、面条、瘦肉、豆腐等食材12 h后苯并芘含量大幅上升,且煎炸豆制品上升速度最快;压榨毛油煎炸香蕉和豆腐24 h后油中反油酸仍低于检出限(0.05%),而煎炸面条和瘦肉后,油中反油酸上升明显,分别达到1.9%和0.6%;浸提精炼油中煎炸4种食材后反油酸含量均有显著上升,上升幅度依次是面条豆腐香蕉瘦肉。  相似文献   

8.
油脂对油炸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24°棕榈油以及42°棕榈油5种油脂连续油炸薯条、油条和鸡块后,对油炸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从而为油炸食品工艺的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5种油脂连续油炸薯条(176℃、2 min、45 s)、油条(176℃、2 min、30 s)和鸡块(176℃,3 min)5 d,并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不同油脂对油炸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使用不同种类油脂油炸的薯条、油条和鸡块均产生反式脂肪酸,其中,菜籽油煎炸的薯条和油条中反式脂肪酸最多,为38.74 mg/100 g和37.51 mg/100 g,棕榈油煎炸的油炸食品中反式脂肪酸含量最少,薯条为4.98 mg/100 g、油条为6.01 mg/100 g、鸡块为4.36 mg/100 g。结论:为使食品加工所产生的反式脂肪酸最少,应选用稳定性较好的42°棕榈油。  相似文献   

9.
对野生蒙古扁桃、长柄扁桃和野扁桃的粗脂肪含量、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野生扁桃仁粗脂肪含量非常高,在42.98%-53.06%之间;3种扁桃油的酸值(KOH)、过氧化值和氧化稳定性分别为0.42、0.48、0.83 mg/g,0.34、0.44、0.51 mmol/kg和16.37、15.76、20.96 h;3种扁桃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极少,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5%以上。3种野生扁桃适合开发高档食用油和生物柴油。  相似文献   

10.
刘瑜彬 《中国油脂》2022,47(4):138-142
通过模拟加热(180℃加热15、30 min)及家庭烹饪(炒青菜)过程,研究了一种富含不饱和脂肪酸、n-6/n-3脂肪酸比例适宜且有益脂质伴随物含量丰富的配方食用油的加热及烹饪稳定性。结果表明:配方食用油在加热或烹饪青菜时其酸值、过氧化值略有上升,但均远低于GB 2716—2018的规定;加热和炒菜过程中不会造成反式脂肪酸含量的增加,且苯并(a)芘含量远低于国标限量,说明在加热和炒菜过程中该配方食用油能够保持安全稳定;此外,配方食用油脂肪酸组成在加热或烹饪前后变化不大,n-6/n-3脂肪酸比例稳定,生育酚和总酚含量在加热和烹饪后下降幅度在35%以内,植物甾醇含量下降约12%。由此可知,配方食用油能够在常规家庭烹饪过程中保持稳定,是一种日常补充n-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有益脂质伴随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牡丹籽毛油为原料,经过水化脱胶、碱炼脱酸和吸附脱色后,于160、190、250℃和270℃下脱臭处理,气相色谱法分析不同脱臭时间下牡丹籽油反式脂肪酸含量变化,考察各脂肪酸的反化率,同时检测其酸值、过氧化值、色泽和气味指标变化。结果表明:脱臭温度对牡丹籽油反式脂肪酸含量影响最显著,脱臭时间次之,即脱臭温度越高、脱臭时间越长反式脂肪酸含量越多;就脂肪酸反化率而言,亚麻酸亚油酸油酸;且反式脂肪酸的形成没有位置选择性,即Sn-1,3与Sn-2位的不饱和脂肪酸的反化率相似;牡丹籽油适合的脱臭温度为190℃、脱臭时间为60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脱臭牡丹籽油总反式脂肪酸含量小于1%,所测定品质指标均符合二级大豆油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2.
对野生蒙古扁桃、长柄扁桃和野扁桃的粗脂肪含量、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种野生扁桃仁粗脂肪含量非常高,在42.98%~53.06%之间;3种扁桃油的酸值(KOH)、过氧化值和氧化稳定性分别为0.42、0.48、0.83 mg/g,0.34、0.44、0.51 mmol/kg和16.37、15.76、20.96 h;3种扁桃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极少,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95%以上。3种野生扁桃适合开发高档食用油和生物柴油。  相似文献   

13.
通过研究不同加热温度(180℃,220℃和260℃)及不同加热时间(0.5~10 h)对家庭用菜籽油及工业用棕榈油中脂肪酸的组成研究,分析工业用油与家庭用油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两种油加热至260℃时,其反式脂肪酸含量是原油的5倍以上,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或加热时间的延长,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种类和含量都增加。因此,通常家庭用油不会长时间加热,但工业用油的长时间加热会使油脂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4.
长柄扁桃仁含油率约45%~58%,脂肪酸组分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以上,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保健价值的新型油脂产品。简述了以长柄扁桃为原料,采用溶剂浸取法、低温压榨法提取油脂的技术,以及利用长柄扁桃油生产生物柴油的研究现状,以期早日实现产业化。  相似文献   

15.
亚麻籽油调和油的热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亚麻籽油调和油的烹饪稳定性,本实验检测调和油分别在150℃和210℃温度条件下加热不同时间后理化特性、氧化稳定性和风味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调和油在150℃和210℃温度条件下加热60min时间内,酸价和脂肪酸组成受影响较小,未检测到反式脂肪酸和氧化聚合物的产生,表明油脂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加热时间超过30min,产生了少许醛类氧化产物和不良风味物质,且过氧化值和氧化诱导时间下降,其原因可能与油脂中抗氧化成分VE被破坏有关,在150℃和210℃温度条件下加热60min后调和油中VE的含量与加热前相比分别下降了11.1%和34.3%;因此该调和油在210℃烹饪温度下加热时,时间以不超过15min为宜。  相似文献   

16.
加热对油茶籽油中反式脂肪酸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不同加热条件下(200、260、300℃)油茶籽油中脂肪酸组成,来分析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是导致油茶籽油中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的影响因素。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反式脂肪酸含量和种类有增加的趋势;而且反式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还受未加热油茶籽油中顺式脂肪酸的影响。因此,在油茶籽油烹饪过程中,应掌握好加热温度和时间,以避免形成反式脂肪酸。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火麻仁油在应用过程中的品质变化,通过加热试验和烹调试验考察了火麻仁油不饱和脂肪酸、反式脂肪酸和VE含量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加热及烹调试验,火麻仁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有所增长,同时不饱和脂肪酸、VE含量受到损失;加热试验过程中,随着加热温度升高,将加剧反式脂肪酸的生成和不饱和脂肪酸、VE含量的损失;烹调试验过程中,热锅冷油较热锅热油在抑制反式脂肪酸生成和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损失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不同品种食用油和煎炸食品对反式脂肪酸形成的影响,本文使用5种食用油(葵花油、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花生油),在一定温度下炸制14批次油条,又依次使用大豆油炸制豆腐、油条和鸡腿,对2种情况下产生的煎炸油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比较反式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炸油条过程中,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均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葵花油中反式亚油酸总含量最多(约12 mg/g),花生油中反式油酸含量最低(约0.6 mg/g),在煎炸过程中,大豆油中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无显著变化,保持在3.5 mg/g左右。比较可知,不同种类食用油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反式脂肪酸含量有较大差异,而使用大豆油分别炸制豆腐、油条和鸡腿时,煎炸油中的反式脂肪酸无显著差异,说明油炸过程中的反式脂肪酸主要来源于食用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裂解和异构化,与煎炸食品关系不大。从反式脂肪酸的生成量来看,烹饪过程中长时间煎炸建议使用大豆油,而不适宜使用葵花油。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高温胁迫条件下坛紫菜脂肪酸变化规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胁迫温度条件下的坛紫菜脂肪酸和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以20℃为对照温度,分别在25、28℃和35℃三个温度胁迫后,坛紫菜中共鉴定出13种总脂肪酸、14种游离脂肪酸和32种挥发性物质。当胁迫温度升高至28℃时,饱和脂肪酸和挥发性物质含量随胁迫温度升高而增加,而不饱和脂肪酸和游离脂肪酸含量则随胁迫温度升高而降低;当胁迫温度升高至35℃时,总脂肪酸、总游离不饱和脂肪酸和挥发性物质含量均随胁迫温度升高而降低。了解高温胁迫条件下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和挥发性物质之间的转化,有助于了解坛紫菜抗高温胁迫机理和坛紫菜的健康栽培。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不同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对金枪鱼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本文将金枪鱼油分别在100、130、160、180、210、240、270℃温度下短时间加热1~2 min,在160℃、180℃持续加热10、20、30 min。将这些鱼油进行甲酯化后,使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其脂肪酸的组成。结果显示:金枪鱼油经不同温度短时间加热后,其脂肪酸组成成分及含量保持稳定,不同温度间脂肪酸的组成无显著差异;在160℃及以上高温长时间加热会逐步破坏甘油三酯的稳定性,导致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急剧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升高,营养成分受到影响,DHA含量显著变化。所以,金枪鱼油不适宜长时间加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