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多步乳液聚合方法合成多层核壳结构ACR(PBA/PS/PMMA)树脂,用动态激光光散射法,研究了滞反应过程胶乳粒径的变化及乳化剂用量对胶乳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指出化剂适量可以避免形成新生均聚粒子和防止产生聚结粒子,保持胶乳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聚丙烯酸酯微胶乳的合成及粒径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种子微乳液聚合工艺和单体半连续滴加法合成了聚丙烯酸酯微胶乳。考察了乳化剂、电解质、丙烯酸单体和氨水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稳定性和粒子大小及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增大乳化剂总量或提高SDS/NP-40配比,得到的微胶乳粒径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同时粘度增大;添加少量电解质,可以有效地降低微胶乳的粘度;适量丙烯酸单体参加共聚有利于提高体系的稳定性,降低乳胶粒径.但过多会影响胶膜的耐水性;氨化反应不但没有降低粒径,反而有所增加;微胶乳的平均粒径控制在40nm~60nm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采用新型的细乳液聚合技术,制备大粒径羧基丁苯胶乳。考察了制备工艺参数对反应动力学及产物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乳化剂浓度对细乳液稳定性及聚合动力学有较大影响。以HS作为乳化剂,能得到稳定的细乳液体系。随HS浓度增大,聚合体系的反应速率增大,胶乳粒子粒径减小。助稳定剂十六烷(HD)的加入对细乳液体系影响较大。随着HD浓度增大,转化率先降低后升高,乳胶粒径先升高后降低;功能单体衣康酸(IA)的加入使细乳液体系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4.
高固含量乳液(St/BA/AA)的合成、乳胶粒径及其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滴加预乳化液的半连续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固含量高达65%的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St/BA/AA)共聚物乳液,并系统研究了乳化剂含量、固含量、单体配比、功能单体浓度对乳胶粒大小及分布的影响,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乳胶粒子的微观形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乳化剂及功能单体浓度增加,乳胶粒粒径减小,分布变窄;增加固含量、单体BA用量,乳胶粒径增大,分布加宽.高固含量(St/BA/AA)乳液的平均粒径在150 nm~500 nm范围内,粒径分散系数为1.06~2.5,乳胶粒子呈多分散分布.  相似文献   

5.
通过溶液乳化法制备了溴化丁基胶乳,使用激光粒度仪测试了不同工艺阶段胶乳的平均粒径,结果表明所制得的固含量约为50%的离心浓缩胶乳的平均粒径为0.645μm.并进一步研究了乳化剂用量和橡胶溶液浓度对胶乳产率的影响,从而确定了溴化丁基胶乳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6.
在以歧化松香皂、十二烷基硫酸钠和间次甲基萘磺酸盐组成三元复合乳化剂体系中,研究了SDS/DRS、NF/DRS、碳酸盐、丁二烯中二聚体及后处理工艺对ABS用聚丁二烯胶乳的粒子形态等的影响。结果表明,SDS/DRS增加,PBL平均粒径和粒子分散度均减小,且粒子开态趋于规整。  相似文献   

7.
无皂阳离子乳液共聚合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苯乙烯,丙烯酸丁酯在无乳化剂条件下,加入少量的阳离子单体N,N-二甲基,N-丁基,N-甲基丙烯酰氧乙基溴化铵,在引发剂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作用下,合成了一系列粒子分散均一,表面干净的阳离子乳液,深入考察了引发剂浓度,共聚单体浓度,防子强度及pH值对粒径,粒子数目,粒子表面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可以通过以上各因素来控制胶乳粒子的粒径, 子数目,而粒子表面电荷密度是由共聚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离子强度  相似文献   

8.
用乳液接枝聚合方法制备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的复合胶乳水分散体系,考察了不同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单体浓度对复合胶乳粒径、接枝率、分子量的影响,并对这类复合胶乳体系的接枝机理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引发剂浓度增大,粒径增大,分子量减小,接枝率增大;乳化剂浓度增大,分子量和接枝率变化不大,粒径则有下降趋势;环氧树脂浓度增大,粒径倾向于增大,分子量和接枝率则显著降低。说明缩聚物/加聚物接枝乳液聚合与一般乳液聚合规律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三氟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叔碳酸乙烯酯含氟乳液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三氟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叔碳酸乙烯酯为主要原料,制备固相质量分数约为33%,乳胶粒子粒径为151~205 nm的一系列稳定的三元含氟共聚物乳液,并对聚合物结构进行红外光谱表征,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乳胶粒子的形态,讨论乳化剂全氟辛酸铵用量、引发剂过硫酸钾用量及反应温度对共聚胶乳粒径的影响和单体配比对乳液最低成膜温度和聚合物玻璃化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全氟辛酸铵用量和过硫酸钾用量增大和反应温度升高,乳液中乳胶粒子的粒径变小;随着过硫酸钾、全氟辛酸铵用量增加,乳胶粒子数量逐渐增加;随着叔碳酸乙烯酯用量的增加,乳液最低成膜温度和聚合物玻璃化温度都变小。  相似文献   

10.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P(NIPAM-co-St)温敏纳米粒子。利用红外光谱对纳米粒子成分进行表征,用动态光散射对纳米粒子粒径和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进行研究,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P(NIPAM-co-St)纳米粒子的形貌进行观察。研究反应过程中苯乙烯(St)加入量、交联剂和乳化剂加入量对P(NIPAM-co-St)纳米粒子的LCST、粒径大小、溶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t含量和交联剂用量增加,LCST、粒径呈减小趋势,溶胀性能越来越差;随着乳化剂用量增加,LCST和溶胀性能几乎不变,粒径在添加0~3%的乳化剂用量情况下急剧减小,在乳化剂用量超过3%后,粒径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采用乳液聚合技术将丙烯酸丁酯(BA)和丁二烯(Bd)、苯乙烯(St)共聚制备P(BA-co-Bd-co-St)胶乳(简称丁苯酯),然后在丁苯酯乳胶粒子上接枝St和AN合成P(BA-co-Bd-co-St)-g-SAN接枝共聚物。将其与SAN树脂熔融共混制备P(BA-co-Bd-co-St)-g-SAN/SAN共混物,研究了丁苯酯胶乳的粒径和组成对共混物力学性能和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引入丁二烯大大提高了SAN共聚物的接枝率,改善了共混物的冲击韧性,随着丁苯酯胶乳粒径的增加,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形态研究表明,丁二烯的引入显著改善了橡胶粒子在SAN树脂中的分散状况,但当粒径较小时,橡胶粒子发生了聚集。  相似文献   

12.
程文  张海潮  伍燕  蒋禹旭  杜宗良  成煦 《功能材料》2012,43(12):1651-1653,1657
采用环氧树脂/聚乙二醇嵌段共聚物为乳化剂及相反转法制备了环氧树脂E-44水乳液,探讨了乳化剂用量对相反转点的影响,以及相反转搅拌速度对环氧树脂乳胶粒子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乳化剂用量的增加,相反转点变小;随搅拌速度的增加,乳液的平均粒径显著减小.探讨了丙烯酸酯类混合单体及聚合反应对环氧树脂乳胶粒的溶胀行为.结果表明,混合单体对环氧树脂乳胶粒子有溶胀作用,当单体与环氧树脂的质量比(Mm/MEP)达到0.8时,乳胶粒被胀破,但复合预乳液的稳定性并未下降;聚合后,环氧树脂乳胶粒的平均粒径进一步增大且分布变宽,当Mm/MEP达到0.6后,部分乳胶粒因粒径过大而发生沉降.  相似文献   

13.
PBA/PS复合胶乳的合成与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间歇法以及间歇法-半间歇法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了PAB/PS复合胶乳。TEM的研究结果,间歇法合成的复合胶乳粒子尺寸比较均匀,无明显的核-壳结构;随着乳化剂用量的降低,复合粒子的尺寸增大  相似文献   

14.
硫化锌纳米粒子的微乳液合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微乳液制备纳米粒子的基本原理。对影响微乳液体系形成的主要因素如油相、水相、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等进行了研究,以表面活性剂TWEEN80和SPAN80作乳化剂,通过调整其比例控制乳化剂的HLB值,制备了乳化剂浓度为0.3mol/L、水/乳化剂比为6:1的W/O型庚烷/ST80/水微乳液体系。在此微乳液中制备了ZnS纳米粒子,采用TEM和XRD对超细样品的结构进行表征,表明得到的样品为β型立方晶系ZnS粒子、粒子粒径10-30nm。  相似文献   

15.
天然胶乳(NRL)中主要成分为橡胶烃、水和蛋白质、类脂物、无机盐等非胶组分,其中蛋白质对天然胶乳橡胶粒子形态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对天然胶乳进行离心及酶解处理,得到蛋白质含量不同的脱蛋白胶乳(DPNR)。研究蛋白质对胶乳粒径、zeta电位、胶膜凝胶含量和交联密度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离心及酶处理后,蛋白质含量降低,平均粒径增大,zeta电位降低,凝胶含量和交联密度均降低。结果表明随着蛋白质含量的降低,橡胶粒子发生团聚,粒子表面保护层完整性和分子网络结构被破坏,分子链间交联点减少,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6.
St/BA/MAA复合胶乳粒子大小及羧基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平平加OS-15为复合乳化剂,分别采用批量法、种子法、全滴加法和分步法制备了一系列的苯乙烯(St)/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MAA)复合胶乳。对复合胶乳的粒子大小及形态结构、羧基分布和碱增稠性能等进行测试;考察了复合乳化剂浓度和聚合方式对复合胶乳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制备了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体系的乳状液t研究了乳化剂的含量,不同EO数的乳化剂以及不同极性的油脂对乳状液乳化粒子大小的影响;考察了pH值,电解质浓度,温度对乳化体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乳化剂含量的增加,样品的平均粒径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对勾型变化趋势;不同碳链,不同EO数的乳化剂因其HLB值不同而对体系乳化程度造成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体系粒子大小,HLB值较高,亲水性更好的乳化剂制备的乳液乳化粒子更多更小;油脂通过其极性大小影响体系粒子粒径;PH值对体系有较大影响,偏酸或偏碱的环境都会影响体系乳化粒子大小;电解质浓度对体系环境影响很大,适宜的电解质浓度可以制备较小粒径的乳状液;温度对纳米乳液体系影响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18.
采用原位法和液相化学还原法制备了Ag/低分子量壳聚糖(LMWC)和Ag/LMWC-聚吡咯(PPy)复合胶乳,分析了各种工艺条件对复合胶乳中纳米Ag粒子粒径及粒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并确定了复合胶乳较适宜的合成条件。采用UV-Vis、TEM、FTIR及 XRD对复合胶乳的组成和纳米Ag的形态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 Ag/LMWC 和 Ag/LMWC-PPy复合胶乳中的纳米Ag晶体为面心立方结构,平均粒径约为10~20 nm。抗菌测试结果表明: LMWC(黏均分子量Mη=4.3×105)的抗菌效果优于未降解的原始壳聚糖(CS),由于纳米Ag的引入,Ag/LMWC和Ag/LMWC-PPy复合胶乳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单一的LMWC相比均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ABS树脂专用小粒径EBR胶乳的制备.讨论了乳化剂用量、电解质用量、水比、后期反应温度等因素对EBR胶乳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核壳型自交联聚丙烯酸酯乳液的成膜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粒子结构设计原理,合成了核壳型自交联聚丙烯酸酯乳液,并对其成膜性能进行了考察,探讨了温度、乳化剂及胶乳结构对成膜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成膜温度、乳化剂、胶乳结构,包括核壳比例,交联单体比例都对成膜的性能有直接的影响。成膜的最佳条件是成膜温度在80℃,乳化剂用量为4%(质量分数),核壳比1∶1,交联单体的用量10%为(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