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发酵豆制品中γ-氨基丁酸含量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Berthelot显色反应快速测定了发酵豆制品试样中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分析发现各类发酵豆制品中GABA含量丰富,不同品种之间差异显著。结果表明腐乳卤汁和坯体GA—BA的平均含量最高,分别为122.57mg/100mL和73.52mg/100g,青方腐乳中GABA含量总体高于白方腐乳和红方腐乳,腐乳卤汁中GABA含量总体高于腐乳坯体中GABA含量。  相似文献   

2.
选择全国不同地区生产的61种传统发酵豆制品(包括豆豉、腐乳、豆酱和酱油),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柱前衍生测定其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研究表明,中国传统发酵豆制品富含GABA,从所试样品来看,腐乳样品GABA平均含量最高,为277.26mg/100g干重,含量最高的样品达1 159.46 mg/100g干重。所试豆豉、豆酱和酱油中平均GABA含量分别为116.81 mg/100g干重、68.81mg/100g干重和141.51mg/100mL。同一种类不同品牌发酵豆制品中GABA含量存在较大差异,这与发酵豆制品的不同生产工艺相关。通过工艺改进,可望富集GABA,生产富含GABA的功能性发酵豆制品。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腐乳、豆酱和豆豉3类豆制品中生物胺含量, 初步了解发酵豆制品中生物胺存在情况。方法 参照GB 5009.20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生物胺的测定》,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6种腐乳、3种豆酱、6种豆豉中的生物胺含量。结果 腐乳中的生物胺含量明显超出另两类, 其总生物胺平均含量达472.35 mg/kg; 豆酱略高于豆豉, 分别为196.77 mg/kg和171.46 mg/kg。腐乳、豆豉和豆酱样品中含量最高的生物胺均是酪胺, 腐乳样品中居其次的是腐胺, 豆豉和豆酱样品中是章鱼胺, 3种品种样品亚精胺和精胺含量均较少。结论 从整体而言, 3类发酵豆制品生物胺含量在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4.
几种发酵豆制品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初步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HPLC法分析了-γ氨基丁酸(GABA)在几种发酵大豆制品中的生成情况,结果表明,传统发酵豆制品中存在大量的GABA,其原料及菌种、工艺不同,GABA的含量差别很大。指出通过筛选不同的微生物菌株,可望实现发酵豆制品高产GABA,为发酵豆制品成为获得GABA的新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以纸层析法测定发酵液中γ-氨基丁酸含量,考察了发酵时间、温度、初始p H、缓冲体系以及磷酸吡哆醛和VB6对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DY-1发酵脱脂小麦胚芽累积γ-氨基丁酸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了γ-氨基丁酸累积的发酵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发酵时间对γ-氨基丁酸的累积有显著影响,γ-氨基丁酸累积的最适条件为发酵时间24 h,起始p H 5.0、VB6浓度0.2 mmol/L,在此条件下利用纸层析法测得发酵液中γ-氨基丁酸含量为0.954 mg/m L,进一步利用氨基酸分析得到γ-氨基丁酸含量为0.402mg/m L。经乳酸菌发酵后,麦胚中γ-氨基丁酸含量提高了3.4倍。  相似文献   

6.
腐乳是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发酵豆制品,按照后酵添加辅料的不同可分为红方、白方和青方腐乳等类型。本文研究了腐乳前发酵和盐腌过程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变化规律,并对红方、白方和青方腐乳后酵过程中GABA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期望挖掘腐乳生产过程中GABA形成规律,为改进腐乳生产工艺富集GABA奠定基础。结果表明,GABA含量在前发酵过程明显上升,盐腌导致其含量降低。红方和青方腐乳后酵过程GABA含量先增后降,后酵45d时达最大值;白方腐乳后酵过程中GABA含量基本呈增长趋势;显示后酵不同辅料的添加影响腐乳GABA含量。  相似文献   

7.
发酵豆制品主要包括腐乳、豆豉、酱油和豆酱等,豆制品在发酵过程中容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多种潜在有毒代谢物,其中生物胺(biogenic amines,BAs)是影响发酵豆制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风险因子之一。过量食用含BAs的食物会引起中毒,但目前国内没有发酵豆制品统一的BAs限量标准。该文对发酵豆制品中BAs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以及控制方法进行综述,旨在通过优化发酵豆制品的生产工艺控制BAs的形成,提高发酵豆制品的质量,推动我国发酵豆制品健康和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传统发酵豆制品主要包括腐乳、豆豉、豆酱和酱油等。 与未发酵豆制品相比,传统发酵豆制品在发酵过程中产生新的功能性 物质,不仅风味独特、易于消化吸收,而且在营养保健等方面更具优势。 该文从传统发酵豆制品的营养功能成分、活性以及发酵豆制 品食用安全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促进深入研究发酵豆制品中活性物质种类与结构,并为发酵豆制品生产工艺优化和食用安全提供 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γ-氨基丁酸(GABA)的生理学功能、合成途径、研究现状,并对在发酵豆制品中GABA的研究作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发酵豆制品以其富含营养、易于消化、风味独特的特点在亚洲市场上颇受欢迎,但其中的腐乳、豆豉和豆酱等产品很容易出现白点。白点是由酪氨酸为主的过饱和氨基酸结晶形成,难以根除,严重影响了产品质量和销售。该文综述了发酵豆制品中白点的组成及形成机理,探讨了发酵豆制品在前发酵工艺和后发酵工艺中对白点的防治措施,展望未来发酵豆制品行业中解决白点问题的关键点,以期为发酵豆制品的生产工艺优化和发酵豆制品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从81株分离自新疆地区传统酸马奶中的乳杆菌中筛选到瑞士乳杆菌(L. helveticus)ND01.以该菌发酵1l%脱脂乳,测定其不同发酵时间的ACE抑制活性、游离氨基氮、γ-氨基丁酸(GABA)、pH值、OD值和滴定酸度.测定结果表明:37℃发酵24 h,发酵乳的ACE抑制活性最大值为67.18%;发酵至30h,γ-氨基丁酸的最大含量为165.11 mg/L;该菌株在pH 3.50条件下生长特性良好,具有较强的蛋白分解能力,为开发降血压乳制品提供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杨叶  陈野  罗垠  李秀明  郑晓晨 《食品科学》2011,32(9):246-250
米糠经双螺杆挤压机挤压处理后作为原料,以米曲霉为菌种,采用液体和固体两种发酵方法生产γ-氨基丁酸(GABA),研究米糠挤压处理工艺对GABA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米糠经不同挤压条件处理后进行发酵生产,其产物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也不同。米糠的最适挤压处理条件为:物料米糠含水率20%、螺杆转速200r/min、挤压温度150℃,使用该条件处理得到的米糠进行发酵生产γ-氨基丁酸,液体发酵产物中γ-氨基丁酸含量为118.6mg/100g,固体发酵产物所得γ-氨基丁酸含量为121.1mg/100g。  相似文献   

13.
传统发酵豆制品中丙烯酰胺检测的HPLC-MS方法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PLC-MS法检测中国传统发酵豆制品中丙烯酰胺含量。以ACQUITY UPLC C18色谱柱(210 mm×20 mm,1.7μm)为分离柱,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和甲醇(体积比为99∶1),采用电喷雾正离子MRM模式检测和内标法定量(丙烯酰胺m/z:72.2∶55.0;内标13C3-丙烯酰胺m/z:74.79∶58.0)。该方法在0.01~1μg/mL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2 425),腐乳、豆豉以及豆酱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6.6%、91.7%和85.0%,RSD≦10%(n=5)。该方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合于传统发酵豆制品中丙烯酰胺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4.
以新鲜米糠为原料,加入乳酸菌进行发酵生产米糠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GABA),对发酵条件进行研究。探讨了在不同的发酵温度、发酵时间、乳酸菌添加量和嗜热链球菌S1和保加利亚乳杆菌L1比例对米糠发酵液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择四因素三水平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工艺参数。结果表明,乳酸菌添加量3%、发酵温度48℃、嗜热链球菌S1∶保加利亚乳杆菌L1=1∶2、发酵时间24 h。在此条件下γ-氨基丁酸含量为320.61 mg/100 g。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化糙米发酵工艺,以提高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等营养物质含量。方法:以黄色糙米为原料,添加酵母菌,经发酵产黄色糙米酵素。以GABA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发酵条件。结果:黄糙米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接种量2%、培养时间40 h、培养温度32℃,该条件下GABA含量为0.456 mg·mL-1。结论:优化后的发酵条件后可为糙米酵素的生产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维生素B1、维生素段和氨基酸营养元素的测定,分析糙米酵素发酵前后营养物质的变化,并与目前市面上的糙米酵素产品进行综合比较.结果显示:糙米酵素发酵前与发酵后相比,干物质、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减少,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γ-氨基丁酸含量增加.对产品综合比较,相同质量的糙米酵素产品,固态糙米酵素的营养价值高于液态糙米酵素.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传统的发酵豆制品是以富含植物蛋白的大豆、豆粕等为主要原料,通过发酵微生物酶的作用,发酵水解生成多种氨基酸、各种糖及多种小分子化合物,在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形成的各种发酵制品,包括腐乳、豆豉、豆酱、酱油等。传统发酵豆制品具有独特的风味、丰富的营养和保健功能深受大众喜爱。然而,传统发酵豆制品特殊的生产方式使在其原料加工、发酵生产、运输、贮藏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食用的安全性,因此发酵豆制品的食品安全性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从传统发酵豆制品的主要种类、产品风味及生产工艺特点,生产原料的安全性问题,发酵微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发酵代谢产物的安全性问题等方面对传统发酵豆的生产过程及其产物的安全控制因素的现状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发酵豆制品生产安全控制的改进措施,旨在为相关企业生产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水豆豉、黑豆豉、豆瓣酱及腐乳等贵州主要发酵豆制品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方法,测定其各生产阶段的丙烯酰胺含量。结果表明,在发酵前的热处理环节中,均无丙烯酰胺形成;但发酵开始,随着发酵过程的延伸,丙烯酰胺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到发酵结束时,黑豆豉、水豆豉、豆瓣酱及腐乳样品中丙烯酰胺含量分别达(15 040±191) μg/kg、(16 496±204)μg/kg、(16 821±45) μg/kg及(5 655±24) μg/kg,表明低温发酵的豆制品体系中会形成大量丙烯酰胺,存在一定食用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9.
碱地养生米营养丰富,米质优良,口感纯正,富含γ-氨基丁酸等功能因子.该文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度法测定了北大荒碱地养生米中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并与几种米样中测定的GABA含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北大荒养生米中GABA的含量为133.50mg/100g,远高于其他几种米样品,富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一种测定青稞中γ-氨基丁酸含量的方法,青稞样品中的γ-氨基丁酸与邻苯二甲醛进行衍生反应,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通过色谱柱分离,用外标法定量,最后得出样品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γ-氨基丁酸含量在0.1~1.0 m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103%,RSD为2.0%,此方法可以准确快速的检测青稞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