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园林假山的设计是在一定的空间内将假山的若干个组合单元度势布局,相宜构筑.<园冶·掇山>云:"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蹊径盘长,峰峦秀而古,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妙在得乎一人,雅从兼于半土."意思是说,假山的峰峦洞壑等奇妙胜景的多方安排,是否具有山林之妙,主要还是得之于设计者的一人之功;而假山的雅趣,还得从叠石中留土而来;留土方能植树,以得山林之趣,否则假山便会了无生趣.  相似文献   

2.
燕园的山     
<正>在造建筑工作室以推己及人的体验作为出发点和落脚处,希望在工作里保持一种慢工出细活的状态,保有对传统的感情,将人们生活的愿望进行细致而耐心的梳理,使之成为扎实的创造,成为指向美的建筑语言。清代戈裕良叠山遗存的假山作品,其一在苏州环秀山庄,其一在常熟燕园。今年夏天去看了燕园,黄石假山确实极其精妙。陈从周先生所说,"戈裕良的叠山技艺,皆有卓越成就,他总结前人叠山技术,创造了体形大,腹空,中构洞壑,涧谷的乾隆嘉庆年间作风的假  相似文献   

3.
贾珺 《中国园林》2007,23(2):71-73
掇山是北京私家造园的重要内容,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著名的假山实例,清代以来一些江南叠石名家也曾经在一些京城私园中留下自己的作品。掇山材料除了推崇湖石以外,主要大量使用青石或以土带石,可以表现出山麓山坡、悬崖峭壁、峰峦叠嶂、洞穴深邃、山涧峡谷、叠石花台等各种丰富的峰峦景色,手法雄健大气,不同于江南园林假山的柔美秀丽之风,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结合大量文献描述和现有实例,对北京私家园林的假山堆叠手法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燕园的山     
《Planning》2019,(10)
<正>在造建筑工作室以推己及人的体验作为出发点和落脚处,希望在工作里保持一种慢工出细活的状态,保有对传统的感情,将人们生活的愿望进行细致而耐心的梳理,使之成为扎实的创造,成为指向美的建筑语言。清代戈裕良叠山遗存的假山作品,其一在苏州环秀山庄,其一在常熟燕园。今年夏天去看了燕园,黄石假山确实极其精妙。陈从周先生所说,"戈裕良的叠山技艺,皆有卓越成就,他总结前人叠山技术,创造了体形大,腹空,中构洞壑,涧谷的乾隆嘉庆年间作风的假  相似文献   

5.
《园冶·掇山》篇总结的"有真为假,做假成真"是中国传统园林假山理法的核心要义,概括了从摹仿真山到通过提炼、概括、局部扩大来再现真山的创作方法。以戈裕良所掇环秀山庄假山为例,探讨其如何"有真为假",尽显太湖石造化之功的同时又写仿苏州大石山个性之美;并研究其如何在画论、画意引导下,"集零为整""以小见大",形成从整体贯穿到局部的生动气韵,最终在咫尺之地产生宛若自然甚至高于自然的山林之感。  相似文献   

6.
顾凯 《建筑学报》2021,(11):35-40
进入更广泛的历史语境探讨清乾隆时期镜清斋假山的营造思路,追溯至晚明江南的两种假山营造来源.在整体构思上,承续了17世纪前期张南垣所创的追求画意真山的"天然"假山;而在局部营造中,则采纳了16世纪后期盛行的追求胜景无穷的"人巧"假山.除镜清斋之外,在稍晚的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中也有显著表达,是清代假山发展高峰的体现.清末和1970年代对该假山的两次改造,未能很好理解原初的思路取向,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当初追求的山意.  相似文献   

7.
二、山石结体置石和掇山有如文章一道。作文有题,造景亦有景题。如果把一座假山园或完整的假山景看成一篇文章,则相当于章节逐一开展的山石景称为假山组合单元。就山景而言,组合单元包括峰、峦、岭、台、壁、岩、谷、壑、洞、坝等;就山石水景而言,包括泉、瀑、潭、溪、屿、矶、岸、汀、水岫等。整篇假山文章由这些组合单元按照起、承、转、合的章法组合而成。在一块单体山石不足以构成一个山体组合单元的情况下就需要掇合。尤如一个字一样,  相似文献   

8.
苏州留园为清·乾隆时官僚刘恕所有,经修葺,于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落成,取“竹色清寒”,波光澄碧”之意,名“寒碧山庄”。光绪年间官僚盛康重修,改名“留园”。该园为大型山水园,内有多组建筑,蔚为大观。这一座水陆结合的大型山水园,主景山在涵碧山房之北,山势不高,用湖石叠成。与西面副山成直角交会之势。留园假山主景立意乃取苏诗:“横看成岭侧成峰”之意,用叠山手法造成了空间两个方向的山林意趣,是两个山林意境的结合体。东西向的主山用湖石叠成,由远处观赏山峦起伏的轮廓——“远观山之势”。南北方  相似文献   

9.
一、假山外观效果园林建筑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鲜花,而假山是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无园不石",凡进园林一眼就能见到假山。假山是由湖石、黄石叠成的。山水是园林中的骨架,掇山叠石是创造这一骨架的手法之一,其关键是要有自然之理,才能得自然之趣,造型时要结合具体环境进行规划布局确定基本形式(池山、峭壁山、峰山、沿阜垒山、平山、深山、高山)、体量(大小高矮)、范围、纹理。这就要求在山石造型上强调大的山势,构图上要"疏而不散"。"展而大露"、"虚实穿插"、"相互掩映"、"大起不落",使其人于形而出于…  相似文献   

10.
明朝初年,燕王篡位后,明太祖之孙建文帝朱允炆逃出金陵,流亡四川。在重庆的建文遗迹,以及对这些遗迹的规划利用,与风景名胜配合,成为多姿多采的历史文化旅游线路。重庆是温泉众多的城市。除东南西北各有温泉外,在江北县境内还有统景温泉。都是自然风景优美,景区景点、名胜古迹多的地方。南温泉在长江之南,地处重庆市东南郊,距市中区约20公里。风景区因温泉涌出的位置,和花溪河流经之地而发展,有峰峦叠翠,松竹苍幽,溪水婉蜒,清波荡漾,集山、水、林、瀑、温泉、洞壑之胜。经过开发之后,复有寺庙、园林、亭榭、楼台、街市之观。花溪河自虎啸口流入南泉峡谷,本为溪沟细水,自1925年在下段溪沟出山处筑堤造坝,镇锁溪流,造成七里花溪,可以荡舟。清人赵熙有诗赞曰:“一棹沿源到石堤,山林依约鹧鸪啼。不知渔子能来否?强  相似文献   

11.
假山优劣之评判多依据古今书籍观点及现存假山遗迹,缺少对当代叠山匠人实践及观点的参考,故对叠山匠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方惠进行特约访谈.访谈中,方惠以其亲身经验就石与山的区别、假山的功能、计成与张南垣的叠山特点、土石山的优势、绘画与叠山的关系、能主之人等若干问题发表看法,阐释其自创叠山方法"取阴",并提出了辨别假...  相似文献   

12.
卜复鸣 《园林》2005,(3):22-23
叠石掇山,虽石无定形,但山有定法,所谓法者,就是指山的脉络气势,这与绘画中的画理是一样的,在凡功的叠山家无不以天然山水为蓝本,再参以画理之所示,外师造化,中发心源,才营造出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假山作品,在园林中堆叠假山,由于受占地面积和空间的限制,在假山的总体布局和造型设计上常常借鉴绘画中的“三远”原理,以在咫尺之内,表现千里之致。  相似文献   

13.
沈福煦 《园林》2001,(10):10-11
如今的园林叠山,似每况愈下,堆得好的少,差的多。有的假山,堆得杂乱而臃肿;有的则硬做出龙、虎之形,似是而非;有的不管湖石、黄石或花岗石,见石就堆,假山成了乱石堆。如此等等,难以入目。要堆好假山,首先须懂得假山艺术之所在。堆山之术,不同于建筑设计,可以用图纸来表述,然后按图施工,达到设计者原先之意图。叠山之艺,则在于  相似文献   

14.
峨眉山风景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距成都168公里,交通方便。它是我国佛教圣地之一,古有“三峨高出五岳、秀甲天下”之称。 一、峨眉山自然风景特点 壮丽奇特的地形地貌。它介于大凉山和邛崃山之间,受二者构造应力的影响发生了强烈褶皱、倒转和断裂,东部下降成峨眉平原,西部上升成岩壑错综巍峨高耸的峨眉山。从东到西,峰峦重叠,层次分明。东部低山区拔海550~1000米,山势宛若  相似文献   

15.
青州偶园.始于明代王府花园,康熙二十一年左右建假山.兴盛于康雍乾三朝,乾嘉之际部分成为公共园林.冯溥家族世守近三百年.流传沿革明确,是明末清初中国北方传统文人园的珍贵遗存。通过历史文献和现场调研究,偶园宅园格局风貌可基本复原。偶园假山“一邱一壑”,具有独特的北方山水空间意象.其掇山、叠石、理水、植树的具体手法具有明清之际“山子张”家族叠山技艺的典型特征,为我国园林假山珍品。冯溥与张然在北京营园活动的关系,使偶园成为中国造园史的重要例证。  相似文献   

16.
鲍沁星 《中国园林》2012,28(8):89-92
灵隐飞来峰是西湖第一山林,具有峰石林立、洞壑万千的独特风景,对于南宋临安皇家园林叠山有重要影响,同时它也是世界遗产西湖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价值至今尚未引起充分重视。探讨了灵隐飞来峰的由来、独特平地石山风景及其对园林叠山的影响,指出其文化反映的是自唐代以来兴起的中隐文化和以石为主的山林欣赏趣味的逐步成熟,是启发中国园林叠石为山的造园思路的重要源头之一。不但其佛教造像艺术非常重要,而且独特的风景园林文化遗产价值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7.
卜复鸣 《园林》2005,(9):20-21
堆叠假山和建造房屋一样,必须先做基础,即所谓的“立基”。首先按照预定设计的范围,开沟打桩。基脚的面积和深浅,则由假山山形的大小和轻重来决定。计成在《园冶》“立基”条中说:“假山之基,约大半在水中立起。先量项之高大,才定基之浅深。掇石须知占天,围土必然占地。最忌居中,便宜散漫。”所以园林假山的堆叠必须从设计出发,做到胸有成竹,意在笔先,先确定假山基础的位置、外形和深浅等,否则当假山的基础已出地面,再想改变假山的整体形状,增加高度或体量,就很困难了。  相似文献   

18.
假山史话     
邵忠 《园林》2006,(6):48-48
人们认为,在中国第一个以假山装点园圃的是西晋王道子。据说,王道子在会稽府中另辟东第,他别出心裁,以废乱石块堆砌成"山",取名"首阳山"。其实,远在西汉初期史书就有建造假山的记载。假山,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记载,可见早在三千年前就有人工堆山。而据史前记载,都是"聚土堆山",这是假山的雏形。汉代时,"宫内苑,聚土为山,十里九坂",已应用于建造园林。在此同期,粱孝王筑逸园,"园中有百灵山,山有肤寸石、落猿岩、栖龙岫",这是从聚土为山,发展到叠石为山,是假山形成并发展的初期例证。秦始皇建阿房宫,"东西二百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明末中国造园专著《园冶》中掇山篇的分类,并探求了其如此行为之目的及动机,挖掘如此方法之思路。计成对于假山之分类采用了2套体系:一者以假山所在之环境分类,即"宜";另一为所构成假山本体之各个器官部分,即"体"。如此分类,可体现作者独特思路:一方面展现了作者立足于实际营造,利用深厚的实际营造设计经验反哺理论;另一方面可使得掇山的重点更加全面的被点明,而不会有偏颇之虞。  相似文献   

20.
乐志  夏钰颉 《风景园林》2022,29(9):121-127
学术界对园林假山营造应有真山之境这一观点已达成共识。但叠山布局的既有研究,主要着重于假山的造型和对空间的分割作用,并以较大尺度造园为主,而对空间局促、较小尺度园林中的石假山,则缺少结合造园布局来营造真山境界的相关成果。结合文献研究、实例分析和对叠山匠师作品的总结,探讨基于真山境界的假山相地、基地改造、叠山布局、其他造景要素的配合四方面内容,并得到4个结论:1)相地应从观赏假山主景的主观赏点出发;2)基地改造应以“渐入山中”为基准,以“物在山中”为标准,结合“游在山中”的路径规划,最终达成“山外有山”的调整目的;3)假山营造中,应注意展现真山之高、深、广三维尺度的不同布局技法;4)其他造景要素与假山的协调,不仅须符合“如在山中”的基本原则,还应有效弥补叠山的不足。围绕“真山境界”这一主题探讨造园布局相关问题,加深了对传统造园叠山技艺的系统性理解,可为假山遗产保护和造园实操应用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