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给体的光致发光量子效率、受体的消光系数及给体的发射谱与受体的吸收光谱的重叠程度,这3个因素对给体与受体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有重要影响,这对于扩大材料的选择范围,实现有机电致发光的全色显示有重要启示。研究发现在Alq3中掺杂DCM制得的器件很好地满足了这3个条件。本文从F rster能量传递的3个影响因素出发,对Alq3/DCM、TPD/Alq3等不同掺杂体系的光致发光、电致发光特性和能量传递效率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给体的光致发光量子效率、受体的消光系数及给体的发射谱与受体的吸收光谱的重叠程度,这3个因素对给体与受体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有重要影响,这对于扩大材料的选择范围,实现有机电致发光的全色显示有重要启示.研究发现在Alq3中掺杂DCM制得的器件很好地满足了这3个条件.本文从F(o)rster能量传递的3个影响因素出发,对Alq3/DCM、TPD/Alq3等不同掺杂体系的光致发光、电致发光特性和能量传递效率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吴敬  刘彭义  张靖磊  侯林涛 《光电工程》2007,34(12):134-137
研究了高效磷光染料八乙基卟啉铂(PtOEP)掺杂于主体材料八羟基喹啉铝(Alq3)体系中PtOEP、Alq3之间的能量传输机制.分别以PtOEP掺杂和未掺杂的Alq3膜作为发光层制作有机发光器件(OLED),改变掺杂浓度,检测器件电致发光(EL)光谱的变化.经分析,在5%、10%、20%三种掺杂浓度中,10%掺杂浓度能量传递效果最好.通过对掺杂和未掺杂器件电流密度-电压、亮度-电压数据检测,计算外量子效率,在低电流密度(《7mA/cm2)驱动下掺杂器件外量子效率是未掺杂器件的5倍.  相似文献   

4.
2,4,5-三苯基咪唑(TPI)和1,3,5-三苯基吡唑啉(TPP)是具有强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性能的有机小分子,以TPI为能量传递给体,TPP为能量传递受体,采用再沉淀法制备出TPP掺杂的TPI纳米管.TPI和TPP形成的掺杂纳米管能够发生高效的能量传递,掺入很少的TPP就能对TPI的荧光造成明显淬灭.随着TPP掺入量的增加,能量传递给体TPI在374nm发射光的荧光寿命显著变短,表明TPI和TPP之间主要采用荧光其振能量传递机制.  相似文献   

5.
8-羟基喹啉铝的老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贵  刘云圻  朱道本 《功能材料》2002,33(2):142-144
8-羟基喹啉铝(Alq3)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电致发光材料,无论是从基础理论研究的观点来看,还是就其应用价值而言,均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综述了Alq3的老化机理,分析了影响Alq3老化的主要因素,并对防止Alq3老化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6.
以铱配合物蓝色磷光材料Firpic作为掺杂剂,制备了基于CBP为主体的蓝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结构为ITO/CuPc/FIrpic:CBP(x%)/BCP/Alq3/LiF/Al,其中x%为发光层主客体掺杂浓度.分别研究了主客体掺杂浓度和空穴阻挡层BCP的厚度对器件发光性能的影响,当掺杂浓度为8%时,主客体间的能量传转移最充分,器件的启亮电压为5V,器件在20V时的亮度为7122.25cd/m2.器件电致发光(EL)光谱出现明显的红移现象,为Alq3部分参与了发光,影响了发光的色纯度,改变BCP的厚度,可以调节载流子复合区域和器件发光的色度坐标,达到改善器件发光性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吴敬  刘彭义  张靖磊  侯林涛 《光电工程》2007,34(12):134-138
研究了高效磷光染料八乙基卟啉铂(PtOEP)掺杂于主体材料八羟基喹啉铝(A1q3)体系中PtOEP、A1q3之间的能量传输机制。分别以PtOEP掺杂和未掺杂的A1q3膜作为发光层制作有机发光器件(OLED),改变掺杂浓度,检测器件电致发光(EL)光谱的变化。经分析,在5%、10%、20%三种掺杂浓度中,10%掺杂浓度能量传递效果最好。通过对掺杂和未掺杂器件电流密度-电压、亮度-电压数据检测,计算外量子效率,在低电流密度(≤7mA/cm^2)驱动下掺杂器件外量子效率是未掺杂器件的5倍。  相似文献   

8.
三(8-羟基喹啉)铝(Alq3)发光性能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8-羟基喹啉)铝(Alq3)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础材料.本文评述了如何通过分子的化学修饰和聚集态结构的改变来调控其发光光谱,提高发光效率.这将为开发高性能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9.
郜军  华玉林 《功能材料》1994,25(5):406-411
将具有薄膜电致发光(TFEL)性能的有机络合染料8-羟基喹啉铝(Alq3)掺以染料罗丹明6G(R6G),用真空热蒸发的方法获得了峰值波长575nm的黄色直流电致发光(EL)。通过对不同掺杂浓度的粉末,溶液,薄膜样品及电致发光器件的光谱及寿命测量和对比,证实了能量传递的存在并初步探讨了可能的途径。同时发现掺杂器件EL谱的形状随驱动电压升高发生明显的改变,基质(Alq3)的发射(相对于掺杂剂R6G的发射)明显增强,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作了分析,并由此讨论了有机掺杂TFEL中复合,发射区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天乐  李晓  李文连 《功能材料》2012,43(22):3171-3174
合成了一种红荧烯的衍生物,2-甲酰基红荧烯作为一种红光掺杂剂,掺杂在N,N-diphenyl-N,N-bis 1-naphthyl–1,1-biphenyl-4,4-diamine(NPB)中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发射峰位于598nm,电流效率为2.1cd/A。用这个红光掺杂系统制备了一个白光电致发光器件,在白光器件中,2-甲酰基红荧烯,八-羟基喹啉铝(Alq3),以及NPB分别组成了白光中的红、绿以及蓝的发光成分,获得了一个白光器件,该器件显色指数高达89.8,在11V时,色坐标达(0.33,0.33),最大亮度为5000cd/m2以及最大发光效率为4.7cd/A。这些性能参数表明这个白光器件具有潜在的照明应用。另外,还讨论了器件的结构设计以及电致发光过程及机理。  相似文献   

11.
张俊萍  王华  张存  宋春丽  李娟  郝玉英  周禾丰  许并社 《功能材料》2011,42(Z4):738-740,743
以有机电致发光材料-8-羟基喹啉铝(Alq3)为研究对象,在其表面包覆SiO2来改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材料界面,从而延长器件寿命.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光致发光光谱、热重分析分别对产物的形貌、发光性能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借助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产物的薄膜进行了微观分析,分别以Alq3和包覆了SiO2的Alq...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10余年对小分子和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中,由于器件三线态激子能量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使器件的内量子效率存在25%的理论极限,大大限制了其发光效率。为突破这一理论极限,在小分子主体材料中掺杂磷光染料制成电致磷光器件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磷光染料的掺杂可以充分利用单线态和三线态激子,理论上器件的内量子效率可以达到100%。本文针对有机小分子电致磷光器件的发展、发光机理以及主客体分子间的能量传递等方面作了简明的讨论,指出了在器件设计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基于N-苯基咔唑的红色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合成了一种N-苯基咔唑的衍生物:3-2-(3,3-二腈基亚甲基-5,5-二甲基-1-环己烯基)乙烯基-N-苯基-咔唑(PNCa-2CN).PNCa-2CN的甲醇溶液光致发光光谱和固体膜光致发光光谱峰值分别位于598nm和660nm.以PNCa-2CN作为红色发光材料掺杂在Alq3中,制备了结构为ITO/NPB/Alq3:PNCa-2CN(5%)/Alq3/Mg:Ag/Ag的具有较高发光效率的红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的发光峰值为600nm,在外加20V直流电压时达到2372cd·m-2的发光亮度,100mA·cm-2和20mA·cm-2其亮度分别为323cd·m-2和64cd·m-2,器件最大流明效率达到1.3lm·W-1.  相似文献   

14.
李璐  于军胜  黎威志  林慧  李青  蒋亚东 《材料导报》2007,21(12):121-123,126
采用对主体材料8-hydroxyquinoline aluminum(Alq3)掺杂的方法,通过对3种小分子荧光染料Dimetb-ylquinacridone(DMQA)、4-(Dicyanomethylene)-2-t-butyl-6-(1,1,7,7-tetramethyljulolidyl-9-enyl)-4H-pyran(DCJTB)、5,6,1l,12-tetraphenylnaphthacene(Rubrene)的研究,比较了其光致发光光谱和吸收光谱,利用Rorster能量传递(ET)理论和直接载流子俘获(DCT)理论对这3种材料作为掺杂染料的类型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3种荧光染料同时具有F6rsterET类型和DCT类型掺杂剂的性质,并不只是一种单一类型的掺杂染料,由此推测大多数掺杂染料可能应同时属于此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5.
通过两种不同红光磷光染料6%的PtOEP与7%的(btfmp)2Ir(acac)共掺同一基质中作为发光层,使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全面得到改善,共掺器件的最大效率达到了3.2cd/A,而单一染料6%的PtOEP或7%的(btfmp)2Ir(acac)掺杂器件的效率分别为1.8cd/A和2.9cd/A,另外,共掺杂器件表现出了更低的驱动电压,其效率在大电流下的衰降程度也大大降低,这些改善应归功于提高了发光层中总的掺杂浓度而没有引起相应高的浓度淬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离子注入缺陷局域掺杂的高效率硅pn结发光二极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硼离子注入n型硅片制备出硅pn结发光二极管,系统研究了硼离子的注入剂量、能量、以及温度等条件对硅pn结电致发光效率的影响。随着注入的B原子浓度的提高,硅pn结二极管的电致发光效率显著增强,在B原子浓度接近2倍于退火温度下的固溶度时,室温下的电致发光效率达到最大值0.12%,比传统的硅pn结发光二极管增强了2-3个数量级。在低温电致发光光谱中,发现了两个来自局部掺杂缺陷的束缚激子发光峰。随着温度的升高,束缚激子的发光峰出现温度猝灭,束缚激子离化为自由电子和空穴,增加了硅带间自由激子复合的发光效率,从而使电致发光呈现随温度增加而增强的反常温度效应。  相似文献   

17.
杨斌  王倩  张约品  夏海平 《功能材料》2015,(6):6091-6094,6101
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Dy3+/Tb3+掺杂的高钆镥氟氧化物闪烁玻璃样品,测试分析了其吸收光谱、激发与发射光谱及衰减曲线等。研究了Dy3+和Tb3+离子浓度增加对Tb3+离子发光的影响以及Dy3+离子的浓度猝灭效应;通过IH理论模型分析了Dy3+和Tb3+离子的能量传递方式和能量传递效率。结果表明Dy3+离子对Tb3+离子发光具有敏化作用,随着Dy3+离子浓度增加敏化作用增强,但是当Dy3+离子的浓度达到2%(摩尔分数)以上时,随着Dy3+离子浓度的增加,Tb3+离子的发光强度降低;Dy3+和Tb3+离子的能量传递方式为无辐射能量传递方式,且能量传递效率可以达到60%以上。  相似文献   

18.
首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蓝色电致发光材料-联苯乙烯衍生物,4,4′-双[2,2(2-萘基,苯基)]苯乙烯基)-1,1‘-联苯(NPVBi),由于材料有较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使它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制备了结构为ITO/TPD/NPVBi/Alq/LiF/Al的电致发光器件,研究了其电致发光性质,得到了色纯度较好的蓝色发光,特别是器件在不同的工作电流下,色坐标基本不变,色度相当稳定,研究表明NPVBi有望成为一种良好的蓝色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19.
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是获得全色器件的基础。制备了一种具有双掺杂发射层的白光OLED器件,其结构为ITO/CuPc/NPB/ADN:TBP以ALQ:DCJTB/ALQ,Mg:Ag,将2,5,8,11-tetra-tertbutylperylen-e(TBPe)掺杂到蓝光主体材料ADN中作为蓝色发光层,4-(dicyanome-thylene)-2-t-butyl-6-(1,1,7,7tetramethyljul-olidyl-9-enyl)-4H-pyran(DCJTB)掺杂到AIQ中作为红色发光层,通过实验结果对比,研究了TBPe以及DCJTB的掺杂浓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当TBPe浓度为3%(质量分数),DCJTB浓度为1.8%(质量分数),时,获得的白光器件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20.
钟建  成建波  陈文彬  杨刚  蒋泉  张磊  林慧 《光电工程》2006,33(9):128-132
采用真空热蒸镀方法,制备了四种多层结构OLED器件,其结构为:ITO/CuPc(20nm)/α-NPD(60nm)/Alq3(40nm):C545T(X%)/Alq3(20nm)/LiF(10nm)/Al(100nm),其中X%为发光层掺杂浓度,实验中分别取1%、2%、3%、4%,都获得了性能稳定的绿色OLED器件。从实验结果分析可知:绿色OLED器件的电流-电压(I-V)特性曲线,亮度-电压(L-V)曲线,亮度-电流(L-I)曲线及效率等光电性能随着掺杂浓度的变化而随之改变。从其中总结规律,对OLED器件制作工艺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