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采用缓粘结预应力筋的新型抗拔桩,对该新型抗拔桩的施工工艺进行了总结,并且通过现场试验对比分析了无粘结预应力抗拔桩和缓粘结预应力抗拔桩的荷载变形特性、受力机理和桩身裂缝分布。试验结果表明:缓粘结预应力抗拔桩的单桩承载力比无粘结预应力抗拔桩提高了3.7%~26.7%,并且其顶部位移满足一般建筑物的抗浮要求;无粘结预应力抗拔桩在试验过程中桩身整体先处于受拉状态,当荷载大于预应力时,抗拔桩从下部桩身开始呈现受压状态,缓粘结预应力抗拔桩在试验过程中桩身整体处于受拉状态,并且下部桩身为主要受力部位,抗拔桩受力效果较好;两种试桩在试验过程中桩身未出现裂缝;与无粘结预应力抗拔桩相比,缓粘结预应力抗拔桩有更好的整体性,能够有效防止由于钢绞线变形导致抗拔桩与承台锚固部位产生裂缝,保证桩顶钢绞线与外部隔离,防止钢绞线产生锈蚀。  相似文献   

2.
大跨度井字梁结构采用缓粘结预应力技术,通过预应力结构设计合理地利用预应力钢筋线型,有效地解决在井字梁挠度变形及裂缝宽度的问题。同时结合双向预应力钢绞线的施工难点,着重阐述预应力筋定位、预应力筋张拉顺序和张拉应力控制中的施工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3.
李树云 《建筑技术》1992,13(6):372-373
在许多后张拉预应力工程中,采用单股钢绞线具有经济、实用等优点,因此其用量逐年增加,但若防腐处理不当,有时会发生事故。钢绞线一旦腐蚀,不仅维修不便,且费用很高。 1985年美国后张拉协会PTI规范对无粘结预应力单股钢绞线订出了防腐标准,如能遵守该标准,许多钢绞线腐蚀可以避免。  相似文献   

4.
陈明远  冯明源  胡前进 《建筑技术》1999,30(12):848-849
80年代以来,预应力材料从冷拉Ⅱ、Ⅲ级钢筋、冷拔低碳钢丝发展到高强钢丝和钢绞线;预应力锚具相继开发了XM、QM、OVM等体系;张拉设备逐步完善;预应力技术不断发展,形成了后张预应力成套技术、无粘结预应力成套技术等。现代预应力技术从单个构件发展到整体结...  相似文献   

5.
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与混凝土粘结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锚固性能关系到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受力,通过对8个试件的拉拔试验,研究了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锚固性能,测得了钢绞线拉力与滑移量之间的关系曲线。试验证明,缓粘结钢绞线外包护套的横肋高度直接影响到缓粘结钢绞线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性能,横肋越高,钢绞线从混凝土试件中拔出的拉拔力越大,粘结性能越好。试验结果对缓粘结钢绞线的制作和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尚仁杰  田钧元  杨潇 《建筑结构》2020,50(2):56-60,66
为研究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与混凝土之间粘结性能,对3根截面尺寸相同、普通钢筋配筋相同、预应力不同的混凝土梁进行了试验研究,重点研究了不张拉、不锚固钢绞线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荷载-位移关系、裂缝分布规律、最大裂缝宽度随荷载的变化规律、钢绞线内的应力大小、钢绞线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等,与不配预应力筋的普通钢筋混凝土梁和配筋相同的普通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力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表明,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与混凝土之间有良好的粘结性,粘结强度与混凝土咬合处剪切破坏强度相吻合;利用粘结作用和一定传递长度,不张拉、不锚固钢绞线预应力可以达到1 100MPa以上,考虑承载力检验系数后钢绞线应力设计值可取800MPa;不张拉、不锚固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弯曲裂缝分布与普通预应力混凝土梁基本相同,破坏时端部产生的钢绞线滑动引起沿钢绞线方向的裂缝,进一步证明粘结破坏是混凝土的剪切破坏而非粘合剂破坏。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五种不同情况下的环氧喷涂钢绞线张拉强度对比试验分析,研究环氧喷涂钢绞线表面油脂对其与水泥砂浆握裹力的影响。经过试验研究表明:环氧喷涂钢绞线表面油脂对其水泥砂浆握裹力有一定影响,表面油脂较多的钢绞线握裹力较差,而表面油脂清洗干净的钢绞线握裹力较好;在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的实际过程中,应该将环氧钢绞线表面油脂清洗干净,以免影响无粘结预应力的张拉性能。  相似文献   

8.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预应力钢绞线的锚固是梁建立预应力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某中学食堂活动用房的预应力屋面梁张拉锚固失效的分析 ,提出了加固方法和构造处理措施 ,并对预应力混凝土梁张拉锚固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 ,实践证明本文的处理措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9)
随着预应力技术的发展,预应力损失值的计算问题成为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重要课题。国内外众多学者对预应力损失进行了大量试验及理论研究,并提出了很多相关理论和计算公式。本文以某办公楼无粘结预应力楼板工程为背景,对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的预应力进行了从预应力钢绞线张拉到正常使用近三年的现场长期跟踪监测,意在探求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预应力损失随时间变化的全过程,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全过程健康评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张志宏  刘修刚 《山西建筑》2010,36(34):124-125
从施工技术方面介绍了45m直径原煤仓工程筒仓无粘结预应力施工情况和施工体会,重点对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锚具等加工,预应力钢绞线铺设、张拉作了阐述,从而为推广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指出预应力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桥梁建设和加固过程之中,从体外预应力、有粘结预应力、高强复合纤维预应力三个方面阐述了预应力在桥梁加固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体外预应力、有粘结预应力的设计原理、方法、施工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直线布筋的12根缓粘结钢绞线和不同转角的15根缓粘结钢绞线的张拉试验研究,测得每根钢绞线的摩擦损失大小,根据钢绞线长度和转角大小,计算出在给定缓粘结剂配方下,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摩阻系数κ、μ的大小和离散程度,为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林敏 《江苏建筑》2012,(5):50-51,78
文章提出了有粘结体外预应力的基本概念,该体系分为体外预应力和喷注复合砂浆两个施工阶段并最终形成有粘结体系。文中主要讨论了有粘结体外预应力加固体系的施工工艺和施工关键技术,详细分析了体外筋张拉施工时的控制措施及在张拉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14.
韩敏  韦子牛  李青松 《江苏建筑》2012,(4):40-41,77
为了研究横向预应力张拉技术在工程加固中的应用,通过在某住宅T形板加固工程的应用,研究了对被加固结构采用横向张拉施加预应力的原理,以及实现加固目标的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与实践表明,采用横向张拉预应力加固技术,锚固和节点处理简单,设备要求低,施工方法简便;便于在加固现场的应用,特别适用于一些中小构件的加固。加固后结构能够满足安全性和耐久性要求,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穆昀  何文凯 《城市建筑》2014,(15):307-307
后张法预应力是一项现代施工技术,具有张拉设备简单、不需要永久性张拉台座、效率高的优点,在市政桥梁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文章则以市政工程桥梁实例解析后张法预应力的施工流程,以期为今后的桥梁工程施工提供技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杨宗放  孟少平 《建筑技术》1997,28(3):161-163
现代预应力技术在我国取得很大进展,为做好推广工作,应在优选结构方案,选用高强预应力钢材,拉裂控制,锚固区构造和施工工艺规范化等方面进一步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体外预应力技术,通过工程实例,探讨了体外预应力技术在桥梁加固维修中的应用,从施工放样、梁体钻孔、梁体凿毛打磨、钢板的粘贴锚固、体外预应力张拉等多方面提出施工质量控制措施,从而推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考虑腐蚀程度对钢绞线SN曲线斜率及指定应力幅下特征疲劳寿命的影响,将腐蚀程度作为协变量引入表征疲劳寿命的三参数Weibull模型,将疲劳寿命、应力幅及腐蚀程度统一在概率模型中,构建可以定量评价腐蚀影响的钢绞线疲劳寿命多参数Weibull模型。根据模型的物理含义给出参数取值的限制条件,推导模型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算法,进一步采用腐蚀钢绞线疲劳试验数据构建具有概率保证率的疲劳寿命随腐蚀程度与应力幅变化的空间曲面。研究表明:该多参数Weibull模型能够较好地评价腐蚀程度对钢绞线疲劳寿命的定量影响,钢绞线疲劳寿命随着腐蚀程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小,相对于应力幅而言腐蚀程度对钢绞线疲劳寿命的影响更显著。低应力幅条件下钢绞线疲劳寿命随腐蚀程度增大而降低更多,低应力幅时疲劳寿命对腐蚀更敏感。随着腐蚀程度的增加,指定疲劳寿命下的许用应力幅迅速降低。该多参数Weibull模型可为在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疲劳性能评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A. Blum  D. Chodorowska 《Thin》2007,45(10-11):834-839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and numerical calculations of thin-walled plate girders are presented. The objective of this investigation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prestressing technology based on weld shrinkage of fillet welds joining additional overlay plates welded in the area of the structure tension on their stability.  相似文献   

20.
The ACI 318‐14 building code requirements specify that the net tensile stresses of prestressing strands under service loads (Δfps ) shall be limited to 250 MPa for proper crack control of prestressed concrete (PC) members which are classified as Class C. However, as high‐strength prestressing strands with a tensile strength of 2,400 MPa have recently been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PC members, this requirement needs to be reviewed. In this study, experiments and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Δfps of PC members with the recently developed 2400 MPa strands, and in the test, the strain distributions, flexural crack widths, and stress change in bonded prestressed reinforcement were measured in detail according to the applied loads. In addition, the minimum magnitudes of effective prestress to satisfy the stress limitation of the net tensile stress of prestressing strands specified in the current design code were estimated using a nonlinear flexural analysis model, and a simplified design equation was proposed for a simple calculation of the Δfps at the design st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