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电能量计量计费系统的工程实现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广电集团肇庆分公司电能量计量计费系统的软硬件设计以及系统功能实现,该系统集电能量数据自动采集,自动统计,考核结算,线损管理地一体,并可与电力交易系统,电能量管理系统(EMS)以及电力调度MIS等实现数据交换,可通过Web网页发布电能量及其相关数据信息。  相似文献   

2.
电能量计量系统是为了适应电力商业化运营的需要,本着准确、可靠、安全的原则而建设的,它以电量采集统计和结算为主,并兼顾考核功能,如母线电量平衡、线损、网损、变损等的计算。在电能量系统中,基础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电量计量的可靠及准确,关系到系统的实用性。准确的电量数据能为各部门的分析统计提供可靠的依据,保证电力市场供、售、购电各方对电量计费的公正性,并为电力企业的商业化运营和电力市场提供决策依据。贵阳市北供电局电能量系统于2004年6月开始建设,系统运行半年多以来,逐渐发现当电表计量错误、运行方式改变等导致电量错计、漏计时,无从检测。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为提高供电企业管理自动化水平和运行管理效益、控制和降低电网线损、提高生产效率,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开发了DS3500电能量采集及管理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厂站电能量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时段存储,并实现母线电能量平衡计算、网损、线损、片损、变损及各种相关数据报表的输出、打印及Web发布。  相似文献   

4.
为了满足智能化电网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电力用户对用电质量要求的提高,呼和浩特供电局引入了电力营销智能费控系统。该系统具有远程功能、线损分析功能以及计量网络图等功能,使得电能量数据采集更加可靠。利用电能量信息采集与监控系统的远程控制功能,将采集终端采集到的电能表数据用于电费结算、线损分析等各项工作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网络方式的电能量采集终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云南电力电能量采集系统终端只有一个单通道的情况,提出增加网络采集通信方式,以提高电能量采集数据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经济性.为主站端准确分析线损、了解整个电网使用电量情况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线损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集成要充分考虑电力系统二次安全防护总体要求,加强电能量采集与线损分析系统考核管理,要具有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必须从完善电能量采集系统、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满足台以及线考核要求出发,在确保数据读取及时准确的情况下,划小目标责任管理的核算单位,不影响原应用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引入内部竞争机制,充分落实营销员工的责任制,电力线损管理信息系统对涉及线损管理工作各方面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从而达到人人肩负营销指标和层层负有管理责任的目的,系统整合的数据包括调度和营销管理的电能量采集系统以及调度EMS系统和营销MIS系统等,推行以营销综合指标为核心的电能量采集与线损分析系统管理,建立在自动化采集系统基础上的线损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以电能量采集与线损分析系统为基本单元的考核管理,数据真实性得到了保证。  相似文献   

7.
为适应电力市场发展改革及日常电能量采集统计、线损计算的需要.在供电公司建立一套稳定可靠的电能计量遥测系统已成为必然。佛山电能计量遥测系统规模大.实时性.安全性要求高,通道情况复杂。通过对主站和终端数据档案以及主站功能模块、数据报表的全面管理.使该系统实用化运行取得了良好效益.  相似文献   

8.
在电力体制改革的新时期下,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作为当前电力企业生产管理和未来电力市场的技术支持系统之一,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当前,全国各地的省网级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大多已相继建立起来了,地区级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也开始推广应用,铜仁供电局电能量采集管理系统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建立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电力企业内部存在多套不同的采集系统并行应用,造成数据以系统、部门为界限分离存储,数据共享不够.针对这一问题,介绍了电能量采集系统的构成及线损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模式,通过不同方案比选,确定内蒙古电力线损管理信息系统采用数据库级数据集成方案,配置1台PC服务器作为共享中间数据库服务器,不同的采集系统按照线损管理信息系统要求,将有关数据信息传送至中间数据库,利用中间数据库模式实现数据共享.线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集成后,提高了电网计量点的数据采集覆盖率和采集数据的正确率,提高了线损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基于电压过零点载波通信技术的电能表相位自动识别方式,结合电能量采集系统的电能表冻结数据的抄读,可以实现动态三相分相线损计算,提升电力公司线损管理和客户用电管理,丰富电能量采集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电力载波配变实时监测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江苏盱眙县供电公司电力载波配变实时监测管理系统的开发和研究.介绍利用现有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经济、实用的优势,实现中、低压数据统一采集,解决配电变压器的实时监测问题.从而实现配网供电质量和设备运行情况的在线分析,同时也为电能量远程集抄、负荷监测、线损计算分析和网络反窃电等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为加强电网线损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建立了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电网元件电能损耗计算、线损诊断分析及降损潜力分析模型,研发了基于J2EE架构的线损理论计算与诊断分析系统。该系统通过与EMS系统、SCADA系统、生产管理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统、营销管理系统、配网自动化系统以及营配数据集中管理系统的开放性接口设计,不仅实现了线损数据的自动抽取和高效合成,还实现了线损理论在线计算和线损诊断分析及降损潜力分析功能。该系统安全性高,可移植性强,为电网线损理论计算及精细化管理、电网经济运行、电网规划与节能改造提供科学决策工具,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唐寅生  李文云 《电网技术》2001,25(5):49-52,62
电力系统的无功潮流在安全电压约束下作优化方式运行是降低线损、提高电压质量和保证电压稳定运行的根本措施,只要在每个发电厂和变电站分别装一套作者提出的电力系统型无功电压调节控制装置就可实现无功潮流优化运行方式。文章介绍了此开发的经济压差优化功无潮流程度。用1999年6月5日500kV云南漫湾-草铺输电系统的实际运行数据计算比较了潮流和经济压差优化无功潮流,结果说明后者具有提高电压质量、降低线损和提高电压稳定储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新的数据处理方式的理论线损计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原始数据是否准确和齐备是影响线损计算准确性的关键因素。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已经能够得到比以前更多更精确的数据。利用这些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新的数据处理方式的理论线损计算方法。该方法充分地利用了现有所能得到的电网运行数据,对其重新进行整理,根据持续负荷曲线进行线损计算,得到更加精确可信的结果。通过与常规理论线损算法的比较和分析,以及在实际线路上得到的测试结果,说明所提算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配电损失是电力系统的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本文主要介绍一种通用配电损失计算程序设计方法,该方法可自动生成电力图形,为用户提供一种图文并茂的用户界面,可使程序具有较高柔性,无需修改程序就可适应电网上器件的更换及网络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对地区供电企业正在或将要进行的电力通信网容灾建设,提出了一种语音解决方案,核心是基于信息数据网(IP over OPTIC类型)用IP电话来实现第二汇聚点至所辖变电站和下级调度端的应急调度电话的组织方案,及第二汇聚点的调度交换系统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调度自动化系统主站端进行功率因数计算;电容器投切容量及统计分析;实时线 变损计算和实时无功优化计算等应用功能的开发。充分发挥和利用了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现有资源,使无功电压管理工作有了新进展,无功补偿设备得到了合理的分布,有载变压器得到了充分的利用。降低了线损率,提高了电压合格率。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基于营配调贯通的海量数据分析技术,采用电力大数据平台关键技术构建电网线损与窃电预警分析系统,实现线损的一体化计算、分析与展示。在线损计算结果的基础上,综合利用电网企业现有海量数据,通过采用Hadoop离线分布式计算、Spark内存计算等大数据技术对线损率异常线路或台区进行深度挖掘,识别出可能存在的窃电行为,为供电企业反窃电稽查提供窃电预警和数据支持服务,进一步提升供电企业的经营效益。本系统的构建为大数据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应用进行了验证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采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采用基于集群技术的设计思想,构建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采集前置服务器等系统架构,实现高可用的集中式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并从电力营销应用的角度,比较分析系统的采集率、投运率、线损率等指标情况,与分布式采集系统相比,集中式采集系统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并对系统的特色功能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了获取低压电力线信道的阻抗特性随频率、时间、接入位置等变化的特点,采用比值法的原理,自行设计阻抗测量电路,选取我国实行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典型台区,对9~500kHz窄带低压电力线信道的阻抗进行了大量的测量,并利用MATLAB对所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及特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9~500kHz频段内,阻抗随频率的升高呈上升趋势;不同接入点具有不同的阻抗特性;阻抗具有一定的时变性;阻抗受电网结构及负载类型、数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