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深基坑圆形支护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凡 《岩土工程学报》2006,28(Z1):1522-1524
某热轧带钢工程旋流沉淀池基坑深39.3 m,采用圆形地下连续墙作为支护结构,介绍了该地下连续墙设计方案,利用三维有限元对其受力和变形进行了分析。计算表明:分层逆作法施工内衬墙对地下连续墙的变形影响很大,没有内衬墙时地下连续墙变形增加一倍。分析表明:双向承压加直线段成承弯假设计算环向压力偏于安全。  相似文献   

2.
圆筒形结构由于其良好的受力特性,近年来已成为大深度地下空间开发中一种有效的基坑支护形式.圆形基坑的受力和变形不同于一般的方形或长条形基坑,规范中推荐的平面弹性抗力法无法考虑圆形基坑的空间效应,不适合于圆形深基坑的分析.提出采用三维m法分析圆形基坑支护结构的受力和变形.考虑地下连续墙接头削弱作用、垂直度误差、水下浇筑混凝...  相似文献   

3.
以某圆形深基坑围护结构为对象,通过现场实测数据与理论计算值的比对,对连续墙内力及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地下连续墙+内衬墙支护方式能很好抵抗连续墙侧向变形,墙体深层水平位移较小,变形主要发生在深层土体开挖阶段;连续墙内力及位移大小与开挖速度、内衬施工速度等因素有关;理论计算值与实测结果大致吻合,但由于围护结构受力与变形的复杂性,使得两者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圆形超深嵌岩地下连续墙支护深基坑开挖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涛  徐伟  郭慧光 《工业建筑》2004,(Z2):337-343
本文用Drucker-Prager模型和基于直接约束的接触算法模拟了圆形超深嵌岩地下连续墙支护深基坑开挖全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圆形地下连续墙的拱效应有效地减少了墙体的侧移;施工误差对结构受力和变形有重要影响;墙体嵌岩部分拉应力和压应力都很大.所得出的结论为嵌岩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优化和施工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有限元软件对上海市临近已建地铁10号线的吴中路项目基坑开挖进行二维数值模拟,主要分析计算了地下连续墙最大侧向位移及隧道变形,并对地下连续墙最大侧向位移及隧道变形监测值进行了研究。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表明,二维数值模拟分析模型可以较好地给出地下连续墙最大侧向位移及隧道变形规律;从基坑围护设计角度出发,通过数值模拟进一步分析了地下连续墙的插入比、被动区加固宽度对地连墙及隧道变形的影响,对于类似工程的基坑支护设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由于基坑开挖问题的复杂性,传统的分析方法在解决基坑支护结构变形方面存在着很多局限性,在深圳某连续墙支护基坑工程中,通过建立基坑体系二维有限元弹塑性分析模型,对开挖过程引起的基坑侧壁和地表变形以及塑性区范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坑开挖较浅时,主要荷载由地下连续墙承担,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大,横撑的约束作用逐渐加强,侧壁变形、塑性区范围、地表沉降范围均与基坑开挖深度相关。  相似文献   

7.
程保蕊 《市政技术》2022,(1):123-129
以天津地区环绕并紧贴既有思源道地铁车站的深大异形基坑工程为背景,对开挖过程中环形支撑、地下连续墙等支护结构以及基坑侧壁后部土体的变形和受力情况进行了全程监测.结果 表明:1)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随着开挖的进行而逐渐增大,且水平位移均指向基坑内侧;地下连续墙顶部的竖直位移变化规律为先沉降后隆起.2)环形支撑体系的构件轴力随...  相似文献   

8.
刘玉涛  徐伟 《建筑施工》2007,29(3):165-167
分析了圆形超深嵌岩地下连续墙支护的受力特点,指出圆形支护的空间效应有效地减小了支护的侧移和内力,分析模型中应考虑空间效应和横向剪切变形的影响;墙体嵌岩使侧移在墙底收敛,最大侧移深度上移;空间效应对几何误差和边界条件的非均匀性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9.
根据某钢厂一个圆形深基坑工程的监测实例,对圆形基坑开挖过程中地下连续墙侧向位移、土压力、孔隙水压力、地下连续墙钢筋应力、底板钢筋应力等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本工程中地下连续墙实测变形呈悬臂结构变形特征,与工程设计中常用的弹性地基梁比拟法所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从设计方法中对圆形围护结构"拱效应"的模拟,内衬作用的发挥以及地下连续墙槽段接头泥浆的影响等方面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可为同类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地下连续墙及配套内支撑支护是软土地基深基坑支护中的一种典型支护方式.在管廊施工等作业面较长的施工环境下,控制地下连续墙的支护参数对确保支护设计的经济合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基于工程实例,建立了三维有限元基坑模型,对三种不同的支护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 表明:立柱直径仅能控制立柱的水平方向变形;增加地下连续墙厚度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基坑的水平位移;而在C15~C30的范围内,增加内支撑的刚度能有效减小地层的变形值.通过实例基坑支护参数的计算分析,为深厚软土地区的长大基坑支护设计提供了有效参考,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已有的钢筋混凝土联肢剪力墙宏观数值计算模型在墙体单元和连梁单元连接处采用水平变形协调,即连梁单元的梁端转动与墙体单元水平刚性梁的转动变形相协调。然而,水平变形协调并不能反映墙体和连梁的实际变形协调条件。为此,提出了一种钢筋混凝土联肢剪力墙宏观数值计算模型,该模型中墙体单元为具有分布式剪切弹簧且考虑平面外自由度的三维宏观墙体单元模型,连梁单元为具有3个子单元串联的一维杆单元模型,墙体单元与连梁单元的连接采用竖向变形协调,即连梁单元的梁端转动与墙体单元边垂直杆元的变形相协调。并通过算例对其模拟的准确性进行校验。结果表明:采用竖向变形协调方式建立的计算模型能更加准确地模拟联肢剪力墙的力学行为,提出的钢筋混凝土联肢剪力墙宏观数值计算模型可用于三维的非线性分析,其中墙体单元能更好地模拟剪切变形和面外变形,连梁单元能够更好地模拟与墙肢的变形协调。  相似文献   

12.
三维块体系统非连续变形正分析模型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将非连续变形分析方法推广至三维,在一定的线性位移模式下,按最小势能原理建立三维块体非连续变形正分析模型,详细推导了荷载子矩阵,惯性子矩阵,位移约束子矩阵和接触子矩阵,给出了相应的公式和算例。  相似文献   

13.
为提升装配式建筑的抗震性能、提高其标准化程度,提出了竖向承重与水平抗侧相分离的组合结构体系(以下简称“可分体系”),以某六层办公楼工程为实例设计了可分体系的结构方案,并对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机理与传统刚接组合框架结构体系(以下简称“传统体系”)进行了对比研究。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en进行反应谱法设计,在此基础上采用自主开发的COMPONA-FIBER纤维模型非线性有限元程序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针对可分体系与传统体系的自振特性、弹塑性时程响应、结构整体破坏模式和关键构件受力特征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可分体系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呈现与传统体系完全不同的变形模式、受力特征和破坏模式;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可分体系的变形模式以弯曲变形为主,顶层层间位移角最大;在可分体系中框架梁均为简支,仅承受竖向荷载,内力基本不随地震动变化,可以实现标准化设计制作,剪力墙和柱底部受力最大,其中剪力墙承担了大部分基底剪力,相比传统体系,剪力墙的设置会放大可分体系的基底剪力;罕遇地震作用下可分体系的破坏主要集中于剪力墙,为弯曲破坏模式,其底部损伤最大。  相似文献   

14.
碎石土古滑坡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准确评价碎石土古滑坡稳定性,通过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现场工程地质调查与勘探以及室内外的物理力学试验,采用三维大变形弹塑性接触有限元算法、数理统计分析法和不平衡推力法,结合柘州岭碎石土古滑坡工程实例,运用碎石土边坡地下水管网状排泄系统理论,分析降雨作用下碎石土古滑坡的复活解体破坏过程,计算和分析该类型滑坡稳定性。同时,结合其他工程实例,对弹塑性接触有限元算法在碎石土滑坡稳定性分析中的适用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考虑降雨作用的大变形弹塑性接触有限元算法可以考虑滑坡体的空间效应,较好地反映碎石土古滑坡在降雨作用下所处的实际状态及其复活破坏过程;对于浅层、中深层碎石土滑坡和复活碎石土古滑坡,分别采用二维、三维小变形和三维大变形弹塑性接触有限元算法分析相应类型滑坡的稳定性,可以得到符合实际、令人满意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地评估型钢混凝土(SRC)剪力墙的抗震性能,对SRC剪力墙的破坏形态划分准则、性能状态划分方法及各性能状态的变形限值进行研究。基于收集的56片SRC剪力墙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结果,以剪跨比和弯剪比为控制参数,将SRC剪力墙划分为弯曲控制和剪切控制两类破坏形态,分别提出对应的划分准则。根据DBJ/T 15-151—2019《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将SRC剪力墙划分为7个抗震性能状态。依据试验中试件的骨架曲线,定义3个关键性能点,提出SRC剪力墙各性能状态的变形指标限值的确定方法。对56片剪力墙的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依据回归结果建立SRC剪力墙的变形指标限值体系,并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所给出的破坏形态划分方法能够较好地预测构件破坏形态,建立的SRC剪力墙变形指标限值体系的保证率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其中性能点1(无损坏)和性能点5(比较严重损坏)的失效概率均小于设定的最大失效概率(35%),性能点6(严重损坏)的失效概率为31%(弯曲控制)和41%(剪切控制)。  相似文献   

16.
A simple hand method is presented for the three-dimensional frequency analysis of buildings braced by frameworks, coupled shear walls, shear walls and cores. Lateral vibration is characterised by three types of deformation: the full-height ‘local’ bending of the individual columns/wall sections/shear walls/cores, the full-height ‘global’ bending of the frameworks/coupled shear walls,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the axial deformations of the columns/wall sections, and the shear deformation of the frameworks/coupled shear walls. Based on the stiffnesses associated with these three types of deformation, a closed formula is derived for calculation of the lateral frequencies. An analogy between bending and torsion is used to carry out the pure torsional frequency analysis. The coupling of the lateral and pure torsional modes is taken into account. The results of a comprehensive accuracy analysis covering 144 multi-storey structures demonstrate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finite element solution, the maximum difference being 7%. A worked example with step-by-step instructions shows the easy use of the method.  相似文献   

17.
对两边连接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和两边连接钢板剪力墙进行了拟静力试验,研究了组合剪力墙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分析了混凝土板对组合剪力墙承载力和耗能能力的影响。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析了两边连接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钢板剪力墙和组合剪力墙均表现出良好的延性;组合剪力墙中混凝土板的存在明显提高了其承载力和耗能能力,有效限制了钢板的平面外屈曲变形;在文中分析的参数范围内,当混凝土板厚度超过一定限值时能有效限制钢板的平面外变形,两边连接钢板 混凝土组合剪力墙的承载力主要与跨高比有关,随着跨高比的增加,组合剪力墙的承载力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8.
老车站纵向约束长度对换乘站基坑变形影响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到场地限制,新建的地铁车站紧靠老地铁车站,形成平行换乘。为了保证基坑开挖过程中既有车站的安全,用隔墙将新地铁车站长条形基坑分成小基坑间隔开挖。老地铁车站纵向有几百米长,而隔墙范围内的基坑开挖段只有几十米,开挖段车站结构的变形受到两侧纵向车站结构的影响。采用三维板壳有限元进行分析时,改变隔墙两侧老车站纵向约束长度,对该参数影响基坑变形的趋势和程度进行了敏感性分析,提出了推荐值。  相似文献   

19.
排桩在基坑支护、边坡抗滑和堤岸加固等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但实际工程中对承受横向荷载的排桩的受力变形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完善成熟的计算方法。本文结合一个排桩支护的基坑工程,进行了现场监测、室内试验、二维和三维有限元模拟以及弹性反力法m法计算。研究了排桩受力变形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并详细分析了排桩的桩身变形规律,对比二维和三维有限元模拟以及弹性反力法计算结果,分析了三维有限元模拟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为使高层建筑工程变形监测的监测数据能够更好地为建筑物的工程质量及安全运营提供可靠信息,本文对其监测数据分别利用二维模式、三维模式及Surfer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并将三雏动态可视化方法应用到形变监测数据处理中。通过分析研究,对变形监测数据处理方法提出一些建议,并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