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的精确性是相对的,而其模糊性是绝对的.语言的系统意义向外指意义转化的过程就是语言的模糊性向精确性转化的过程.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首先在理解法律语言系统意义基础上掌握其外指意义,然后用相应的目的语词语表达原语词语同等程度的模糊性,即遵守“模糊度对等“原则.运用模糊数学集合论的方法可以帮助译者找出与原文概念模糊度对等的译入语表达,从而提高法律翻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以利维(Levy)为代表的捷克学者关于风格变易的理论,从语言层面分析文学翻译中出现的译文风格与原文风格出现的偏离或变易,并指出风格变易的几种策略。认为风格是可以传译的,风格翻译是整个语际转换活动的组成部分,是衡量文学翻译质量的重要尺度。译者采取语言层面上的变易是为了更好的忠实原文风格和保存原作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3.
以利维(Levy)为代表的捷克学者关于风格变易的理论,从语言层面分析文学翻译中出现的译文风格与原文风格出现的偏离或变易,并指出风格变易的几种策略。认为风格是可以传译的,风格翻译是整个语际转换活动的组成部分,是衡量文学翻译质量的重要尺度。译者采取语言层面上的变易是为了更好的忠实原文风格和保存原作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身为作家和翻译家的余光中从自身创作和翻译实践出发对文学翻译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提倡文学翻译时采用变通手段,呼吁“以诗译诗”,再现原诗的音韵美和意象美,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翻译美学的相关理论不吻而合。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通过分析余光中所译诗歌,探讨其如何以变通手段以诗译诗,再现原诗的音形意之美,能够为普通译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学传播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创新。除了对原有的信息进行传递外,还应将原文中包含的审美效果传递出来,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到文中的相关内容。在此,从译者主体角度出发,对翻译美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做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6.
从翻译中的审美活动入手,探讨了将现代美学理论自觉地运用于翻译过程,使源语文本的审美品质基本对等地再现于译入语文本的问题。强调译者要充分了解英语与汉语思维、心理和文化的差异,清楚英汉语各自审美观的不同,洞悉原文的美学信息,发挥审美创造性,最大限度地传递源语文本的美学品质。  相似文献   

7.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不违背原作下,充分发挥本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及再创造,使译作展现出原作艺术美学效果的关键。译者主体性一直贯穿于整个文学翻译活动过程。本文将通过介绍译者身份地位转换及译者主体性含义,就王维东先生翻译的《格列佛游记》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浅论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所受的制约性和译者创造性叛逆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英汉语言结构差异,翻译时译者需摆脱原文的语言结构框架束缚,转换正反翻译视角,使译文与原文最大等值,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英汉翻译中的正反转换为避免翻译缺失,译者需变化思维角度,转换翻译视角,从"反"面表达原文信息,或反面表达向正面转换翻译等。正反转换翻译策略主要包括:肯定到否定转换,否定到肯定转换,由持中肯定到两端否定,应答性词语的肯否定逆向,以及意思相反或相对词语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文章尝试将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期待视野"引入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以英国著名童话作品《The Wind in the Willows》的三个中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童趣和跨文化交际两方面探讨在实现译者与原文、读者与译文之间视野融合的过程中,译者如何发挥主体性作用,根据儿童读者的期待视野调整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好的译文不仅要呈现原文内容,而且要再现原文风格。通过分析应用文和文学翻译具体实例,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原文语言特点,根据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翻译方法,力求再现原文文体风格。  相似文献   

11.
言语行为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中具有重要作用,准确地把握交际的言外行为是翻译技能的一个基本要素.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关注的焦点始终应是原作意图和译文读者,翻译不能仅仅停留在译文与原文在语言表层意义上的相等,而要使二者真正达到语用或功能上的对等.  相似文献   

12.
外语专业背景的翻译人员从事科技文献翻译受制于自身科技专业知识欠缺的局限,在学习科技专业基本知识的同时,应注意探索科技翻译与文学翻译的契合点.认为这个契合点就是美学的视角.在美学取向方面,科技翻译应注重简洁美、逻辑美、转义美.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形成离不开语言。因此,在翻译中,译者除忠于原文外,还应更好地把握特定的异域文化,加深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和领悟,才能准确有效地传词达意。从中西文化差异入手,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宗教信仰、文化表达等方面提出了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在翻译中应该采用一定的翻译策略,进行合理得体的文化转换,以提高源语的可译度。  相似文献   

14.
以译文忠于原文,译者地位次要为基础的传统翻译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译者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本文从译者的主体性及表现,也就是对翻译文本选择,文本理解阐释,翻译策略技巧取舍,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的创造性发挥等方面,阐述了译者的主导能动作用,并试图探讨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从而为研究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表现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汉语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及语用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汉语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其主要功能是信息功能和感召功能,所以公示语在使用中所体现的语用信息是公示语汉英翻译中的决定性因素.指出由于东西方语言文化的巨大差异,在翻译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公示语时,很难做到完全忠实,所以译者应跳出原文语义之形,在语用对等的层面上进行创译,使译本简明、得体而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针对英语中的模糊语言,运用以精确译精确、以精确译模糊、以模糊译精确和以模糊译模糊四种翻译手法,译者应在保证基本语义信息的完整传输的前提下,灵活处理模糊语言。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释了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论证了公示语翻译应遵循"译者为中心","适应选择"为导向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提出在公示语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将原文放在整体的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翻译,译者要置身于和谐的翻译生态系统中不断地在原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之间进行灵活地选择与适应,才能提高公示语的翻译水平,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门综合科目.翻译时,不仅要求译者忠实于原文,表达正确、完整,而且用词要优美,恰如其分.若译者只处于译技的层面,对翻译没有一种本质的认识,那么,在实践中往往成为原文语言的奴隶,不敢越雷池一步,难有自己的创造自由.这种束缚,正是源于译者本人缺乏对译事技巧的掌握.然而,要走出技的层面,进入翻译艺术的王国,在翻译本质所赋予的自由空间中有所作为,就需要对翻译之道有所探求领悟.为此,在翻译中,往往需要运用一些翻译技巧进行再创作,使之成为语言通顺、简炼,且优雅  相似文献   

19.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在译者感知体验原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译者的识解方式在翻译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产生翻译不确定性的主要理据。识解方式主要包括详略度、背景知识、视角和突显。详略程度的高低、背景知识的差异、视角的差异和突显焦点不同,译者对原文的识解会产生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了翻译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德里达创立的解构主义哲学开始于对在场的形而上学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解构主义翻译观用动态和发展的观点解读翻译研究的诸多问题.从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译文对文本意义的动态表现及译文对语言差异的体现三个方面,分析了德里达解构主义哲学观对翻译研究的影响,认为其在提升原文和译者地位,保持语言多样性和消除民族中心主义等方面能够提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