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芜湖市某污水处理厂现状(一期)规模10×104 m3/d,出水执行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本次二期工程将污水厂总规模扩容至20×104 m3/d,出水水质提标至地表水准Ⅳ类标准。二期扩建采用改良Bardenpho生物反应池+磁混凝高效沉淀池+反硝化深床滤池工艺;对一期厂区现状多模式AAO反应池进行内部挖潜,投加悬浮填料,以强化硝化反硝化效果。实际运行表明,出水水质可稳定达标。本工程总投资39 737.47万元,新增单位经营成本1.47元/m3。  相似文献   

2.
贵阳金百再生水厂设计规模为3.0×104m3/d,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就近作为麦架河河道生态补水。生化处理采用节地型生物膜技术,通过悬浮填料和高填充率的固定床结构,实现生物膜处理和生物过滤的双重作用,高效去除污染物,省去二沉池,节省占地面积。介绍了该厂的工艺流程、构筑物设计及设备配置情况,并对运行效果进行总结。自运行以来,出水水质稳定达标,COD、SS、氨氮、总氮、总磷去除率分别为89.4%、92.8%、96.3%、48.4%、90.9%;节地效果明显,吨水占地仅为0.36 m2/(m3·d-1);运行成本为0.56元/m3,与同等规模的传统活性污泥法污水厂的运行成本相近。  相似文献   

3.
在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江西省九江市两河全地下水质净化厂应运而生。作为江西省首座花园式概念全地下污水处理设施,设计规模3×104 m3/d,负责收集处理九江市濂溪区约10km2范围内的生活生产污水,出水水质需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标准,尾水最终排入长江。该净化厂污水处理构筑物均位于地下,地上设计运行管理用房及构思巧妙的景观公园。污水处理采用预处理+Bardenpho活性污泥法+高密度沉淀+反硝化深床滤池工艺,通水后各项出水指标均稳定达标。  相似文献   

4.
青岛李村河污水处理厂原设计规模25×104 m3/d,为满足李村河流域污染物削减及生态补水需求,四期工程需扩容至30×104 m3/d,同时将出水标准由一级A标准提高至地表水Ⅳ类标准(总氮≤15 mg/L除外)。提标扩建工程采用原厂减量分流扩容的建设方案,污水处理采用改良Bardenpho+MBR工艺,原厂分流后出水增设高速气浮工艺,与MBR出水一并经臭氧氧化及消毒后排放。另外,为减少邻避效应,新建厂区采用半地下全覆盖建设方式。工程建成运行以来,在进水浓度冲击较大的情况下,各项出水指标均优于设计指标,同时为李村河上游提供了最大20×104 m3/d的生态补水,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山东某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10×104 m3/d,处理工艺为“预处理+水解池+A2/O生化池+絮凝斜板沉淀池+纤维转盘滤池+接触消毒池”,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新的环保要求出水COD≤30 mg/L、NH3-N≤1.5 mg/L、TN≤10mg/L、TP≤0.3 mg/L,因此采用Bardenpho+MBBR+磁絮凝沉淀组合工艺对污水厂进行升级改造。该工艺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现有池体,并在不停水的前提下完成了提标改造,不仅节省了投资,而且提高了处理效率,出水水质稳定达标,系统整体更耐冲击且运行更稳定。  相似文献   

6.
平凉市某污水处理厂原设计规模5.0×104m3/d,采用传统A2/O+深度处理工艺,本次扩建后规模达到8.5×104m3/d。针对厂区用地紧张、进水总氮浓度高等问题,缺氧区采用生物转盘强化系统的脱氮性能,好氧区改造为限氧曝气区,并新建初沉池以确保出水指标达标。实际运行数据显示,在低温、低碳氮比条件下,出水水质可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该工程总投资为10793.17万元,直接运行成本为0.72元/m3。  相似文献   

7.
辽宁某高新园区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规模为1×104m3/d,在原废弃污水处理厂厂址内进行改造建设,其中生物池、沉淀池及深度处理间等构筑物均在厂内原生物池基础上进行改造设计。本项目对水质、气体、噪声、景观、二次污染、占地面积等方面要求较高,因此经过工艺比选,最终确定选用FCR(食物链反应器)处理工艺。实际运行结果表明,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8.
邢台市召马地表水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配套项目,总工程规模为35×104m3/d,其中一期规模为15×104m3/d,预留二期规模为20×104m3/d,包括新建地表水厂及相应配水管网。水源取自丹江口水库,水质优良,净水采用机械混合池→小网格反应池→双层平流沉淀池→Ⅴ型滤池常规处理+臭氧活性炭滤池深度处理组合工艺,出厂水采用二氧化氯与紫外线多级屏障消毒,确保供水水质安全。实际运行效果表明,各设备设施均运转稳定,水厂出水水质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工程总投资为70 442万元,经营成本为0.76元/m3(不包括南水北调水资源费)。  相似文献   

9.
某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采用MSBR工艺,处理规模为20×104 m3/d,出水水质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因上位规划调整、建设边界条件限制及流域水环境治理持续推进的需要,该厂一期工程处理规模需原位扩容至25×104 m3/d,出水水质要求提升至项目所在地一级标准(地表水准Ⅳ类)。针对现状MSBR池容小、泥水分离效果差、跑泥、功能分区未能实现氮磷强化去除等问题,改造方案充分利用现有池体结构及设备,通过重新调整功能分区、投加填料、增设斜板澄清等措施,形成“悬浮填料耦合斜板沉淀”的新型组合工艺,实现了原位扩容提标的双重目标。该项目实施后,运行情况良好,出水水质可持续稳定达标。  相似文献   

10.
采用反硝化生物滤池+高效气浮池作为新增深度处理工艺,对长沙市坪塘污水处理厂(一期)进行提标改造,将厂区出水水质由《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提高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准Ⅳ类标准,工程设计规模为4×104 m3/d(Kz=1.3),深度处理占地仅约1 800 m2。调试及运行期间深度处理组合工艺出水水质均稳定优于准Ⅳ类标准,具有占地面积小、电耗和药耗可控等优点,可为环境敏感地区和需要高品质出水的污水厂提标改造工程,特别是用地比较紧张的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国内某特大海水淡化项目一期工程(25×104 m3/d)预处理系统的混凝斜板沉淀池和V型滤池单个工艺单体规模分别为7.5×104 m3/d和2.5×104 m3/d。设计中采用了多级分布配水辅以水力学模拟流场分析的方法解决了大规模工艺单体因配水不均匀而影响运行效果的问题;同时针对海水盐分高、密度大、黏度高、藻类污染严重等特点,采用了具有二次强化接触絮凝作用、雷诺数(Re)小、不易积泥、沉淀效率更高的V型斜板沉淀设备和截污量大、抗污能力强、过滤周期长的大粒径均匀级配粗砂深床滤料滤池。实际运行稳定可靠,出水水质优良,在不同进水水质条件下混凝沉淀池出水浊度均稳定在5 NTU以下、V型滤池出水浊度≤0.1 NTU、V型滤池反冲洗周期为48 h,各项指标均优于设计要求。预处理系统投资约1.8亿元,单位运行成本为0.105元/m3。  相似文献   

12.
浙江某污水厂进水中含有70%的工业废水,具有有机物浓度高、冲击负荷大、乳化油浓度较高的水质特点,且出水水质要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一级A标准。已建一期工程(2×104m3/d)采用AAO+高效沉淀池+滤布滤池工艺处理污水,出水有机物超标严重。为此,二期扩建工程(2×104m3/d)采用调节池+混凝气浮组合池+A/O生化池+高效沉淀池的工艺流程。设计中增设调节池调节进水水质水量;采用混凝气浮组合池去除进水中的乳化油,以避免对后续工艺运行造成干扰;延长生化池停留时间,强化对有机物的去除,避免在深度处理阶段设置高级氧化工艺,节省建设、运行费用;气浮污泥采用离心脱水,生物污泥采用带式脱水机处理。工程试运行期间出水水质稳定达到设计标准,直接运行成本为0.56元/m3。  相似文献   

13.
对太湖流域一级保护区内某污水处理厂按照《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 32/1072—2018)标准提标改造,设计规模5.0×104m3/d。针对出水标准高、现状主体构筑物去除能力有限、现状厂区没有有效的深度处理设施等工程问题,保留原一期CAST工艺、二期A2/O工艺,新建反硝化生物滤池、高速气浮池深度处理设施,并采取强化源头控制、提高污泥浓度、增加泥龄、控制溶解氧、优化碳源投加位置等非工程性管控措施。提标后工艺流程为粗格栅及进水泵房+细格栅及旋流沉砂池+CAST池(一期)/组合式A2/O池(二期)+反硝化生物滤池+高速气浮池+接触消毒池,出水水质稳定达到设计标准。工程总投资9 550.46万元,增加总处理费用0.98元/m3。  相似文献   

14.
河北省白沟第二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3.5×104 m3/d,原水为市政污水和少量工业废水(比例3∶1),出水执行《大清河流域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 13/2795—2018)中的重点控制区标准。通过对进出水水质进行对比分析,确定COD、BOD5、TN和TP为本项目的重点控制指标。针对本项目脱氮除磷要求较高的特点,二级生物处理工艺选用UCT,通过往缺氧池投加碳源和改变传统A2O的回流方式,最大程度地发挥生物脱氮除磷效果,降低深度处理中化学除磷药剂投加量。深度处理工艺选用技术成熟的高密度沉淀池,以进一步去除污水中的COD和TP。运行结果显示,各项出水指标均稳定达标。  相似文献   

15.
北方某污水处理厂新建处理规模为1×104 m3/d的污水处理设施,要求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准V类标准。采用BFM装配式进行施工建设,仅用时29 d就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并实现通水运行,通水7 d后实现达标排放,解决了项目面临的占地受限、实施周期短、稳定性要求高等难题。项目实施完成后单位占地仅为0.142 m2/(m3·d-1)。实际运行效果显示,BFM出水水质稳定并优于设计标准,通过纯膜MBBR后缺氧区碳源调控,可保障BFM出水TN低于5 mg/L。BFM装配式具有集约紧凑、高效稳定、经济快速的优势,为污水厂提标扩容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大连某污水处理厂原采用恒水位SBR(CWSBR)工艺,设计规模为3×104m3/d,出水执行一级A标准。因近几年进水水质浓度明显高于原设计值,导致实际运行出水不达标。改造工程采用BIOCOS(生物联合系统)+高密度沉淀池深度处理工艺,在原CWSBR生化池内分组进行不停产改造。BIOCOS是一种改良式活性污泥系统,通过优化水力模型,利用内源反硝化技术达到高效脱氮。每个BIOCOS系统由一个P池(厌氧池)、一个B池(缺氧/好氧池)和两个SU池(沉淀循环池)组成。改造后一年多的实际运行效果表明,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并优于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17.
某市第二污水处理厂规划总规模5×104m3/d,一期实施规模2.5×104m3/d,处理工艺采用“一级处理+多模式AAO+二沉池+高密度沉淀池+微过滤+次氯酸钠消毒”,设计出水水质执行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论文介绍了工程设计参数、处理工艺流程、设计特点及运行情况。结果表明,该工艺运行稳定可靠,处理效果良好,其中CODCr、BOD5、氨氮及TP可达到Ⅳ类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18.
某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土建按30×104 m3/d规模一次性建成,设备按20×104 m3/d配备,针对预留用地不足、地形落差较大、周边环境敏感等制约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了全地下与半地下相结合的双层加盖的地下布置形式。污水处理采用“多模式A2/O+高效沉淀池+V型滤池”工艺,出水水质稳定达到并优于一级A排放标准。该工程具有环境友好、土地集约、资源高效利用、工艺运行灵活机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广东某污水厂处理工艺为A2/O微曝氧化沟,现要求同时扩容提标,处理规模由10×104 m3/d提升至15×104 m3/d,扩容50%,出水水质需满足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标准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中的较严者。针对改造工程扩容体量大、可用土地少及排放标准严的问题,最终选择“MBBR原位强化生化处理能力+二沉池提高负荷+新建磁混凝沉淀保障固液分离”技术路线。通过生化段镶嵌MBBR工艺,使出水NH3-N和TN分别稳定降至(1.28±0.91) mg/L和(5.78±1.33) mg/L;虽然改造后二沉池表面负荷提高致使出水SS略有升高,但磁混凝较高的固体通量承受能力,可确保SS由(17.45±4.18) mg/L稳定降至(3.59±0.71) mg/L,同时保障出水TP达到(0.09±0.09) mg/L。“MBBR+磁混凝沉淀”技术路线脱氮除磷效果好、占地...  相似文献   

20.
江苏某市政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2.5×104 m3/d,采用CAST主体工艺,出水水质执行一级B排放标准,为使出水水质提升至一级A标准,升级改造工程改造了原CAST工艺并增加了微絮凝过滤深度处理工艺。在CAST池生物选择区内安装曝气器,改为主反应区使用,同时解决了积泥的问题;主反应区内安装搅拌器、运行周期上设置缺氧搅拌时段,可提高系统脱氮效果;将剩余污泥泵单点排泥改为穿孔排泥管排泥,提升排泥效率;将旋流曝气器改为微孔曝气器,提高氧利用效率;在CAST池投加PAC同步化学除磷。工程完成后已运行1年多,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