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研究阿魏酸藜麦淀粉酯对Pickering乳液的结构和抗氧化特性的影响,实验以藜麦淀粉为原料,采用双酯化法对藜麦淀粉进行改性处理,对比分析阿魏酸接枝前后及不同取代度淀粉酯的结构和性质,并对其稳定Pickering乳液的稳定性、粒径、Zeta电位、抗氧化性及液滴微观结构变化等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藜麦淀粉颗粒经辛烯基琥珀酸酐和阿魏酸双酯化改性后,随着阿魏酸取代度的增加,乳液液滴的粒径随之增大,Zeta电位下降,抗氧化特性显著(P<0.05)增强。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与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乳液液滴呈圆球形且分布均匀。当阿魏酸取代度为0.69%时,ABTS+自由基清除率达到70.77%,与未接枝阿魏酸的乳液相比,ABTS+自由基清除率增加65.40%,乳液的抗氧化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以预处理玉米淀粉和阿魏酸乙酯为原料,在非水相体系中进行微波耦合脂肪酶催化阿魏酸淀粉酯合成的研究。拟向反应体系中加入纳米金提高酶促反应活性。研究发现在常规加热条件下纳米金的加入并不能明显改变酶促反应活性,但在微波反应器中进行酶促阿魏酸淀粉酯合成时,纳米金的加入会明显提高阿魏酸淀粉酯的取代度。而此时,纳米金的用量及粒径大小会对酶促反应产生明显影响。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阿魏酸淀粉酯取代度进行测定,并以取代度为考察指标研究各因素对阿魏酸淀粉酯合成的影响。当在微波功率为80 W,反应时间为120 min,纳米金粒径为700 nm,纳米金用量为0.8%的条件下,阿魏酸淀粉酯的取代度最高为0.179 8,较现有研究提高一个数量级的同时也大大缩短反应时间。并通过紫外色谱以及~1H NMR对产物进行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淀粉阿魏酸酯的基本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化学法合成淀粉魏酸酯,观察它的理化和营养特性。结果表明,淀粉阿魏酸酯比原淀粉具有更低的粘度和更强的吸水性,在低温下产生凝沉淀粉量很少。它不易被淀粉酶水解,在结肠微生物作用下,阿魏酸的释放率和释放速度大大高于麦膳食纤难,发酵至16h时释放率达94.5%,24h达98.2%。淀粉阿魏酸酯发酵液对亚硝酸盐具有较强而快速的清除作用。采用淀粉阿魏酸酯培养乳酸菌发现,它能促进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繁殖,并使之在贮藏过程中维持较高活力。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球磨处理对藜麦淀粉结构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激光粒度仪及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等对淀粉颗粒的结构进行分析,并对改性后的藜麦淀粉特性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球磨处理可显著减小藜麦淀粉粒径,降低藜麦淀粉的结晶度,使淀粉无序化程度增加。球磨处理后,藜麦淀粉吸水指数由1.84%提高到3.13%,溶解度由8.50%提高到19.60%,膨胀度和凝胶强度也显著增大,而析水率由41.62%降低到30.10%。该研究可为藜麦淀粉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碱提法从藜麦种子中提取藜麦淀粉,并用辛烯基琥珀酸酐(Octenyl Succnic Anhydride,OSA)对提取的藜麦淀粉进行疏水改性,得到了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OSA淀粉)。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比原淀粉和OSA淀粉颗粒的结构和形态,发现OSA基团成功接到淀粉表面,在形态上表现为颗粒表面轻度破坏。通过测定乳液微观结构,乳滴粒径及乳化指数(EI),分析了OSA淀粉取代度、颗粒浓度和油相比例等因素对Pickering乳液乳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乳滴粒径随OSA淀粉取代度或淀粉颗粒浓度的增加而减小、EI值随OSA淀粉取代度或淀粉颗粒浓度的增加而提高,乳液乳化性增强。当油相比例的增加时,乳滴粒径增大,且在食品添加剂允许OSA添加量的范围内,取代度为1.43%的OSA淀粉颗粒的EI值达到最大值75.48%,乳化性最好。研究表明OSA改性藜麦淀粉作为Pickering乳液的稳定颗粒在食品领域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6.
淀粉是藜麦的主要营养物质,研究藜麦淀粉的消化特性与理化特性可以合理地对淀粉进行改性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对3种藜麦淀粉(白藜麦淀粉WCS、红藜麦淀粉RCS、黑藜麦淀粉BCS)的体外消化特性、酶解动力学特性、溶解度与膨胀力、冻融稳定性、黏度特性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藜麦淀粉中快速消化淀粉含量最高,为60.74%,黑藜麦淀粉中抗性淀粉含量最高,为33.40%。酶解动力学曲线显示3种藜麦淀粉初始消化速度较快,120 min后消化速度趋于平缓,消化完成时,WCS、RCS、BCS的最终酶解率分别为:70.28%、80.64%、69.52%。不同藜麦淀粉的理化性质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与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比例、非淀粉组分、晶体结构等因素有关。黏度曲线表明支链淀粉含量越高,黏度越大,一定时间后淀粉凝胶网络形成,黏度保持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7.
以‘海藜’、‘甘南’、‘格尔木’和‘静乐’4种藜麦淀粉为试验材料,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为对照,对其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链长分布、质构特性、冻融稳定性、凝沉性等理化性质以及消化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对照,藜麦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较少,平均为10.10%,含有大量的短链支链淀粉,约为34.62%。藜麦淀粉凝胶内部结合紧密,抗压能力强且更耐剪切,格尔木藜麦淀粉凝胶的硬度最小,与短支链淀粉含量显著相关。藜麦淀粉糊的冻融稳定性较好,凝沉率低,不易回生。藜麦淀粉易水解,酶水解率为61.37 %~64.60 %,格尔木藜麦淀粉水解程度最高,4种藜麦淀粉均含有较多的快速消化淀粉,为75.99%~80.87%。  相似文献   

8.
以小麦淀粉为原料,分别通过扫描电镜分析、傅里叶红外图谱分析、X-衍射图谱分析、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及快速黏度测试仪(RVA)分析,研究了添加0、5%、10%、15%、20%(w/w淀粉干基)阿魏酸后小麦淀粉的微观形貌、结晶性质、热力学特性及糊化特性。结果表明:随着阿魏酸含量的增加,淀粉表面不规程度增加,致密性降低;阿魏酸添加量至10%时,T0(糊化初始温度)、TP(糊化峰值温度)、TC(糊化最终温度)和ΔH(糊化焓值)发生显著降低(p<0.05),说明阿魏酸的添加降低了小麦淀粉的稳定性;红外光谱表明,添加阿魏酸后,小麦淀粉在(1045/1022) cm-1峰强度比值减小,说明添加阿魏酸后小麦淀粉有序性降低;X-衍射图谱表明,糊化后小麦淀粉由原来的A型变为B+V型,并表现出酸的衍射峰明显,说明阿魏酸与小麦淀粉未形成包合物。RVA分析表明,添加阿魏酸降低了小麦淀粉的峰值粘度、保持粘度、最终粘度和回升值降低,而崩解值增大,说明阿魏酸抑制了小麦淀粉的老化进程,扫描电镜分析也证明了阿魏酸抑制了淀粉的老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采用青海高原藜麦作为原料,碱性蛋白酶作为酶解剂,研究藜麦淀粉的提取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藜麦淀粉提取率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藜麦淀粉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酶添加量为0.598%,pH值为9.09,酶解时间为122 min,酶解温度为40.60℃,在此条件下藜麦淀粉提取率的预测值为89.26%。以最佳工艺条件对藜麦淀粉进行提取,验证试验中藜麦淀粉的提取率为(89.09±0.15)%,蛋白质残留率为(1.02±0.46)%。藜麦淀粉提取率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为0.19%,与所建立的模型预测值接近,表明此模型优化藜麦淀粉提取工艺具有可行性与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因为藜麦含有完全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多种生物活性成分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淀粉作为藜麦籽粒的主要成分,占干重的50%以上,在藜麦及其相关制品特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相较于其他谷物淀粉,藜麦淀粉具有特殊的理化性质,如颗粒较小(1~3 μm),直链淀粉的含量相对较低,支链淀粉含有较多的短链和超长链,并且藜麦淀粉中含有较高比例的慢消化淀粉,因此符合生产低升糖指数食品的要求。此外,藜麦淀粉在食品工业和其他行业中都有很多重要的应用。综述藜麦的营养成分、藜麦淀粉结构以及相关特性,以期对藜麦在食品及其他行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two autochthonous strain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as sourdough (SD) starters on gluten-free bread technological quality and in vitro starch hydrolysis and antioxidant activity. Two strains of 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 isolated from buckwheat (BW) and quinoa flours were used. SDs were prepared from wholegrain quinoa or BW flours. Bread technological properties, total polyphenol content and in vitro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starch hydrolysis and dialysability were assessed. Specific bread volumes were between 2.61 and 2.76 cm3 g−1. Breads with quinoa-based SD had overall higher technological quality than breads made with BW SDs, shown by a softer, well-aerated crumb, with an opener crumb structure and larger air area. Crumb firming during storage was reduced up to 29% when quinoa SD was used, and up to 42% when BW SD was added. Quinoa breads showed higher polyphenols and FRAP values, whereas BW bread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ABTS values. Total starch hydrolysis and dialysability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when SD was used. Starch hydrolysis was reduced up to 42% and 25% when quinoa and BW SD were used, respectively. SD application produced breads with higher technological quality and modified in vitro starch hydrolysis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Even though these effects seemed to be influenced by pH, a biological effect was also observed.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微波辅助技术制备硬脂酸木薯淀粉酯,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方法以木薯淀粉为原料,以硬脂酸为酯化剂,以盐酸为催化剂,通过均匀设计实验并经SPSS 10.0软件优化微波法制备硬脂酸木薯淀粉酯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硬脂酸木薯淀粉酯的最佳工艺条件如下:淀粉50 g(干基),微波功率450 W,微波辐射时间1.5 min,盐酸加入量6.0 mL,硬脂酸0.5 g,得到的产品取代度为0.01685。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无污染、反应快、能耗低的硬脂酸木薯淀粉酯制备方法,得到的产品取代度较高,溶解度、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均优于原淀粉。  相似文献   

13.
以油莎豆淀粉为原料,以辛烯基琥珀酸酐为酯化剂,选用水相法制备OSA淀粉酯.对不同OSA用量的油莎豆OSA淀粉酯的糊液透明度、冻融稳定性、抗性淀粉含量和接触角进行分析,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对淀粉酯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油莎豆OSA淀粉酯取代度随OSA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反应效率与之相反.淀粉酯糊液透...  相似文献   

14.
马龙  郑桂富  王凯  许晖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2):147-150
以甘薯淀粉为原料,与三偏磷酸钠反应,制得甘薯淀粉磷酸酯;并采用偏光显微镜、分光光度计、旋转粘度计等现代分析仪器,对所生成不同取代度的淀粉磷酸酯糊化特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甘薯淀粉磷酸酯糊化温度升高,其冷热粘度稳定性、冻融稳定性、耐盐能力较原淀粉有所提高,但透明度、凝沉性与原淀粉相比无明显优势;取代度的变化对这些性能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酶解酯化改性后玉米淀粉的吸附性能。方法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 超声乳化后用脱支酶酶解淀粉, 再用硬脂酸进行疏水改性得硬脂酸酶解淀粉。利用红外、X射线衍射对酶解淀粉及硬脂酸酶解淀粉进行结构表征, 并对其吸油性、吸附性进行测试。结果 酶解后淀粉的化学结构及结晶结构没有变化, 只是结晶比例增加, 硬脂酸酶解淀粉的衍射峰强度和位置发生变化; 与玉米原淀粉相比, 酶解淀粉及硬脂酸酶解淀粉的吸油率及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提高, 且随着硬脂酸用量的增加, 硬脂酸酶解淀粉的吸油率增大; 当硬脂酸用量为5%时, 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率最高。结论 酶解和硬脂酸酯化处理可有效提高淀粉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提取藜麦蛋白的效果。方法以藜麦为原料,采用碱溶酸沉法、盐析法、酸提法、水提法4种方法制备藜麦蛋白,分析其蛋白提取率、蛋白纯度、抗氧化活性和氨基酸成分,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蛋白质的超微结构。结果碱溶酸沉法的提取率最高(47.36±0.41)%,盐析法的提取率最低(12.82±0.46)%,但盐析法制备的蛋白纯度最高(77.75±1.16)%。酸提法制备的蛋白质外观最好,碱溶酸沉法制备的蛋白质颜色微黄且更容易发生褐变。碱溶蛋白包含7个主条带,酸溶蛋白和水溶蛋白的亚基组成相近,包含5条条带,盐溶蛋白含一个条带。藜麦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平衡,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且藜麦蛋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通过扫描电镜观察4种藜麦蛋白的表面结构,碱溶酸沉法和酸提法制备的藜麦蛋白整体结构完整,表面光滑,结构紧密,呈连续的聚集块状结构;水溶法制备的藜麦蛋白,其空间结构较为连续,呈不规则块状,其块状表面有些许蜂窝与孔洞;盐析法制备的藜麦蛋白,结构疏松,颗粒表面粗糙,不规则,有小颗粒组成的微结构,说明盐析法制备的藜麦蛋白对蛋白质的表面结构有一定程度的破坏。结论碱溶酸沉法快速、易操作,可为大批量制备藜麦蛋白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7.
发芽是改善谷物质构及其营养价值的一种高效的加工方式。本文研究了藜麦发芽过程中蛋白质与皂苷及淀粉消化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发芽显著地提高了藜麦中粗蛋白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5.38%和17.55%。随着发芽时间不断增加,藜麦总淀粉、直链淀粉及支链淀粉含量分别减少25.95%、4.86%和29.53%,而还原糖含量增加了26.60%。发芽处理显著改善了藜麦种子的淀粉消化性能。发芽前藜麦种子中快消化淀粉、慢消化淀粉及抗性淀粉的百分含量分别为38.45%、43.64%和17.90%。发芽48h后,快消化淀粉的百分含量显著地增加至53.46%,而慢消化淀粉及抗性淀粉的百分含量分别下降至40.42%和6.11%。此外,发芽后藜麦种子中总皂苷含量显著增加了16.46%。研究表明,发芽的藜麦种子含有更好的营养价值和消化性能,可以用于加工功能性食品,促进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8.
以大米淀粉为原料,采用湿热处理辅助酶法制备多孔淀粉,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了湿热处理淀粉的工艺条件,并测定比容积、溶解率、膨胀率和吸油率等指标;通过X-晶体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粒度分析仪对淀粉的结构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湿热工艺条件为含水量30%、处理时间6h、处理温度110℃,多孔淀粉的比容积、溶解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