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人民黄河》2014,(1):3-5
潼关高程变化是治黄的焦点问题之一,而黄河、渭河、北洛河三河汇流区河势经常发生剧烈变化,一旦渭河入黄流路与黄河流路呈顶托状态,将降低对潼关高程的冲刷作用,直接影响渭河防洪安全。在汇流区修建黄渭分离工程,一方面可以使渭河和黄河水流各尽所能地冲刷降低潼关高程,另一方面可以使渭河顺畅入黄,减轻黄河对渭河的顶托。分离工程中段竣工后经历的洪水考验表明:该工程调整并稳定了渭河入黄流路,分离效果和防洪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建库前后汇流区河势变化情况1。1黄河小北干流潼关以上19km河段,北洛河朝邑以下河段及渭河下游方山河以下河段被称为黄渭洛三河汇流区。黄河小北干流汇流区河槽宽2km左右,比降3。该河段河道宽浅、主流多变。渭河下游河宽0。3~0。6km,河床平均比降1。8~1,河槽窄深,河弯发育。北洛河下游为弯曲性河道,河槽单一、主槽窄深,河道比降1。7~6。潼关河床高程的升降变化对黄渭洛河起着局部侵蚀基准面的作用。1。2三门峡建库前,渭河下游的冲淤基本上是平衡的,而黄河小北干流则为微淤。潼关河道天然卡口在汛期高水位时虽卡水、滞…  相似文献   

3.
在对汇流区洪水来源及出现机率分析和对黄、渭、洛河不利水沙组合进行归类的基础上,对汇流区水沙组合影响渭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汇流区水沙组合对渭河下游冲淤演变有重要影响,当汇流区水沙组合有利时,渭河下游的局部侵蚀基准面潼关高程明显下降,渭河口流路顺直,出流顺畅,溯源淤积将大为减弱;反之,当汇流区水沙组合不利时,渭河下游的局部侵蚀基准面潼关高程显著上升,渭河口出流不畅,流路阻塞,溯源淤积迅速向上发展。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改变不利水沙组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汇流区洪水来源及出现机率分析和对黄、渭、洛河不利水沙组合进行归类的基础上,对渭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汇流区水沙组合不利时,渭河下游的局部侵蚀基准面潼关高程将显著上升,渭河口出流不畅,流路阻塞,溯源淤积迅速向上发展。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改变不利水沙组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古贤、东庄水库方式分析及防洪作用基础上提出两座水库联合调度初步运用方案,并对该方案对潼关高程与渭河下游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库在确定联合调度方案运用时,必将加快潼关高程稳定下降的进程,潼关高程能够下降2 m左右并保持稳定,渭南、华县的水位因此将降低约1.3 m、1.5 m左右;河道纵剖面的调整,会有利于渭河下游平槽过洪能力的恢复增大,渭河下游稳定3000 m~3/s平槽流量可能会提前出现并有所突破,将改善河槽的行洪输沙条件;水沙和河道条件的改善,会明显有利于汇流区和渭河口的河势稳定;古贤水库、东庄水库联合调度对潼关高程控制与渭河下游减淤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渭河下游近期河道萎缩特点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近十多年来 ,由于潼关高程居高不下和渭河下游来水来沙减少 ,渭河下游河道发生了明显的萎缩 ,出现了“小流量 ,高水位 ,大灾害”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渭河下游淤积速率增加 ,主槽束窄 ,过流能力显著降低 ,同流量水位升高 ,洪水传播时间延长 ,河势不稳 ,主流摆动增强 ,塌岸严重 ,支流口门淤堵 ,防洪形势十分严峻。作者在分析上述现象成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降低潼关高程 ,渭河下游河道整治 ,北洛河尾闾改道 ,黄、渭汇流区治理 ,泾河东庄水库调水调沙运用 ,跨流域调水等渭河下游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潼关位于黄河、渭河、北洛河汇合“卡口”处。潼关站1000米~3/秒相应的水位观习惯称为潼关高程,其变化对渭、洛河下游河道冲淤起着局部侵蚀基准的作用,直接影响渭河下游防洪与工农业生产,关系极为重大.潼关高程变化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它既受三门峡水库运用的影响,又受黄河、渭河来水来沙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渭河口在三门峡水库蓄水运用前后的冲淤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三门峡水库建库前,由于黄河主流的西徙东摆,黄河夺渭,因此渭河口出现了上提下挫的变化;②三门峡水库蓄水运用后,渭河口的变化主要由来水来沙、潼关高程的升降以及黄、渭河洪水的相互影响决定,凡是潼关高程上升的年份,渭河口均会出现河道淤积增加、水流下泄不畅、河口上提的情况;③河口段长期淤积、河槽冲淤摆动大、河道更加蜿蜒曲折,再加上黄、渭河交汇点水流的相互顶冲,给渭河洪水的下泄造成了新的阻力.为改变渭河口的不利状况,建议:①挖河或疏浚,改变渭河口河道蜿蜒曲折、水流不畅的状况;②继续实施人工清淤措施,稳定和降低潼关高程;③在河口段修建控导工程;④优化三门峡水库调度运用方案,充分利用汛期洪水减小汇流区淤积.  相似文献   

9.
汇流区黄河主流摆动常引起渭河河口位置及汇流方向的变化,下段河道河势随之改变。潼关-大禹渡段主流游荡,河床宽浅,水流分散;大禹渡-灵宝老城段河槽束窄,水流集中,河势以弯道发育为主;灵宝老城--三门峡水库坝前段河势基本稳定。1977年大洪水以来,潼关--大禹渡段河道主流摆动加剧,河槽展宽淤高。大禹渡以下湾道发育,弯曲半径变小,弯道河长增加。由此引起滩岸坍塌,河槽展宽坦化,河床淤积升高,同流量水位上升。  相似文献   

10.
曾庆华 《泥沙研究》2001,5(3):10-15
本文回顾了三门峡水库兴建和运用中的经验教训,回顾了周总理的翔和决策,研究和分析了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给潼关以上库区带来的严重影响,文中指出:三门峡水利枢纽虽经两次改建,潼关以上黄渭洛河汇流区的淤积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潼关河床高程1996年达328.6m,比建库前抬高5.2m,潼关河床的过水断面现在只有建库前的1/3左右。由于潼关的“卡口”和侵蚀基面的抬升,使渭河、北洛河、小北干流发生严重淤积,并且淤积还在向上游延伸,渭河下游建库以来至1995年共淤积泥沙12.7亿m^3,渭河下游已由地下河变成了地上悬河。本文建议进一步改建三门峡水枢纽,增大泄洪能力,降低潼关高程,解决潼关以上库区继续淤积和洪涝灾害问题,为西部大开发作贡献。  相似文献   

11.
潼关高程下降对渭河下游河床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潼关高程变化与渭河下游累计淤积关系密切。潼关高程下降后 ,渭河下游主槽会产生溯源冲刷 ,在大水少沙情况下 ,近槽滩地会受到冲刷 ,洪水漫滩后滩地会发生淤积 ;冲刷在靠近潼关的华阴和华县河段表现明显 ,向上游逐渐减弱 ;冲刷河段主槽过洪能力有所增大 ,常水位和一般洪水位都有所降低 ,但大洪水的威胁依然存在。此外 ,渭河下游各河段河相系数均减小 ,河道向着窄深方向发展 ;由于侵蚀基准降低 ,自然裁弯动力增强且易发生 ,河道弯曲系数变小 ,河道由摆动型向稳定型弯曲河道发展。水流移床力的分析表明 ,潼关高程下降期间 ,河道运动强度与脉动流量关系减弱 ,基本上维持在某一常数 ;由于流量的脉动客观存在 ,河道仍会摆动 ,平均每年移动量在 12 0~ 4 0 0m之间。  相似文献   

12.
渭河下游河道淤积发展及其萎缩的原因浅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引入河道萎缩的量化指标.通过建立渭河下游泥沙累积淤积量、河道萎缩量化指标与潼关高程和渭河来水来沙条件的关系发现,潼关高程的抬升是渭河下游淤积发展及河道萎缩的主要原因之一,渭河来水来沙条件变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渭河下游河道断面演变特点及其演变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大量的实测资料,总结了渭河下游河道断面演变的特点,探讨了断面演变机理,提出了表征断面面积变化的水沙系数的概念,认为渭河下游河道断面变化受潼关高程和水沙系数变化的双重影响,1975年以前平滩主槽面积主要因潼关高程的抬高而增加,1973年至1985年河道断面保持着较大的平滩面积和较强的过流能力,1986年以后主槽面积主要随着水沙系数的减小而发生萎缩,尤其在1993至1997年萎缩成相当的窄深河槽。  相似文献   

14.
黄河小北干流和渭河揭河底冲刷现象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河1964~1977年六次揭河底冲刷洪水来源,除1970年8月一次洪水来源为府谷吴堡区间的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粗沙区暴雨洪水外,其它五次均为吴堡龙门区间的暴雨洪水。渭河1964~1992年七次揭河底冲刷洪水均为泾河的高含沙量洪水,主要来自马连河、蒲河和红河。黄河、渭河的揭河底冲刷的共同点是高含沙量大洪水,长河段的自上而下的沿程主河槽冲刷。黄河小北干流主河槽宽浅,单宽输沙率小,冲刷河段短,均未超过潼关;渭河主河槽窄,单宽输沙率大,冲刷河段长,1966年、1977年均发展到潼关和与溯源冲刷交会,导致潼关1000m3/s水位降低1.0~2.3m。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进入黄河的水沙量及其过程发生了重大变化,潼关水文站水量和输沙量大幅下降,已由1919~1959年期间的平均水量426亿m3/年、输沙量16亿t/年下降到2000~2012年的231亿m3/年和2.76亿t/年,随着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的持续开展,预计未来50~100年潼关站年平均水量和输沙量将逐步稳定在210亿m3/年左右和3亿t/年左右。水沙变化关系到治黄方略的制定,关系到黄河的长治久安。为了顺应黄河水沙的变化,确保黄河防洪安全,实现下游河道不改道、河床不抬高的治理目标,本文提出了新的水沙条件下黄河下游河道治理的总体思路是:改造河道、解放滩区。具体措施包括:稳定主槽、缩窄河道、完建堤防、治理悬河、滩区分类。建议深入研究下游河道改造的方案与河道缩窄的可行性及其影响,为黄河下游河道改造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6.
1996的漏期黄河,渭河下游出现了中常洪水,花园口和华县的洪峰流量分别为7600,3450m^3/s,均出现历史最高水位,造成严重的灾害。通过现场查勘和初步分析,认为中常洪水出现历史最高水位主要是由于近年来连续枯水,造成河槽严重淤积,过洪能力大大降低所致,问题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7.
在天然情况下,潼关河床高程的变化特点是:汛期下降,非汛期上升;冲积河床纵剖面总朝着动平衡方向发展,河床是缓慢上升的。来自渭河的高含沙量洪水对潼关河床的下降有利,而黄河的高含沙量洪水对潼关河床的下降有利,而黄河的高含沙量洪水则对其下降不利。今后随着流域水利水保工程的进一步开展,黄河上中游地区水沙来量减少的趋势已定,由此引起的潼关河床高程变化如何,应加紧研究,采取对策。  相似文献   

18.
降低潼关高程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深入分析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与潼关高程的关系以及潼关高程不同阶段升高原因的基础上,采用非均匀不平衡泥沙数学模型,探讨了三门峡水库运行方式、来水来沙条件、跨流域调水、河道整治、裁弯、疏浚、水库增大泄流规模等措施对降低潼关高程的作用。指出为使潼关高程进一步有比较明显的降低,应采取多项措施的组合。  相似文献   

19.
利用实测资料,从泥沙组成、主槽流速、河道比降、断面形态等方面对宁蒙河道、小北干流河道、黄河下游河道、渭河下游河道的输沙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宁蒙河道比降最小、流速低、泥沙颗粒较粗、沉降速度大,是河道输沙能力小于其他冲积性河道的重要原因;北干流河段比降大、流速大但是泥沙颗粒较粗,特别是宽浅的断面形态直接影响着河道的输沙能力;下游河道尽管河道宽浅,但是泥沙颗粒较细,特别是大流量以及高流速决定了河道的输沙能力较大;渭河下游泥沙颗粒最细,沉降速度最小,窄深的断面形态决定了该河道具有极强的输沙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