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压铸镁合金AZ91D无铬转化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压铸镁合金AZ91D为基底,用乙酸盐高锰酸盐在其表面制备出无铬化学转化膜,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研究了转化膜的形貌和成分,极化曲线法测定转化膜的耐蚀性能。结果表明,该无铬转化膜为黄色鳞片状,由锰、镁氧化物和镁锰氧化物组成,耐蚀性能高于压铸镁合金基体。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高强无间隙原子钢在不同残余元素含量条件下的磷化质量分析,发现随着As、Sn总含量的增加,磷化膜的外观颜色由灰白色变为灰黑色,同时磷化膜晶粒由粒状向棒状发展,磷化膜晶粒尺寸增加。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化学法和光谱法的相关检测结果分析,高强无间隙原子钢的外观与磷化膜微观晶粒大小、形状相关,同时发现当w(As+Sn)≤0.0150%时,高强无间隙原子钢可获得较好的外观颜色及磷化晶粒组织。  相似文献   

3.
镁锂合金无铬转化膜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无铬化学转化技术来提高Mg-10Li-1Zn合金的抗腐蚀性能。采用磷酸盐-高锰酸盐转化液,在合金表面形成一层均匀的化学转化膜。用正交试验优选了转化液组分含量、温度及时间等工艺参数,并进一步分析了该无铬转化膜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此转化膜的最佳工艺条件是KH2PO4为50g/L,KMnO4为40g/L,成膜温度为55℃,成膜时间为20min。EDX测试结果显示,该转化膜主要由P、Mn、K、Mg和O元素构成。动电位极化曲线结果表明,与传统的铬酸盐转化膜相比,该磷酸盐-高锰酸盐转化膜能够对Mg-10Li-1Zn合金提供更好的腐蚀防护。  相似文献   

4.
通过SEM观察、AES元素深度分析、成膜增重实验、动电位极化曲线和EIS电化学测试,研究了植酸处理液的pH值对AZ91D镁合金转化膜生长速度及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溶液在pH=8时,转化膜生长速度最快,膜层较厚,且完整,无碎裂;pH=12时,转化膜生长速度较慢,膜层较薄;pH=5时,转化膜生长速度最慢,有碎裂.当植酸溶液的pH值在5~12时,镁合金表面形成的转化膜均可提高其耐蚀性,且pH=8时形成的膜耐蚀性最好.  相似文献   

5.
锌镀层钼酸盐—氟化锆体系钝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氟化锆和氟化锆盐组合,加入适量的添加剂,研究成功了一种新的锌镀层无铬钝化工艺,并探讨了钝化液的组分和工艺条件对钝化膜质量的影响,检测分析了钝化膜性能.结果表明:所形成的钝化膜为彩虹色,色泽鲜艳、均匀,耐腐蚀性能好;钝化膜的性能接近铬酸盐钝化膜的性能,而且钝化液不含铬酸盐,对环境污染较小,因此具有应用价值.   相似文献   

6.
采用直流等离子体CVD法制备了金刚石膜,利用X射线衍射、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激光拉曼光谱等技术研究了金刚石膜的微观组织,晶粒择优取向生长过程。结果表明:开始形核时,晶粒随机无择优生长;对基体表面氢刻蚀预处理,有利于晶胚形核长大。甲烷浓度对金刚石膜晶粒择优取向生长有重要影响:甲烷浓度较低时,金刚石膜(100)面择优生长,形成以(111)为主的八面体晶体,并且可以制取中心和边缘均匀、高质量光学级自支撑金刚石膜,但生长速率慢,效率低。同时也发现金刚石膜存在空位、孔洞等缺陷。  相似文献   

7.
表面转化膜无铬化技术的研究动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保的需要使得铬酸盐转化膜逐渐被各种无铬转化膜所替代。本文介绍了含氧酸盐、锆盐和钛盐、稀土、植酸、硅烷等无铬表面转化膜的形成机理及发展现状。随着科技的发展,无铬转化膜将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并能应用于更多的领域中。  相似文献   

8.
利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AZ91D镁合金表面植酸转化膜耐蚀性能;借助SEM、EDAX和FTIR等方法分析了转化膜的形貌、成分和官能团构成等,并对成膜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成模工艺为:植酸处理浓度5g/L,成膜温度20℃,成膜时间15min,pH值为8,该条件下获得的植酸转化膜无碎裂现象,覆盖度高,表面富含羟基与磷酸基,膜层主要由Mg、Al、O、P和C等元素组成;植酸转化膜可以明显提高AZ91D镁合金的耐蚀性能,自腐蚀电流降低约6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9.
铝合金微弧氧化膜与基体界面区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薛文斌  邓志威 《金属学报》1999,35(6):638-642
用显微力学探针和维氏显微硬度计测定了LY12CZ铝合金微弧氧化膜与基体界面区的显微硬度H和弹性模量E分布,并分析了引起界两侧力学性能差异的原因,结果显示,界面两侧H和E值相差较大,因界面附近,H,E值从界面到膜内部是逐渐增加,界面附近铝合金基体上无明显硬化区,基体未发生重熔,而界面另一侧氧化膜则重熔过,氧化膜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布同膜的重熔有关。  相似文献   

10.
铝及铝合金涂装前预处理[Ⅱ]——无铬转化膜综合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含铬转化膜(铬酸盐膜、铬酸盐一磷酸盐膜)具有优良的防护性和涂装性能,但六价铬有毒,已限制,甚至禁止使用,人们不得不开发无铬转化膜.目前已应用于涂装或正在研究的无铬转化膜大体包括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1.
间断充氧提高TiO2膜沉积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直流反应磁控溅射法,进行了连续充氧和不同周期间断充氧方式在玻璃基片上沉积TiO2膜的实验,用得到的最佳间断充氧条件,TiO2膜沉积速率是连续充氧条件的1.8倍,TiO2膜组分,深度分布及理化性能与连续充氧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2.
AZ91D镁合金无铬铈盐转化膜的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代替剧毒Cr^6+化学转化膜处理工艺,采用硝酸铈以及高锰酸钾为无铬化学转化处理液的主要成膜成分,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以Ce(NO3)3,为主盐的镁合金铈盐化学转化膜工艺,并对成膜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本工艺所获得的铈盐化学转化膜具有优良的外观和良好的耐腐蚀性。此外,借助扫描电镜分析手段对转化膜的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还对氧化膜成膜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混凝土中钢筋钝化膜的Mott-Schottky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运用Mott-Schottky图可分析混凝土中钢筋钝化膜的半导体特性.对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和混凝土中钢筋钝化膜的测定表明,在-0.8 V~0.3 V范围,混凝土中钢筋钝化膜的C-2SC-E呈Mott-Schottky线性关系,且斜率为正,即钢筋钝化膜为n-型半导体,施主密度为10.26m-3数量级.在本实验条件下,在模拟孔隙液中添加氯离子,钝化膜破坏严重;而硫酸根离子对钢筋钝化膜无明显影响;亚硝酸根离子能缓解和修补氯 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一种可用于NdFeB永磁体表面保护的涂层技术──DACROMET(达可乐-锌铝膜),该技术最突出的优点是无环境污染,耐蚀性、耐氢脆优异。初步实验证明,锌铝膜用于粘结NdFeB永磁体效果较好,用于烧结NdFeB永磁体很好,优于电镀锌和电镀镍.  相似文献   

15.
NiCrAlY涂层的表面状态对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将原始喷涂态和表面抛光的NiCrAlY涂层在1050℃恒温氧化300h,利用XRD、SEM,EDS方法,测定涂层的氧化物及其相转变,分析表面氧化膜的生长破坏行为,结果表明:两种涂层在1050℃保温,在150h以内均能生成α-Al2O3氧化膜,150h后,抛光态涂层保护性氧化膜被破坏,抗氧化能力下降,喷涂态涂层表面粗糙,连续Al2O3保护膜的形成较晚,氧化早期氧化膜中存在微裂纹,可释放应力,有利于氧化膜与涂层的结合。氧化动力学曲线符合抛物线规律,氧化至300h,表面氧化膜只有少量微裂纹,无剥落,说明喷涂涂层的长期恒温抗氧化能力比抛光态涂层强。  相似文献   

16.
锌酸盐镀锌层的三价铬溶液钝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电化学方法、扫描电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了锌酸盐镀锌层的三价铬钝化膜的电化学性能、表面结构与成膜机理。结果表明:锌酸盐镀锌层的三价铬钝化膜表面结构致密、无明显裂纹,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这种钝化膜表层与里层的组成不同,表层的组成为Cr2O3-Cr(OH)3-ZnO共混物;里层(离表层10-30nm处)的主要组成为Cr2O3-ZnO-Zn共混物;钝化膜的成膜过程可能包括镀锌层的溶解、碱性薄层的形成、胶状膜的形成和胶状膜转化成钝化膜4个步骤。  相似文献   

17.
采用钛酸盐和锆酸盐为主盐,开发了一种应用于2024铝合金表面的无铬钛锆转化膜。通过扫描电镜 (SEM)、能谱分析 (EDS)、中性盐雾实验、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对转化膜的表面形貌、成分及耐蚀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无铬钛锆转化膜由微米级的微小颗粒组成,膜层均匀平整,无明显缺陷;无铬钛锆转化处理后的2024铝合金,经中性盐雾168 h,无明显腐蚀产物产生;钛锆转化膜具有较低的腐蚀电流和一定的钝化能力,可有效的提高铝合金的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8.
P110钢高温高压下CO2腐蚀产物组织结构及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模拟油气井深处CO2的超临界流体(35MPa、160℃)状态,在油田采出液中,对P110钢进行4—144h腐蚀测试;采用SEM、XRD、XPS、EIS等分析手段,对试样腐蚀产物膜进行组织结构及电化学交流阻抗分析。结果表明,在CO2含量为4%摩尔分数情况下,腐蚀产物膜在4—8h内迅速生成;48h内腐蚀产物膜由细小的FeCO3晶粒组成;48—144h之间,初始形成的FeCO3膜逐步转化为由(Fe、Ca)CO3、Fe2Ca2O5和CaCO3等腐蚀及沉积产物构成的晶粒细小的复合膜层。该腐蚀-沉积膜与基体结合力强、组织致密、无离子选择性渗透通道,厚度在48h后的腐蚀过程中变化很小。交流阻抗谱分析证明,该膜层对P110钢基体覆盖良好,具有很强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无铬钝化的发展方向下,采用钛锆-磷硅体系无铬钝化液对镀锡板进行了钝化处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钝化膜微观形貌,并借助电子探针表征钝化膜特征元素在低倍和高倍时的分布规律,对钝化膜进行X射线电子能谱分析以研究元素价态,并利用辉光放电能谱研究钝化膜特征元素沿表层深度的分布规律。研究发现,无铬钝化反应首先发生在镀锡板能量较高的位置,钝化膜中元素含量随表层深度的变化而变化,无铬钝化反应过程是分阶段进行的,钝化膜由氧化层、无机层和有机层3层结构组成,钝化膜的骨架为含有Ti、Zr等成膜主盐元素的无机层。  相似文献   

20.
新型镍基高温合金在950℃和1000℃的氧化行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热重分析法、XRD和SEM(EDX)研究了1种新型镍基高温合金在950℃和1000℃的高温氧化行为。合金在950℃氧化时,氧化增重遵循抛物线规律,表面氧化膜无剥落,在1000℃氧化时表面氧化膜出现剥落,仍近似遵循抛物线规律。氧化膜由Cr2O3,Ni,Co)Cr2O4,TiO2,SiO2和Al2O3组成,并有内氧化现象发生。合金在1000℃的氧化速度比在950℃时约高出1个数量级。根据氧化膜的组成进一步分析了合金的氧化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