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伴随中国城镇化的推进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作为乡村文化重要载体与公共空间的祠堂,其功能发生了剧烈重构,然而学界对其功能及空间演变特征与动力机制关注还相对不足。基于尺度政治理论,以江西唐江卢氏宗祠为例,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的质性研究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村落祠堂功能及空间演变与动力机制。研究发现:祠堂功能演变经历了传统祭祀与乡村教学向工业生产的功能演变(1978-2000年)、工业生产功能褪去与传统祭祀有序复兴(2000-2012年)、传统祭祀向红色旅游功能提档升级(2012年至今)3个阶段;祠堂的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关系经历了脱节-错位-对应,并带动祠堂周边传统建筑与空间的成片开发、多样功能植入与活化利用;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弱势方利用垂直尺度、水平尺度、表达尺度重构卢氏宗祠所处的尺度,转变了强弱势双方的权力关系,推动祠堂功能演变与乡村振兴。进一步丰富了多元主体下的乡村治理理论,也为传统村落文化空间保护与利用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2.
李嘉妍  阎瑾  王京 《城市规划》2019,43(11):128-134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乡村社区"相关术语成为社会各领域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围绕"公共空间"的主题研究也在业内广泛展开。基于我国相关理论文献研究,对乡村社区公共空间的缘起、概念、研究方法及理论、研究方向及动态进行梳理,发现当前研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理论创新性尚不完善,为此提出相应的思考:多学科融合,方法论创新;深入不同类型的乡村社区研究;重构公共空间考虑多方力量的协同参与;提升应用性发展理论等。  相似文献   

3.
李军  梁越 《城市住宅》2021,28(6):69-73
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承载空间,在现阶段乡村建设中,需结合其物质与非物质要素进行思考,探究如何保护与利用乡村文化景观并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从乡村文化振兴视角,以乡村文化景观为研究主体,结合规划实践,分析其内涵、特征和构成要素,以及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景观发展的困境与机遇,探讨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4.
乡村公共空间形塑着乡村社会组织功能,也影响着乡村社会价值体系的建构。研究对象金鼓村以泉堰为中心形成了多处独特的公共空间,并在长期发展中成为村庄人际关系网络的重要载体,传承着本地历史文化并守护着村庄内部的稳定秩序。然而近年来受到城镇化进程中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传统空间形态特征已无法适应满足现代乡村人群的需求,以泉堰为中心的公共活动空间逐渐衰败。面对生活方式变化导致的社会解构与乡土文化传承的激烈碰撞,该研究基于田野调查法,对金鼓村泉堰公共空间各要素及功能变化特点进行梳理,剖析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公共空间衰败与更新重构的逻辑关系,并提出切合地方特点和实际情况的保护、开发、利用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伴随着快速城镇化的冲击和乡村经济、社会以及生活方式的重构剧变,传统的自上而下、以政府或设计师为主导的项目运行模式难以应对乡村公共空间多要素交叉关联与可持续更新发展的现实挑战。[方法]从乡村公共空间的本质和演化分析出发,以在马岔村及其村民活动中心项目开展的12年工作为例,对项目调研筹备、设计施工以及运营扶助全过程的经验与成效,以及多学科交叉和多元主体参与的组织模式进行了梳理和阶段总结。[结果]1)作为所有村民可共享共荣的物质载体,乡村公共空间的更新建设是重新激发和培养乡村社会自组织能力和动力的重要抓手与“催化剂”;2)建设的工作重心不能局限于物质空间的设计与施工,还应贯穿从研究筹备到运营使用的全过程,其中在专业力量支持下进行社区动员、适度引导和跟踪扶助尤为关键;3)如何突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真正形成互补、互信、互助与互相成就的可持续协同机制和工作模式,依然是当前亟待多元探索的问题和应对的核心挑战。[结论]对马岔村12年建设历程的总结,为乡村公共空间更新建设提出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案例。同时针对中国乡村量大面广,其发展现状的多元差异性以及乡村公共空间多要素交叉作用的复杂性等问题,提出如何开展以点带面且因地、因人、因时而异的多元探索路径,建构乡村公共空间更新以及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体系,仍是多学科深度融合协作的长期课题。  相似文献   

6.
得天独厚的地理文化环境孕育了成都平原独有的乡村聚居模式与人居环境,其作为乡村人文传承的物质载体,不仅是地域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聚落更新与保护的关键。相关研究表明,成都平原乡村聚落在清代得到了成熟发展,且有大量诗词为佐证。为重现成都平原乡村人居环境特征,本研究以符号学为理论基础、古诗词为研究材料,通过构建“字”-“词”-“句”的图式语言体系,解析了古诗词中蕴含的多维度建筑环境信息,并形成了建筑学语境的聚落空间与建筑空间图式。研究发现:(1)“文段式构成”图式语言体系是挖掘文学文本中建筑空间信息的有效路径;(2)“建筑空间图式”单元以风水林木——建筑——前院——柴门为空间序特征;(3)“聚落空间图式”表现为嵌套式(聚居)、串联式(聚居)与散点式(散居)三类。成果将为今后的设计研究中在地性探索提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运河的成功申遗,为运河流域乡村地区的振兴发展带来机遇,与此同时,运河流域乡村空间发展困境和振兴需求也成为社会多方关注的重点。运河流域广袤的乡村地区拥有独特的绿色生态和文化历史,是三生空间相互交融、相互关联及相互依托的地域。但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运河流域乡村出现生态环境恶化、传统农业衰退、青壮劳力流失等乡村空间发展问题,亟需进行乡村空间重构路径研究。基于此,本文分析总结运河流域乡村三生空间的现状特征,在此基础上,针对乡村三生空间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发展要求,提出通过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构建生态廊道、严控污染排放优化生态空间;通过优化居民点布局、完善公服配套优化生活空间;通过规模化生产、发展运河特色产业的方式优化生产空间;通过协调融合乡村三生空间引导乡村振兴。并选取镇域乡村进行实例分析,以期为更大范围运河流域乡村三生空间的重构优化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聚集提升类村庄作为我国乡村的主要类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这类型的村庄往往都发展得比较成熟,对其规划建设的思路在于就地更新。文章基于“三生空间”的理论研究,从空间格局、产业前景、居住环境三个方面梳理对乡村更新规划的启示。结合上高县泗溪镇洋港村乡村更新规划实践,通过对其“三生空间”现状特征的分析,发现农旅供给不足、公共空间衰败、水系形态破坏的问题,确定产业规划发展、空间功能重构、整体风貌整治、乡土文化延续、农业生态保护的“三生”空间协同发展路径,为当下洋港村乡村更新建设指明方向,亦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聚集提升类村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我国乡村聚落历史演进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文化性、社会性和空间性三者之间具有有机的对应关系。其中,乡村聚落重要的文化精神和社会关系特征,一般都以"核心公共空间"作为物质载体予以集中呈现。但是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等原因,乡村聚落核心公共空间随着乡村传统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文化生活内容的改变而逐渐被遗忘,其物质环境也逐渐被弃置。研究指出:以乡村聚落核心公共空间作为"点穴"启动,通过"文化定桩"的方法,可以成为当下我国乡村振兴规划建设的一个有效途径。结合浙江黄岩屿头乡沙滩村的实践,阐述以文化定桩为灵魂、通过核心公共空间的创造性修复和更新的探索成效。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对乡村复兴提出了新的要求,单一的物质转变之上乡村聚落需要的是多维度的空间提升。该文以台北市城郊农业观光聚落竹子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聚落空间在两次主要产业更迭中的空间重构。通过对不同时期产业、经济形态的分析,梳理其影响下产业、生活要素及其对应空间,并以空间重构模式的对比归纳,详解生活生产方式与聚落栖居空间的关系。通过对竹子湖聚落乡村转型发展经验与问题总结,对其聚落空间演进要素及规律进行剖析,试图以其空间重构中的特征与启示,为同类型的乡村聚落规划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李玉婷  詹燕  毛华松 《园林》2021,(5):66-73
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川南地区散村存在规模小、布局散、资源集约效益低等问题,具有向集聚发展的客观需求和政策导向。基于川南现状新建聚居点的田野调查,分析、归纳新建聚居点自然生态格局破碎、农旅产业联动不足、原真人文环境衰落等现状问题,结合川南自然人文特征,提出"村景一体的生态格局""农旅融合的生产空间""产居一体的生活空间"3个聚居点空间重构策略,从而实现"三生"空间的融合发展。并结合宜宾市银星村聚居点规划实践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川南乡村聚居点空间重构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乡村振兴与文化线路的时代背景下,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现场实测、文献阅读的研究方法,结合乡村振兴与文化线路的内涵,建构以旅游发展为导向的乡村振兴方法,提出旅游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治理保护3方面同文化线路整体性、延续性的耦合联动发展。针对溉洞古道上南平村振兴进行研究,基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1)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得出古道、古村、绿道等多道联动发展的模式,并论证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2)人居环境提升方面,在满足居住环境、公共建筑和配套设施优化完善的基础上,提出同自然环境实现多元融合的可持续发展;3)乡村治理保护方面,通过自治和共治完善整体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延续性。创新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与文化线路耦合发展的方法构架,并结合溉洞古道的文化线路特征对南平村的乡村振兴发展进行研究。同时通过对南平村近年来振兴成效的分析,证明本研究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李敢  余钧 《城市规划》2019,43(2):67-73,98
新农村建设与对应城乡统筹议题,需要一地一议。本文秉持跨学科空间性转向立场,以城乡规划空间理论认知嬗变为线索,融合社会学"地域活化"知识,提供了一份关于莫干山村空间资源配置和变迁的近10年图示。构建了一个"三向空间逻辑"分析框架,将"地域权型空间"与"以人为本"的多维内涵相结合,解释其间农村人口持续性迁出以及农业和农村形态转变等问题,分析了空间重塑与村庄转型互动机制的生成条件和机理。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2)
Currently, rural residential space can't continue to meet the growing demand for tourism receptions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resulting in the evolu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residential space in rural areas. In the past decade,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Taking three tourism-oriented villages in Jizhou District, Tianjin, namely Xiaochuanfangyu Village, Dongshuichang Village and Maojiayu Village, as the objects of the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rural tourism on the evolution of rural residential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architectural style at the microscopic scale.  相似文献   

15.
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的广东省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的规划建设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意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丽中国的关键一环。通过对乡村政策的梳理,整体分析了国家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政策演进的脉络和要求,从广东省的层面剖析了乡村规划建设政策推进的全过程,重点分析了从乡村规划编制到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的实践探索。提出,广东省的乡村建设实践在村庄规划编制、乡村特色挖掘与塑造,以及共建共享共治机制等方面都有重要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的新农村“组合抱团”规划建设、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建设、以“道”兴村的模式。同时指出,未来乡村振兴应该结合文化、产业进行更多的思考和总结,实现真正的城乡融合和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6.
张沛  杨欢  张中华 《华中建筑》2013,(10):85-88
城乡一体化即城与乡共同促进、共同发展,要求摒弃以往的“城市中心”发展论,更多关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互动联系.乡村空间是城乡空间中的“弱势空间”,以往的研究大多重“城”轻“乡”.该文立足乡村空间发展,研究乡村空间的特征、空间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解读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互动过程,探讨西部乡村地区凭借外部推动力激发内部自生长力的发展模式,试图搭建城乡互动平台,提出西部乡村地区双向螺旋式发展模式,最后以青海省海东地区乐都县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乐都县乡村地区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7.
都江堰农村灾后重建的基本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12地震后,都江堰农村灾后重建与城乡统筹紧密结合快速推进.在土地整理、农田规模化、农民向非农化转变的新形势下,需对农村重建与发展的基本模式进行研究.在探讨了与灾后农村建设相关的最优规模、区域结构、功能定位、城市化、国家空间系统等理论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灾后农村建设的4种模式:小规模分散建设、大规模集中建设、集中与分散结合建设、国家层面统筹建设等模式,并结合都江堰实际提出了未来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正式提出后,作为该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传统村镇的保护利用受到中国学界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尽管目前已有许多中国传统村镇完成了改造实践,但学界对其使用后的绩效评价的研究却相对匮乏。通过引入城市形态分析领域前沿的空间句法理论技术,结合AHP-模糊综合法等分析方法从定量化的角度构建传统村镇使用后评价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的反馈信息对传统村镇的改造提出相应的策略。研究发现:(1)以广州市沙湾古镇这一典型的传统村镇作为研究案例,提出的传统村镇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体系具有适用性和可推广性;(2)2010~2020年间沙湾古镇的高整合度网络形成“十字”格局,路网可达性和交通承载力在改造后均有一定程度提升;(3)沙湾古镇公共空间在文化性建设方面位于“良好”层级,功能性评价与经济社会效应位于“中等”层级。最后,从优化古镇空间布局、提升使用者满意度,以及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三个方面,构造传统村镇公共空间保护更新框架,以期为重塑乡村形象、延续地域文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陈冰  姚臻  张华   《中国园林》2020,36(8):58
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经验,探讨在城乡边缘地带开展"全生命周期参与式"乡村振兴的思路,以及在项目初期用景观引导规划设计、促进"自然、乡村、城市"融合发展的策略。以苏州浒墅关镇的3个村落为例,阐述了运用该设计理念指导乡村振兴规划设计的实践做法,展示了对乡村风貌实施活态保护的技术路径。以景观引导乡村振兴规划设计能有效反映田园乡村的地缘特色,同时通过激发村民作为乡建主体的积极性,促进以过程为导向的乡村弹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摘要  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 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相关文件指引, 再到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策略,乡村问题一直都被国家高度关注。为助力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刊编辑部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组 织学术笔谈,邀请了六位专家学者就乡村规划或建设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针对我国乡村的经济发展与生活环境两方面的共性问题,肖大 威教授提出要统筹内外资源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促进乡村提升内生动力,以支撑带动地区经济,并且重视乡村与外界的网络联系,将乡村 自身的发展与城镇化结合,实现乡村“宜业”建设。同时,改善乡村物质空间,注重文化传承,积极探寻“宜居”模式,实现“宜业宜居”的建设 与发展。关于大城市周边地区乡村振兴,陈晨副教授认为应充分利用大城市“以城带乡”和挖掘乡村地区“内生发展”两种动力。一方面,善用城 市对乡村的带动作用,找准乡村发展的定位;另一方面,根据大城市周边乡村地区的产业基础,挖掘具有根植性的地方产业,善用社会资本和人才 优势,统筹规划,破解土地发展的瓶颈。贫困地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耿虹教授指出可以采用“产业在地性培育、空间适应性建设、文化活态性传承” 的振兴路径,即首先以脱贫与发展为根本目标,推动乡村产业向可持续的培育发育形态转型,提升乡村产业抗性;同时通过有序组织乡村空间建设, 促进生产与生态发展,保障生活环境健康与安全,并为保护与传承乡村文化创建新的适应性设施环境与景观环境,进而保证乡村振兴总体目标的稳 步实现。为了解决以往乡村规划不落地的问题,蔡穗虹主任提出创新性的规划模式,包括充分衔接县和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不能触碰管控底线; 用好政策组合拳,提高村庄规划对乡村振兴的空间响应;盘活零散低效闲置的建设用地,为农村发展新需求提供空间;采用镇域统筹、镇村联动的 编制方法,促进乡村地区合力发展;推动村庄规划成果入库备案,提高管理水平等一系列措施。 王竹教授从“阿者科”村实际建设中总结经验,表 示乡村振兴不能以“任务和指标”为导向,不能自上而下,而应是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开展“上下双向联动、体制内外结合”的组织机制创新, 最终达到“再造本土”的目标,推动乡村振兴真实下的“经营与永居”。针对乡村发展过程乡村景观剧变的现象,陆琦教授提出了“山水·田·居” 的乡村景观营造模式,其中,“山水”表征的是自然景观,强调保护生态;“田”表征的是生产景观,在生产方式改变的情况下,新形成的生产场 地也应充分考虑人与自然的对话性;“居”表征的是聚落景观,也是乡村景观营建的关键。如上述专家所述,乡村振兴涉及乡村的产业发展、生态 保护、人居环境、文化传承、乡村治理等诸多方面,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