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了龙滩水电站砂石加工、输送系统设计情况。其中大法坪砂石加工、输送系统具有生产规模大(处理能力2500t/h)、料场高差大(高差近300m)、需同时生产碾压及常态混凝土骨料的技术特点。该系统在国内水电行业首次采用大型移动颚式破碎机、大型圆筒洗石机、长距离带式输送机等技术先进的设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阿海水电站圆筒阀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高的圆筒阀。结合阿海水电站圆筒阀安装,提出了大型水电机组圆筒阀一般安装工艺,较好地解决了当前大型水电站机电安装中筒阀安装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马文亮  刘东常  谌霞  谢魏 《西北水电》2006,(3):20-22,44
非线性问题是近年来结构分析与设计的热点问题,文章分别采用解析法和有限元法对组合厚壁圆筒结构进行了非线性分析。给出了组合厚壁圆筒结构在弹塑性状态下的应力及变形情况,并且论述了简体变形对结构塑性极限荷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介绍瀑布沟水电站5号机组圆筒阀导向条的结构形式和安装方式,重点讲述导向条(硅青铜导向条与钢材)的焊接控制,在焊接过程中选用不同的焊接材料和焊接方式,控制和解决了导向条焊接时出现的裂纹、气孔和夹渣问题,确保了筒形阀导向条安装的质量要求。通过解决异种材料焊接出现的质量问题,总结出一套简捷实用的焊接控制方法,并对硅青铜导向条与钢材焊接提出一些合理的改良方案。  相似文献   

5.
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拟建的一个大型节水灌溉系统为实例,从分析灌溉系统在灌溉和洗盐状态下的流量变化、洗盐定额、洗盐时间等方面入手,探索采用一套灌溉系统同时解决灌溉和洗盐两大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秦崇仁  庞红犁 《水利学报》2003,34(10):0060-0067
本文对淤泥海床上的沉入式大圆筒结构施工期(即大圆筒已沉放到位,但筒内尚未填筑填料)在波浪作用下的稳定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中采用了系列模型延伸法,进行了3组不同尺度的大圆筒模型和3种不同重度的淤泥底质的系列试验。研究中将大圆筒顶部的水平位移达到4‰床面以上圆筒高度,确定为临界稳定状态,对应的波浪条件为临界稳定条件。通过实验时开敞水域中的单个大圆筒以及靠海岸的双筒并列等情况分别提出了稳定状态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7.
大直径圆筒码头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三维刚塑性接触面单元模拟筒壁与土体的接触,编制了大直径圆筒码头结构变形性状的有限元计算程序,针对圆筒码头结构工程实例,分析了圆筒内外侧土压力和摩阻力分布。  相似文献   

8.
对糯扎渡水电站采用圆筒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通过分析国内外水电站采用圆筒阀的情况,对糯扎渡水电站采用圆筒阀提出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季万勇 《水利电力机械》2005,27(6):36-37,62
分析了水电站压力钢管表面产生大量凹坑缺陷的原因,提出了凹坑缺陷的限制标准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最后,介绍了一种凹坑修补方法,以期对解决压力钢管的凹坑缺陷问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沉入式大圆筒结构入土深度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元战  董少伟  王玉红 《水利学报》2004,35(4):0096-0100
沉入式大圆筒结构是一种适用于软土地基的新型港口与海岸水工建筑物。本文在由水平力和力矩平衡条件建立的入土深度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竖向力平衡条件,建立了沉入式大圆筒结构满足稳定性要求的新的入土深度计算方法。针对一工程实例的设计条件,研究了土性指标取值、波浪力大小和竖向力平衡条件对沉入式大圆筒结构稳定性(入土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土性指标和波浪力对大圆筒结构的稳定性均有显著影响,且土性指标的影响大于波浪力的影响;当竖向力较大时,竖向力平衡条件对大圆筒结构的稳定性也有较大影响。建议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应准确选取土性指标,并采用考虑竖向力平衡条件的稳定性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大直径薄壁圆筒直立堤变形特征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结合钻探、测量、水下检查及不利因素分析,对薄壁圆筒直立堤中部及拐角部位的变形特征和变形机制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变形机制确立了补救措施。研究表明:大直径薄壁圆筒的倾斜与筒内填料高度变化之间有着相互因果关系;中部圆筒变形是筒内填料原始缺失,抗倾能力低所致,回填筒内填料即可保障运行;拐角位置圆筒直立堤变形是因为该位置波浪作用大,抗冲刷能力低,导致堤前护坦石缺失、基床受损,圆筒产生变形后,顶部与圆筒结构相独立的胸墙在圆筒变形及重力的双重作用下产生了协调变形,修复堤前护坦石并柔性处理胸墙间接缝即可保障运行;该圆筒直立堤的变形均非破坏性的变形,在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后,即可抑制变形发展,保证圆筒直立堤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2.
谢明军 《人民长江》2011,42(9):61-63
官地电站砂石料生产系统产生的废水主要来自大、中、小石冲洗筛和棒磨机,正常生产所产生的废水量为280~330 m3/h。为了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其达标排放,引进了矿山开采中使用的陶瓷过滤机,其工艺流程为:首先,通过刮砂机将废水中的一部分粗砂进行回收;然后,这部分废水与棒磨机的废水一起进入细砂回收车间进行细砂回收;紧接着,废水流入混合池,在混合池内添加絮凝剂后泵送至沉淀池进行石粉沉淀;最后,将沉淀池的石粉浆液泵入陶瓷过滤机,浆液中的水通过陶瓷片的毛细孔吸出,从而达到石粉和水的分离。滤后的水非常清澈,与厢式压滤机相比,不但工作效率高、运行成本低,而且运行效果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3.
Accumulating operational experience in both aerobic and anaerobic mechanical biological waste treatment (MBT) makes it increasingly obvious that controlled water management would substantially reduce the cost of MBT and also enhance resource recovery of the organic and inorganic fraction. The MBT plant at Gescher, Germany, is used as an example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quantity and composition of process water and leachates from intensive and subsequent rotting, pressing water from anaerobic digestion and scrubber water from acid exhaust air treatment, and hence prepare an MBT water balance. The potential of, requirements for and limits to internal process water reuse as well as the possibilities of resource recovery from scrubber water are also examined. Finally, an assimilated process water management concept with the purpose of an extensive reduction of wastewater quantity and freshwater demand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4.
The present paper evaluates the technical and economical feasibility of converting wet chemical scrubbers to biotrickling filters for H2S control at the Orange County Sanitation District (OCSD), California. Results of 8 months of continuous operation of a biotrickling filter treating 16,000 m3 h(-1) of foul air are analyzed. The reactor was operated at a gas contact time of 1.6 to 2.2 seconds reaching H2S elimination capacities up to 105-110 g H2S m3 h(-1), consistently maintaining outlet concentrations well below the regulatory limits (24 h average of 1 ppmv) and demonstrating to be very robust against temporary changes. Also, a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the conversion was performed. Savings from chemicals, energy and water usage compared to a chemical scrubber operated in parallel to the biotrickling filter throughout the project indicated that the payback time of the conversion was about 1.3 years. Cost savings ranged between 40,000 US dollars per year, per scrubber. While the above number may be specific to OCSD conditions, the cost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benefit of converting chemical scrubbers to biotrickling filters over a wide range of operating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5.
为指导胶凝砂砾石工程施工,确定石粉含量限值,提高胶凝砂砾石筑坝质量,本文开展石粉含量对胶凝砂砾石性能的影响研究。通过设计不同水胶比、石粉含量及龄期的胶砂试验方案,采用万能试验机测试胶砂力学性能,并分析石粉含量对胶砂强度影响的显著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胶砂的表面形貌进行表征,分析石粉含量对胶砂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龄期的增加,胶砂强度随龄期的增加有较大程度的提高;28 d之后,石粉含量对胶砂强度的影响呈抛物线形式,在石粉含量为30%时力学强度达到最大值并在40%时开始产生负面影响,即石粉含量大于40%,试件强度低于不含石粉试件,通过微观形貌验证了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该研究表明工程现场施工应限制石粉40%以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碾压混凝土中掺入工业化粉磨加工的石粉代替部分砂,使砂中石粉总含量满足碾压混凝土的要求,从而改善碾压混凝土的性能,保证其质量.从不同石粉含量的碾压棍凝土试验研究结果分析,以及金安桥水电站大坝碾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结果分析可知,混凝土生产时必须对外掺石粉量进行精确控制,确保掺入代砂石粉后石粉总量不变,才能确保碾压混凝土的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17.
针对串列双圆柱绕流问题进行了数值研究,利用Fluent软件建立二维数值模型,探究了不同柱体间距、不同柱体表面粗糙度对串列双圆柱阻力系数、升力系数、St数的影响。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对雷诺数为1×10~6,柱体间距L/D分别为1.75、1.90、2.20、2.50,表面粗糙度Rh在0~0.5%D范围内的串列双圆柱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柱体间距L/D在1.75~2.50范围内,光滑柱体表面下,St数、后柱平均阻力系数会随着柱体间距的增加而增大;同时,柱体间距对升力系数振幅也存在极大影响。改变柱体表面粗糙度,会使柱体间距为1.75的串列双圆柱前柱平均阻力系数在Rh=0.2%D时降低7%,而各柱间距下的后柱平均阻力系数会随粗糙度的增加而减小。研究成果能够为河道桥梁建设和圆柱绕流理论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对于面广量大的旧砌石防渗渠道,分析并总结了其老化损坏的状况和原因。介绍了旧砌石渠道改造的必要性条件及其模型。根据不同的老化损坏状况和程度,提出了旧砌石渠道改造的诸多措施  相似文献   

19.
孤立波与不同淹没深度水平圆柱体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用基于时变雷诺方程和方程为基础的数学模型模拟了孤立波与近海不同淹没深度水平圆柱的相互作用过程,其中自由表面的跟踪采用了分段线性近似的VOF方法.结果表明:当圆柱靠近水底时,尤其是在圆柱与底部海床有较小缝隙时,圆柱底部附近的涡旋较强;而圆柱靠近水面时,水面附近的涡旋较强,圆柱越靠近水面,圆柱背浪面一侧的水面附近产生的涡对越多.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圆柱群的流致振动进行海洋能发电是当前可再生能源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多柱体绕流存在强烈的相互干扰作用,其流致振动与单圆柱有着明显的区别且运行过程中必然存在某些柱体损坏或停机的现象,对相邻圆柱产生巨大的影响。利用自循环水槽对串列条件下静止圆柱对振动圆柱的流致振动影响进行试验研究。考虑两种工况:(1)上游圆柱固定,下游圆柱可沿横流向自由振动;(2)下游圆柱固定,上游圆柱可沿横流向自由振动。结果表明:对于工况(1),当2.0≤L/D≤4.0时,固定上游圆柱对下游圆柱的振动响应起增强作用,当5.0≤L/D≤7.0时,固定上游圆柱对下游圆柱的振动响应起抑制作用;对于工况(2),当2.0≤L/D≤3.0时,固定下游圆柱对上游圆柱的振动响应起增强作用,当L/D=4.0时,固定下游圆柱对上游圆柱的振动响应起抑制作用。随着间距比的增大,振动圆柱的涡激振动(vortex induced vibration,VIV)上端分支范围逐渐减小。相比于工况(1),工况(2)中上游圆柱的振动响应对间距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