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壳聚糖、海藻酸钠分别和明胶复合为壁材,以失水山梨醇为乳化剂,戊二醛为交联剂的条件下,通过复凝聚法制备棕榈油相变蓄热微胶囊。试验结果表明,以壳聚糖和明胶为复合壁材,芯壁比为1∶3,体系p H值为6时,可获得表面含油率为57%,包埋率为42%的微胶囊;以海藻酸钠和明胶为复合壁材,芯壁比为1∶4,p H值为4,可获得表面含油率为55%,包埋率为44%的微胶囊。  相似文献   

2.
以壳聚糖、海藻酸钠作为壁材,用复凝聚相法对薄荷香精进行包埋,通过海藻酸钠的单因素实验确定壳聚糖和海藻酸钠比例为1∶1,运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影响微胶囊包埋的主要因素:壁材浓度、芯材/壁材比、pH和搅拌速度,采用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拟合上述四个因素与包埋率的函数关系,确定了复凝聚相法制备微胶囊的最佳条件为芯材/壁材比1∶1.5,搅拌速度2500r/min,壁材浓度0.5%和pH4.4,在此条件下包埋率为82.4%。  相似文献   

3.
屈小媛  胡萍 《食品科学》2012,33(4):91-95
以黑树莓果汁为芯材,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壁材,采用锐孔-凝固浴法对黑树莓果汁进行微胶囊化。运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对影响黑树莓果汁微胶囊化主要因素即壁材芯材配比、海藻酸钠质量分数、壳聚糖质量分数进行多项式回归模型建立和最优化。结果表明:在壁材海藻酸钠/芯材4.05、海藻酸钠质量分数2.27%、壳聚糖质量分数1.28%时,黑树莓果汁微胶囊的包埋效果最好,包埋率可达87.15%。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选以乳清蛋白和阿拉伯胶为壁材的橄榄油微胶囊最佳工艺。方法:通过壁材凝聚率选出最佳壁材配比及最适浓度,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微胶囊。首先对壁芯比、复凝聚pH、凝聚时间做单因素试验,然后通过响应面试验筛选制备微胶囊的最佳工艺。结果:在壁材质量分数3%、壁芯比3、pH 4、凝聚60 min条件下制备微胶囊,最高包埋率为87.95%,包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廖霞  杨小兰  李瑶  王丽颖  明建 《食品科学》2016,37(22):20-27
以槲皮素为芯材,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槲皮素微胶囊。以包埋率和载药量为综合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分析各因素,并对槲皮素微胶囊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壁材比(壳聚糖-海藻酸钠质量比)1∶3.34(g/g)、芯壁比4.34∶1(g/g)、京尼平用量18.44 g/100 g壳聚糖、固化温度41.56 ℃时,包埋率为69.53%。制备的槲皮素微胶囊水分含量为3.26%,休止角为40.39°,溶解度为256.44 μg/mL,粒径大小较为均匀,平均粒径为1 362 nm,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山核桃油微胶囊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复凝聚法和分子包埋法对山核桃油微胶囊的制备进行了研究。在复凝聚法中,最佳条件是: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2.5%,壳聚糖质量分数为2.0%,氯化钙质量分数为3.0%,壁材:心材比例为1:2,pH为5.0。在此条件下微胶囊的包埋率为97.74%。在分子包埋法中,最佳条件是:超声时间20min,壁材与心材比例为1:8,超声温度为40℃,超声功率为320W。在此条件下微胶囊的效率为66.01%。  相似文献   

7.
张雪  张丽平  逄春华等 《印染》2013,39(17):9-12
以β-谷甾醇为芯材,明胶、阿拉伯胶为壁材,利用复凝聚法制备微胶囊,并用转谷氨酰胺酶(TG酶)进行固化。通过对微胶囊的芯材含量、包埋率和外观形态分析,得出优化的制备工艺条件为:壁材质量分数8%,芯壁比1∶2,复凝聚pH值4.2,TG酶∶明胶=0.2∶1。在此条件下制得的微胶囊外观圆整、大小均一,芯材含量为34.98%,包埋率为48.21%。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柠檬香精为芯材,壳聚糖(CS)、明胶(GE)和纤维素纳米晶体(CNC)为复合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柠檬香精微胶囊。研究了壁材质量分数、CNC质量分数、芯壁比和乳化速率对微胶囊粒径和包埋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壁材质量分数0.2%,CNC质量分数0.3%,芯壁比3:1,乳化速率900 r/min。在此最佳条件下制得的香精微胶囊包埋率为74.35%。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明,CS、GE与CNC之间发生了静电吸引。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明,香精微胶囊呈球形,粒径在1.8~5.2μm之间,分散性良好。热重分析表明,CS/GE/CNC壁材体系能很好地保护柠檬香精在200℃以下的缓慢释放。  相似文献   

9.
为防止白术挥发油的氧化,扩大白术挥发油的用途,采用喷雾干燥法对白术挥发油进行了微胶囊化研究。考察了芯壁比、乳化条件、进风温度、进料速度等因素对白术挥发油微胶囊化工艺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微胶囊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制备白术挥发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为:进风温度175℃,进料速度640 L/h,乳化剂用量5%,芯壁比0.32,明胶质量分数21.13%,固形物质量分数29.51%,HLB值为13.53。在优化条件下可制得高质量高包埋率的白术挥发油微胶囊产品,包埋率达88.35%。  相似文献   

10.
复凝聚法制备松籽油微胶囊工艺优化及其氧化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阳  包怡红  赵楠 《食品科学》2017,38(18):229-236
以明胶与阿拉伯胶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包埋松籽油制备松籽油微胶囊。考察壁材比(明胶与阿拉伯胶体积比)、芯壁比、壁材质量分数、复凝聚时间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微胶囊制备工艺,并对制备的微胶囊理化特性及氧化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松籽油微胶囊制备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壁材比2∶1、芯壁比2∶3、壁材质量分数2%、复凝聚时间50 min,在此条件下微胶囊包埋率达到87.23%。制备的松籽油微胶囊含水率为5.1%,溶解度为98.09%,具有较好的溶解性;通过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证明了微胶囊的形成;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结果显示,微胶囊热溶解温度较高,在室温下热稳定性良好。包埋后的松籽油经加速贮藏实验表明微胶囊化可以提高松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延长松籽油贮藏期。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南极磷虾油微胶囊化率,降低南极磷虾油微囊化利用成本,以酪蛋白酸钠、明胶、麦芽糊精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对南极磷虾油进行微胶囊化包埋,利用单因素实验结合响应面优化包埋工艺,并对微胶囊化后产品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酪蛋白酸钠质量分数为24.55%、明胶质量分数为4.86%、芯壁质量比为0.33,麦芽糊精质量分数为45.60%,南极磷虾油微胶囊包埋率为93.79%。微胶囊水分含量2.31%±0.12%,吸湿性强,灰分含量为2.04% ± 0.14%,微胶囊粒径集中在14.8~26.7 μm。响应面法预测各因素对南极磷虾油微胶囊包埋率的影响大小关系为:芯壁质量比>明胶>酪蛋白酸钠。机械强度试验表明,在不同的pH环境和离心时间条件下,微胶囊中南极磷虾油释放率小于0.3%,微胶囊结构非常稳定。  相似文献   

12.
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为壁材,通过复凝聚法制备荔枝多酚微胶囊,提高荔枝多酚的稳定性。选取微胶囊包埋率为优化指标,利用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微胶囊的体外释放性能、温度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荔枝多酚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海藻酸钠质量分数3.5%,氯化钙质量分数3%,壳聚糖质量分数2.0%,包埋时间1 h,荔枝多酚质量分数0.8%,所得荔枝多酚微胶囊粒径均一,包埋率为95.74%;该微胶囊在模拟肠液(pH6.86)中具有良好的靶向释放性,3 h后多酚释放率为19.66%,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20.30%;且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荔枝多酚微胶囊较未包埋的荔枝多酚具有较高的多酚保留率,提高了2.09%~3.34%,表明荔枝多酚的微胶囊化可有效提高荔枝多酚的温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探索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中提取肌原纤维蛋白(MP)在热处理后(HMP)作为一种新型微胶囊的壳材料,在海藻酸钠(SA)和壳聚糖(CS)共存下,采用超声复凝聚法对玉米油进行微胶囊化,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含量2.5%,HMP含量3.0%,玉米油含量30%时,乳液粒径小而均匀,乳化稳定性高。壳聚糖含量为1.2%、海藻酸钠和壳聚糖质量比1:1、氯化钙浓度为5.0%时,通过超声复凝聚法得到的微胶囊平均粒径为88.74±2.60μm,包封率为82.59%±1.44%;微胶囊具有不规则形状和起伏的表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海藻酸钠与壳聚糖因静电结合作用,与HMP共同构成了微胶囊致密的外壳;DSC结果显示HMP微胶囊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HMP微胶囊显著降低了贮存过程中油脂的POV值与TBA值,有效延缓了玉米油的氧化速度;HMP微胶囊在整个模拟消化阶段的游离脂肪酸(FFA)释放量为92.67%,且在肠消化阶段释放更多的FFA,表明微胶囊化对芯材的释放起到了缓释作用。这项研究显示,HMP与海藻酸钠和壳聚糖复合后,是可以用于微胶囊制备及保护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4.
以明胶和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对丁香油进行包覆,通过喷雾干燥法得到干燥的微胶囊产物,研究pH、明胶和海藻酸钠质量比、芯壁质量比、壁材用量、搅拌转速对微胶囊形成的影响,并对微胶囊的缓释性进行研究,采用红外、TG、SEM对优选实验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微胶囊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过微胶囊化的丁香油挥发性明显降低,热稳定性大...  相似文献   

15.
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奇亚籽油的稳定性,对其进行微胶囊化。以包埋率为评价指标对冷冻干燥制备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工艺进行优化,利用激光粒度仪、扫描电镜、红外光谱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等表征微胶囊性状。结果表明,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壁材比(酪蛋白酸钠∶D-乳糖-水合物)1.1∶1(质量比)、固形物浓度31.32%、壁芯比2.34∶1(质量比),包埋率达到90.65%。所得微胶囊产品含有芯材、壁材的特征峰,表明形成奇亚籽油微胶囊的包埋结构。制得的奇亚籽油微胶囊呈不规则的几何形状和紧凑的结构,大小均匀,流动性较好,粉末表面光滑,黏度小,稳定性良好,可满足一般食品加工条件,为奇亚籽油微胶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克服丁香精油在保鲜应用中易挥发、难溶于水的缺点,采用复凝聚法制备丁香精油微胶囊,以包埋率为评价指标,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包埋工艺,并将丁香精油微胶囊应用于冰温猪肉的保鲜。结果表明,所得回归模型具有高度显著性(p<0.0001),方程对试验拟合较好,在CaCl2浓度12 g/L,壁芯比7:1 (m/m),复合壁材比(海藻酸钠-壳聚糖)0.8:1 (m/m),包埋时间47 min的条件下,制得的丁香精油微胶囊包埋率最高为84.20%,与预测包埋率相对误差小于5%;用该条件制备的丁香精油微胶囊处理冷却猪肉,冰温下对照组猪肉可保鲜9 d,空芯组可保鲜21 d,精油组可保鲜27 d,表明丁香精油微胶囊可显著延长冰温猪肉的保鲜期(p<0.05)。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丁酸钠的包埋率和抑菌特性,通过复凝聚法制备海藻酸钠/壳聚糖包埋丁酸钠的微胶囊,运用响应面法优化关键工艺参数,并探究其外观形态、结构特性和抑菌性能。结果表明:丁酸钠微胶囊的最优制备配方参数为海藻酸钠3.0%(m/m),壳聚糖1.75%(m/m),丁酸钠2.5%(m/m),氯化钙3.0%(m/m),包埋时间3 h,包埋率为95.12%,且回归模型具有极显著差异(P<0.000 1),失拟项不具备显著差异(P=0.35),模型拟合度较好(R2=0.98);扫描电镜发现丁酸钠微胶囊外观呈带凸起的纺锤形;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发现丁酸钠特征峰全部削弱甚至消失表明海藻酸钠和壳聚糖形成微胶囊。丁酸钠微胶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抑菌率分别比丁酸钠升高28.82%和25.25%,且丁酸钠微胶囊(质量浓度:2.0 g/L)对两种致病菌干预24 h后,其总抑菌率均高于99%。说明此优化工艺制备的丁酸钠微胶囊包埋率高、颗粒紧实牢固,具有较好的抑菌性能,能够为丁酸类绿色抗生素替代品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锐孔造粒法,以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壁材,五倍子提取物为芯材制备了海藻酸钠-壳聚糖-五倍子提取物微胶囊。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测试等手段确定了制备此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并采用琼脂平皿扩散法测定及评价了所制备微胶囊的抑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制得的微胶囊包封效果、成球性和粒径均一性良好,且具有较好的抑菌性能,抑菌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9.
为克服双歧杆菌不耐酸、不耐氧的缺点,本试验建立制备双歧杆菌微胶囊的方法。以海藻酸钠和氯化钙形成海藻酸钙水凝胶,再与壳聚糖复合形成聚电解质膜,通过单因素及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制备双歧杆菌混凝胶微囊工艺,使用扫描电镜观察胶囊结构,并采用模拟胃液及肠液的独立影响实验和模拟连续消化道实验考察胶囊中双歧杆菌的释放特性及存活率,探究其稳定性。结果表明:离心菌体与1.5%海藻酸钠均匀混合,注射到1.2%氯化钙溶液中,再与0.5%壳聚糖固定化35 min最佳。此条件下胶囊形状完整,扫描电镜图显示微胶囊结构致密、具有较好的包埋性,胃肠释放实验证明胶囊具有肠溶胃不溶和缓释的载体特性,胶囊中的双歧杆菌在肠液中的存活率平均值为72.3%,经模拟消化道处理后的存活率为49.8%。此结果为双歧杆菌微胶囊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