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再生白土对大豆油脱色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再生白土对大豆油进行脱色,并用新白土进行对比。通过实验确定再生白土的最佳脱色温度110℃,时间20m in,在此条件下再生白土的脱色率为97.66%,脱色效果与新白土相当。  相似文献   

2.
以n-3和n-6型多不饱和油脂——亚麻籽毛油和葡萄籽毛油为原料,探讨了物理精炼对亚麻籽油和葡萄籽油的脱酸效果、氧化程度、反式脂肪酸产生和生育酚含量的影响.在真空残压≤50 Pa、220℃条件下脱酸,精炼4 h后,经脱胶脱色的亚麻籽油酸价为0.67 mg/g,过氧化值为4.25 mmol/kg,茴香胺值为105.32,反式脂肪酸含量为3.62%,生育酚为28.05 mg/100 g;而脱胶脱色的葡萄籽油酸价为0.49 mg/g,过氧化值为2.27 mmol/kg,茴香胺值为21.66,反式脂肪酸含量为0.27%,生育酚为26.23 mg/100 g.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物理精炼,亚麻籽油氧化裂变程度和反式脂肪酸生成速率均比葡萄籽油高,这说明多不饱和油脂的不饱和度越高、含量越多,越不宜采用物理精炼工艺脱酸.  相似文献   

3.
对比研究了大豆油脱臭及脱臭馏出物捕集工艺对脱臭成品油及馏出物冷凝捕集液中邻苯二甲酸酯类(PAEs)塑化剂、维生素E(VE)、植物甾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级双温蒸馏脱臭(200℃、90 min,260℃、30 min)与常规的单温蒸馏脱臭(120 min,240、250、260℃)相比,在真空度、蒸汽通量一定的条件下,双温脱臭可使∑8PAEs脱除率提高4.7~22.6个百分点,VE保留率提高5.5~13.1个百分点,甾醇保留率提高6.3~13.4个百分点,反式脂肪酸含量降低0.11~1.04个百分点,双温脱臭工艺在提升大豆油安全品质和营养品质方面优于单温脱臭。在单温蒸馏脱臭条件下,脱臭馏出物两级双温冷凝捕集工艺(120℃、40℃)与单级冷凝捕集(40℃)相比,一级捕集液(SODD1)和二级捕集液(SODD2)中∑8PAEs含量均显著低于单级捕集液(SODD)中的,在脱臭温度为260℃时,蒸馏回收的SODD中∑8PAEs含量为49.969 mg/kg,分别为SODD1和SODD2中的2.98倍和1.58倍,SODD1中∑8PAEs含量为16.741 mg/kg,仅是SODD2中含量的50%,SODD1和SODD2中VE和甾醇含量分别为1 269.2、1 336.9 mg/100 g和769.4、995.9 mg/100 g,虽然含量均低于SODD中的,但SODD1的低PAEs含量优势显著提升了其作为食用级原料的安全品质。  相似文献   

4.
采用简单的水解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钛铁混凝剂,用于去除饮用水中的砷。考察了pH值、混凝剂投加量、砷初始浓度、水力条件和共存离子等因素对砷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7,原水砷浓度为0.150mg/L,2#混凝剂投加量为10mg/L时,可使滤后水中砷浓度为8.44μg/L(10μg/L);混凝剂加入量为10mg/L,对较高浓度的As(Ⅲ)仍具有很高的去除率,可使含砷量为0.500mg/L的原水去除率达到89.81%。水力条件对除砷效果的影响不大;混凝除砷的适宜pH为6~8;碳酸根(HCO3-)和磷酸根(H2PO42-)等共存离子对砷的去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人工配制的含有As(Ⅲ)30~200μg/L,Fe2+0.5~1.50mg/L,Mn2+0.6~2.0mg/L的原水,通过已经培养成熟的生物除铁除锰滤柱进行过滤实验,分别考察了3、4、5m/h滤速条件下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原水中砷质量浓度低于200μg/L的情况下,生物除铁除锰滤池的铁锰去除能力基本不受砷的影响,并且砷的去除效果明显,去除率在95%以上.经过滤柱分层取水实验,发现砷的去除集中在0~660mm的滤层厚度.在反冲洗后,短时期内砷和铁有超标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以大豆油为原料,分析了棉酚在不同温度、不同含量条件下对大豆油各项氧化指标的影响,同时采用Rancimat加速氧化法考察了棉酚对大豆油的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棉酚对油脂的保护作用与其含量成正比、与氧化温度成反比.棉酚的抗氧化作用优于BHT(二叔丁基对甲酚),当棉酚含量达到50 mg/kg时,其抗氧化作用和200 mg/kg BHT相当,可应用于生物柴油、天然聚合物等工业生产中.  相似文献   

7.
铁改性锰矿对砷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影响铁改性锰矿除砷效果的各种因素,并对改性前后锰矿的吸附等温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铁改性的最佳浓度为20g/L。在改性锰矿投加量为0.100 0g、反应温度为20℃、反应时间为60min、pH为3.0的条件下,对质量浓度为200μg/L的含砷水样,改性锰矿对As(Ⅴ)的去除率高达98.34%,而对As(Ⅲ)的去除率只有85.11%。水中Ca2+、Fe3+有增强砷的去除效果的趋势;SiO23-、CO23-和HCO3-能明显降低其去除效果。正交实验表明,SiO23-对改性锰矿除砷效果的影响大于CO23-,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其影响则较小。改性前后锰矿的吸附等温线表明,在反应温度为20℃、改性锰矿投加量为0.100 0g的条件下,改性锰矿对As(Ⅴ)和As(Ⅲ)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701 5mg/g和2.112 0mg/g,分别比改性前提高了96.77%、87.23%。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完整的高砷地下水处理流程,在生物氧化滤柱实现了As(Ⅲ)至As(Ⅴ)的高效氧化后,进行了复配型混凝剂对As(Ⅴ)去除的最优条件筛选试验.在原水As(Ⅴ)的质量浓度为2.0mg/L的条件下,铁铝复配混凝剂对As(Ⅴ)的去除性能较铁盐、铝盐等单一混凝剂投加量减少50%以上,且复配混凝剂强化了其对砷的吸附、沉淀性能及对絮体的沉淀及网捕卷扫功能,对于出水痕量砷,铝盐对于去除效果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2种混凝剂交叉效应显著;采用5.0 mg/L三氯化铁和3.0~4.0 mg/L聚合硫酸铝2种混凝剂复合投加,除砷效果最好,出水As(Ⅴ)质量浓度稳定小于10.0000μg/L;对复配型混凝剂最优条件的研究表明,在pH为6.00~7.00、浊度大于30.0NTU或小于10.0 NTU时,复配混凝剂除砷效果最高,能稳定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小于10μg/L).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PAM)复合絮凝剂对赤砂糖回溶糖浆脱色的效果.考察PAC-PAM复合絮凝剂的不同用量、不同pH值,不同絮凝温度、不同絮凝时间等因素,通过正交表L25(56)安排实验,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PAC用量800mg/kg,PAM用量3mg/kg,pH值5.8,温度65℃,时间2min,在此条件下,回溶糖浆的脱色率为33.26%.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施磷条件下油菜幼苗各部位镉含量、土壤有效镉(DTPA-Cd)、土壤磷形态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以期为镉污染土壤的修复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不同镉含量(0.3、3.0、5.0 mg/kg)下,磷添加(KH2PO4,5.0、75.0、150.0 mg/kg)对苗期油菜根、茎、叶部镉含量,土壤pH,有效镉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高磷添加增加了苗期油菜的生物量和镉积累量。土壤镉含量为3.0和5.0 mg/kg时,磷添加量为150.0 mg/kg时,油菜植株生物量最高,分别为2.68和2.03 g;其镉积累量也最多,分别为164.00、165.62微克/盆。对于土壤pH、有效镉含量和磷形态含量而言,镉含量为3.0、5.0 mg/kg时,磷施加量由5.0 mg/kg增加至150.0 mg/kg时,土壤pH分别降低了0.11、0.06个单位,土壤矿物质磷(Ligand-P)含量分别降低了10.2%、10.3%,土壤生物有效磷(Bioavailable-P)含量分别增加了48.7%、35.9%,土壤有效镉(DTPA-C...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米糠油、大豆油和花生油的总脂肪酸以及sn-2位脂肪酸,以不同脂肪酸的含量为变量,作二维组成信息分布图,对3种植物油进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对总脂肪酸含量数据分析时,分别以C16:0/C18∶0和C18∶1/C18:0为横坐标,C18∶2/C18∶1为纵坐标作图,能够准确区分3种植物油;采用sn-2位脂肪酸含量数据分析时,分别以C16∶0/C18∶0为横坐标,C18∶2/C18∶1为纵坐标和以C18∶2/C18∶0为横坐标,C16∶0/C18∶0为纵坐标作图,也能明显识别3种植物油,对比两种数据分析结果,采用总脂肪酸含量为变量制作二维图更容易区分3种油脂.  相似文献   

12.
玉米油冬化     
报告了玉米油的深度冬化试验。在前段降温速率2.5℃/min、后段降温速率0.3℃/min、结晶温度低于4℃、冷却时间42小时及适当的过滤条件下,冬化玉米油0℃下透明时间可长达240小时以上。  相似文献   

13.
利用气相色谱法(GC)结合化学计量学技术建立了花生油中掺入大豆油的鉴别模型以及掺伪定量分析模型.分别采用气相色谱法、主成分分析(PCA)、聚类分析(CA)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对脂肪酸色谱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利用LS-SVM构建的花生油掺大豆油的鉴别模型准确率最高,达100%;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花生油掺伪定量模型,并通过交互验证考察所建模型的可靠性,PLS模型的相关系数(R2)、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996、1.59%和2.08%,优于经典的多元线性回归(MLR)和主成分回归(PCR).这表明应用化学计量学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别花生油的真伪和检测花生油中大豆油的含量,对其他油脂掺伪检测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报告了一种测定食用油脂过氧化值的新方法———可见分光光度法,该方法精密度好、准确度高。对食用油样的测定结果为I2%=0.0539,相对标准偏差为0.76%  相似文献   

15.
以红花油为原料、脂肪酶Novozym435为催化剂进行环氧化反应制备环氧红花油.研究了反应温度、硬脂酸用量、反应时间、酶的用量、双氧水用量等因素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反应参数,得到红花油环氧化的最佳反应条件为:红花油5 g,反应温度40℃,双氧水用量为10 m L,酶用量(以油质量计)4%,硬脂酸用量0.006 mol,反应时间10 h.在此条件下所得环氧红花油的环氧值为7.25%,转化率为86.66%.  相似文献   

16.
毛糠油经过脱胶脱蜡以后,在高温和高真空条件下,利用米糠油中原有的甘油—酸酯、甘油二酸酯或加入甘油,与游离脂肪酸发生酯化反应,可以有效地降低酸价,并增加中性油的数量.酯化脱酸能量消耗较高,因而适用于高酸价油的脱酸.  相似文献   

17.
利用脂肪酸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针对21种花生油、20种棕榈油及4种调和油进行数据处理,并进行识别.以它们在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 1099 cm-1、1118 cm-1处的吸收峰的面积作为红外特征信息;通过气相色谱分析得到每种植物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脂肪酸的百分含量,以每种油脂的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百分含量的比值为横坐标,亚油酸(C182)和油酸(C181)的百分含量的比值为纵坐标,用Origin 7.5软件作图;再组合红外特征信息和脂肪酸特征信息,A1099cm-1/A1118 cm-1为横坐标,AC160/A C180为纵坐标,用Origin 7.5作图.结果显示,花生油和棕榈油信息点均有各自分布区域,调和油的信息点在分布图中呈线性分布趋势.  相似文献   

18.
海狗油微胶囊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海狗油的碱炼、脱臭、乳化、均质喷雾干燥等主要步骤,进行海狗油微胶囊化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冷榨芝麻油的稳定性和实用性,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壁材、冷榨芝麻油为芯材,采用复合凝聚法制备微胶囊化冷榨芝麻油。以微胶囊的形态、包埋率、产率及载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壁材质量分数、壁芯比、pH值、搅拌速度、凝聚时间以及TG添加量对包埋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确定了复凝聚法制备冷榨芝麻油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壁材的质量分数0.76%,壁芯比2.24∶1,凝聚pH值3.99,搅拌速度400 r/min,凝聚时间20min,TG添加量15 U/g。复凝聚法制备的冷榨芝麻油微胶囊的包埋率达到91%以上,是一种较好的微胶囊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