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5 毫秒
1.
测试了FeSO4水溶液/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异戊醇/二甲苯准三元体系的电导率与SDS的含量P(w/%)异戊醇与SDS的质量比Km及水与SDS的摩尔比R三个结构参数的关系,并建立了它们的反相微乳液相图。系统地研究了体系的组成。如异戊醇和SDS的质量比Km、FeSO4溶液的浓度和PH值,MMA的加入和温度(T)对其反相微乳液相图的影响,结果表明准三元体系在形成反相微乳液的过程中,σ随Km降低和P增加而增大,随R增大表现出明显的阈渗效应,发生阈渗效应的临界R值为4,远小于文献[1,2]的报道值。  相似文献   

2.
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微乳液热力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不同种类表面活性剂/醇/硬脂酸甲酯(油相)/蔗糖水溶液所组成的微乳液体系的相图出发,研究它们所形成的微乳液的标准力学函数,并得到标准自由能变化与醇物碳原子数和温度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微乳法制备Fe3O4磁性纳米粒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先对油包水(W/O)型微乳液进行了制备研究,利用拟三元相图探明了一定条件下的W/O型微乳液中的最佳体系。进而利用此W/O型微乳液作为“微反应器”制备Fe3O4纳米粒子。采用TEM、XRD和IR对所制备的Fe3O4纳米粒子进行了分析表征。  相似文献   

4.
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和油相成功制备了FeSO4微乳液,并绘制了其四相伪三元相图.通过对比实验选择了乳化剂Triton X-100及油相环己烷,配制成了微乳液,并分别以硫酸亚铁溶液(以W表示)、环己烷(以O表示)、Triton X-100和正丁醇的复配乳化剂(以S+C表示)为三相图的三个顶点绘制了伪三元相图.  相似文献   

5.
选择合适的乳化剂和油相成功制备了FeSO4微乳液,并绘制了其四相伪三元相图.通过对比实验选择了乳化剂Triton X-100及油相环己烷,配制成了微乳液,并分别以硫酸亚铁溶液(以W表示)、环己烷(以O表示)、Triton X-100和正丁醇的复配乳化剂(以S+C表示)为三相图的三个顶点绘制了伪三元相图.  相似文献   

6.
微乳液形成与破坏的稳定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由十二烷基磺酸钠(AS),正癸烷,戊醇及水四组分构成的微乳液体系。从该体系的拟三元相图出发,计算一系列微乳液形成及破坏时,na/ns和no/ns数据,将二者关联作图得直线。从直线斜率K和截距I,计算微乳液形成及破坏时,醇从油相到微乳液滴界面的标准自由能,据此,比较微乳液形成及破坏时稳定性大小。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验,确定了12—3—12,2Br^-1/醇/烷烃/水系统拟三元相图,研究了正构醇链长的改变对系统相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当醇分子链长适中时,譬如在含有正丁醇、正戊醇系统中才形成稳定的溶致液晶及油包水(W/O)单相微乳液;长链醇分子利于形成W/O单相微乳液而不利于形成O/W单相微乳液。采用冷冻蚀刻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到W/O微乳液的球形结构及双连续微乳液的网状结构;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到液晶的十字花及对称扇形纹理。上述结果可为偶联表面活性剂微乳液在相关方面的应用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验确定出了乳化艾蒿油的最佳HLB值、最适合的乳化剂、最优乳化方法及最佳乳化条件。以Span80与Tween80复配成不同HLB值的乳液乳化艾蒿油时最佳HLB值为7.5;Span80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制备的艾蒿油乳液最稳定;界面复合物生成法最适宜艾蒿油乳化;由正交实验确定出的最佳乳化条件为:乳化温度60℃,乳化转速4000r/min,乳化时间10min,上述条件下制备的乳液离心均未出现分层现象。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真丝纤维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A在异辛烷中形成的反相微乳液体系中的染色行为,采用不同种类的染料在该体系中分别对真丝进行染色,并与各染料在传统水相中对真丝的染色行为进行对比,用表面色深K/S值表征各类染料的得色情况。实验表明,直接染料在该反相微乳液体系中的染色情况最为理想,活性染料和弱酸性染料次之,小分子的酸性染料不适宜在该体系中染色。  相似文献   

10.
以水/SDBS/Span-80/Tween-80/HL68微乳液体系,采用还原法在润滑油中成功制备出了油溶性良好的纳米金属铜粒子;SEM及TEM分析表明,纳米铜呈球形,有部分团聚,粒径分布在10b20nm.分别从表面活性剂的选取、微乳液分散方法、反应温度等方面,研究了在该体系下制备纳米金属铜的适宜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1.
研制了一种凹版醇水性复合塑料油墨,该油墨的组分为:多元丙烯酸酯共聚树脂、聚酮树脂、颜料、分散剂、附着力促进剂以及鳌合剂和乙醇.选用了具有醇溶性的多元丙烯酸酯作用油墨的主体树脂,使油墨具有良好的醇溶性和溶剂释放性,再配合采用特殊合成树脂,用以研磨颜料,提高油墨的展色性、流动性,最后添加附着力促进剂和鳌合剂,提高油墨的附着力、耐热性及后工序的各项要求;采用乙醇和水做溶剂,不使用有毒、有害的溶剂,减少了有害溶剂对大气的污染,印刷中以乙醇和水作稀释溶剂,无有毒、有害溶剂残留和排放,安全、无毒、卫生、环保.  相似文献   

12.
喷墨打印技术发展迅速,能够输出照片级的图像,广泛应用于家庭和办公室中。作者通过将扫描电镜(SEM)和能量扩散能谱(EDS)联合应用,对商品化的一种彩色喷墨打印纸的涂层结构和涂料组分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对纸页性能和打印质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纳米二氧化硅能够赋予纸页优良的平滑度、油墨吸收性和色密度。  相似文献   

13.
实验通过选定表面活性剂乳化煤油得到油墨清洗剂。该产品具有较好的清洗效果及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喷码墨水成分中的溶剂、树脂、导电盐、添加剂、染料等原料的选择及其配比对墨水的黏度、电导率、挥发性等主要性能指标的影响;根据国内外品牌喷码打印机的性能要求,通过上机调试,对不同机型的喷码墨水配方及制备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获得优化配方.以甲基乙基酮为溶剂,丙烯酸树脂为成膜剂,采用染料与树脂分别溶解再混合的制备工艺,所得喷码墨水产品性能稳定,喷打字迹均匀清晰,对底物(尤其是聚烯烃类)附着力强.  相似文献   

15.
水性油墨粒子沉积及其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用模拟体系对水性油墨粒子沉积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拟体系中加入无机钙离子和铝离子均可有效抑制油墨粒子的沉积,而无机钙离子效果更佳.无机钙离子对于实际水性油墨废纸最优的浮选脱墨条件为:CaCl2用量2%,碎浆温度50℃,碎浆时间4 min,碎浆浆浓8%,浮选浆浓1%,浮选时间10 min,浮选温度50℃,活性剂用量0.3%.通过采用扫描电镜对油墨粒子沉积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实地密度是反映印刷品色彩质量的主要因素,取决于印刷品上的墨层厚度,而胶印机输墨系统结构及墨键开度又决定了印刷品上的墨层厚度.通过建立输墨系统中各墨辊模型,建立胶印机输墨系统结构模型.基于各墨辊接触点的最小下墨路径和油墨传递路线,建立墨层厚度方程组,通过对方程组的求解,并根据承印物墨层厚度与最后一根着墨辊接触点墨层厚度的关系,得到承印物墨层厚度与墨斗辊墨层厚度的关系,即油墨传递率.通过实验获得不同工艺条件下承印物上的墨层厚度与实地密度的关系,并通过对墨键开度与墨键开口大小、墨斗辊墨层厚度关系的标定,即可得到不同工艺条件下墨键开度与实地密度的关系,即色墨控制模型.该模型可用于色彩质量控制,即当色彩质量出现偏差时,基于该模型进行墨键开度的调整进而实现色彩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结合水性凹版塑料薄膜表印油墨印刷性能要求,进行配方和工艺设计,选择原材料进行加工,并对研制的水性凹版塑料薄膜表印油墨的性能进行了系统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所研制的水性凹版塑料薄膜表印油墨的抗水性、抗磨擦性、初干性、附着牢度等性能指标都达到或超过国家轻工行业标准指标,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及重金属等有害元素含量也都达到或超过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因此,所研制的环保型水性凹版塑料薄膜表印油墨完全可以取代沿用多年的溶剂型凹版塑料薄膜表印油墨.  相似文献   

18.
印刷过程中墨辊转速对油墨温度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印刷过程中墨辊转速对油墨温度场的影响,运用有限元模拟软件Ansys Workbench CFX对油墨温度场进行流体温度场模拟仿真,分析出不同墨辊转速对油墨流场温度的影响,以及壁面油墨和挤压区域油墨温度的变化趋势,并通过油墨印刷适性仪实验平台对模拟仿真分析进行实验验证,使用红外热像仪分别获取不同时刻的油墨温度场整体云图,以及挤压区域油墨温度的实时变化数据.最终通过实验与仿真的对比分析,得出墨辊转速对油墨温度场的影响规律:当两辊压力一定时,墨辊转速对油墨稳态的温度有比较大的影响;在不考虑有新油墨流入与高温油墨流出时,挤压区域油墨温度随着墨辊转速的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积层电路板用UV固化光敏油墨的制作、配方和应用工艺,考察了氰酸酯树脂的含量对油墨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过显和显影不足问题的形成及原因。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随着氰酸酯含量的增加,固化膜的热稳定性和介电性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此外,喷淋压力、显影速度和曝光能量是影响生产积层电路板中显影问题的3个主要因素,通过对以上3个因素的调节可以得到正常的显影。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印刷品的质量,了解油墨传递过程中油墨的运动,对两墨辊对滚进行了流体计算模拟,分析了墨辊对滚时油墨流场速度和压力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计算墨层厚度,得到油墨转移率的方法.根据该计算方法计算出不同条件下的墨层厚度及油墨转移率,分析了两墨辊对滚时的转速、墨辊直径和接触前墨层厚度对油墨流动及油墨转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油墨转移率随墨辊转速的增加、墨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墨辊直径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