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献扫描     
1规划研究李秉仁关于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若干问城市发展研究99(4)题的思考张秉忱关于城市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城市发展研究99(4)杨家文信息时代城市结构变迁的思考城市发展研究99(4)房庆方等城中村: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城市发展研究99(4)政策问题敬东等交易成本理论对城市及区域规划城市研究99(3)的影响──评艾伦·斯科特的”新工业区位论”邹德慈谈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城乡建设99(8)代晓利城市景观中滨水空间的规划探析规划设计通讯99(1)马玫浅论天津开发区的城市形象与特规划设计通讯99(1)色庄海波等广州城市与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献扫描     
一、规划研究1吴志强“扩展模型”:全球化理论的城市发展模型城市规划汇刊98(5)2郑志霄完善城市规划编制系列之我见城市规划汇刊98(5)3石忆邵城市规模与“城市病”思辩城市规划汇刊98(5)4田莉“都市里的乡村”现象评析———兼论乡村-城市转型期的矛...  相似文献   

3.
范炜 《新建筑》2003,(5):76-77
住区开发是当前我国城市建设的热点,学术界对此也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如市场需求、规划设计、配套标准、邻里文化、建筑技术、生态环境以及特殊住居等等,但针对住区区位的研究仍备感缺乏。针对这一薄弱环节,论文从理论、方法与实证方面作了有意义的探索。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区位问题的系统研究最早起源于德国地理界,如图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以及克里斯塔勒的城市区位论等,但它们都只是考虑单一活动的静态模式,后期美国芝加哥学派在此基础上针对城市提出了动态且整体的空间结构理论,如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  相似文献   

4.
“有机疏散”论是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Eliel.Saarinen)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其规划思想对其后各国城市发展与更新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有机疏散兴起的背景,然后阐述有机疏散的主要设计理念、实践特征,最后总结它带给广州城市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艾娇 《云南建材》2011,(10):30-30
近年来发生在英国及欧洲大陆的一场深刻的城市革命一“城市复兴”(urban regeneration),关于城市复兴的规划实践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与此同时,也唤起了中国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在城市改造和城市更新过程中对“城市复兴”理论的思考。本文通过具体分析在中国城市复兴之路上运用得比较成功案例——上海“新天地”来得出笔者对“城市复兴”这一理论运用于城市片区改造的不成熟看法。  相似文献   

6.
全文从可持续发展建筑起论,重申了可持续发展建筑及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基本内涵,列举了目前城市规 划建设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在简要回顾“生态城市”的理论发展轨迹之后,针对目前生态城市建设理论及实践的匮乏, 提出尊重自然,生态优先,在融合、共生、互动中形成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南山地城市规划适应性理论研究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全国2/3的土地、森林、矿产、水能等资源集中于山地。西南地区是人口、民族、资源、地域文化丰富而多样的典型山地区域。国家统筹区域发展和城镇化西部推进战略的实施,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与建设显露出理论指导乏力和基础研究薄弱,导致惯性走入“建设性破坏”的误区,造成城乡环境资源、地域文化特色、物质空间形态极大损失。进入新世纪以来,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逐步跃上台阶,“重庆-成都”城市密集的经济发展成为了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创新研究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适应性理论与方法,业已成为具有国家高度和重要学术价值的科学问题。论文针对西南山地土地资源稀缺性与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人居建设,城市、建筑空间多维性和自然、人文内涵丰富性的人居环境品质追求,提出指导西南地区城市(镇)规划与建设的适应理论研究目标:山地城镇化适应性理论及发展模式,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生态理论及减灾防灾,山地城市(镇)有机更新理论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山地城市(镇)建设适应性新技术支撑体系。论文拟建立对西南山地城市(镇)规划理论研究的思考并对我国山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工作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   

8.
唐克扬 《建筑师》2008,(6):62-70
本文以三部有关纽约的电影——《金刚》(Merian C.Cooper.1933)、《后窗》(希区柯克.1954)和《偷窥》(Phillip Noyce.1993)讨论有关再现城市(urban representation)的若干理论问题。本文所关注的并不是城市在电影中的人类学显现.它也不关心城市、电影或再现这三者之中任何一维的“本质”,它认为,这三者在20世纪的际合并非简单地归结为“反映”或“反应”,“转移”或“摹写”。与纽约大都会共运而生.电影展示了新时代综合空间、形象和现实的可能.“再现”不仅仅是立此存照.电影影像也改变了城市为人们所知的方式.并进而影响其社会运作。本文将试图以三个时间切片来展现纽约都市理论重构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过度消耗。一方面,日益膨胀的人口和地球有限的资源之间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另一方面,巨大的可用技术潜力有待挖掘。上世纪60年代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保罗·索莱里提出了以“复杂性小型化”(Complexity-Miniaturization)理论为核心的城市构想——“生态建筑学”(Arcology),以超前的眼光探索未来高密度巨构城市的发展可能。并进一步提出以“城市内爆”为途径的城市整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形式重构”与旅馆室内地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江 《世界建筑》1998,(5):20-25
本文试从形式论的角度研究旅馆室内设计中地域性和创新性的问题,提出了“形式重构”的概念。分析了3个地域主义倾向旅馆室内设计作品,以期证明“形式重构”的理论与方法是对这个问题(“地域性”与“创新性”)最直截了当(而非简单)的回答。  相似文献   

11.
再探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其他绿地”的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纯青  王浩 《中国园林》2012,28(5):51-53
阐述新颁布的《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对“其他绿地”规划在定位、定质、定量3个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并从宏观规划战略、中观规划布局、微观规划内容及深度3个层次,探讨了新形势下“其他绿地”规划的编制问题,以期与其余四大类城市绿地及市域绿地的整体统筹、双向开放,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寻“留白”这一艺术理念对于传统园林以及传统空间建构形态的影响,分别从传统哲学、认知方式以及审美观等角度,对留白在传统园林空间的创作以及接受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分析,揭示了留白的创作思想表现在园林空间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以及时空互渗等方面,留白的空间处理手法是形成传统园林空间意境的重要设计策略.传统园林空间中的留白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表现出内在的一致性和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3.
陈洁  孙晖 《新建筑》2006,(6):23-26
借鉴著名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兹的“存在空间”理论。通过该理论来看待分析当前的虚拟空间和表现虚拟空间的建筑创作,试图在存在空间、虚拟空间和现实的建筑空间三者中找到因果关联性。通过推演及类比的方法,认为现实环境中“存在空间”的三个要素——场所、路径、领域——同样能用来划定虚拟空间的结构,并相应得出网络节点、路径、网域等概念.同时结合相关建筑实例,说明建筑创作中新的空间形式生成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建筑“功能空间、附属空间”等视角,对注重生态与可持续的建筑空间形态进行夯析与归纳,提出“合院空间、飘浮空间”等8种生态与形态共辉的空间形式语言。  相似文献   

15.
“地下空间学”学科体系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工程实践和学术理论研究的现实背景,论述建立和完善地下空间学科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并提出“地下空间学”的概念;简要论述地下空间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定位、研究任务和学科体系,以及主要研究内容。地下空间学是将“地下空间”作为核心研究对象,全面系统地研究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律、方法以及工程技术和环境艺术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其理论基础和研究领域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地下空间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主要由地下空间资源学、地下空间规划学、地下空间建筑学、地下空间工程学、地下空间管理学、地下空间经济学、地下空间历史学等构成。加强地下空间学的研究,构建系统的地下空间学理论和方法体系,不仅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丰富和完善广义建筑科学理论也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慧  吴晓  陈海明 《城市规划》2019,43(1):67-74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求职,占据并逐步改变了城市的空间生态和结构,同时,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也在发生持续性的演化。本文借鉴相关理论,构建了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演变"双端双层"的诠释框架。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动阻结合"的空间"双重效应",剖析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演变的内在机理;提出"劳动力要素+空间"和"资本要素+空间"的"双套循环"模型,解释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演变的核心过程;进而推演出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空间演变的"三大阶段"。  相似文献   

17.
设计"健康"的地下空间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的趋势。能够获得充足、新鲜、温湿度适宜的自然通风和充足日照,提高其空间环境质量,对于"非典"乃至"禽流感"等公共空间卫生危机后的地下空间发展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采用自然通风空调系统和自然采光设计的"健康的"同时也是"绿色的"地下空间必然是未来地下空间开发的一个重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嵌套空间作为一种普遍的空间操作方法所具有的共性,选取了毛纲毅旷在1972年设计的“反住器”和2008年藤本壮介设计的“House N”两个经典案例,从匀质箱体的解体、建筑内与外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两个方面探讨嵌套空间在当代日本住宅的设计中是如何运用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何欣然 《华中建筑》2012,(7):124-126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种意境的表达手法,“留白”意境美的产生是一个从空间形态一空间意象一空间意境的复杂过程。该文将其引入滨水景观设计中,以上海世博会后滩公园为例.分析了“留白”的意境美在城市滨水空间中的体现。从而得出“留白”的应用可形成如诗如画的意境,增加城市滨水空间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20.
李昕悦 《山西建筑》2009,35(7):33-34
介绍了空间与时间的一般定义,引入展览馆建筑“四维空间”的时空设计理念,针对某展览馆的设计方案,从整体构思入手,通过进行展馆方案设计“四维空间”的探索研究,理解时间与空间的微妙关系,以便在进行展馆建筑设计时通过空间的创造来表现时间的意境,实现展馆建筑“四维空间”的时空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