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多电飞机电气系统机内测试(Built—in Test,BIT)虚警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多电飞机的电源系统、配电系统、电力作动系统和综合控制系统四个方面阐述电气系统的虚警问题,并针对这几部分的虚警原因,从BIT的设计方案、系统仿真建模、硬件及软件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个电气系统BIT虚警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为多电飞机电气系统测试性及可靠性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恶劣环境是电子设备BIT运行过程中出现虚警的重要原因,由于样本获取困难,无导师学习神经网络得到广泛重视,本文提出采用ARTII网络对电子设备BIT输出信息和环境应力信息进行融合,自适应识别BIT状态模式,实验证明ARTII网络能准确识别BIT状态,滤除虚警。  相似文献   

3.
智能机内测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机内测试(BIT)是一种能显著提高系统测试性和诊断能力的重要技术,已大量应用于当代航空系统和武器装备中.但虚警问题是困扰BIT应用的重大难题,并严重影响着武器装备的战备完好性和全寿命周期费用;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BIT的虚警问题,智能BIT技术就成为测试领域21世纪的重点研究项目之一;首先简要介绍了BIT虚警的两个主要产生原因,然后重点概述了智能BIT的发展状况,并分析了当前研究方法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在研究BIT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粗糙集的智能BIT故障诊断新技术,并指出了该技术中需要研究的若干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LabVIEW飞机地面逆变电源暂态特性测试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飞机地面逆变电源暂态特性,保证飞机用电设备的可靠运行,研究了一种飞机地面逆变电源暂态特性测试系统;该测试系统基于国际标准和民航标准对于航空地面电源电压品质的要求;采用虚拟仪器技术,设计硬件电路,构建一套完整的地面电源暂态特性的测试系统;本实验中对APS6000-45KVA型号的飞机地面逆变电源进行测试,验证了该地面电源暂态特性;研究结果可用于国内飞机地面逆变电源暂态特性的检测,保障飞机地面用电的同时为飞机地面逆变电源的检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智能BIT技术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首先介绍了智能BIT的提出和内涵,随后对几种典型的智能BIT技术及其降低虚警的原理、智能BIT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剖析,最后分析了智能BIT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军用测试和综合诊断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曲东才 《测控技术》2002,21(5):67-69
简要概述了机内自检测(BIT)技术概念及在现代航空武器系统上的应用,国外军用自动测试设备(ATE)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分析,针对BIT技术在使用过程中暴露出的虚警率高,诊断能力不足,诊断模糊等问题,提出了采用目前流行的综合诊断(ID)技术,并介绍了综合诊断技术的概念,原理,特点,典型代表等。  相似文献   

7.
吕文龙  王甲峰 《测控技术》2011,30(2):115-117
随着电子技术在航空领域的应用,机载系统设备日趋复杂,其故障也随之增加.为提高维修效率,广泛应用机内自检BIT(built in test)技术,多数故障飞机自身就可以定位,不再需要传统的故障检测设备.但由于机载设备的复杂化,系统指标测试突显出来,对检测设备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实例分析了BIT飞机配套检测设备的功能设置、...  相似文献   

8.
为增强航空装备智能保障信息感知和数据获取能力、提升智能保障决策的准确性,急需将测试技术与智能保障深度融合,并明确智能保障对测试技术的发展需求。首先分析了航空装备智能保障需求,然后深入分析了航空测试技术在智能保障中的应用范围及流程,最后提出了智能监测传感器、非接触测试、智能BIT工程化与认知BIT技术、机载智能专用监控芯片、边界扫描装置、PHM系统验证与熟化和机载智能保障测试标准化等航空测试技术在机载智能保障中的应用的发展建议,同时提出了便携式测试诊断设备统型、飞机维修线智能测试系统研制、飞机部件地面定位测量引导设备研制、飞机隐身涂层损伤一体化智能检测设备研制、结构损伤智能柔性检测设备研制、便携式油液智能检测设备研制、地面PHM系统数据库及应用系统研制、保障测试设备验证与评价系统研制等航空装备地面智能保障测试方面的发展建议,希望能够为智能保障测试技术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电源控制保护器(PCU)在飞机供电系统(EPS)的控制保护中居于核心地位.PCU负责对飞机供电系统进行监控和保护,并将供电系统的工作状态信息和PCU本身的工作状态信息传送给非航空电子监测处理机(NAEMP).为提高系统的可靠性,还设计了对电源控制保护器功能模块的自检测(BIT)电路和采取了有效的硬件与软件抗干扰措施.  相似文献   

10.
机内测试(BIT)是一种提高系统测试性和诊断能力的重要技术,然而系统部件之间及部件内部存在的关联耦合关系往往导致BIT虚警;采用基于有向图的方法对BIT进行虚警分析,在系统级联图中对一种耦合关系提出同胚的概念,并给出了优化方法,给出BIT虚警分析步骤,分析报故部件的故障可信度和虚警可信度;仿真算例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应用于BIT虚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航空航天飞行器发展迅速,用电设备数量增多,飞行任务复杂性增大,对飞行器配电系统的智能程度以及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配电器是配电系统的核心设备,为飞行器所有用电负载设备分配电能,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飞行任务的成败,BIT(Built-In Test)技术是一种能够显著改善系统或设备测试性能和诊断能力的重要手段;研究了以固态功率控制器为核心器件的配电系统总体方案,对固态功率控制器的故障模式与测试方法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测试点设计和优选方法,通过故障诊断能力计算结果表明BIT设计技术可提高配电系统的可靠性和智能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郭文彬  刘东  王宇健 《测控技术》2022,41(10):107-113
由于飞机系统结构复杂,功能交联程度高,传统以机内测试(BIT)方法为基础的机载综合诊断方法受到机载测试点设置限制,故障检测、隔离能力无法完全满足部队使用维护需求。近年来,数据驱动方法发展迅速,并被广泛运用到故障诊断中,其中概率神经网络(PNN)凭借其结构简单、计算速度快、运算精度高和分类结果好等优势,非常适合故障诊断与分类问题。但同时,数据驱动方法由于样本不足,工程应用存在困难,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方法。为提升系统故障检测率、隔离率,降低虚警率,通过应用PNN处理飞机健康状态数据进行故障诊断,并结合BIT中的诊断信息,利用二者间的互补性提出了一种混合增强飞机系统故障诊断方法。详细介绍了该融合方法的基本原理、融合层次、融合规则等。最后,通过某型号飞机分系统诊断实例表明,该方法检测、隔离能力有显著提升,能够满足功能交联条件下飞机故障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13.
针对雷达装备BIT虚警“假报”、“错报”的两类表现,提出一种基于HMM-BP-DS的虚警抑制方法.首先将雷达系统状态划分为正常、虚警和故障3个状态,利用HMM区分系统是否产生故障,消除“假报”现象;再对故障状态下采集到的雷达数据采用BP神经网络和D-S证据理论处理,对故障进行定位,以消除“错报”现象.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降低雷达装备BIT虚警率.  相似文献   

14.
周德新  蒋红菊 《测控技术》2014,33(10):89-92
随着航空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机载电子系统的复杂化、高度集成化,对飞行测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新一代飞机对机载设备的测试要求,构建了网络化的测试系统。以太网EtherCAT技术以其简单、高速、易于实现等特点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研发人员的关注。在详尽介绍EtherCAT技术原理和协议形式的基础上,研究将EtherCAT总线应用于机载测试系统,通过对其源代码的二次开发实现了从站设备的自动识别与配置,应用中明显提高了机载测试系统测试参数的同步性、实时性、操作简单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Automated airborne collision‐detection systems are a key enabling technology for facilitating the integration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AVs) into the national airspace. These safety‐critical systems must be sensitive enough to provide timely warnings of genuine airborne collision threats, but not so sensitive as to cause excessive false alarms. Hence, an accurate characterization of detection and false‐alarm sensitivity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performance tradeoffs, and system designers can exploit this characterization to help achieve a desired balance in system performance. In this paper, we experimentally evaluate a sky‐region, image‐based, aircraft collision‐detection system that is 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temporal processing techniques. (Note that the examined detection approaches are not suitable for the detection of potential collision threats against a ground clutter background.) A novel collection methodology for collecting realistic airborne collision‐course target footage in both head‐on and tail‐chase engagement geometries is described. Under (hazy) blue sky conditions, our proposed system achieved detection ranges greater than 1540 m in three flight test cases with no false‐alarm events in 14.14 h of nontarget data (under cloudy conditions, the system achieved detection ranges greater than 1170 m in four flight test cases with no false‐alarm events in 6.63 h of nontarget data). Importantly, this paper is the first documented presentation of detection range versus false‐alarm curves generated from airborne target and nontarget image data. © 2012 Wiley Periodicals, 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