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2 毫秒
1.
通过开展行人运动实验,对人员停留对群组运动行为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人员停留工况中,受到群组及停留人员的影响,人群中个体成员和群组成员的运动速度会下降,同时群组规模越大,行走速度下降的幅度越大。当受到停留人员阻挡时,其他行人会采取绕行行为,个体成员倾向于选择通道边缘绕行,而群组成员的绕行行为与群组规模相关。群组在停留后可能会改变构型尽量聚拢,以尽量避免与后方绕行行人发生碰撞。  相似文献   

2.
以家庭群组为研究对象,在某商场开展观测研究,提取人员的运动特征,进而发现:人群的速度大多集中在0.8~1.2m/s 范围,平均值约为1.0 m/s,家庭群组更倾向于保持在0.7~1.1 m 范围内,且儿童与相邻成年人之间的距离绝大多数都小于群组成员间的平均距离。根据观测数据,采用Pathfinder 软件对某超市的疏散情况进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采用矫正后人员速度的疏散时间要大于软件默认速度的模拟结果,且群组越大,人群的疏散时间越长;通过对不同出口场景下的疏散过程进行比较,发现超市正常使用的进口在紧急情况下的疏散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3.
公众聚集场所发生火灾极易造成群死群伤恶性事故 ,灭火救援的首要任务是在最短时间内疏散抢救出被困人员。论述了公众聚集场所灭火救援中疏散救人的对策、方法及行动要求 ,旨在寻求快速有效的疏散救人对策。  相似文献   

4.
设计人员密集场所疏散调查问卷,构建网络数据库程序并展开在线调查。以被调查人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疏散培训情况等对调查结果进行分类,应用统计学原理分析疏散数据,找出不同人群在应急疏散中的逃生规律,有助于人员密集场所疏散应急预案的合理制定和日常疏散演练。  相似文献   

5.
住宅建筑火灾时家庭行为对安全疏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阐述火灾情况下的家庭行为,针对家庭疏散时的特点描述聚集、逃生两个阶段,并结合有关疏散时间的模拟模型,探讨了家庭行为对安全疏在火灾危险情况下出现返回、等待、聚集的现象,耽误了疏散时间,给疏散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型电竞场馆类新型建筑,本文采用消防安全工程方法对已有设计进行消防安全评估。以某大型电竞场馆为例,应用Pathfinder和Pyrosim分别进行疏散和火灾模拟,分析疏散过程中的拥堵问题并进行优化改进,对烟气层高度、温度、CO浓度、能见度进行分析,得到必需疏散时间和可用疏散时间,判断排烟系统合理性。结果表明:原有安全出口能避免大量人员伤亡,但不能保证所有人员的安全疏散;新增合适位置及数量的出口,可有效缓解拥堵出口的疏散压力,保证全部人员安全疏散;该大型电竞场馆排烟系统设置合理,排烟效果较好,可提供较为充分的逃生时间。  相似文献   

7.
多功能复合型商业中心是当今大型综合性公共建筑常用的建筑形式,属人员密集型场所,其人员安全疏散应引起足够重视。本文针对性能化防火设计中提出的"防火单元"的概念,分别对不同火灾场景下烟气蔓延与人员疏散情况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利用步行街走道作为人员疏散的临时安全区的消防安全策略,可满足人员安全疏散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基于风险防控视角,从建筑疏散与人群行为设计,交通流线与空间设计,无障碍环境模拟等方面对当前无障碍环境研究动态进行了梳理。研究显示,现有的应急救援和疏散疏导多以正常群体为研究对象,较少提及对残障群体的特殊协助。突发情景下如何保障不同群体的有序疏散疏导,应引起冬奥会研究团体的关注与重视,并建议聚焦对残障人群在多情景模式下的疏散引导,尽快建立协助处置方案库,以及出台相关的设计标准图集。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地下空间密集人群紧急疏散的科学性安全性,针对轨道交通与地下空间耦合发展的城市形态演化趋势,通过文献梳理与案例分析,开展疏散风险辨识与安全评估理论研究。并利用Anylogic 平台,基于社会力模型和多主体建模方法,构建了某地铁站仿真疏散模型,开展可视化仿真和对照组实验。在站内行人密集程度达到总数1 800 人时开始紧急疏散。实验结果表明,该站现有疏散设施基本满足6 min 内安全疏散的规范要求,但存在行人异质性对疏散瓶颈形成的不利影响,而分区疏散策略有助于缓解瓶颈压力和降低拥堵风险。  相似文献   

10.
在论证电梯作为高层建筑疏散设备可行性的基础上,探讨利用pathfinder对高层建筑进行人员疏散模拟。通过制定不同疏散方案,研究使用电梯前后的疏散时间和出口人流量,合理分配楼梯和电梯的承载人数,提出最优的疏散方案。结果表明:在高层建筑中,人员疏散最大的瓶颈是楼梯;利用楼梯结合电梯的疏散方式能够减少楼梯的拥堵,有效缩短疏散时间,大幅度提高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人员行为的“偏向度”和“动态标识”的基本概念,给出“动态标识”的工作原理,建立“动态标识”对人群疏散影响的数学描述---人员选择安全出口的概率表达式,研究“动态标识”与人视觉效应的关系,给出“动态标识”的光源照度指标范围为0.65~1.02 lx。通过不同特征人群的疏散实验,分析“偏向度”对人群疏散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照度、人群密度与疏散时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人群必需的疏散时间T2。实验结果表明:在照度满足人视觉效应的前提下,“动态标识”频闪周期的调整能够改变疏散人员选择出口的概率,达到人群均衡疏散和T2<T1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复兴医院西城院区门诊部的人员疏散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Pathfinder的人群疏散模拟的仿真技术,进行日常情况下突发紧急情况时的医院门诊处人员疏散模拟研究,通过观察分析和数据比较发现:在疏散过程中,伤残级别较高的人员比重越大,人群整体疏散的时间越长;部分疏散楼梯出入口过于拥堵,容易发生踩踏危险。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可通过增加梯段宽度、疏散门宽度、分级疏散、寻路标识做引导等措施,提高医院人员整体的疏散效率,为医院人群应急疏散安全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地铁内部结构复杂,人员高度密集,一旦发生火灾,由于缺乏逃生训练和疏散经验,当面临多条逃生路径时,如无恰当的疏散诱导和指挥,人群和人员个体通常会采取熟悉的路径,或者选择更多人通过的通路,呈现从众性的行为模式.在疏散人员日常比较熟悉的紧急出口以及楼梯间等疏散通道瓶颈区域造成人滞留.当滞留人群密度和滞留时间超过了人员心理生理所能承受的极限,将导致跌倒、踩踏等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将以往传统的就近固定方向疏散的理念,提升为远离火灾的,主i动、合理疏散理念,使疏散指示与火灾状况和巯散设施动作状况实现协同联动.因此,开展基于疏散路径全局优化的智能疏散指示系统的推广应用,对于加强城市公共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昆明地铁浅谈智能消防疏散系统在地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在用高校教学楼的疏散效率,降低火灾风险,本文应用Pyrosim 和FDS 进行建模和火灾数值模拟,对温度、有毒有害气体、能见度进行分析确定ASET;同时通过Pathfinder进行疏散模拟,确定所需疏散时间并分析疏散过程中的拥堵问题,在安全出口的开放状态、数量、宽度、疏散路线等4 个方面进行改进,进行二次模拟后利用Origin 处理结果进行比较,根据安全疏散准则进行判断与讨论。结果表明:该教学楼原有安全出口能避免大量人员伤亡,但不能保证所有人员的安全疏散;对于长廊式的多层教学楼,疏散瓶颈集中于疏散走廊和楼梯处而非出口处,新增合适位置的出口相比增加通道宽度更有效,规划合理的疏散路线可明显缓解高层走廊的疏散压力,二者协同作用可以完全保证人员的安全疏散。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美国消防协会 (NFPA )《生命安全规范》(NFPA 10 1)作为国际通行规范 ,在人员安全疏散方面的主导思想及其发展过程 ,有关人员聚集场所安全疏散的基本观点 ,以及该规范在美国不同行业使用的基本情况。重点介绍了NFPA10 1对我国消防技术规范和消防设计、管理和监督人员有直接借鉴意义的一些基本原则 ,并结合以 NFPA 5 0 0 0《建筑结构和安全规范》为代表的 C3(Comprehensive ConsensusCode,即获得全面、广泛的一致同意的规范 )规范体系 ,阐述了NFPA规范在满足日益复杂的人员聚集场所安全疏散要求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加强对公共空间中人群疏散风险点的空间干预和风险预防,是管控事故易发点、减少公共空间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过程。但是,如果人群疏散风险点的选取出现漏洞或偏差,就会对公共空间监控管理造成错误引导,甚至使得干预措施失效。因而,对精准筛选公共空间中风险点的评估方法研究,评估公共空间人群疏散过程中蕴藏的拥挤踩踏风险,就尤为重要。研究基于宏观视角,采用定量综合评估法,通过对网状道路结构类型的公共空间人群游览路径的调查,以及对空间组织关系特征分析,分别对人群聚集度和空间疏散度进行定量评估后,综合叠加2个因子评估结果,对人群疏散风险度进行评估及风险关键点的筛选。并以重庆动物园为例,运用该种定量综合评价法评估人群疏散风险关键点,其结论综合考虑了人群聚集程度及空间疏散能力,对精准反映公共空间的风险点有积极的实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人员逃生从众度、疏散路径选择度等基本概念,通过建立“黑屋”实验平台,用多组人群进行多次疏散实验,研究人群疏散行为参数对疏散时间的影响。把建筑结构参数、火灾中的烟气、温度等参变量通过数据融合处理形成统一的知识表征。用人群密度、人员逃生从众度、疏散路径选择度等参数来表征火灾中人群的行为特征。首次构建智能疏散诱导的机理模型,形成基于人群特征的智能疏散诱导系统。通过智能疏散诱导系统对疏散指示灯的PWM控制,实现疏散路径的动态调整与优化,给出人群疏散的动态标识路径。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缩短疏散时间,提高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火灾时人员的行为规律,运用疏散模拟软件对楼梯在进入避难层时设计成为强制进入避难区或不需强制进入避难区两种工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如果楼梯设计为强制进入避难区的形式,这样的设计形式虽然整体疏散时间影响不大,但是可以减少避难区上部楼层人员疏散进入安全楼梯的时间和减少楼梯间内人员的拥堵,保证了疏散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建筑火灾中的人员疏散是涉及建筑环境参数、火灾温度、烟气特征以及人群疏散行为的复杂系统。为此,把烟气信息状态参数、人的行为参数和建筑环境参数作为输入参变量,声音诱导、视觉诱导以及双重诱导疏散路径的控制参数作为输出变量,构建一个多输入/多输出的智能疏散诱导系统。该系统由上位机和下位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组成两级计算机控制系统,上位机采用蚁群算法形成基于多参数的智能动态调整疏散路径的标识算法,给下位机下达控制指令,完成数据的管理、更新、故障的报警以及打印报表等功能并接收下位机上传的数据;下位机完成对疏散标识的巡回检测、故障诊断、人员速度或密度检测以及上传数据、接受指令等功能。通过简单的编程,输入较少的环境参数,就可完成对建筑火灾中人群疏散的智能诱导控制。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2006年春节期间在武昌火车站进行的客流观测研究,并利用所观测到的数据来验证以前所开发的人群疏散动力学模型.该人群疏散动力学模型建立在对个体人员在周围人群影响下的全局运动分析,模型表明个体人员移动速度主要由以下两个因素决定:前后行人的影响,和行人的自主驱动力影响.其中第一个因素表明人员的移动速度与人员拥挤密度呈对数关系.第二个因素则主要取决于个体试图逃离群体运动控制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该预测模型和观测数据能够有效的指导公共建筑及交通系统的人员疏散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