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钢带的板形与内应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小孔应力释放电测法和X射线法进行了电子工业用高精度钢带样品内应力测试。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冷加工不锈钢带由于加工硬化较快,所需加工压力增大,从而产生较大的内在残余应力,同时由于各种工艺因素引起钢带各向受力不均而产生钢带纵向或横向金属流动不均匀。由于不均匀塑性变形,必然导致钢带内在残余应力的不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高精度冷拔管残余应力的分析以及消除办法的试验,总结出高精管残余应力的分布状况,并给出高精管低温退火工艺的具体参数及实际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冷轧板带残余应力是影响板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板形质量,根据板带轧制前后体积不变原理,推导了残余应力的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法对板带失稳时的临界载荷进行了求解,运用解析法和有限元法相互耦合的计算方法建立了板带失稳后的残余应力修正模型。结果表明:初始残余应力的作用使板带产生了失稳,因此需要对残余应力进行修正计算,修正后的残余应力与现场实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用钻孔贴应变片法对316Ti不锈钢管进行残余应力的测量;研究比较了冷轧态、退火态、冷矫直状态对残余应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16Ti不锈钢钢管经冷轧加工其残余应力增加到接近屈服强度;经固熔热处理材料的残余应力明显下降,但因冷却及材料内部组织不均匀仍存在周向压应力;矫直变形会增加316Ti不锈钢钢管的残余应力,周向因矫直变形,表面压应力消失;Φ25.0 mm×2.0 mm规格小管热处理冷却过程中弯曲度大,因此矫直后残余应力增加较大。  相似文献   

5.
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铝热离心法制备不锈钢内衬复合钢管过程中的残余热应力分布。分析了钢管壁厚、复合钢管半径及冷却条件对残余热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缓慢冷却到室温后,不锈钢层中有很大的周向残余拉应力,已超过不锈钢的抗拉强度。钢管壁厚及复合钢管半径对残余周向热应力分布的影响不明显。复合钢管半径地径向残余热应力的影响较明显,复合钢管半径越大,径向残余压力越小。复合钢管制备时,在高温状态下直接在复合钢管外表面喷水能在不锈钢层表面造成压应力状态,有利于防止裂纹生成。  相似文献   

6.
应变释放系数A、B 的标定试验发现,直到单轴拉伸应力达到0.73σs 时,孔边屈服产生的塑性变形才发生,对Cr - Ni 奥氏体不锈钢小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的影响小。同时经过小孔法和全释放法测量实际焊接残余应力及其分布的对比发现,只要选择恰当的应变片,使之与小孔孔径匹配,小孔法测量高残余应力,特别是焊接残余应力仍有较好的适用性。SUS321 不锈钢的对接接头的纵向焊接残余应力最大值为540MPa,大大超过母材屈服强度  相似文献   

7.
利用层间真空涂覆技术在不锈钢复合板间添加充型夹层会产生层间残余应力,在后续热轧成形过程中可能受层间残余应力影响导致复合板组织与力学性能发生变化。不锈钢复合板层间残余应力由充型夹层凝固过程中层间热应力与相变应力共同作用产生,拟通过轧前热处理对层间残余应力进行消除,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制定轧前热处理工艺,通过层间真空压差涂覆、轧前热处理及热轧试验制备消除与未消除层间残余应力的2种不锈钢复合板,利用金相观测、硬度测试、界面能谱扫描及拉伸、剪切等表征及性能测试试验分析层间残余应力对复合板组织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保证基层、夹层、复层组织不变的情况下,消除层间残余应力的轧前处理工艺为加热至400℃,保温3.5 h,缓慢冷却;经过轧前处理,层间残余应力消减了96.3%;相较于未消除层间残余应力的复合板,消除层间残余应力复合板轧后夹层应力显著增强,晶粒细化81.7%,同时,消除层间残余应力能够提升复合板剪切强度13.3%、拉伸强度3.9%、断后伸长率4%及夹层界面显微硬度3.5%。研究内容通过消除层间残余应力提升了带充型夹层复合板的整体性能,可为相关铸造成型构件性能的提升提供理论...  相似文献   

8.
李荣锋 《钢铁研究》1994,(1):43-45,57
对爆炸处理消除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残余应力前后焊接接头常规机械性能进行对比试验研究,发现爆炸处理在显著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同时,对材料机械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李荣锋  陈亮山 《钢铁研究》1996,(6):31-33,59
根据Cr-Ni奥氏体不锈钢的特点,对其焊接残余应力小孔法测量技术要点-电阻应变片粘贴前的表面准备、应变片尺寸、钻孔直径等项进行了试验与分析,指出Cr-Ni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残余应力的小孔法测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根据Cr-Ni奥氏体不锈钢的特点,对其焊接残余应力小孔法测量技术要点——电阻应变片粘贴前的表面准备、应变片尺寸、钻孔直径等项进行了试验与分析。指出Cr-Ni奥氏体不锈钢焊接残余应力的小孔法测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赵熙  鞠杨  郑泽民 《工程科学学报》2017,39(8):1288-1294
提高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值的计算精度,对于准确分析受力结构的起裂条件和破坏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3D打印技术获得了不含残余应力的平板模型,高精度打印预置裂纹避免了传统加工过程产生残余应力的缺点;综合考虑奇异场和非奇异场对裂纹尖端区域应力场的影响,引入远场边界控制的三个常数项应力,提出了光弹性多参数法;采用三点弯曲试验,运用最小二乘法计算了不同载荷下纯I型和I-Ⅱ混合型应力强度因子值,并与理论解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纯I型应力强度因子,计算结果的平均误差为6.1%,对于I-Ⅱ混合型应力强度因子,计算结果的平均误差分别为6.4%和5.5%,多参数法与理论解相比较小的计算误差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可为精确计算应力强度因子的光弹性实验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用X射线衍射法对五种成型工艺生产的密封钢绳用的z型钢丝测量了侧表面纵向戏余应力。研究表明,带立辊辊拔比不带立辊辊拔纵向残余应力明显减小,其捻绳断裂次数减少57%。带立辊轧制可使这种残余应力变为压应力。在连轧最后的水平辊出口带立辊轧制可使此压应力增加。  相似文献   

13.
综合考虑了车轮喷丸标准的要求,对两种喷丸标准的工艺制作进行了分析,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出Th+V2工况下最大拉应力的径向位置,并试验出喷丸强度为约为10C和8C的数据,制作出喷丸饱和曲线。分析车轮喷丸覆盖率的确定过程,并用Avrami估算法分别计算出强度为10C和8C时达到100%覆盖率所需的时间。对不同喷丸强度和不同覆盖率的喷丸辐板表面残余应力测试数据进行比较,得出10C喷丸强度产生的残余应力要优于8C的喷丸强度产生的残余应力,并证明并不是喷丸的覆盖率越大越好。  相似文献   

14.
非对称不锈钢/碳钢复合板可逆冷轧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析了热轧复合的不锈钢/碳钢复合板在冷轧过程中的变形特性以及界面上的应力、应变分布,确定了界面结合强度和成卷可逆带张力冷轧时的最大道次压下量。用3D-FEM模拟了接触表面上的应力,计算出了总轧制压力,并与实验值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模拟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7075铝合金淬火残余应力的计算与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金荣  杨杨  王楠林 《铝加工》1998,21(3):42-44
采用数值法计算了7075铝合金中空锥壳模锻件淬火后的残余应力并采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锻件表面残余应力。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冷轧铜合金板带残余应力的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等方面,综述了铜合金板带残余应力研究现状;指出深入了解冷轧铜合金板带残余应力的产生原因,研究高精度铜带箔残余应力的控制及消除工艺方法并在生产中产业化应用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浅析焊接残余应力及其消除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介了焊接残余应力危害的特点,影响因素、测量及消除残余应力的几种方法,重点论述爆炸法消除焊接残余应力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阐述了振动法消除工件残余应力的机理以及影响因素,提出振动法消除工件残余应力的方法及应用时须注意的问题。结果 残余应力实质上是金属材料内部晶体位错运动引起的,振动法在消除残余应力及稳定尺寸方面有一定的效果。结论 该技术实用性好,应用前景好,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广泛应用于普通焊接件和铸件。  相似文献   

19.
上海钢铁研究所研制的照相机用高精度不锈钢带,日前已进行技术鉴定。4种不同交货状态、56种尺寸规格的SZ304不锈钢带的尺寸精度、力学性能、外观质量和单卷重量全部达到了进口材料的实物水平,填补了国内高档照相机用高精度不锈钢带的空白。高精度不锈钢带是制造高级照相机结构件和弹簧件的必要材料。上海照相机总厂从日本美能达公司引进X-300照相机生产流水线,由于它对不锈钢带的尺寸精度、力学性能、外观质量和单卷重量要求非常严格,国内材料尚不能满足要求,只得依赖进口。为了促进国产化,上海钢铁研究所按照日本美能达公司的标准和实物质量经一年多的研制,已向上海照相  相似文献   

20.
戴时锋 《不锈》2005,(2):14-20
不锈钢的高耐腐蚀性和变形的特点,使得它在工业生产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在冲压成型中,不锈钢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引起材料发生加工硬化。相变的发生与合金成分、变形温度以及应力应变密切相关。因此,在设计不锈钢冲压成型时,必须考虑其中的马氏体转变。本文介绍了一种数学模型,可根据变形温度、应力应变等计算出马氏体转变分数。用商业有限元软件编制这个模型程序,就能够精确地模拟不锈钢冲压成型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