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山区地下开采影响下地表移动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区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和变形与平地开采条件下的开采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山区地表移动与变形研究中几个重要概念: 地表滑动、地表滑移、正坡与反坡、一面坡、多面坡等. 通过对山西阳泉等矿区的地表移动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并将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应用于研究山区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问题, 揭示了山区地表移动与变形的特点和基本规律. 在此基础上, 作者建立了适用于山区地表移动与变形预计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煤矿开采对高速公路影响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煤矿井田中部穿过的高速公路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必须及时掌握煤矿地下开采对其采动影响情况.根据煤矿地质采矿条件,对煤矿地下开采在高速公路沿线所引起的地表移动和变形进行预计,给出高速公路沿线地表移动变形值.由预计结果评价了煤矿开采对高速公路的损害程度.结果表明,煤矿开采后引起的地表变形值超过了高速公路的允许变形值,它对高速公路的采动损害程度明显.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和变形及其对地表房屋的影响情况,探讨了地表房屋的抗采动结构体系、结构设计及抗采动加固新技术,对塌陷区的地表房屋提出了设计及加固的措施和建议,拓宽了地下开采后地面建筑物保护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急倾斜多煤层开采条件下地表及围岩移动变形特点,以木城涧煤矿大台井急倾斜多煤层开采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相似材料模拟研究.揭示了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和围岩垮落、破坏机理,得出了不同区域移动变形的大小及主要特点,并与实地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条件下开采,地表沉陷盆地可分为露头塌陷区、整体沉陷区、渐变沉陷区和轻微沉陷区,浅部开采形成的地表分区格局对整个采动影响区的地表移动变形起到了控制作用,浅部开采覆岩破坏以陷落和张裂为主要特征,深部开采以离层带裂隙顺层通达地表和台阶错落下沉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采动土地破坏程度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矿企业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大量的土地,论文分析了地下开采引起地表的移动和变形,从下沉、倾斜和水平变形三个主要因素着手,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开采引起的土地破坏进行综合评价,为土地复垦工程的开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最后简要给出实例及结论.  相似文献   

6.
采动土地破坏程度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矿企业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大量的土地,论文分析了地下开采引起地表的移动和变形,从下沉、倾斜和水平变形三个主要因素着手,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开采引起的土地破坏进行综合评价,为土地复垦工程的开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最后简要给出实例及结论.  相似文献   

7.
巨厚松散层下条带开采地表移动规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巨厚松散层下条带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规律及地表移动参数有明显的特点 ,采用概率积分法预计地表移动变形结果的精确与否 ,关键在于地表移动参数 .针对焦作矿区内巨厚松散层的地层条件 ,以条带开采地表移动实测资料为基础 ,用数学方法分析了巨厚松散层下条带开采地表移动规律及地表移动参数 ,并得出地表移动参数与地质采矿条件之间的函数式  相似文献   

8.
巨厚松散层下条带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规律及地表移动参数有明显的特点,采用概率积分法预计地表移动变形结果的精确与否,关键在于地表移动参数.针对焦作矿区内巨厚松散层的地层条件,以条带开采地表移动实测资料为基础,用数学方法分析了巨厚松散层下条带开采地表移动规律及地表移动参数,并得出地表移动参数与地质采矿条件之间的函数式.  相似文献   

9.
地下开采岩体变形综合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工程地质分析、结构控制理论和数值分析相结合 ,提出了变形机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对地下开采引起的岩体移动机理进行了研究 ,并在实际工程中加以应用 .实践证明 ,这种综合分析方法是研究岩体移动和地表塌陷机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原岩应力环境下厚度对急倾斜矿体开采岩体移动规律的影响,基于三维离散元软件3DEC,对比分析了自重应力和构造应力(σ_h/σ_ν=1.5)条件下,五种不同矿体厚度开采引起的地表与围岩移动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在两种不同原岩应力环境下,围岩与地表移动量及采动影响范围均随矿体厚度的增大呈非线性增加,但是二者在地表沉陷盆地形态及变形速率、采空区围岩移动特征、变形影响范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原岩应力场中作为特征量的最大主压应力的方向对岩体移动行为的影响是引起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山区地表移动观测站数据处理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山区地表移动观测站应布设为网状形式,研究了网状现测站的平差计算方法,并研制了其数据-图形处理软件,实现了地表移动变形值计算、移动变形曲线图绘制及预计参数求取过程的自动化处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现场试验为基础,介绍了芙蓉矿区山区岩层与地表移动的特征,探讨了上覆厚硬岩层(托扳)控制下的回采面积效应。此外,按地基类型及房屋长轴与山坡坡向关系,文章对山区极薄表土层条件下地面房屋进行了分类,对各类房屋受采动影响的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山地是地球上重要的地貌单元,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0%,中国山地占国土面积的2/3。山地是全球物质和能量循环的起点,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山地表生地球化学包括山地生物地球化学、山地环境地球化学和山地生态地球化学,是山地科学的主要内容。结合当前研究热点,山地表生地球化学重点关注山地表生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以及山地表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对山地生态环境健康的影响。未来需要在山地生态系统中将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开展山地表生地球化学研究;从初期的单一要素着手积累基础数据,到后期的多单元、多因素研究的整合;通过长期的野外监测和室内分析,最终建立适合山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地球化学循环模型,预测将来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山地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可能的潜在影响,这对山地自身的生态环境安全以及山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切割n维欧氏空间中的n维单纯形出发得到一类n维欧氏空间中的多面体,我们对这类多面体的形状、性质、表面的个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描述。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甲烷和氢气作为气源,在直径为50 mm的抛光单晶硅片上,利用新型微波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MPCVD)装置制备出金刚石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金刚石膜的表面形貌,利用激光Raman光谱表征金刚石膜的质量以及X射线衍射检测金刚石膜的成分和晶界缺陷.结果表明V(CH4)/V(H2)为1%,基片温度为845℃时,生长金刚石膜的质量较好,并且具有完整的晶体形貌,但是扫描电子显微镜图×5 000倍时,观察到金刚石膜中明显的晶体缺陷存在,同时X射线衍射图表明金刚石膜的内应力较大.  相似文献   

16.
山洪灾害为全球重大自然灾害之一,本世纪全球因山洪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每年460多亿美元。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区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40%,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70%。近年来,我国全面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了专群结合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山洪灾害监测预警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山区暴雨山洪灾害实例表明,重大人员伤亡与重大财产损失的山洪灾害事件往往源于洪水和泥沙的共同作用,然而,以往在进行山洪灾害防治时,大多仅关注“洪水”的作用,忽视了“洪水和泥沙”共同作用将显著增大山洪灾害的致灾风险乃至出现“小洪水大灾害”。为了进一步提高山洪灾害防控能力和完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亟需深入研究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预报预警关键技术。“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预报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以洪水和泥沙共同作用为切入点,凝练了四个需攻克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1)山区暴雨作用下流域产流产沙异变机制、水沙过程与沟床剧变耦合致灾机制;2)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早期识别与致灾要素一体化智能监测技术;3)山区暴雨山洪水沙运动过程模拟与快速预报技术;4)基于山洪水沙灾害动力过程的灾害风险动态评估与预警防控技术。围绕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的内涵,提出五个需开展的重点研究内容:1)山区暴雨产流产沙过程与水沙耦合致灾机制研究;2)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早期识别与智能监测技术;3)山区暴雨山洪水沙运动过程模拟与快速预报技术;4)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风险动态评估与预警技术;5)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预报预警防控平台构建与示范。研究成果将揭示山区暴雨产流产沙过程与水沙耦合致灾机制,提出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早期识别方法、山区暴雨山洪水沙灾害智能监测技术体系、山洪水沙运动过程模拟与快速预报技术、山洪水沙灾害风险动态评估与预警技术等,构建集早期识别、风险评估及综合防控一体化的暴雨山洪水沙灾害预报预警防控平台,提升我国暴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控的实时性、精准度和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山区中小型水电站取水防砂问题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根据云南省若干已建或在建工程的实践及模型试验研究,对此问题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看法与建议,对山区中小型水电站的设计与运行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快速正弦扫频激振,研究了MMB—1412精密外圆磨床的结构动态特性。探讨了试验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试验证明,快速正弦扫频激振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的特点,是结构动态特性试验较理想的激振方法之一。并应用复模态理论,分析、处理了有关的试验结果。获得了机床的固有频率、阻尼比、复振型等模态参数,找出了机床的薄弱环节。为厂家和设计单位进一步改进和优化该磨床的结构及加工性能,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9.
山洪泥石流是高山峡谷区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运动过程通常伴随剧烈的沟道侵蚀,并在沟口形成显著的泥沙堆积体。由于高山峡谷地区山高谷深,难以通过实地调查及模型实验等传统的研究手段追踪沟床泥沙受山洪泥石流冲刷的运动过程,无法揭示山洪泥石流挟带泥沙的堆积形态及堆积体中泥沙粒径分布特征,易产生对灾害影响范围估计不足导致的区域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探究山洪沟口泥沙堆积形态和粒度特征,以概化的高山峡谷区山洪沟为研究对象,采用耦合的计算流体力学(CFD)与离散单元法(DEM)数学模型,模拟了受到不同流变特性山洪泥石流冲刷的泥沙颗粒在沟口的堆积过程,重点分析了山洪泥石流体积浓度对堆积区中不同粒径泥沙颗粒堆积发展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泥沙堆积体的发展速度随着山洪泥石流体积浓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过高的体积浓度促使堆积体形态发生改变。泥沙平均堆积距离随时间变化可以分为高速增加、初次减速、增速恢复和稳定发展4个阶段。随着粒径的增大,泥沙与堆积体中心的平均距离也增大但堆积分散程度减小。泥沙颗粒的分散程度随时间变化过程与泥沙粒径和体积浓度密切相关,可以使用具有三个参数的幂函数对这个过程进行预测。泥沙颗粒粒径的增大加快其在堆积体中的分散速度而山洪泥石流体积浓度的增大使泥沙颗粒的分散速度先增加后减小。本研究可为进一步理解山洪泥石流堆积致灾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