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甬江洪枯季水沙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10年7月(洪季)及2011年1月(枯季)甬江水文、泥沙观测资料,从潮位特征、涨落潮历时、流速、潮量、含沙量分布和输沙能力等方面分析甬江洪枯季水沙特性.分析表明:(1)甬江洪季最高潮位、最低潮位、平均潮位和最大潮差略大于枯季.(2)洪季大潮的平均涨潮历时比枯季长,平均落潮历时比枯季短,小潮时则相反.(3)甬江洪枯季断面垂线平均流速表现为大潮大于小潮,落潮大于涨潮,流速沿程增加,进潮量与涨潮差线性相关;(4)断面垂线平均含沙量呈现枯季大于洪季、大潮大于小潮的特征,且含沙量的垂线分布为Ⅱ型;引入背景含沙量,建立了洪、枯季的水流输沙能力公式.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浙江沿海及长江口31个潮位站同步潮位数据分析比较可知,浙江沿海各站的潮汐变化有着较好的一致性和明显的规律,即在半个月的潮汐周期中出现1次大潮和1次小潮,而在1个太阴日中,出现2次高潮和低潮,潮汐变化过程呈现出半日潮特征。在河口区,落潮历时长于涨潮历时,且由河口口门向上游历时差逐渐增大;在近岸浅海区,长江口至浙中沿海的大目涂站,表现为落潮历时长于涨潮历时;向南至浙中沿海的东矶岛、大陈岛站涨落潮历时基本相等;总的来说浙南沿海松门、披山岛、坎门、洞头站涨潮历时略长于落潮历时;而南麂岛、琵琶门和霞关站又以落潮历时略长于涨潮历时为特点。在近岸浅海区,潮差分布从长江口往南到霞关总的趋势由北向南增大。在河口区,最高潮位和平均高潮位由河口向上游逐渐增大;在近岸浅海区,最高潮位和平均高潮位由北向南增大,最低潮位和平均低潮位的分布则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3.
基于闽江下游多个观测站1993年~2018年的潮位观测数据资料,对闽江下游潮汐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上下游多年平均高潮位、低潮位、潮差、最大涨落潮历时特征值,得出闽江下游段近26年来潮汐特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闽江下游河段整体表现为高潮位缓慢下降、低潮位显著下降;涨落潮潮差增大;涨潮历时延长、落潮历时缩短的特征。时空格局上,上游站位潮汐特征变幅大于下游站位,低潮位变幅大于高潮位变幅。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不同径流量对潮波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在河口地区应用比较成熟的ADI法建立数学模型,复演长江口潮波传播过程。纵向分析了潮差、涨落潮历时、潮位过程线及高低中潮位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潮波季节性变化明显,与径流量关系密切。径流量越大,在其影响范围内潮差越小,涨落潮历时比越小,潮波变形越严重。横向分析了河道南北两岸潮差的变化,结果表明:北岸潮差比南岸潮差大5~7 cm,径流量变化不改变长江口横向潮差北岸大于南岸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江都水利枢纽下游潮水位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根据输水口门三江营站逐日资料, 应用趋势分析和周期分析的方法,分析1957—2019年长系列的特征潮位、潮差、潮历时、周期等典型要素的变化规律以及对工程运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年潮位呈显著增大变化,涨落潮最大潮差呈不显著增大趋势、涨落潮最大历时呈不显著减小趋势,但最大潮差和潮历时在夏季呈现与年趋势相反、在枯水期呈现与年趋势相同的变化。特征潮位、潮差、潮历时均呈周期性变化,特征潮位和最大潮差主周期均约为28 a,涨落潮最大历时主周期约为22 a;根据主周期特征时间长度,特征潮位、潮差、潮历时目前均处于增大阶段,将于2020—2021年进入为期约7~9 a的减小期。该研究对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充分调引长江水源以及淮河洪水安全下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为更好地掌握长江河口潮流界末端潮流的运动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福建省围海工程建设条件较差,海堤施工难度大,海堤地基土多为深厚淤泥层,其含水量大、抗剪强度低、承载力小。沿海潮汐多属正规半日潮,因闽东沿海地处福建凸出部,潮差年均5~6 m,落潮潮差最大达8 m多。在同一潮汐过程中,涨潮历时比退潮历时长,且因落潮潮差比涨潮潮差大,造成海堤断面外压载尺度比内压载大。为确保筑堤安全与稳定,在海堤施工期间必须进行安全检测,充分掌握地基土指标的固结变化,控制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汕头港整治试验模型面积约1500m~2。模型的水平比尺为1:500;垂直比尺为1:80。据妈屿潮位站提供的资料,多年平均潮差为1.10m,平均涨潮差1.02m,平均落潮差1.00m。因模型的垂直比尺取得较小,故对模型中水位控制精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希望控制点水位的控制精度在1mm以内,才能保证妈屿潮位站潮汐水位的验证相似。由于在模型试验中,既要产生涨潮和落潮的水位变化过程以复演天然潮汐现象,还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1年枯季和2012年洪季在大、中、小潮期间的多点同步现场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磨刀门河口悬沙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磨刀门口悬沙浓度纵向分布呈近岸高,远岸低的趋势;横向分布具有季节性差异,洪季主槽大于滩地,枯季滩地大于主槽;垂向分布洪季主要以斜线型分布为主,枯季主要以抛物线型分布为主。潮周期平均含沙量大潮普遍大于中、小潮;洪、枯季磨刀门口外落潮含沙量普遍大于涨潮含沙量。洪季含沙量混合较为均匀,落潮时含沙量增大,涨潮时含沙量减小,枯季含沙量分层明显,。受波浪潮汐作用,一个周期内有多次明显的再悬浮过程,涨潮时增大,落潮时减小。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潮波迭加原理,讨论了杭州湾潮波性质对潮流速度与潮差的相关性影响。在杭州湾南部北仑港等地区,由于日分潮和半日分潮波性质不一致,以及相位差的影响,使得该地区落潮流速与落潮潮差的相关程度较高,涨潮流速与涨潮潮差的相关程度较低。在北部湾口附近,由于日分潮和半日分潮波都是前进波,因此,无论涨潮过程或落潮过程,潮流速度与潮差的相关程度都较高。  相似文献   

10.
该文基于黄河三角洲沿岸实测潮位数据,探讨了研究区域沿岸日潮区的空间分布与潮汐特征。全日潮的潮型特性和潮位曲线形态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北岸日潮区的西界位于老九井至106沟之间,东岸日潮区的南界位于现行黄河入海口南侧。半日分潮无潮点和潮汐调和常数计算结果表明,众多半日分潮无潮点集合在一定区域而形成黄河口无潮区,致使半日分潮振幅减小,全日分潮振幅上升为主控当地整体潮汐运动的因子。潮汐学理论计算与实测潮位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潮和小潮的理论出现时间分别在月赤纬最大和最小的日期;全日潮约占全年时间的三分之二。日潮区的潮差小,大潮与小潮潮差相差悬殊;涨潮历时比落潮长。月平均海面的月际变化、年际变化与年内变化均较大。最高潮面夏半年比冬半年高,最低潮面冬半年比夏半年低。  相似文献   

11.
通过2011年8月中旬一个大潮期间长江口南港某横断面上的5个定点水沙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港水动力及悬沙在潮周期及横断面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南港潮位波动以半日分潮为主,日分潮较小;受径流及Stokes漂流的影响,涨潮流流速明显小于落潮流流速;含沙量随潮波动现象明显,波动频率是潮流的2倍;在空间尺度上,南港纵向流速最大值分布在南侧主槽,转流从北侧副槽率先开始;侧向流主要是由科氏力对纵向流的偏转作用形成;北侧副槽平均含沙量大于南侧主槽;半日潮流驱动下,平均含沙量在急流和憩流时刻将分别增大和降低;半日潮流和余流共同驱动下,在落急时刻和涨急时刻分别会增大和降低平均含沙量。  相似文献   

12.
以长江口南支河段为原型,概化并建立水槽数学模型,研究径潮双向流条件下丁坝附近的水流结构。研究表明:丁坝一侧河岸,丁坝下游潮差远大于上游,在丁坝上游潮差小于对岸侧,下游潮差大于对岸侧;落潮时,丁坝回流区与壅水区长度大于涨潮,转流时刻,丁坝坝头附近流速相对较大;河床底部剪切应力变化在涨落急时刻最大,且落潮大于涨潮,转流时刻坝头及坝身迎水侧剪切应力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黄河入海水沙量持续减少,河口水沙动力和地貌演变出现了新的情势。基于黄河口区实测水文泥沙和利津站水沙数据等,阐述目前黄河口的水沙动力与汊道演变。研究发现,现行黄河口区潮汐存在“潮位一升一降,潮流二次往复,流速四峰四谷”的特征,形成了涨潮北流、涨潮南流、落潮北流和落潮南流4种流动形式,以及近岸与远岸对峙的余流场;河口径流量减少,潮流界和潮区界有所上溯;口门东、北两汊涨落时刻不同步,形成了短时汊道环流。剪切应力计算结果显示,口外悬沙含沙量主要取决于床面的泥沙动态,悬沙含沙量主要受泥沙的沉降和再悬浮控制。口门进出潮水量计算结果显示,口门进潮量北汊大于东汊,而入海水量北汊小于东汊,表明目前北汊趋于衰退,而东汊将逐渐成为径流入海的主汊。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监测数据显示,浙南地区潮汐规律正发生改变,为研究其变化趋势,本文利用Mann-Kendall和BG分割算法等方法,对温州、瑞安、鳌江3个站点近60年潮位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南沿海地区潮汐特性发生很大变化,平均高潮、平均潮差有增高、增大趋势,平均低潮正逐渐降低,涨潮时间变长,落潮时间缩短,且各站点潮汐特征变幅不同,其中温州站平均高潮变幅最小,平均低潮、平均潮差变幅最大,鳌江站涨落潮历时变幅最大。研究发现潮汐特性发生突变的时间与河道挖沙、滩涂围垦等人类活动加剧的时间段相吻合,这表明河道挖沙、滩涂围垦是引起潮汐特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该文在充分考虑径流和潮流水动力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更适合于河口区域的水流挟沙力公式,并以长江口近口段为例,讨论了径流和潮流水动力差异对水流挟沙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口近口段涨潮和落潮相同流速时洪季的悬沙浓度大与枯季;建立的考虑径流和潮流因素的水流挟沙力公式与传统公式相比,精度上有较大提高,该公式将不同季节和潮型下的水流挟沙力统一起来,有效反应了年内潮汐河口近口段的水流挟沙能力.对于水流挟沙能力的研究则表明:径流不变时,潮流增加,近口段涨潮和落潮水流挟沙能力增强;径流增加时,徐六泾以上河段潮差减小,涨潮水流挟沙能力减弱,而徐六泾及以下河段潮差表现为增加,这表明涨潮和落潮水流挟沙能力取决于径流和潮流的对比过程.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11年长江下游大通水文站的逐日流量以及南京、镇江、江阴、天生港、徐六泾、共青圩6个潮位站的逐日高潮、低潮资料,研究海洋潮汐从河口向河段上游传播过程中的潮汐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潮位站25 h滑动平均的潮位变化与流量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南京和镇江两个潮位站的水位变化最为明显,江阴、天生港、徐六泾的水位变化相对较小,共青圩潮位站的潮位基本不随径流发生相应的变化趋势;各潮位站之间均有一定的相关性,且相邻两个潮位站之间的水位相关性较高;随着潮位站之间距离的增大,水位的相关性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低水位的传播延迟时间均大于高水位的传播延迟时间;随着站点与入海口距离的增大,涨潮历时出现逐渐减小、落潮历时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椒江口整合工程影响下的动力沉积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椒江河口的水文测验资料,分析了整治工程对河口动力沉积作用的影响。整治工程后使大、小潮时的涨落潮流速度普遍增大,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涨、落潮流时含沙量增大,落潮时的含沙量大于涨潮;在涨、落潮流作用下,椒江口南槽受冲刷,深槽发育,北槽淤浅,浅滩发展。  相似文献   

18.
基于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长期定点观测的2006,2008和2011年洪季大潮、2006,2009和2013年枯季大潮水沙数据以及2006和2013年6—8月横沙和北槽中的潮位资料,分析三期工程前后北槽中上段潮汐、潮流及含沙量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中上段浅水分潮性质增强,且M_4分潮和M_2分潮的振幅变化幅度远大于M_2分潮;中段洪、枯季大潮平均潮差均减小;②中段M_2分潮流垂线平均长轴洪季大潮增大、枯季减小,长轴向均向北偏转且椭率减少;洪、枯季大潮涨、落潮平均流速均减小,优势流减小;③余流为中段含沙量贡献最主要的驱动力,其次是M_4分潮,随后为M_2分潮;中段洪、枯季涨落潮平均含沙量均增多,优势沙减小;④中上段潮动力非线性特征加强主要受三期工程中上段缩窄加深工程的影响;南导堤加高工程是中段流速减小的主要原因;洪、枯季优势流、优势沙的差异主要受上游来水来沙的影响;泥沙再悬浮是中段悬沙的主要来源,且洪、枯季含沙量差别主要受上游来水来沙及潮流动力强度控制。  相似文献   

19.
根据浙江甬江2015年全年潮位资料和洪、枯季水文观测资料,分析了潮波自甬江口门向上游传播过程中变形与衰减规律,并分析了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口门处涨潮历时大于落潮历时,随着潮波上溯,上游奉化江河段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口门处涨潮流占优,上游支流奉化江河段落潮流占优;河床阻力作用、上游径流顶托是造成潮波沿程变化的主要原因,河床阻力越大,潮波衰减越快,大潮期间潮波衰减比小潮期间更为显著,洪季潮波衰减比枯季更快。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6年1月甬江及河口附近海域水文、泥沙观测资料,从水动力条件和泥沙环境两方面分析该水域枯季水沙特性。分析表明:①甬江最高潮位沿程变化不大,最低潮位沿程下降,最大潮差沿程增大;甬江河口附近海域的最高潮位、最大潮差和平均潮位都呈西北高于东南的特点。②甬江流速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加,河口附近海域流速总体上呈北强南弱的平面分布特点。③甬江从上游至下游含沙量先增后减,大潮含沙量大于小潮。河口附近海域西北侧含沙量大于东南侧,大潮含沙量大于小潮。输沙量和含沙量的规律较为一致。④甬江在同一个涨落潮周期内,含沙量存在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涨急、落急之后1~2 h。河口附近海域与河道内不同,含沙量存在单峰和双峰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