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穿黄隧洞是即浆实施的南水北调东线输水线路上的关键工程,1986年4月-1988年1月,在设计洞线上成功开挖了一条勘探试验洞,施工中采用超前预注浆形成阻水帷幕,然后在帷幕内开挖成洞。由于长期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1999年8月底探洞水泵房北侧岩壁突然涌水,为确保黄河北大堤安全,同时考虑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即将实施,按大洞设计断面在探洞四周进行了灌浆加固处理。形成了穿黄隧洞的阻水帷幕,为今后隧洞的开挖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
温世亿  张辛  马瑞  李合生 《人民长江》2016,47(10):96-99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越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其中穿黄隧洞工程技术难度最大。穿黄隧洞采用双层衬砌结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其在多变的水土压力作用下的变形情况直接关系到穿黄隧洞的运行安全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正常供水。以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工具,获取了穿黄隧洞过水面的三维信息,采用自主研发的"隧道形变检测/监测系统"对隧洞进行形变检测,并建立了穿黄隧洞三维数字仿真管理系统。将测绘技术应用于穿黄隧洞的运行管理,可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唐瑾  车小磊 《中国水利》2006,(16):70-70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黄工程位于河南省郑州市以西约30km处.从孤柏嘴处穿过黄河。南岸起自河南省荥阳县王村.北岸终点为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南张羌乡.工程总长度达19.3km。该项工程主要任务是安全有效地将中线调水从黄河南岸输送到黄河北岸.在水量丰沛和需要时相机向黄河补水。穿黄工程由南、北岸渠道、南岸退水建筑物、进口建筑物、穿黄隧洞、出口建筑物、北岸新老蟒河交叉工程以及孤柏嘴控导工程等组成.工程总投资3137亿元。由于施工工期长、技术含量高、施工难度大.为确保穿黄工程按时、高质量完成.大量先进施工设备及先进技术被用于工程建设中。  相似文献   

4.
《四川水力发电》2011,(6):42-42
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近日通报,南水北调东线穿黄河隧洞主体工程目前已顺利完工。穿黄河隧洞工程是穿黄河工程中的重中之重,1986年开始勘探试验洞建设,2007年12月底正式开工建设,2010年3月25日穿黄隧洞全线贯通并转入衬砌施工,衬砌施工最后一仓混凝土于今年10月29日凌晨2时40分浇筑完成,标志着穿黄河隧洞主体工程顺利完工。  相似文献   

5.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关键工程,南起黄河南岸荥阳县王村至北岸温县马庄东侧,全长约19.3 km;工程设计流量为265 m3/s,加大流量为320 m3/s,设计利用水头为10 m.主要建筑物包括南岸连接明渠、退水建筑物、过河建筑物、北岸河滩明渠、连接明渠等,按1级建筑物设计.主要介绍南水北调中线穿越黄河输水隧洞工程中穿越黄河线路、过河建筑物型比选、工程总体布置方案、盾构法施工的水工隧洞技术和施工工艺、砂层中修筑的大型超深竖井结构技术、黄土高边坡处理技术以及大范围的渠道地基震动液化处理等技术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利用建立的平面二维非恒定水流数学模型,在上游来流为校核洪水,即千年一遇的洪水情况下,就南水北调中线两条初步拟定的线路的穿黄隧洞工程方案对穿黄河段水流流态的影响进行计算,并分析比较。计算结果表明,在该来流情况下,穿黄隧洞工程对河段水流流态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杨成宏  丁涛 《人民长江》2010,41(17):34-36
穿黄隧洞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关键性工程,该工程采用双洞平行布置,盾构机单向掘进施工。介绍了穿黄隧洞工程地面控制网测量、竖井联系测量、隧洞内精密导线测量等施工控制测量方案,对贯通误差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控制测量和检测过程中采用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从而保证了掘进精度在施工设计允许范围内,实际贯通误差约2 cm。  相似文献   

8.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7):F0002-F0002
6月22日上午,经过720个日日夜夜、4250m的穿行、掘进,“穿越号”盾构机顺利到达穿黄隧洞进水口,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上游线隧洞全线贯通。  相似文献   

9.
盾构技术与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生勇 《中国水利》1994,(12):46-47
1994年1月下旬,水利部审查通过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穿黄工程建议以孤柏咀双线输水隧道方案作为基本方案。由于穿黄工程需在软土地层中通过,报告中提出采用盾构法进行施工,以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关够工程——穿黄工程安全顺利地完成。 盾构法施工起源于欧洲,后来在日本有较大发展。盾构法施工的含义是指在“盾牌”的保护下挖掘隧洞。盾构技术即采用盾构机在地下土层中切削推进。施工时,在前部开挖地层,尾部拼装衬砌,然后用千斤顶顶住已拼装好的衬砌将盾构推进,如此循环交替逐步前进。这样,  相似文献   

10.
熊志平 《人民黄河》2007,29(6):58-60
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黄方案中有关黄河河势、路线选择、结构型式、施工技术、地质地震、安全维护、环境景观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选取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多目标优序值决策法的赋权优序值计算方法,对穿黄线路、过河建筑物型式进行了分析,认为穿黄线路应采用李村线方案,过河建筑物应采用隧洞方案。  相似文献   

11.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位于黄河游荡性河段,河势演变复杂.对穿黄工程河势与防洪主要问题的研究成果认为,孤柏嘴附近河段河势比较稳定,是穿黄工程的较好河段;穿黄工程处断面缩窄到2.8~3.2 km是可行的;穿黄工程各方案对河流的影响,隧洞方案较小;考虑各种不利条件,穿黄工程采用隧洞方案时,河床最大冲刷后水深为9.48~11.6 m;采用渡槽方案时,河床最大冲刷后水深为16.41~24.12 m.  相似文献   

12.
南水北调穿黄工程总体布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迟 《人民长江》1994,25(1):12-17
穿黄工程系南水北调中线引汉总干渠跨越黄河干流的交叉建筑物,是总干渠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工期最长的关键工程。总干渠过黄河设计流量为每秒500立方米,穿黄区黄河河宽7.0~9.5公里,河床覆盖层为粉、细砂、中砂及粘土,厚度达41.0~94.0米。对于总干渠穿黄线路及穿黄工程型式进行过8个方案的比较。重点介绍牛口峪线双渡槽方案与孤柏咀线全盾构法双隧道方案的设计原则及工程布置,并就工程的技术可行性进行  相似文献   

13.
吴长征  凌霄 《人民黄河》2004,26(1):41-41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隧洞方案设计,根据穿黄河段特殊的地形地质、洪水泥沙条件和目前国内外隧洞设计施工的先进技术,设计采用预制和现浇双层结构和泥水平衡式盾构施工的先进技术。由于穿黄隧洞的规模和设计运用条件的特殊性,该工程的设计目前在国内外工程实例很少,因此方案布置、结构计算及施工等诸多课题都需要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南水北调东线穿黄隧洞工程施工中,采用超前探水预注浆在洞周形成阻水帷幕,成功地在黄河河底进行了水下隧洞开挖,有效避免了突发性涌水和塌方的出现,为同类工程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南水北调中线穿黄盾构选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志新  张龙杰  杨晓萍 《人民黄河》2006,28(8):52-52,77
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的设计方案及工程地质情况,指出隧洞方案与渡槽方案相比,避免了与黄河河势、黄河规划的矛盾,且盾构法施工技术国内外都有成功经验,因此选择了隧洞方案。详细介绍了盾构选型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胡长华  郝长江 《人民长江》2009,40(23):73-74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关键工程,穿黄隧洞为大型水工隧洞,采用盾构法在河底软土地层中穿越,所采用的复合衬砌结构型式为首次应用,无论在施工期、隧洞充水检查期,还是在正常运行期,都必须确保工程安全。针对穿黄隧洞的复杂地质条件,根据隧洞输送流量大、断面尺寸大、内水压大的结构特点,工程安全监测设计在隧洞中按多断面、多种监测仪器进行布置,并且实现了自动化监测,以确保工程从建设到运行的各个时期,均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工程安全性状的演变过程,为分析、评价工程安全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穿黄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穿越黄河的关键性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工程建设许多关键技术极具挑战性,培训创新型人才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试图从人才培训的规划、机制、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创新人才培训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穿黄隧洞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最重要的控制性工程,一直备受瞩目,其中安全监测是穿黄隧洞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观测工程结构安全的具体手段。文章通过对穿黄隧洞安全监测系统的建立以及对自正式通水后半年内的观测数据进行初步分析,揭示了穿黄隧洞渗漏量、渗透水压力、混凝土应力应变和接缝开和度的变化范围和规律,为同类型输水隧洞的安全监测设计和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从安全监测数据分析,自南水北调中线通水运行以来穿黄隧洞目前处于正常稳定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19.
结合南水北调东线穿黄工程20世纪70年代到当前不同历史时期的施工特点和制约因素,论述了在探洞开挖、维护、应急加固和隧洞开挖、运行管理等建设过程中的监测手段和方法。通过回顾监测技术在穿黄工程中的发展与应用,阐明了安全监测技术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中的特点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穿黄河工程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关键性控制工程.通过简述穿黄河工程的论证过程和穿黄探洞的有关情况,着重介绍了有关输水规模、穿黄河工程进出口设计水位、过河线路、过河方式、隧洞洞径及工程布置型式等主要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选定,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