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给出了一种应用于LED显示屏远程实时数字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方案.将PC端DVI接口输出的视频信号,转换为适合远距离传输的以太网帧格式,在接收端进行帧解码和信号还原,并将接收模块与控制模块集成在一块电路板上,实现了输入端分辨率和刷新率的灵活设置.使用千兆以太网集线器并通过RJ45接口实现了接收控制板的板级级联,免去了数据接收转发的功能模块,减少了设计复杂度.为满足实际远距离传输的需求,打破了千兆以太网5类非屏蔽双绞线最长100 m传输距离的限制,设计了一种以太网光纤转换模块,用单模光纤取代5类非屏蔽双绞线传输信号,最远传输距离达到 10 km.  相似文献   

2.
致极 《现代通信》2005,(5):62-62
IEEE802.3an标准2002年7月,IEEE通过了802.3ae标准(万兆光纤以太网标准),但该标准并不适用于企业局域网所普遍采用的铜缆连接。因此,为了满足万兆铜缆以太网的需求,IEEE于2004年3月正式通过了802.3ak(10GBase-CX4)标准,该标准允许在同轴铜缆上实现万兆以太网传输。由于传输距离限制在15米内,10GBase-CX4多被应用于机房内的机架和堆栈设备的短距离互连。为了使双绞线铜缆能够在100米的距离上实现万兆以太网,IEEE紧接着开始起草802.3an标准,预计最终在2006年完成该标准。IEEE802.3an工作组的目标是在以下介质上达到10Gbit/s的传输…  相似文献   

3.
陈成 《有线电视技术》2006,13(6):106-107
以太网光收发器是一种以太网光纤介质和5类双绞线介质的转换器。它突破了5类双绞线传输距离短(百米)的限制,使得以太网数据能在光纤中实现远距离的传输(几千米至100千米以上)。下面就以太光收发器的选购与使用谈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现代传输》2013,(1):7
产品特性:光端口支持即插即用的热插拔功能,上联1000M光端口采用SFP模块化接口;采用存储转发(Store and Forward)交换机制;提供非阻塞(Non-Blocking)式交换结构;传输距离:75米650nm塑料光纤(POF)传输距离能正常工作,传输无丢包;符合IEEE802.3u 100Base-Tx快速以太网标准;提供LED指示电源、网络工作速度、连接状态等的  相似文献   

5.
产品特性:光端口支持即插即用的热插拔功能,上联1000M光端口采用SFP模块化接口;采用存储转发(Store and Forward)交换机制;提供非阻塞(Non-Blocking)式交换结构;传输距离:75米650nm塑料光纤(POF)传输距离能正常工作,传输无丢包;符合IEEE802.3u 100Base-Tx快速以太网标准;提供LED指示电源、网络工作速度、连接状态等的运行情况显示;  相似文献   

6.
基于以太网的红外无线通信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红外无线通信应用于标准的室内10Base T以太网(Ethernet)中,在点对点红外无线通信的基础上实现了与以太网兼容的红外无线通信系统;通过红外无线适配卡将以太网的曼彻斯特编码转换成适于红外无线传输的4脉冲位置调制编码,同时将以太网帧格式在其物理层上进行处理,把以太网的传输媒质从有线的铜缆双绞线转换为红外光线;并根据红外器件的发光特性,应用光学准直透镜有效地拓展了传输距离。  相似文献   

7.
以太网技术基础讲座(四):以太网帧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太网帧是以太网中传输信息存在的基本形式,是以太网络通信信号的基本单元。一般将以太网帧分为两类即数据帧与管理帧。按IEEE802.3、ISO/IEC8802-3标准规范,数据帧又分为以太网信号的基本帧结构、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虚拟网采用的扩展帧、千兆以太网IEEE802.3z标准规范的扩充帧、突发串帧(Burst modeFrame)以及帧类型标志放在客户数据区域中的IEEE802.3帧等。管理帧(Management Frame)可包括用于站管理实体STA(Station Management Entity)与被管理站点物理层器件PHY(Physical Layer Device)之间交换状态信息、实现控制与配置的管理帧以及防止网络拥塞的暂停帧(Pause Frame)等。现分别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系统地介绍了以太网的基本概念,介质接入控制和物理层标准规范,以太网信号的帧结构,网络硬件设备,网络组成及主要的性能,以及以太网信号在PDH,SDH/SONET中的传输等等,本部分为介质接入控制方法和物理层性能的标准规范,在介质接入控制方法方面介绍耻半双工和全双工以太网两种工作模式,在物理层性能标准规范方面分别介绍了1Mbit/s,10Mbit/s,100Mbit/s,1000Mbit/s以太网的物理层性能标准规范。  相似文献   

9.
《现代传输》2011,(6):19
产品特性:光端口支持即插即用的热插拔功能,上联1000M光端口采用SFP模块化接口;采用存储转发(Store and Forward)交换机制;提供非阻塞(Non-Blocking)式交换结构;传输距离:75米650nm塑料光纤(POF)传输距离能正常工作,传输无丢包;符合IEEE802.3u 100Base-Tx快速以太网标准;  相似文献   

10.
研制了符合IEEE802.3ae万兆以太网10GBASE-R标准物理层编码子层转换芯片,该转换芯片采用单片FPGA进行10GBASE-R标准中万兆以太网16比特接口(XSBI)与10Gb介质无关接口(XGMII)的相互转换,实现了物理层编码子层(PCS)的全部功能,并在万兆以太网物理层传输实验系统中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1.
基于分形IP核的平板显示控制器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基于分形IP核的平板显示(FPD)控制器的设计与工程实现,所设计的分形扫描控制器可用于LED、OLED、TFT-LCD等平板显示器;平板显示系统由多媒体视频显示卡、以太网视频发送卡、分形扫描控制器及显示屏四大部分组成。使用高速以太网的物理层协议技术取代传统多芯差分长线数据传送,具有高速、长距离传输的优点;扫描控制器用FPGA实现,有效提高了成像灰度等级和画面质量。通过LED平板显示器的设计与实现,说明分形扫描IP核在FPD产业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对平板显示系统灰度等级、帧频等参数提高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12.
在以太无源光网络(EPON)系统中,协议规定了最长传输距离不超过20km。但是在某些应用中,光纤线路的距离需要到达几十千米。文章探讨了长距离EPON的实现方法:通过对EPON系统的物理层和多点媒体访问控制(MPMC)子层的部分修改可以实现所需的传输距离。  相似文献   

13.
在本文中设计了一种应用于以太网的点对点红外无线传输方案,将室内以太网的传输媒质从有线的铜缆双绞线转换为红外光线,来实现有效的无线数据传输.通过编解码芯片,将以太网的曼彻斯特编码转换成适于红外传输的脉冲位置调制(4PPM)编码,同时将以太网帧格式在物理层上进行处理,能够实现计算机间的兼容于以太网的红外无线(Ethernet-over-IrDA)空间数据传输.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通信系统的数据吞吐量,增加系统集成度,在IEEE 802.3ae标准的基础上,对万兆以太网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实现。万兆以太网技术是基于FPGA实现的,FPGA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完成与上层软件的指令和数据交互、数据的组帧/解帧、与物理层的接口管理等。物理层发送端主要完成数据对齐、变速并加扰、并串转换等工作,将串行数据发送给光电转换模块,接收端正好相反。经过万兆以太网标准仪器测试,传输速率达到了10 Gb/s,大大提高了系统间数据传输的速度和效率,简化了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15.
以太网IEEE802.3协议根据LAN的特点,把数据链路层分成LLC(逻辑链路控制)和MAC(介质访问控制)两个子层.MAC层协议作为数据帧收发的基础,是以太网技术的核心,主要负责上层数据和物理层的数据流量控制和数据流的检测、校验工作.介绍了基于FPGA的10MHz/100MHz以太网MAC控制器的设计,整个设计用Verilog语言实现.自主设计开发验证板,使用Altera厂商的FPGA(EP1C20F400C8)并验证.  相似文献   

16.
针对现有煤矿语音通信系统的不足,设计了一种能够满足调度广播、区域广播、单点通信、井下局部通信、一键呼叫调度室或报警等多种通信模式的语音通信系统。该系统采用集成以太网MAC控制器和CAN控制器的STM32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采用AMBE1000语音编解码芯片,采用CAN和以太网相结合的通信模式。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并通过实验证明了系统的声音强度、频率响应、声音失真度等性能指标均符合现场使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AX88180是一款高性能低成本的Non-PCI千兆以太网控制器,适用于多种需要高速接入网络的嵌入式系统,如消费电子和家庭网络等.AX88180内置10/100/1000 Mb/s以太网媒体存取控制器(MAC),符合IEEE 802.3/IEEE 802.3u/IEEE 802.3ab协议,可与一般16/32位微控制器连接,其操作与SRAM相同.介绍了AX88180的原理与特性,并给出了具体的应用电路.  相似文献   

18.
Gigabit Ethernet supports the transmission of ordinary Ethernet frames at a data rate of 1000 Mb/s. Both flow-controlled full-duplex point-to-point links and half-duplex shared collision domains are included in the IEEE 802.3z draft standard. The parameters for half-duplex operation were chosen to align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current generic building cabling standards, rather than to match the natural way that network size scales inversely with speed, so a star-wired single repeater topology with a maximum diameter of 200 m is permitted. Thus, gigabit Ethernet is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CSMA/CD medium access control algorithm has been applied to networks in which the round-trip propagation delay can be much greater than the transmission time for a minimum length frame. In this article, we describe the changes made to CSMA/CD that allow it to support large propagation delays without increasing the minimum frame length or changing its existing one-frame-at-a-time service interface. First, carrier extension is used to decouple the slot time from the minimum frame length, so the slot time can be increased without changing the Ethernet frame format. Second, frame bursting is used to reduce the overhead for transmitting small frames by allowing a host to transmit more than one frame without ever releasing control of the channel. Using simulation, we show that CSMA/CD with carrier extension and frame bursting operating on 1000 Mb/s links provides a significant performance increase over 100 Mb/s Fast Ethernet  相似文献   

19.
黄芳  戎蒙恬 《信息技术》2007,31(8):49-51,90
介绍了采用0.13微米工艺设计的高集成度1000Base-T千兆以太网传输控制器芯片。主要模块包括1000Base-T物理层收发器,数据链路层控制器,高性能DMA控制器和目前最先进的第三代PC接口PCI-Expr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