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标准化菜市场”在交付使用后,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以摊贩为主的空间使用者进行日常的“空间实践”现象,这一现象背后正是空间没有满足使用者多元需求的批判表征。基于法国学者米歇尔·德·塞尔托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通过考察记录上海市黄浦区现存标准化菜市场,分析总结在自上而下的空间限定及管控下,以摊贩为主的日常空间使用者如何通过物件尺度与建筑构件尺度要素进行日常生活实践,并与标准化菜市场空间交织整合。希望从日常中习得空间智慧并转化为设计资源,同时提出相关设计建议来弥补标准化菜市场的空间设计不足。  相似文献   

2.
正青·微舍工作室正式成立于2018年1月。致力于城市小型及微型空间的设计实践,热衷于日常生活视野下的城市"非正规性"空间研究,记录居住者们朴素而精彩的日常智慧与美学价值。努力将其转化为某种设计驱动力,反哺于自己微观且低技的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3.
建筑作为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要素之一,本就是承载日常生活的容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后建筑开始脱出日常并逐渐攀升到形而上的概念领域,导致在地的真实性缺失,人的需求被忽视,抽象空间成为建筑学主流议题。20世纪60年代起,日常生活逐渐回归到学术讨论的主流中,日常的建筑和普通环境的价值得到再次确认。文章从常识、类型与场地、模式语言的运用和间接设计的方法等视点,结合日本建筑界的若干思考和实践,探讨日常和建筑的深刻互动和关联。重视日常的建筑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普通人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也为建筑实践探寻新路。  相似文献   

4.
现代城市发展和新人居环境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与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德塞图(Michel DeCerteau)所描述的日常生活战术实践思维相得益彰。战术实践通过形成大众日常生活文化,来应对现代城市文化带来的冲击。战术实践策略的出现是对战略空间"反规训"式的反驳,是"自下而上"生活实践与"自上而下"规划空间的博弈。本文通过对战术空间实践的分析,得出日常战术的作用空间应以社区为基础,以住民和家庭为战术实践主体,在多部门和组织之间相互动态干预式的协作下,形成基于日常生活的城市空间更新策略,以促进城市精细化更新和权力保障。其中,以地方居民为主的地方社区与外来移民为主的乡缘社区的战术实践由于群体的社会地位、保障条件等属性的不同,所产生的战术实践方式也是不同的。地方社区战术策略更加注重对社区空间品质的提升和社区微空间的创造;乡缘社区战术更加强调城市边缘群体社会保障权的获得和社会地位的被认同。同时,基于对日常生活中居民战术空间实践案例的挖掘和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战术实践对于社会生存保障和城市归属感建立的重要作用,也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城市更新中人本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城市剩余空间不仅是城市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地居民日常活动的空间载体。本研究基于相关城市更新理论和已有案例的整理与分析,从老旧社区在地居民日常生活视角切入,对城市剩余空间与在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关联性进行研究,以探讨城市剩余空间的更新对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和价值。经分析,本研究得出,城市剩余空间更新在物质上可为日常生活提供更便捷、更有意义和更多样的场所;在精神上使在地居民与空间构成熟人关系,提升双向安全感。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空间作为原住民生活世界的基本构成,是居住型历史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生活空间的变动直接影响居住型历史街区生活真实性保护与传承。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为例,通过典型年份的POI数据追踪调查,对历史街区日常生活空间分异进行可视化分析。根据不同属性的POI数据变动特征,分析历史街区日常生活空间变动总体特征。研究发现,平江历史街区原住民的日常居住、消费与休闲空间分别出现空心化、边缘化及碎片化的特征趋势。基于居住型历史街区生活真实性保护目标,对历史街区过度商业化及日常生活的异化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7.
消费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在"消费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消费空间被权力、资本、文化消费所侵略,渐渐丧失了"日常生活"的属性。追根究底,消费空间为人们日常生活服务的本质不应改变。消费空间在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批判,理应重视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引导消费空间人性化的回归,重视人的微观体验和日常交往的重要性,引领消费空间的重塑。  相似文献   

8.
汪原 《新建筑》2014,(6):32-35
根据美国学者迈克尔·索金提出的"公共空间的终结"这一问题,从公共空间的历史及现存状况进行分析,认为由于政治的隔绝与全球化资本侵蚀,致使(经规划设计的正规性)公共空间不断衰落甚至面临着终结。但与此相对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根据个人需求不断建构的属于自己的公共空间——日常公共空间,而且这种日常公共空间已经成为都市公共空间的一个重要补充,并重新让公共空间焕发了生机。  相似文献   

9.
张斌 《建筑师》2023,(1):45-58
致正建筑工作室从田林新村到定海桥的基于上海的系列空间研究,揭示了基于日常生活的正规与非正规混杂的自发空间实践中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而从东岸望江驿到武宁路桥下驿站的系列市民服务驿站的设计和用后调研及观察,讨论了城市更新语境下基础设施功能复合化与空间协同化对于日常生活的支持作用和公共性提升的触媒作用。本文结合城市研究和建筑实践的关联性,将使用者基于日常生活的空间实践作为一种空间权利,探讨了其对于理解上海城市特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10.
汪原 《新建筑》2009,(6):26-29
通过零度空间与日常都市主义概念的提出,分析了零度空间问题的出现以及作为对其抵抗的日常都市主义的成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作为一种新的都市主义倾向,日常都市主义的空间实践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葛明 《新建筑》2014,(6):4-9
首先探讨了什么是当代建筑学中的日常生活命题;其次指出现代性条件下空间状况发生了变化,这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提出以空间类型学为载体讨论日常生活命题,并尝试探讨三种特定的空间类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相关的空间方法,其中包括体积法、结构法、不定形法对于日常生活的回应,并以东南大学36×36三院宅练习为例说明如何思考空间开放。  相似文献   

12.
冯果川 《建筑师》2013,(3):48-52
中国当下的建筑理论和批评对崇高建筑津津乐道。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大规模的普通建筑实践。本文试图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将生活视作人不断生产意义的过程,并以此来理解住宅空间和日常生活的关系,构想一种针对当下普通建筑的理论。文章从伦理、尊严、欲望、风水与无意识等方面简要地讨论住宅空间与意义的生产的关系。最后探讨了将意义的生产引入建筑设计实践的意义和可能。  相似文献   

13.
汪原 《时代建筑》2006,(3):142-147
面对“汉正街”这一特殊的研究案例,作者试图探索一种与传统空间分析和研究不同的方法。提出了注重身体的介入和日常世界的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不断趋近, 使城市空间的研究保持开放的姿态。  相似文献   

14.
住房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城市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入新世纪,保障性住房建设大规模展开,保障房社区作为一种独特的新社会空间,受到广泛关注。基于米歇尔·德塞都的日常生活实践理论,本文对广州金沙洲新社区展开实证研究,探讨当前中国城市保障房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机制。研究主要采用典型案例、实地观察、半结构式访谈、深度访谈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从“日常生活实践”的角度探讨地方政府、市场和保障房社区居民的“结构化”互动,梳理和解析居民日常行为规律。研究表明,保障房作为地方政府为推进劳动力再生产而实施的一种空间战略,目的在于解决“集体消费”下的城市问题。在此背景下,保障房社区居民面临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上的“边缘化”及“空间锁定”问题。作为应对,社区居民采取各种生活“战术”予以应对:生活回市区、巧妙改造、隐性就业、维护社交网络、积极生活等。本文以此为保障房研究提供新视角,并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情境主义国际评述与城市空间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海波 《华中建筑》2009,27(2):136-139
该文首先简要介绍情境主义国际的景观社会与日常生活批判思想及其建构情境的主要策略,并通过剖析其思想和实践中所蕴含的批判潜力和不足,揭示出隐藏在空间背后知识、资本和权力的意识形态运作。然后从知识、资本、权力互为表征的视角重新审视城市空间,并针对空间知识的生产,空间生产中的资本积累方向和权力运作方式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解决策略。最后,根据文中的分析结论,提出情境主义思想对我国城市空间生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简要阐述了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及建筑的诗性实践理论,在此基础上对圣卡特纳市场改造项目进行分析,指出日常建筑进行诗性实践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庄慎  华霞虹 《建筑师》2014,(2):131-137
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实践的中国建筑师是否可能从纷繁复杂的日常城市和建筑中发现建筑学的新经验?这正是阿科米星最近相关实践和研究的动力。本文指出工作室对日常的关注同一贯的工作立场、出发点、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有关,是一个逐步延续和转变的过程。日常建筑中蕴含的使用调整、有效建造和时间差异感的力量被尝试转化为具体的实践策略。改变即日常,自然而恒久。在中国社会不确定的语境中探索建筑学还能做什么意味着开放的边界和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郭兰 《南方建筑》2013,(1):16-19
以“日常生活”的视角对香港公屋的室外公共空间进行亲身观察和体验,从城市、场所与设施三个层面分析了香港住区公共空间的特征及其与居民日常生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对“日常生活”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强调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应注意营造“日常生活”,总结并讨论了营造“日常生活”的六个方面的内容:回归生活、激发交往、公众参与、安全便利、场所认同、生态调节,以期在今后的住区建设中能够高效利用国家土地资源、提高低收入者的室外空间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