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郑敏 《山西建筑》2014,(24):29-30
通过分析研究目前中国高铁沿线住宅小区的现状,提出了其所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太原市建设北路与铁路之间的住区改造方案,对城市高铁沿线的住区模式进行了全新的探索,指出高台小区更适合城市高铁沿线住区规划。  相似文献   

2.
《安徽建筑》2020,(1):222-223
随着国民经济和交通事业快速发展,高铁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的运输方式,在我国迅猛发展。如果外地游客乘坐高铁来合肥,那么高铁沿线就是他们看到这座城市的"第一眼"。如何将沿线绿化融入城市景观,同时降低交通噪音对周边居民的影响,是高铁绿化建设中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构建高铁余票抓取模型、OD模型及高铁总体影响效应评估模型,从客运出行、产业发展和区域格局三个方面对长三角地区(沪宁高铁、沪杭高铁、沪宁城际)和武广沿线地区(武广高铁)的高铁效应予以实证,指出高铁效应与所处区域发展阶段、城市能级以及站点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李模成 《城市建筑》2023,(4):207-209
中国进入高速铁路网络化时代后,以高铁为代表的快速交通成为城市规模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以西北欠发达地区为对象,探讨兰新高铁开通对沿线城市规模的空间影响及呈现出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高铁开通产生的时空压缩效应,提升了沿线城市的可达性,且对沿线中部城市影响大于两端城市;高铁产生的时空压缩格局与沿线城市规模变化存在空间分异;根据交通因素与城市规模的相关性与规模变化的不同,兰新高铁对沿线城市规模的影响主要呈现4种模式。  相似文献   

5.
该文首先分析了高速铁路影响下城市空间发展的新特征——高铁快速集散走廊和高铁功能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相应的高铁快速集散走廊引导的空间发展(HSR-OD);进而构建了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机制分析框架,具体为:以可达性、区位和土地地租为基础的作用机制,以高铁站点与城市间的区位、交通、规模、功能四对关系为核心的影响因素,以及大城市中心区既有站改造型、大城市边缘区新建型、中小城市中心区既有站改造型和中小城市边缘区新建型等四类沿线设站城市的典型空间发展模式。最后,结合京沪高铁沿线城市空间发展的四种典型类型,相应提出旧城更新、增长极核、新城建设和交通枢纽等城市空间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高铁枢纽选址本是一个复杂的多属性决策问题,本文着重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研究高铁枢纽选址的适宜性。通过研究高铁枢纽建设现状,分析高铁选址的影响因子以探讨高铁选址的基本方法。并结合对武广高速铁路沿线城市站点——长沙南站的案例研究.对长沙南站的选址布局以及与城市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归纳.总结了如何通过对高速铁路客运站的选址来强化城市多维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腹地一直是城市区域研究的热点,特别是外部交通环境的改变将对原有的城市腹地范围产生巨大的影响。近年来国内的高铁建设极大地改变了沿线地区城市腹地的格局。基于场强模型研究了京沪、京福高铁对皖北地区城市腹地的影响。首先,利用城市综合规模指数和交通时间成本对传统场强模型中的城市规模和距离因子进行了修正:随后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修正的场强模型计算了皖北地区在高铁通车前后的城市腹地范围,并分析其格局变化的特征。最后探讨高铁对沿线地区城市腹地影响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8.
以"八纵八横"高铁网络为例,借助ArcGIS栅格分析法构建全国31个中心城市日可达性、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与可达性系数等指标,对比分析了中国现状及规划高铁对城市等时圈及可达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等时圈在空间上以"中心一外围"模式沿着高铁线路延伸,预计"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全部建成以后,相邻中心城市(除乌鲁木齐、拉萨外)3小时圈连接形成紧密的网状;规划高铁对沿线城市等时圈及可达性的影响显著且差异明显,其对西部地区的影响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在空间上呈现显著的等级差异化和空间集聚化特征,其最优区域将向西部拓展;除乌鲁木齐、拉萨外,其余城市可达性水平在空间上趋向均衡化。  相似文献   

9.
苏同向 《规划师》2011,27(7):57-60,67
高铁与其周边环境结合会形成不同的绿地类型.绿道是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线状绿地.将高铁景观设计与绿道设计相结合,有助于形成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高铁沿线景观,更好地维护城市开放空间体系.京沪高铁昆山段景观设计结合绿道概念及理论,从高铁绿道的规模设计、高铁绿道与周边用地空间的关系、高铁绿道设计的人文性等方面出发,...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2021,37(8)
高铁网络是城市体系网络研究中的活跃分支。近年来随着高铁设施的快速发展,高铁带来的影响从区域层面上升到全国层面。在既有研究基础上,文章试图再次从高铁网络视角审视中国城市体系,在分析通行高铁城市、城市对的层级与格局的基础上增加类型分析,研究高铁影响下全国城市体系的层级与空间结构,探索其对新时代城市规划的启示,并得出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与成都是全国主要始末节点城市;高铁网络关联形成的相对区位优势使一些高铁城市进入更高层级;国家区域内初步形成了"网络—走廊—城市群"总体格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高速列车荷载作用下尾矿库边坡的稳定与否直接影响着列车的安全运营。以福建某一尾矿库边坡为例,通过采集的尾矿材料进行动三轴和共振柱试验,得到尾粉砂和尾粉土的动力参数,并揭示了尾矿材料在不同围压下动剪切模量比(G/Gmax)和动阻尼比(λ)随动剪应变(γ)变化发展规律,定量给出相应参数的推荐值;借助实测的动力参数和高速列车加速度时程曲线,对尾矿库边坡进行液化特性和动力稳定性的定量分析评价,计算结果满足要求。该研究手段可为类似工程的安全评价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尝试从高速度与高质量的经济战略目标 导向视角入手解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市发展方 式的内在演变逻辑。研究显示,高速度和高质量 是经济战略选择的两个不同方向。新中国成立后 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缺乏土地出让制度,为满足 重工业高速发展所需要的原始积累,中国城市发 展经历了被动紧缩的过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 土地使用制度的变革,城市成为了地方政府融资 的财政来源,城市发展的高速度取代了重工业发 展的高速度,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城市发展开 始进行大规模的外延扩张;而进入经济新常态时 期后,高质量成为宏观经济战略的焦点,中国的 城市发展进入了以内涵提升为主的发展新时期。 本研究认为,中国城市发展方式具有阶段性特 征,而高速度与高质量的经济战略选择是解释中 国城市发展方式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3.
高铁快速建设促发集聚效应,站区 交通可达性提升,带动不同要素的空间流动 和人的集聚,形成发展动力。人群集聚状态 可以反馈并有效指导站区空间规划,已有研 究由于数据的限制等原因,多聚焦于站区空 间形态、经济发展等方面,对人群集聚定量 分析及影响机制的研究不足。本文采用手机 信令、高德地图POI等大数据和传统数据, 对北京、上海、重庆、成都4个城市的13个高 铁站区人群集聚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 分析,按照“人群特征—影响因素—影响机 制—规划应对”的逻辑主线展开研究。抽提 并分析交通服务设施、商业商务设施、公共 服务设施、车站区位等人群集聚的显著影响 因素,深度剖析高铁站区人群集聚的影响机制,探明站区发展的基础支撑力、节点综合力、场所驻留力的作用机理,提出“人—站—城”多视 角统筹空间关系、“时—空—量”多层次构筑高效交通、“圈—境—业”多维度动态规划站区等 相关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铁车站选址与接驳交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截止2 018年底,我国已开通高铁 2.9万公里,高铁车站超过500座。由于我国东 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高铁车站选 址各具特色,同时也出现一些“舍近求远”的 高铁车站选址“怪象”,没有从“以人为本”的 角度对高铁车站的接驳交通进行系统规划建 设,高铁的功能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发挥,旅 客出行的便利性大打折扣。为此,基于我国现 行高铁车站城市规划空间特征,本文从宏观 和中微观两个层面分析我国高铁车站的选址 特征,从战略规划、成本技术、绿色环保三 个方面阐述高铁车站选址“怪象”产生的深层 次原因,梳理影响高铁车站选址的内外部因 素,论证高铁车站合理选址的原则、方法与 策略;探讨高铁车站选址与接驳交通体系的 关系,提出高铁车站接驳交通一体化理念, 总结国内外高铁车站接驳交通一体化建设经 验,挖掘我国高铁车站接驳交通系统需解决 的主要问题,并以重庆西站为例,提出改善接 驳交通一体化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铁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与此同时其沿线的景观规划思想却较为落后。当前高铁沿线绿化设计在环境保护与景观营建的基础上,应更加突出独特性、多样性、复杂性的地域景观这一综合特点。本文首先论述了高铁沿线景观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征,并将绿化设计与地域性设计表达进行整合,结合自然人文层面总结出点、线、面三大设计策略。最终通过对京石客运专线房山段的景观整治这一实例分析获得设计的方法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京沪高铁上海虹桥站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配套工程,同时也是京沪高铁的终点站。该工程为钢结构体系,其形式多样、施工现场多个工程同步进行、施工环境复杂、工期要求紧,为此,对不同结构采用了不同的施工方法。主要有:工厂分段制作、现场原位拼装、整体同步提升;8台大型行走式塔吊跨内行走,大流水结合综合安装;地面节间总拼、临时支撑稳定、高空分段安装。由此,保障了京沪高铁虹桥站的铜结构安装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Staring through the window of a Chinese high speed train on my way home from Shenzhen to Wuhan, I saw landscapes framed by the context of the train; its windows, its acceleration. This frame with a speed of 300 km/h gives a new perception to the outside landscape, as the railway route itself creates new forms of political economy. The video installation “Arriving Landscape” is an experimental documentation of this experience, while also an observations of Chinese travelers’ experience inside. The video serves as a critical medium for both representation and research; what you see is equal to how you see, both inevitably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railway infrastructur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peed and politics.  相似文献   

18.
胡侃  彭建东 《华中建筑》2009,27(9):104-105
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寻找合适的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影响下城市地区发展策略,已经成为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的当务之急。该文简要分析了日本东京新宿和法国里尔两个成功案例,总结了若干发展策略,希望能引起大家进一步的关注、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Tadashi  Shudo  Kosei  Kamimura  Shingo  Maedo  何爱春 《中国电梯》2006,17(13):50-53
台北101建筑工程于2004年12月开业.该建筑高508m.为世界最高建筑。建筑内安装有2台额定速度为1010m/min的超高速电梯.也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电梯。该电梯采用了许多新的技术.如空气压力控制系统、动量减振器等。电梯的开发完全是基于数字虚拟系统.因为采用我们目前的技术设备还不能检验该电梯。本文现介绍这些先进技术的性能。  相似文献   

20.
姚涵 《建筑创作》2012,(3):65-71
本文以对高铁枢纽地区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分析为基础,提出应用整合策略来开展枢纽地区的规划建设,以解决在多层次空间利用、功能定位、交通组织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具体对策包括TOD模式、多元功能的综合组织、混合集约用地与弹性开发、交通网络一体化发展、门户景观与形态塑造等。以京沪高铁沿线的南京南站地区为例,从功能整合、空间整合、交通整合和景观整合等方面探讨了整合策略在高铁枢纽地区的实际应用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